垫型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70490发布日期:2018-09-29 04:2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可吸收量多、防回流性优异且相对于裆间部的合身性也优异的垫型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尿布所要求的代表性的吸收性能中的一个是可吸收量。通常,可吸收量根据产品的用途来决定。例如设想为夜间使用的产品、特别是成人用的夜间用产品一般是可吸收量较多的产品。在这样的产品中,为了确保可吸收量,大多使吸收体形成为上下双层结构。

可是,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一般是如图22所示那样将纸浆纤维23f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混合并积聚而成的,在这样的吸收体23a、23b进行吸收时,如在该图中示出的吸收状态的变化那样,越是靠正面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越先吸收膨胀,从而发生朝向下侧的透液性降低的“凝胶阻塞”,尿等的液体成分难以浸透到吸收体23a、23b的下侧。若发生这样的凝胶阻塞,则与吸收体23a、23b的吸收饱和而使得可吸收量减少这样的状态相同,虽然在吸收体23a、23b的下侧存在吸收余力,但却成为容易发生回流的状态。回流是指一度从尿布的表面吸收到内部的吸收体23a、23b中的尿再次返回到尿布表面的现象,如果容易发生回流,则肌肤会不必要地被排泄物污染,从而会引起容易发生皮肤疾病这样的问题。并且,当然,在图22中,为了容易理解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含有比率和吸收膨胀变化,夸张地示出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大小。

在吸收体形成为上下双层结构的产品中避免凝胶阻塞的一个方法是:使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吸收体的至少上层吸收体的槽隙以包含裆间部在内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这种情况下,尿在前后方向上的扩散性由于槽隙而升高,并且,即使对于下层吸收体来说,也能够使其经由槽隙直接将尿吸收,因此,尿在吸收体的前后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快速地扩散而被吸收,难以发生因凝胶阻塞所引起的回流。

可是,在可吸收量多的垫型一次性尿布中,一般的形态是:与卫生巾和吸尿垫不同,吸收体的宽度比穿着者的裆间宽度大,裆间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成为与穿着者的大腿内侧对置的部分,宽度方向中间部成为与裆间对置的部分。这种情况下,若是沿着与大腿内侧对置的部分和与裆间对置的部分的边界来设置槽隙,则吸收体容易以该槽隙为边界而弯折,因此相对于裆间部的合身性较高。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考虑过针对前述的双层结构吸收体中的防回流槽隙采用该一对槽隙的配置。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排尿位置不在槽隙上,流入槽隙内的尿量降低,因此存在回流防止效果也不得不变得低下这样的问题。即,在使吸收体形成为上下双层结构的产品中,难以同时兼顾如下这两方面:通过在吸收体上设置槽隙所实现的回流的防止;和裆间部的合身性。并且,也可以考虑除了宽度方向两侧的槽隙外还在宽度方向中央部追加中间槽隙,但是,由于槽隙的面积增加,使得可吸收量降低,因此不是优选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6699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5555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吸收量多、防回流性优异并且相对于裆间部的合身性也优异的垫型一次性尿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

一种垫型一次性尿布,所述垫型一次性尿布具有:裆间部;和分别向裆间部的前侧及后侧伸出的前侧部分及后侧部分,并且,所述垫型一次性尿布具有:吸收体,其被设置于包含裆间部在内的前后方向范围内;和顶片,其覆盖该吸收体的正面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由下层吸收体和上层吸收体构成,所述上层吸收体设置于所述下层吸收体的正面侧,在包含所述裆间部在内的前后方向区域中,沿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左右一对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规定宽度的槽隙,其中,所述槽隙在厚度方向上仅贯通上层吸收体,或者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上层吸收体和下层吸收体,所述顶片具有落入所述槽隙内的落入部分,在所述顶片的至少位于槽隙之间的区域中,向正面侧突出的多个凸部隔开间隔地呈交错状排列,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凸部的间隔比位于该间隔的部分的前后两侧的凸部的宽度方向尺寸短。

(作用效果)

若在顶片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向正面侧突出的多个凸部,则凸部之间成为凹部,因此,顶片上的尿容易沿着凸部之间相连续的方向流动。本发明具有这样的特征:利用该特性,使尿容易从排尿位置流向槽隙。即,顶片上的位于槽隙之间的区域成为排尿位置,或者是位于排尿位置的后方且由于朝向裆间侧的倾斜而被供给大量的尿的位置。在此,至少在位于槽隙之间的区域中,多个凸部隔开间隔地呈交错状配置,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凸部的间隔比位于其前后两侧的凸部的宽度短,若是这样,则凸部之间的凹部不沿前后方向呈直线连续,而是呈斜格子状连续,因此,对于被供给至位于槽隙之间的区域的尿来说,与前后方向相比,更容易向斜后方流动。其结果是,尿在从排尿位置向后方流动时,容易流入宽度方向两侧的槽隙中。因此,通过仅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槽隙,由此,抑制了可吸收量的降低,相对于裆间部的合身性变得优异,且防回流性也变得优异。

并且,用语“槽隙”是指贯通吸收体的正反面的贯通部。另外,关于槽隙,“规定宽度的”只不过是指不包含没有间隙宽度(对置的侧壁接触)的凹槽或槽隙,并不是指宽度固定,因此,只要具有宽度,则也包含宽度变化的凹槽或槽隙。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上层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纸浆纤维的重量比高于所述下层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纸浆纤维的重量比。

