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11997发布日期:2019-08-24 09:1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生理用卫生巾被已知为吸收例如月经血等排泄流体的吸收性物品。作为这种生理用卫生巾的一个实例,专利文献1公开了包括成形线20的生理用卫生巾10,所述成形线具有设置在吸收性芯12中的中央纵向线,且当吸收性芯12在受到横向压缩的影响时沿着成形线20向上弯曲,从而改进与穿戴者的身体的配合。

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在审专利申请公开号2002-538849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当专利文献1中的生理用卫生巾1被穿上且吸收性芯12受到在横向方向上的压缩的影响时,其下表面侧(非皮肤表面侧)大致形成50度的角度。此时,如果吸收性芯12的下表面侧(非皮肤表面侧)彼此进行接触,那么吸收性芯12的向上弯曲受到阻碍,且存在在使用期间与穿戴者的身体的配合劣化的风险。

鉴于例如上述问题等常规问题实现本发明,且本发明的方面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的更有利配合的吸收性物品。

问题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上述方面的主要方面是一种具有彼此正交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其具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非皮肤侧片材,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侧,所述吸收体在所述吸收体的横向中央区域中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形成在非皮肤侧且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凹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一侧壁部和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另一侧壁部,所述凹部构造成使得:当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不向彼此施加按压力。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本说明书的描述,本发明的除上面外的特征将变得清楚。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凹部构造成使得:当在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大致50度的角度的状态下正常穿上吸收性物品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被防止向彼此施加按压力。这种凹部使得很可能抑制对吸收体的用于在凹部处向皮肤侧突出的变形产生阻碍的风险,且允许吸收体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更有利地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所见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

图2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箭头a-a所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吸收体10的平面视图。

图5a是由图1的箭头b-b所指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已形成在未压缩吸收体10中。图5b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凹部15已形成在图5a中的吸收体10中。图5c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顶部片材20已覆盖在图5b中的吸收体10上。图5d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已形成在图5c中的卫生巾1中。

图6是一对辊部50的示意性放大视图。

图7是说明卫生巾1的使用方面的图。

图8示出了图5d中的凹部15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a是图5d中的凹部15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b是图8a中的部分z的放大视图。

图9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使用之前的图。

图10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沿着治具70的外形延伸的状态下的图。

图11示出一对辊部50的变型例。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此说明书的描述和附图,至少以下事项将变得清楚。

一种具有彼此正交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吸收性物品,

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

吸收体,其具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

非皮肤侧片材,其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吸收体的非皮肤侧,

所述吸收体在所述吸收体的横向中央区域中具有凹部,

所述凹部形成在非皮肤侧且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

所述凹部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一侧壁部和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另一侧壁部,

所述凹部构造成使得:当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不向彼此施加按压力。

对于这种吸收性物品,凹部构造成使得:当在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大致50度的角度的状态下正常穿上吸收性物品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被防止向彼此施加按压力。这种凹部使得很可能抑制对吸收体的用于在凹部处向皮肤侧突出的变形产生阻碍的风险,且允许吸收体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更有利地配合。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关于在所述凹部中最深的最深部分,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外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外侧部分,

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最深部分重叠的位置处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外侧部分重叠的位置处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中心位于皮肤侧。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吸收体在使用期间更容易弯曲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更易于实现相对于排泄源的良好配合,且排泄物很可能会被更快吸收。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凹部中最深的最深部分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

所述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最深部分的深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与其中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小于最深部分的深度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相比,当吸收性物品弯曲以使得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很可能更容易防止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向彼此施加按压力。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凹部中最深的最深部分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

当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所述非皮肤侧表面的所述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

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之间的横向最短距离小于所述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的横向最短距离小于吸收性物品中的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吸收性物品弯曲以使得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也很可能抑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横向最短距离是所述一侧壁部的一侧最近点和所述另一侧壁部的另一侧最近点之间的距离,且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从所述最深部分到所述一侧最近点的距离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从所述最深部分到所述另一侧最近点的距离中的任一个小于所述最深部分的所述横向长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与其中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到一侧最近点的距离或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到另一侧最近点的距离小于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的情况相比,很可能进一步抑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凹部中最深的最深部分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

所述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吸收体的在外侧部分中的厚度,所述外侧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外侧与所述凹部相邻。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与其中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小于吸收体的在外侧部分中的厚度的情况相比,很可能进一步抑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关于在所述凹部中最深的最深部分,以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在外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外侧部分,