(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中,排泄物的液体成分虽然也被供给至上层吸收体,但与此相比,先通过槽隙也被直接供给至下层吸收体。在此,如果下层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纸浆纤维的重量比比上层吸收体的低,则与上层吸收体相比更加难以发生凝胶阻塞,从而使得排泄物的液体成分在下层吸收体内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并且,被下层吸收体吸收的液体成分至少在下层吸收体吸收饱和后以被上层吸收体吸上来的方式向上层吸收体转移,并被上层吸收体吸收保持。此时,由于在上层吸收体中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相对于纸浆纤维的重量比较高,能够吸收保持更多的液体成分,并且下层吸收体优先进行吸收,因此,在吸收体的正面侧(肌肤侧),吸收余力残留至最后。其结果是,防回流性变得更加优异。

<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垫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槽隙的前端从所述吸收体的前端向后方分离,排列有所述凸部的区域延伸至所述槽隙的前侧。

(作用效果)

在穿着者处于伏卧状态或横卧状态时,顶片的倾斜可能成为前低后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发生前漏的担忧。因此,也提出了这样的方案:通过使凸部的排列区域如上述那样扩展至槽隙的前侧,由此,使得槽隙的前侧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扩散性降低,并促进了向斜前侧的扩散,从而能够防止前漏。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垫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凸部的前后方向尺寸为1.1mm~12.0mm,所述凸部的宽度方向尺寸为2.3mm~9.2mm,所述凸部的前后方向尺寸是所述凸部的宽度方向尺寸的0.5倍~1.3倍,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凸部的列中的所述凸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间隔优选是1.9mm~20.9mm,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凸部的列中的所述凸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间隔优选为4.0mm~16.0mm,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凸部的列中的所述凸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间隔是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凸部的列中的所述凸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间隔的0.5倍~1.3倍。

(作用效果)

优选将顶片的凸部的尺寸和配置间隔设置在本项所述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垫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顶片由热塑性无纺布构成,在所述顶片的所述凸部之间设有低透过部,所述低透过部是纤维以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相互熔接在一起而成的。

(作用效果)

低透过部是在顶片的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下使纤维相互熔接在一起而使得透液性比周围低的部分,只要是这样,则除了残留有纤维间隙而显示出细微的透过性的情况之外,还包括几乎完全膜化而使得液体完全无法透过的情况。若在顶片上的凸部之间具有多个这样的低透过部,则透过性被限制,相应地,扩散性提高。其结果是,顶片上的尿容易在凸部之间通过而流入槽隙中。

<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垫型一次性尿布,其中,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低透过部。

(作用效果)

虽然也可以连续地设置低透过部,但这会损害顶片的柔软性,因此,优选隔开间隔地设置。

<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4~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垫型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低透过部在纤维相互熔接在一起的同时被熔接于背面侧的部件上。

(作用效果)

顶片的低透过部可以以任意的方式设置,但优选的方式是,兼顾将顶片固定于背面侧的部件来设置。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垫型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落入部分处也设有所述凸部。

(作用效果)

若像这样也在落入部分中形成有凸部,则即使是裆间部被夹在穿着者的两腿之间而使得吸收体在宽度方向上收缩一定的程度从而导致槽隙在宽度方向上变形的状态,也会在凸部的周围维持间隙,从而,扩散性的提高不容易受到妨碍。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等优点:成为了可吸收量多、防回流性优异且相对于裆间部的合身性也优异的垫型一次性尿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垫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状态下的内表面侧的俯视图。

图2是仅示出重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y-y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5的(a)是展开状态下的概要剖视图,图5的(b)是展开状态下的概要俯视图。

图6是与沿图1中的x-x线的截面相当的剖视图。

图7是概要性地示出吸收体的吸收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概要性地示出吸收体的吸收机构的剖视图。

图9是另一吸收体的俯视图。

图10是顶片和第二片的俯视图。

图11是凸部和低透过部的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凸部和低透过部的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沿图12中的1-1线的截面、沿2-2线的截面、沿3-3线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4是顶片和第二片的组装设备例的说明图。

图15是顶片和第二片的组装体的从大致上方观察的概要图。

图16是比较样品的顶片正面的概要图。

图17的(a)是压入辊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图17的(b)是压入辊的周面的展开俯视图。

图18的(a)是凹辊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图18的(b)是凹辊的周面的展开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基于压入辊和凹辊进行的凸部形成工序的重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基于凹辊和接合辊的接合工序的重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1是低透过部的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22是概要性地示出吸收体的吸收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本发明的用语中的“裆间部”是指在使用时与身体的裆间对应的部分,根据产品,如图示方式那样是从物品的前后方向中央或其附近至前侧的规定的部位为止的范围,或者是物品的前后方向中央的规定的范围。在物品的前后方向中间或吸收体的前后方向中间具有宽度较窄的收窄部分的情况下,是指以任意一个或两个收窄部分的最小宽度部位作为前后方向中央的规定的前后方向范围。另外,“前侧部分(腹侧部分)”是指比裆间部靠前侧的部分,“后侧部分(背侧部分)”是指比裆间部靠后侧的部分。

图1~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垫型一次性尿布例200。该垫型一次性尿布200具有:裆间部c2;和向裆间部c2的前后两侧延伸的前侧部分f2和后侧部分b2。各部分的尺寸可以适当地确定,例如,可以设物品全长(前后方向长度)l为大约350~700mm,并设全宽w1为大约130~400mm(但是,比尿布的吸收面的宽度大),这种情况下的裆间部c2的前后方向长度可以设为大约10~150mm,前侧部分f2的前后方向长度可以设为大约50~350mm,后侧部分b2的前后方向长度可以设为大约50~350mm。另外,关于裆间部c2的宽度w3,在大人用的情况下,可以设为150cm以上,特别是,可以设为大约200~260cm。

垫型一次性尿布200具有吸收体23a、23b介于不透液性片21与透液性顶片22之间的基本结构。

在吸收体23a、23b的背面侧,不透液性片21被设置成从吸收体23a、23b的周缘稍微伸出。作为不透液性片21,除了聚乙烯膜等之外,从防止闷湿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使用不损害阻水性且具备透湿性的片。该阻水/透湿性片可以使用通过下述方法获得的微多孔性片:将无机填充材料在例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树脂中熔融混炼而形成片之后,沿单轴或双轴方向拉伸。

另外,不透液性片21的外表面被由无纺布构成的外装片27覆盖,该外装片27以规定的伸出宽度从背片21的周缘向外侧伸出。作为外装片27,可以使用各种无纺布。作为构成无纺布的面料纤维,除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酰胺系等合成纤维外,也可以使用人造纤维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也可以省略外装片27。

吸收体23a、23b的正面侧被透液性顶片22覆盖。在图示方式中,吸收体23a、23b从顶片22的侧缘伸出一部分,但也可以扩展顶片22的宽度以使吸收体23a、23b的侧缘不伸出。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或者开孔的塑料片等作为顶片22。作为构成无纺布的面料纤维,除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酰胺系等合成纤维外,也可以使用人造纤维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

希望在顶片22与吸收体23a、23b之间夹设有中间片25。该中间片25是为了防止被吸收体23a、23b吸收的尿回流而设置的,希望使用保水性低且透液性高的材料、例如各种无纺布或网状膜等。在设顶片22的前端为0%且设顶片22的后端为100%时,中间片25的前端优选位于0~11%的范围内,中间片25的后端优选位于92~100%的范围内。另外,中间片25的宽度w4优选是后述的吸收体23a、23b的收窄部分23n的最小宽度w5的大约50~100%。

在垫型一次性尿布200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外装片27和透液性顶片22分别向比吸收体23a、23b的前后端靠前后两侧的位置延伸并贴合在一起,形成不存在吸收体23a、23b的端翼部ef。在垫型一次性尿布200的两侧部,外装片27分别向比吸收体23a、23b的侧缘靠外侧的位置延伸,在从该延伸部至顶片22的侧部为止的部分的内表面,形成立体褶裥部24的褶裥片24s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24x遍及前后方向整体地粘贴于该内表面,构成了不存在吸收体23a、23b的侧翼部sf。这些贴合部分在图1中以斜线花纹示出,且可以通过热熔粘接剂、热封、超声波密封形成。在未设置外装片27的情况下,可以取代外装片27而使不透液性片21延伸至侧翼部sf,形成侧翼部sf的外表面侧。

作为褶裥片24s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塑料片或熔喷无纺布,但是,在针对肌肤的感触性这一点上,适合使用通过硅酮等对无纺布进行疏水処理而成的材料。

褶裥片24s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部分24c延伸至顶片22上,细长状弹性部件24g沿前后方向以伸展状态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被固定于该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作为该细长状弹性部件24g,可以采用形成为线状、绳状、带状等的苯乙烯系橡胶、烯烃系橡胶、氨酯系橡胶、酯系橡胶、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物、硅、聚酯等通常使用的材料。

另外,关于两个褶裥片24s,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24x遍及前后方向整体地粘贴并固定于物品内表面(在图示方式中为顶片22正面和外装片27内表面),并且,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部分24c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粘贴并固定于物品内表面(在图示方式中为顶片22正面),且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之间未固定于物品内表面(在图示方式中为顶片22正面)。如图1所示,该非固定部分是相对于物品内表面(在图示方式中为顶片22正面)弹性地立起的成为防漏壁的部分,其立起基端24b位于褶裥片24s上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固定部分24x与内侧的部分24c的边界处。

如图3~图5所示,吸收体23a、23b具有由下层吸收体23b和设在其正面侧的上层吸收体23a构成的双层结构。作为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可以使用以纸浆纤维23f的积纤体、醋酸纤维素等的长丝的集合体、或者无纺布作为主体并根据需要混合并固定粒子状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等而成的材料。下层吸收体23b优选是至少纸浆纤维23f的积聚物,特别优选是纸浆纤维23f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混合积聚物。另一方面,上层吸收体23a优选是纸浆纤维23f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混合积聚物。

作为在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中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可以直接使用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例如在对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使用相同的粒度分布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等通常的情况下,希望是这样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执行使用了500μm的标准筛(jisz8801-1:2006)的筛选(振动5分钟)、并对在上述筛选中落下到筛子下方的粒子执行使用了180μm的标准筛(jisz8801-1:2006)的筛选(振动5分钟)时,残留在500μm的标准筛上的粒子的比例为30重量%以下,且残留在180μm的标准筛上的粒子的比例为60重量%以上。另外,在对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使用不同的粒度分布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下,对于用于上层吸收体23a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度分布,希望是:在进行上述的使用了500μm和180μm的标准筛的筛选时,残留在500μm的标准筛上的粒子的比例为50重量%以下,残留在180μm的标准筛上的粒子的比例是50重量%以上,对于用于下层吸收体23b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度分布,希望是:在进行上述的使用了500μm和180μm的标准筛的筛选时,残留在500μm的标准筛上的粒子的比例为25重量%以下,残留在180μm的标准筛上的粒子的比例为70重量%以上。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并不特别限定,但可以恰当地使用吸水速度为20~50秒且吸水量为50~80g/g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有淀粉类、纤维素类、合成聚合物类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可以使用淀粉-丙烯酸(盐)接枝聚合物、淀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物和丙烯酸(盐)聚合物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根据需要,为了保持形状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等,可以利用绉纸等具有透液性和液体保持性的包装片26一体地或单独地包裹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