所述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小于所述吸收体的在所述外侧部分中的厚度的两倍。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越大,越容易抑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但是,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越大,与外侧部分相比凹部所具有的吸收和储存排泄物的能力降低的风险将越高。鉴于此,最深部分的横向长度设定成小于吸收体的在外侧部分中的厚度的两倍,从而维持可被吸收的排泄物的量,同时还抑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关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在皮肤侧与所述凹部相邻的皮肤侧部分,

在设置所述凹部的所述最深部分的横向位置处的液体吸收性纤维的纤维密度

高于

包括在所述皮肤侧部分中且与设置所述最深部分的所述横向位置相邻的一部分的纤维密度。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当最深部分上的皮肤侧部分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时,不仅对应于具有更高纤维密度的最深部分的部分,而且具有更低纤维密度的相邻部分可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这使得很可能改进用于穿戴者的表面质地。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皮肤侧凹部设置在所述吸收体的皮肤表面侧,

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最深部分的外侧,所述最深部分在所述凹部中最深,且

所述最深部分比所述皮肤侧凹部更深。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由于形成在非皮肤接触侧表面中的凹部,当吸收体变形以便向皮肤侧隆起时,皮肤侧凹部之间的区域很可能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此时,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区域可比在不设置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的情况下更平坦。这使得很可能改进表面质地。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吸收性物品进一步包括皮肤侧片材,所述皮肤侧片材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吸收体的皮肤侧,

所述吸收体和所述皮肤侧片材利用粘合剂彼此粘合,且

所述皮肤侧凹部的最深部分与所述皮肤侧片材未彼此粘合。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提供了一对皮肤侧凹部,从而使得很可能抑制皮肤侧片材阻碍用于形成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最深部分的变形的风险。这使得更容易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最深部分,且使得很可能改进质地。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所述吸收体和所述非皮肤侧片材通过粘合剂的使用粘合,

所述粘合剂不涂覆到在所述凹部中最深的最深部分,

所述非皮肤侧片材粘合到所述凹部的横向端部,且

所述粘合剂涂覆到所述非皮肤侧片材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凹部的所述端部内侧的一部分。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非皮肤侧片材未粘合到最深部分,从而使得很可能抑制皮肤侧表面的隆起受到非皮肤侧片材的阻碍的风险。而且,在使用吸收性物品之前,凹部的位于横向端部内侧的部分未粘合到非皮肤侧片材。但是,当使用吸收性物品时,吸收性主体沿着凹部向皮肤侧隆起,且非皮肤侧片材也类似地向皮肤侧隆起。这增加了凹部的与非皮肤侧片材进行接触的区域的大小。由于涂覆到非皮肤侧片材的粘合剂,非皮肤侧片材的位于凹部的横向端部内侧的部分变得新近地粘合到凹部,因此使得更容易将吸收性物品维持在向皮肤侧隆起的形状。

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

当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所述非皮肤侧表面的所述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

所述非皮肤侧片材粘合到所述凹部的位于所述横向端部内侧的一部分,且

所述非皮肤侧片材不粘合到所述最深部分。

根据此吸收性物品,在其中吸收体的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吸收性物品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的状态下,非皮肤侧表面的位于凹部的横向端部内侧的部分通过涂覆到非皮肤侧片材的粘合剂变得新近地粘合到凹部,因此使得更容易将吸收性物品维持在向皮肤侧隆起的形状。

===第一实施例===

<生理用卫生巾1的基本构造>

下文描述生理用卫生巾1(在下文中被称为“卫生巾1”)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实例。应注意,尽管生理用卫生巾被描述为以下描述中的吸收性物品的实例,但本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还涵盖所谓的卫生护垫等,且不限于生理用卫生巾。

图1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所见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图2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平面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箭头a-a所见的示意性剖视图。而且,在以下描述中,“纵向方向”是沿着在产品状态中的卫生巾1的纵长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是与纵向方向正交且沿着在产品状态中的卫生巾1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方向,且“厚度方向”是与纵向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纵向方向具有当使用卫生巾1时分别在穿戴者的腹侧和穿戴者的背侧的“前侧”和“后侧”。厚度方向具有当使用卫生巾1时与穿戴者的皮肤(图3中的上侧)进行接触的侧的“皮肤侧”(也被称为“上侧”),和在相反侧(图3中的下侧)上的“非皮肤侧”(也被称为“下侧”)。而且,图中的x-x线是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卫生巾1是在平面视图中具有竖向伸长形状的片材状构件。卫生巾1包括液体可渗透的顶部片材(皮肤侧片材)20、液体可吸收的吸收体10、和液体不可渗透的背部片材(非皮肤侧片材)30,它们以在厚度方向(参见图3)上从皮肤侧到非皮肤侧的此次序彼此覆盖。这些构件20、10和30通过使用粘合剂hma而各自接合到在厚度方向上与其相邻的构件,所述粘合剂为热熔性粘合剂等。应注意,粘合剂hma以所希望涂覆图案而涂覆在吸收体10的皮肤表面侧和非皮肤表面侧的整个区域上方,且涂覆图案可选自例如ω图案、螺旋图案和条纹图案等涂覆图案。