吸收体23a、23b从前侧部分f2延伸至后侧部分b2。上层吸收体23a可以是与下层吸收体23b相同的尺寸,但希望如图示方式那样,上层吸收体23a的全长和全宽比下层吸收体23b的全长和全宽短。在通常的情况下,上层吸收体23a的全长可以是下层吸收体23b的全长的大约60~90%,上层吸收体23a的全宽可以是下层吸收体23b的全宽的大约60~90%。

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的形状可以适当地决定,也可以分别设为长方形状,但优选的是,至少较大的一个吸收体23a、23b(在图示例中是下层吸收体23b)的包含裆间部c2在内的前后方向中间的规定部分形成为宽度较窄的收窄部分23n。该收窄部分23n的最小宽度w5优选是位于收窄部分23n的前后的非收窄部分的宽度w2的大约50~65%。另外,在设物品前端为0%且设物品后端为100%时,收窄部分23n的前端优选位于10~25%的范围内,收窄部分23n的后端优选位于40~65%的范围内,收窄部分23n的成为最小宽度w5的部位(最小宽度部位)优选位于25~30%的范围内。

特征在于,如图1和图2所示,仅在上层吸收体23a上,至少在与裆间部c2对应的前后方向区域中,左右一对的规定宽度的槽隙4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除了如图4~图5所示那样在下层吸收体23b上不设置规定宽度的槽隙40的形态(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下层吸收体23b上具有没有宽度的切缝)之外,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形成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的一体的槽隙40。

并且,如图4~图6所示,顶片22具有落入上层吸收体23a的槽隙40内的落入部分30,至少在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中,向正面侧突出的多个凸部31隔开间隔地呈交错状(在相邻的列中互不相同的配置)排列,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间隔32c比位于该间隔32c的部分的前后两侧的凸部31的宽度方向尺寸31c短。在图示方式中,中间片25和包装片26的正面侧部分存在于顶片22与上层吸收体23a之间,因此,这些中间片25和包装片26的正面侧部分也与顶片22一起落入槽隙40内。也可以省略中间片25。

只要将槽隙40设置于裆间部c2,则其前后方向的长度40l并不特别限定,因此,也可以遍及上层吸收体23a的前后方向整体来设置,但希望如图示方式那样从前侧部分f2的裆间侧端部延伸至后侧部分b2的裆间侧端部。另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使槽隙40的后侧的部分以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前侧也可以同样地弯曲)。更具体来说,在设一次性尿布200的前端为0%并设一次性尿布200的后端为100%时,槽隙40的前端优选位于15~30%的范围内,槽隙40的后端优选位于40~70%的范围内。

在图示方式的上层吸收体23a中,槽隙40的前后端没有穿透上层吸收体23a的周缘,但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例子那样使后端(也可以是前端或两端)到达周缘。并且,在槽隙40的前后两端到达上层吸收体23a的侧缘的方式中,比槽隙40靠侧方的部分与槽隙40之间的部分分体。

槽隙40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于左右两侧各设置有1个。这种情况下,槽隙40的宽度方向位置优选是左右对称。垫型一次性尿布一般是这样的形态:吸收体的宽度比穿着者的裆间宽度大,裆间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成为与穿着者的大腿内侧对置的部分,宽度方向中间部成为与裆间对置的部分,因此,希望沿着这些部分的边界设置槽隙。因此,通常的情况下,槽隙40的间隔40d优选是吸收体23a、23b的收窄部分23n的最小宽度w5的大约10~30%。

关于槽隙40的宽度40w,只要对置的侧壁分离,则并不特别限定,但在通常的情况下,希望设为吸收体23a、23b的收窄部分23n的最小宽度w5的大约10~20%,具体来说,在大人用产品的情况下,可以设为大约5~32mm。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垫型一次性尿布200中,顶片22上的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成为排尿位置,或者是位于排尿位置的后方且由于朝向裆间侧的倾斜而被供给大量的尿的位置。在此,如图5的(b)所示,至少在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中,多个凸部31隔开间隔地呈交错状配置,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间隔32c比位于其前后两侧的凸部31的宽度方向尺寸31c短,若是这样,则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凹部32不沿前后方向呈直线连续,而是呈斜格子状连续,因此,对于被供给至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例如位置z的尿来说,与前后方向相比,更容易如箭头所示那样向斜后方流动。其结果是,尿在从排尿位置向后方流动时,容易流入宽度方向两侧的槽隙40中。因此,通过仅在宽度方向两侧具有槽隙40,由此,抑制了可吸收量的降低,相对于裆间部c2的合身性变得优异,且防回流性也变得优异。

呈交错状排列的多个凸部31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利用压花加工,从背面侧向正面侧挤压顶片22。另外,也可以是:在成为凸部31的位置的周围的至少三个方向、优选四个方向处,形成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部分(例如,除了后述的压缩部80外,还包括图示方式那样的低透过部80),将被连结该压缩部的凹部32所包围的部分作为相对地突出的凸部31。

对于凸部31的形状,优选设为圆形拱顶状,但也可以设为椭圆拱顶状或多边形拱顶状等适当的形状,特别是,为了提高宽度方向上的扩散性,设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形状也是优选的。并且,凸部31可以通过顶片22的压花加工来形成。

只要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间隔32c比位于该间隔32c的部分的前后两侧的凸部31的宽度方向尺寸31c短(换言之,凸部31的宽度方向尺寸31c比与凸部31的前后方向两侧相邻且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凸部31的间隔32c大),则可以适当地确定凸部31的尺寸和配置间隔,但优选的是,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间隔32c是位于该间隔32c的部分的前后两侧的凸部31的宽度方向尺寸31c的大约0.5~0.8倍。另外,优选的是,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间隔32m比位于该间隔32m的部分的宽度两侧的凸部31的前后方向尺寸31m短(换言之,凸部31的前后方向尺寸31m比与凸部31的宽度方向两侧相邻且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凸部31的间隔32m大),特别优选的是,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间隔32m是位于该间隔32m的部分的宽度两侧的凸部31的前后方向尺寸31m的0.5~0.8倍。

作为具体的尺寸例,凸部31的前后方向尺寸31m优选为3.6~5.6mm,凸部31的宽度方向尺寸31c优选为4.0~6.0mm,凸部31的前后方向尺寸31m优选为凸部31的宽度方向尺寸31c的0.9~1.0倍。另外,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凸部31的列中的凸部3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间隔31y优选是6.2~9.7mm,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凸部31的列中的凸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间隔31x优选是6.9~10.5mm,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间隔31y优选是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间隔31x的0.8~1.0倍。另外,凸部31的高度31z在通常的情况下优选设为大约0.8~2mm。

关于凸部31,只要设置于位于槽隙40之间的整个区域,则也可以仅设置于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但由于难以正确地对准槽隙40的位置进行制造,因此,优选如图5所示那样遍及顶片22的、包含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且比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大的区域11(例如,在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的至少一方上比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大的区域)进行设置,也可以遍及整个顶片22进行设置。在凹部32处将顶片22熔接接合于中间片25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那样使设置凸部31的区域11与中间片25的范围一致也是优选的。特别是,一个优选的方式是:如图示方式那样使槽隙40的前端从吸收体23a、23b的前端向后方分离,排列有凸部31的区域延伸至槽隙40的前侧。在穿着者处于伏卧状态或横卧状态时,顶片22的倾斜可能成为前低后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发生前漏的担忧,但通过使凸部31的排列区域扩展至槽隙40的前侧,由此,使得槽隙40的前侧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扩散性降低,并促进了向斜前侧的扩散,从而能够防止前漏。如图示方式那样将凸部31也设置于落入部分30中也是一个优选的方式。若像这样也在落入部分30中形成有凸部31,则即使是裆间部c2被夹在穿着者的两腿之间而使得吸收体23a、23b在宽度方向上收缩一定的程度从而导致槽隙40在宽度方向上变形的状态,也会在凸部31的周围维持间隙,从而,槽隙内的扩散性的提高不容易受到妨碍。

另外,优选的是,如图7和图8所示,上层吸收体23a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比下层吸收体23b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高。即,在吸收体23a、23b中,如在图7和图8中分别示出吸收状态的变化那样,排泄物的液体成分l虽然也被供给至上层吸收体23a,但与此相比,更加优先地通过槽隙40被供给至下层吸收体23b。在此,如果下层吸收体23b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比上层吸收体23a的低,则与上层吸收体23a相比更加难以发生凝胶阻塞,从而使得排泄物的液体成分在下层吸收体23b内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在图中,液体成分的移动由箭头表示。并且,被下层吸收体23b吸收的液体成分至少在下层吸收体23b吸收饱和后以被上层吸收体23a吸上来的方式向上层吸收体23a转移,并被上层吸收体23a吸收保持。此时,由于在上层吸收体23a中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较高,能够吸收保持更多的液体成分,并且下层吸收体23b优先进行吸收,因此,在上层吸收体23a的正面侧(肌肤侧),吸收余力残留至最后。其结果是,防回流性变得更加优异。并且,当然,在图7和图8中,为了容易理解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含有比率和吸收膨胀变化,夸张地示出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大小。

考虑到这样的吸收机制,在下层吸收体23b中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优选是透液性优异的、具体来说吸收速度为20~35秒且吸收量为50~70g/g的粒子,在上层吸收体23a中含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优选是吸收量多的、具体来说吸收速度为60~80秒且吸收量为50~80g/g的粒子。

另外,在使上层吸收体23a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比下层吸收体23b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决定上层吸收体23a和下层吸收体23b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但在上层吸收体23a的总的单位面积重量(纸浆19f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合计)为350~700g/m2的情况下,上层吸收体23a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优选是大约55~100%,特别优选是65~90%。另外,在下层吸收体23b的总的单位面积重量(纸浆18f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的合计)为250~450g/m2的情况下,下层吸收体23b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23p相对于纸浆纤维23f的重量比优选是大约0~50%,特别优选是30~40%。

在顶片22由热塑性无纺布构成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顶片22上的相邻的凸部31之间(即凹部32中)设有低透过部80,所述低透过部80是将纤维以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相互熔接在一起而成的。低透过部80是在顶片22的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下使纤维相互熔接在一起而使得透液性比周围低的部分,只要是这样,则除了残留有纤维间隙而显示出细微的透过性的情况之外,还包括几乎完全膜化而使得液体完全无法透过的情况。若在顶片22上的凸部31之间具有多个这样的低透过部80,则透过性被限制,相应地,扩散性提高。其结果是,顶片22上的尿容易在凸部31之间通过而流入槽隙40中。

关于低透过部80,例如可以如图21的(a)所示那样以斜格子状连续地设置,但由于会损害顶片22的柔软性,因此,优选如图10、图11和图21的(b)所示那样隔开间隔地设置。这种情况下,如果低透过部80的面积率(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中的低透过部80的总面积占位于槽隙40之间的区域的总面积的比例)过低,则扩散性的提高效果不足,因此,低透过部80的面积率优选为4%以上,更优选为7%以上。

关于各个低透过部80的形状,除了圆形(参照图21的(b))、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线状、其它多边形那样的形状外,也可以是月牙形、星形、云形等,可以适当地确定。