顶部片材20和背部片材30具有相同平面形状,且其平面大小大于吸收体10的平面大小。如图1和2所示,两个片材20和30的外周边缘部20e和30e通过粘合或焊接而彼此接合,且因此吸收体10保持在两个片材20与30之间。而且,顶部片材20和背部片材30的大致纵向中央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因此形成当卫生巾1有待置于内衣(未示出)上且固定到内衣时所用的固定部分的翼部20w和30w。

吸收体10具有吸收性芯11、上部片材12和下部片材13。吸收性芯11是吸收和保持例如月经血等液体(排泄流体)的构件。吸收性芯11具有作为液体吸收性纤维的纤维素基吸收性纤维、和热塑性树脂纤维。这些纤维彼此混合且在平面视图中形成竖向伸长形状,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例如,纸浆纤维等用作液体吸收性纤维,且热塑性树脂纤维是具有所谓的鞘-芯型结构的复合纤维,所述鞘-芯型结构包括聚乙烯(pe)鞘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芯。应注意,人造丝纤维可用作液体吸收性纤维,且聚丙烯(pp)单独纤维或pe单独纤维可用作热塑性树脂纤维。而且,例如超吸收性聚合物(所谓的sap)等液体吸收性颗粒物可被加入液体吸收性纤维。

上部片材12是具有与吸收性芯1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片材构件,且通过使用粘合剂hma与其接合以便覆盖吸收性芯11的皮肤侧表面(参见图3)。上部片材12是具有卓越液体可渗透的属性的柔软片材且由例如非织造织物(例如,透气非织造织物)或薄页纸制成。下部片材13是具有与吸收性芯11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片材构件,且通过使用粘合剂hma与其接合以便覆盖吸收性芯11的非皮肤侧表面(参见图3)。下部片材13是由例如非织造织物(例如,sms(纺粘/熔喷/纺粘)非织造织物)或薄页纸制成的柔软片材。

图4是如在厚度方向上从非皮肤侧所见的卫生巾1的吸收体10的平面视图。在图4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虚线示出卫生巾1的外部形状。吸收体10设置有多个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以便增加吸收体10的刚性且改进液体吸收和分散。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具有大致圆形平面形状且被布置成交错布置图案,但无论如何对此没有限制。而且,吸收体10的厚度是3mm或更小,且合乎希望的是2mm或更小,且吸收体10的纤维密度是1.0×105到4.0×105(g/m3),且大致均匀的。然而,吸收体10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在纵向方向上在前部、中央部与后部之间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吸收性纤维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重量)在前部中为175(g/m2),在中央部中为250(g/m2),且在后部中为175(g/m2),也就是说,中央部中的液体吸收性纤维的质量最高,且吸收体10在中央部中的厚度(t10)高于吸收体10在前部和后部中的厚度(tb10)(t10>tb10)。

可使用已知方法测量在吸收体10的前部、中央部和后部中的液体吸收性纤维的厚度、每单位面积的纤维质量、以及密度(也被称为“纤维密度”)。例如,就厚度而言,很可能使用来自三丰股份有限公司的刻度盘式测厚仪id-c1012c或其等效物,将接触器的面积设定成20cm2且将接触压力设定成3gf/cm2,按压和测量目标部分,且接着在视觉上进行比较或使用沿着纵向方向截取的卫生巾1的截面的图像进行比较。而且,就每单位面积的纤维质量而言,很可能例如从卫生巾1切出目标部分作为目标样品,使用直读式天平(例如,来自研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天平hf-300)测量目标样品的质量,测量目标样品的面积,且接着计算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就纤维密度而言,很可能例如从卫生巾1切出目标部分作为目标样品,使用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目标样品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g/m2),使用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目标样品的厚度(m),且接着用目标样品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除以目标样品的厚度以计算纤维密度(g/m3)。

此外,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线状凹部15形成在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的横向中央区域中。凹部15被成形为大致直线,且设置在吸收体1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包括当使用卫生巾时至少位于裆部中的裆部部分。应注意,“裆部部分”是指当穿戴者使用卫生巾1时位于裆部处的区域,且具体是指在卫生巾1的纵向方向上形成翼部粘合部40w的区域。凹部15诱导卫生巾在使用期间在厚度方向上向皮肤侧突出和弯曲。稍后将描述凹部15的细节。