低透过部80的尺寸可以适当地确定。在沿前后方向间断地设置低透过部80的情况下,其前后方向长度(例如后述的方式的标号80m)可以设为0.5~3.0mm,特别可以设为大约0.7~1.1mm。关于低透过部80的宽度(例如后述的方式中的标号80c),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设为0.5~3.0mm,特别可以设为大约0.7~1.1mm。另外,在沿前后方向间断地设置低透过部80的情况下,各个低透过部80的面积可以设为0.19~7.1mm2,特别可以设为大约0.38~0.95mm2。另外,在沿宽度方向设置多列低透过部80的情况下,相邻列的中心间隔比列宽大,可以优选设为列宽的大约1~5倍的大间隔,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设为大约0.5~15mm。

关于低透过部80,除了将其设置于排列有凸部31的整个区域的情况外,也可以仅设置于该区域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槽隙40仅形成于上层吸收体23a的方式中,若在落入部分30中也设置多个低透过部80,则尿在槽隙40内的扩散性得到提高,落入部分30中的透过性被限制,扩散性相应地提高。即,是在上层吸收体23a上设置槽隙40且在下层吸收体23b上不设置槽隙40来尽可能确保吸收量的形态,通过使低透过部80分布,由此,尿在槽隙40内的扩散性提高,其结果是,不容易引起吸收饱和,且吸收速度较快。

另外,对于低透过部80,只要将其配置于凸部31之间,则相对于凸部31的配置和数量并不特别限定,但更优选如图10、图11、图21的(b)所示的例子那样在凸部31的四个方向(前后左右)配置一个或密集地配置多个。低透过部80的排列可以不规则,但希望在整体上成为规则的图案。

低透过部80可以以任意的方式形成,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这样的方式:通过在单独的状态下对顶片22进行加热压花加工等,使得低透过部80没有因其纤维的熔接而附着于背面侧的部件上,但是,由于低透过部80是纤维发生了熔接的部分,因此,利用这一点将顶片22固定于背面侧的部件上是一个优选的方式。这种情况下,低透过部80之间的部位未被压缩,成为向正面侧突出的凸部31。

在图10~图13中示出了兼顾该接合的方式的一例。即,顶片22上的在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部分通过加压熔接与中间片25接合在一起,由此在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以间断的图案形成有多个低透过部80。低透过部80也是形成凹部32的底部的部分。并且,特征在于,在该顶片22和中间片25的接合图案中,在沿md方向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区域中,低透过部80在cd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而成的列形成为横穿该区域的cd方向中央位置,并且,在该低透过部80的cd方向上的间隔部分处,顶片22和中间片25未熔接在一起,使得顶片22成为与其md方向两侧相比而被压缩的压缩部81。在压缩部81中,只要顶片22被压缩,则中间片25可以与顶片22一体地被压缩,但也可以不与顶片22一体地被压缩。另外,低透过部80和压缩部81以外的部分可以是:顶片22和中间片25未熔接在一起,且与cd方向上的间隔部分相同地被压缩,但希望是:顶片22和中间片25未熔接在一起,且与cd方向上的间隔部分相比,顶片22未被压缩(也包括完全未被压缩的非压缩)。即,在设顶片22上的低透过部80的厚度为t1,设压缩部81的厚度为t2,且设低透过部80和压缩部81之外的部分的厚度为t3时,可以是t1<t2=t3,但希望是t1<t2<t3。另外,在图示方式中,在顶片22的具有凸部31的部分与中间片25之间形成有空间,但也可以不形成这样的空间,这种情况下,顶片22的背面和中间片25可以遍及整面地粘接在一起。

在图15中图示了将采用图10及图12所示的图案的顶片22和中间片25接合在一起而成的样品的正面状态。这样,通过在沿md方向相邻的凸部31之间采用特征性的接合图案,由此,根据图15所示的样品和图16所示的样品的对比也可以清楚地明白,即使在形成凸部31时形成有纵向皱褶,但由于在与中间片25接合时,基于加压熔接而成的低透过部80和未被熔接但被压缩的压缩部81以横穿该纵向皱褶的方式在cd方向上交替地连续,因此,能够在使纵向皱褶更大幅度地伸展的状态下形成低透过部80,该状态或接近该状态的状态在制造后也被维持。尽管这样,结果被接合在一起的部分在cd方向上变得间断,因此能够防止柔软性的降低和外观的恶化。与此相对,在具有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低透过部80的比较样品中,沿着md方向的皱褶在cd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导致美观性恶化。

关于接合图案,在沿md方向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区域中,多个低透过部80在cd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只要其cd方向间隔部分通过压缩部81连接,则该接合图案并不特别限定,如图11所示,若在与沿md方向相邻的凸部31的cd方向中央部相对应cd方向中央位置处形成有低透过部80,则从防止皱褶的观点来说是优选的,但若是如图12所示那样在该cd方向中央位置处未形成低透过部80的图案,则变得更富柔软性,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在前者的情况下,从柔软性的观点来看,使cd方向中央位置处的低透过部80的面积比其它低透过部80的面积小也是优选的。

如图10~图12所示,在沿md方向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区域中,在md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列,其中,所述列是低透过部80在cd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而成的,除了形成为这样的形态外,也可以形成为仅设置一个列的形态。前者适合于使凸部31之间的凹部32形成得较广的情况,后者适合于使凸部31之间的凹部32形成得较窄的情况。并且,在前者的形态中,低透过部80的md方向上的间隔部分可以是:顶片22和中间片25未被熔接在一起,且与cd方向上的间隔部分相同地被压缩,但是,如果顶片22和中间片25未被熔接在一起,且与cd方向上的间隔部分相比,顶片22未被压缩(也包括完全未被压缩的非压缩),则能够获得更加优异的柔软性和外观。

图11和图12所示的形态中的低透过部80的尺寸可以适当地确定,但是,在m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各个低透过部80优选是如下这样的点状接合部:md方向长度80m是在m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cd方向列的md方向中心间隔31y的0.1~0.4倍(在通常的情况下例如为0.5~3mm)的程度,并且cd方向长度80c是在c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md方向列的cd方向中心间隔31x的0.1~0.4倍(在通常的情况下例如为0.5~3mm)的程度。另外,在cd方向上相邻的低透过部80的cd方向间隔80d优选是低透过部80的cd方向长度80c的1~5倍(在通常的情况下例如为0.5~15mm)的程度,cd方向列中的低透过部80的个数优选是大约2~4个。

在凸部31以交错状配置的方式中,在c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之间也是在m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之间,因此,优选设置与在m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之间相同的低透过部80,但也可以使数量或配置不同。

图11和图12所示的形态中的低透过部80按照在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间断的接合图案形成,各方向上的间隔可以适当地确定,但是,例如,在m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基于各低透过部80的cd方向接合范围a3优选是在c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md方向列的cd方向中心间隔31x的0.3~1倍(在通常的情况下例如为1~10mm)的程度,另外,在c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之间的基于各低透过部80的md方向接合范围a4优选是在md方向上相邻的凸部31的cd方向列的md方向中心间隔31y的0.3~1倍(在通常的情况下例如为1~10mm)的程度。如果这些cd方向接合范围a3和md方向接合范围a4过大,则与低透过部80在cd方向和md方向上连续这样的情况相同,存在顶片22的透过性和柔软性降低的担忧。

图14示出了用于形成上述的凸部31和低透过部80并将顶片和中间片接合的加工设备。即,该设备具备:压入辊90;与该压入辊90对置的凹辊91;以及与该凹辊91对置的接合辊92。

如图17所示,压入辊90在周面上按照前述的凸部31的排列图案形成有多个压入凸部90a。压入辊90的凸部的形状可以适当地确定,但优选是与待形成的凸部31的形状一致的截面(例如圆形、椭圆形、正多边形等)的截头圆锥台状。

如图18所示,凹辊91在周面上设有与压入辊90的压入凸部90a对应的压入凹部91a,并且,在这些压入凹部91a之间设有接合凸部91b和压缩凸部91e。接合凸部91b是用于形成前述的接合图案中的低透过部80的部分,压缩凸部91e是用于在低透过部80的cd方向上的间隔部分中使顶片22和中间片的材料25s不熔接在一起且在厚度方向上压缩成为顶片22的无纺布22s的部分。在中间片的材料25s是如无纺布那样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材料的情况下,中间片25当然也被该压缩凸部91e同时压缩。更详细来说,在该凹辊91上,在沿辊周向相邻的压入凹部91a之间的区域中,接合凸部91b在辊轴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而成的列形成为横穿该区域的辊轴向中央位置,并且,该接合凸部91b的辊轴向上的间隔部分被作为压缩凸部91e。除了接合凸部91b、压缩凸部91e以及压入凹部91a以外的部分被作为不对材料进行压缩的部分,但也可以作为进行与压缩凸部91e相同的程度或这以下的程度的压缩的部分。关于凹辊91的压入凹部91a,只要能够形成凸部,则也可以是供压入凸部进入的大小的没有底面的“开孔”,“压入凹部91a”意味着也包括“开孔”。

压入辊90上的压入凸部90a的尺寸、形状、配置与待形成的凸部31的内部空间尺寸、形状、配置相对应,凹辊91上的压入凹部91a的尺寸、形状、配置与待形成的凸部31的外形尺寸、形状、配置相对应。另外,凹辊91上的接合凸部91b的尺寸、形状、配置与待形成的低透过部80的尺寸、形状、配置相对应,在形成压缩部81的情况下,凹辊91上的压缩凸部91e的尺寸、形状、配置与该压缩部的尺寸、形状、配置相对应。因此,对于这些尺寸、形状、配置,能够与在前述的一次性尿布的项目中叙述的凸部31、低透过部以及压缩部的尺寸、形状、配置相同地进行变更。例如,能够将图18的(b)所示的方式中的接合凸部91b的md方向长度91m、cd方向长度91c以及cd方向间隔91d设定在与图12的(b)所示的方式中的低透过部80的md方向长度80m、cd方向长度80c、cd方向间隔80d相同的范围内。

在加工时,通过从制造线的下游侧进行的拉伸来输送成为顶片22的无纺布22s,同时如图19所示那样将其夹在压入辊90和凹辊91之间,通过将压入辊90的凸部压入凹辊91的压入凹部91a内的压花加工而形成凸部31。

然后,在将形成有该凸部31的无纺布22s保持该状态卷绕于凹辊91上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通过从制造线的下游侧进行的拉伸将中间片的材料25s送入成为顶片22的无纺布的外侧,并如图20所示那样将成为顶片22的无纺布22s和中间片的材料25s夹在凹辊91和接合辊92之间,一边在凹辊91的压缩凸部91e与接合辊92的周面之间进行压缩,一边在凹辊91的接合凸部91b与接合辊92的周面之间进行加压熔接,由此,形成低透过部80,制造出顶片22和中间片25的组装体。由此,在形成凸部31时,即使在成为顶片22的无纺布22s上的沿md方向相邻的凸部31之间形成有纵向皱褶,但由于在与中间片的材料25s接合时,加压熔接部分80和未被熔接但被压缩的压缩部81以横穿该纵向皱褶的方式在cd方向上交替地连续,因此,能够在使纵向皱褶更大幅度地伸展的状态下形成低透过部80,该状态或接近该状态的状态在制造后也被维持。尽管这样,结果被接合在一起的部分在cd方向上变得间断,因此能够防止柔软性的降低和外观的恶化。并且,根据该原理也可以理解,通过压缩凸部91e压缩出的痕迹作为前述的压缩部81而残留这一方式当然具有防止纵向皱褶的效果,压缩的痕迹几乎不残留或完全不残留这一方式也具有防止纵向皱褶的效果。