顶部片材20是当使用卫生巾1时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构件,且用于允许例如月经血等液体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渗透到非皮肤侧且移动到吸收体10。顶部片材20是由例如透气非织造织物等适当类型的非织造织物制成的液体可渗透的柔软片材。

如图1所示,多个压缩部(线状压缩部el和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从皮肤侧形成在顶部片材20的皮肤侧表面中,且通过此方式,顶部片材20和吸收体10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以便彼此接合和成一体。线状压缩部el是连续的且沿着吸收体10的外周边缘部延伸,且整体大致形成在纵向方向上伸长的环路。另一方面,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大致为圆形,且离散地形成在通过线状压缩部el在顶部片材20上划界的基本上封闭区域中。

背部片材30抑制以下情况:在卫生巾1的使用期间已通过顶部片材20渗透且由吸收体10吸收的液体朝向例如内衣等内衣物漏出(朝向非皮肤侧渗漏)。背部片材30是由聚乙烯(pe)等制成的适当类型的树脂膜制成的液体不可渗透的柔软片材。

如图2所示,用于在卫生巾1的使用期间将卫生巾1附连到内衣等的粘合部(翼部粘合部40w和主体粘合部40c)设置在背部片材30的非皮肤表面侧。翼部粘合部40w是形成在翼部30w的非皮肤表面侧的一对大致矩形粘合部。主体粘合部40c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所述一对翼部粘合部40w在宽度方向之间的部分中的背部片材30和吸收体10重叠的部分中的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带形区域中涂覆适当粘合剂hma。当使用卫生巾1时,通过将主体粘合部30c附连到穿戴者的内衣的裆部部分的内侧而将卫生巾1附接到穿戴者的内衣,因此防止吸收体10的位置相对于穿戴者的身体变得移位。类似地,翼部粘合部40w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翼部30w中的大致矩形区域中涂覆适当粘合剂hma。当使用卫生巾1时,翼部30w(20w)被折叠到非皮肤侧,且翼部粘合部40w附连到穿戴者的内衣的裆部部分的外侧,因此在使用期间固定卫生巾1且抑制位置移位等。

<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形成>

接下来,将描述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和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通过在厚度方向上从皮肤侧或非皮肤侧执行压缩而设置,使得至少皮肤侧和非皮肤侧变得凹陷。凹部15是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线状压缩部,设置在包括吸收体10(卫生巾1)的横向中心线x-x的中央区域中,且具有含预定面积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凹部15是非皮肤侧表面凹陷到其中的线状凹部,且通过在厚度方向上从吸收体10的非皮肤表面侧执行压缩而设置。

图5a到5d是说明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形成的图。图5a是由图1的箭头b-b所指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已形成在未压缩吸收体10中。图5b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凹部15已形成在图5a中的吸收体10中。图5c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顶部片材20已覆盖在图5b中的吸收体10上。图5d是示意性剖视图,其中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已形成在图5c中的卫生巾1中。应注意,图5a示出由图1中的箭头b-b所指示的部分中的吸收体10,且示出这样的方面,其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在形成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之前的状态下已形成在未压缩吸收体10中。图5b示出在用于在图5a中的吸收体10中形成凹部15的处理期间的状态。图5d示出在吸收体10中形成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之后的状态下的经处理吸收体10。而且,图5a、5b和5c中的线y-y是吸收体10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且图5d中的线y-y是卫生巾1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应注意,中心线y-y是在卫生巾1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且也是在吸收体10的稍后描述的外侧部分l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首先,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未压缩吸收体10在其整个区域上具有厚度t10,具有皮肤侧表面10t作为吸收体10的皮肤侧的表面,且具有非皮肤侧表面10b作为非皮肤侧的表面。未压缩吸收体10穿过具有突出部分的突出辊(未示出)与具有光滑表面的砧辊(未示出)之间的辊缝,且吸收体10从非皮肤侧压缩,因此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

如图5a所示,其中形成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的部分是从皮肤侧和非皮肤侧两者的凹陷,且在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上大致位于中央部中。而且,由于此压缩,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中的吸收体10的厚度小于厚度t10,且纤维被压扁,使得纤维密度比在具有厚度t10的部分中更高。

接下来,形成凹部15。凹部15通过对吸收体10的横向中央区域执行压缩处理而形成(图5b)。具体地,形成使用包括被驱动以在运输方向上旋转的上部辊51u和下部辊51d的一对辊部50来执行。

图6是所述一对辊部50的示意性放大视图。吸收体10在其纵向方向在运输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运输。标记“cd方向”为与运输方向正交的方向,吸收体10的宽度方向基本上符合cd方向。