关于加压熔接手段,若是一边对材料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一边进行熔接的加压熔接手段,则除了将辊加热来使材料熔接的热封外,也可以采用超声波密封。对于加工出的顶片22和中间片25的组装体,根据公知的方法对吸收体等进行组装,由此能够制造出一次性尿布。

在如图14所示的方式那样在刚刚形成凸部31之后、在基本上不存在使该皱褶被吸收的期间的状态下与中间片25的材料进行接合的加工法中,皱褶更容易残留,因此,优选采用前述的接合图案。当然,如果是在通过压花加工形成了凸部31后再形成低透过部80,则也可以不是上述的3辊加工设备。另外,在图示例中,将成为顶片22的无纺布直接送入压入辊90和凹辊91相啮合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将成为顶片22的无纺布以仅卷绕于压入辊90的方式从压入辊90的周面的切线方向送入,使无纺布保持该状态夹在压入辊与凹辊91之间,然后进行引导以使其移动到凹辊91的周面上。

<对说明书中的用语的说明>

在说明书中使用以下用语的情况下,只要在说明书中无特别地记载,则具有如下含义。

·“前后(纵)方向”是指连结腹侧(前侧)和背侧(后侧)的方向,“宽度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

·制造方法中的“md方向(机器方向或生产线输送方向)”和“cd方向(与md方向垂直的横向)”是指凸部31的加工设备的“md方向”和“cd方向”,它们中的任意一方成为前后方向,另一方成为宽度方向。另外,产品中的md方向是无纺布的纤维取向的方向。纤维取向是无纺布的纤维所沿着的方向,可以通过例如如下测量方法来判别:根据纤维取向性试验法的测量方法,其中,该纤维取向性试验法是基于tappi标准法t481的零距离拉伸强度的试验法;或者,根据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之比来决定纤维取向方向的简易的测量方法。在图示方式中,几乎与许多一次性尿布的产品相同,前后方向成为md方向,宽度方向成为cd方向。

·“展开状态”是指没有收缩和松弛地平坦展开的状态。

·“伸长率”是指设自然长度为100%时的值。

·“单位面积的重量”如下述这样测量。将样品或者试验片预备烘干后放置到标准状态(试验场所的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为65%以下)的试验室或者装置内,使之为变成恒量的状态。预备烘干是指将样品或者试验片在相对湿度为10~25%且温度不超过50℃的环境下使之成为恒量。另外,对于公定回潮率为0.0%的纤维,也可以不进行预备烘干。使用纸张紧度板(米坪板)(200mm×250mm、±2mm),从变成恒量的状态的试验片中切取200mm×250mm(±2mm)的尺寸的样品。测量样品的重量,20倍地计算出每平米的重量作为单位面积的重量。

·图10~图20所示的顶片22和中间片25的“厚度”是指外观的厚度,通过日本专利第3611838号公报的[0017]段所记载的方法进行测量。即,在测量时,在使顶片22和中间片25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切出纵向30mm×横向30mm的测量片。并且,按照与纵向〔构成顶片22的无纺布(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取向方向(制造无纺布时的输送方向)〕大致平行且穿过低透过部80的线来制作切断面。使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数字显微镜vhx-1000等拍摄该切断面的放大照片,根据该放大照片求得顶片22的外观的最大厚度,将其作为顶片22的厚度,在该顶片22的最大厚度的测量部位,测量出中间片25的外观的厚度,将其作为中间片25的厚度。另外,对于其它部位的厚度(低透过部80的厚度、压缩部81的厚度等)以及凸部31的高度31z等截面方向上的尺寸,与顶片和中间片的“厚度”的测量相同地测量从凸部的底部至顶部的隆起高度。

·吸收体的“厚度”是使用株式会社尾崎制作所的厚度测量仪(peacock,表盘式厚度规,大型类型,型号为j-b(测量范围0~35mm)或型号为k-4(测量范围0~50mm)),使试样和厚度测量设备水平来测量的。

·上述以外的“厚度”是使用自动厚度测量仪(kes-g5便携压缩测量程序)在负荷为10gf/cm2、加压面积为2cm2的条件下自动测量的。

·吸水量是根据jisk7223-1996“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量试验方法”来测量的。

·吸水速度为使用2g高吸水性聚合物和50g生理盐水来执行jisk7224-1996“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速度试验方法”时的“至终点为止的时间”。

·在没有关于试验或测量中的环境条件的记载的情况下,该试验或测量是在标准状态(在试验场所中,温度为20±5℃,相对湿度为65%以下)的试验室或者装置内进行的。

·各部分的尺寸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是指展开状态下而不是自然长度状态下的尺寸。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上述例那样的垫型一次性尿布。

标号说明

b2:后侧部分;c2:裆间部;f2:前侧部分;11:具有低透过部的区域;21:不透液性片;22:顶片;23a、23b:吸收体;24:立体褶裥部;24s:褶裥片;25:中间片;26:包装片;27:外装片;30:落入部分;31:凸部;40:槽隙;41:其它槽隙;200:垫型一次性尿布;80:低透过部;23a:上层吸收体;23b:下层吸收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