上部辊51u设置有肋部51r,所述肋部以环形在旋转方向上在整个圆周上连续地延伸。肋部51r在与旋转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等腰梯形,其中肋宽在沿着上部辊51u的旋转半径方向向外延伸的同时降低,且其前端具有与cd方向平行的顶面51rt。在所形成的凹部15中,已与顶面51rt接触的一部分的至少部分变成稍后描述的最深部分15m。在顶面51rt的cd方向(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优选地为0.5mm到3.0mm,且在本实施例中为1.0mm。而且,肋部51rt可插入其中的槽部51m设置在下部辊51d中的面向外圆周表面中的肋部51r的位置处。槽部51m被成形为在旋转方向上在整个圆周上连续地延伸的环。槽部51m在与旋转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等腰梯形,其中槽宽在沿着下部辊51d的旋转半径方向向内延伸的同时降低,且其底端具有与cd方向平行的底面51mb。

凹部15通过压缩处理形成,其中肋部51r被按压到槽部51m中,使得吸收体10的在与顶面51rt接触的部分中的厚度变得最薄。具体地,使得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10b为对应于上部辊51u的侧,且使得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为对应于下部辊51d的侧,当吸收体10在运输方向上在上部辊51u与下部辊51d之间移动时,如图6所示,肋部51r被按压到槽部51m中,至位于未压缩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的皮肤侧的一部分。而且,稍后描述的皮肤侧凹部p形成在吸收体10的与下部辊51d的外圆周表面和槽部51m之间的边界部分进行接触的部分p0中。

此时,纤维密度在凹部15的已与顶面51rt接触且在吸收体10中具有最小厚度的部分中增加。不同于使用砧辊形成的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凹部15由按压到槽部51m中的肋部51r形成,且因此与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相比被压实到更大程度。

接下来,如图5c所示,顶部片材20(粘合剂hma可被提前涂覆到所述顶部片材)覆盖在吸收体10的皮肤侧且粘合到所述皮肤侧。

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在顶部片材20已覆盖在吸收体10上之后形成。顶部片材20和吸收体10在厚度方向上从顶部片材20上方压缩在一起,因此形成主体点状压缩部ed。类似于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将顶部片材20置于吸收体10上且通过使吸收体10穿过具有突出部分的突出辊(未示出)与具有光滑表面的砧辊(未示出)之间的辊缝从皮肤侧执行压缩处理(图5d)。

在已形成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之后,接着形成线状压缩部el。线状压缩部el通过以下方式形成:通过使吸收体10穿过具有呈对应于线状压缩部el的布置图案的突出部分的突出辊(未示出)与具有光滑表面的砧辊(未示出)之间的辊缝从皮肤侧执行压缩处理。

然后,背部片材30覆盖在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且附连到所述非皮肤侧。此时,粘合剂hma以预定涂覆图案提前涂覆在基本上背部片材30的整个表面上,且接着背部片材30在施加一定压力的同时覆盖在吸收体10的非皮肤表面侧。

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的形成、凹部15的形成、顶部片材20的布置、主体点状压缩部ed20的形成、以及线状压缩部el的形成以此次序执行,但对此没有限制。以下构造是可能的:在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10的形成之前形成凹部15。而且,以下构造是可能的:在凹部15的形成之前顶部片材20覆盖在吸收体10上。

<卫生巾1的使用>

下文描述在使用期间的卫生巾1。图7是说明卫生巾1的使用方面的图。当穿戴者将使用卫生巾1时,首先,卫生巾1被置于平坦状态下且固定到内衣的裆部部分,如图7中的状态a所示。此时,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是70mm,且当翼部30w(20w)被折叠到非皮肤侧且翼部粘合部40w被附连到内衣的裆部部分的外侧以固定卫生巾1时,卫生巾1的横向长度变得与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大致相同。一般地,穿戴者的裆部间隙大致为30mm,且因此卫生巾1(吸收体10)在此状态a下的横向长度比裆部间隙更长。正常地,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越长,可被吸收的排泄物的量越大,但如果吸收体10的横向长度过长,那么其将变得大于穿戴者的裆部间隙,且存在使穿戴者感到不适的风险,以及由于未预料到的部分中的弯曲所致的排泄物泄漏的风险。出于此原因,考虑到允许沿着穿戴者的身体的变形,大致70mm的长度适合吸收体10,如稍后将描述。

接下来,穿戴者执行朝向其腹股沟201k上拉其内衣的操作。此时,如图7中的状态b所示,卫生巾1弯曲以便沿着吸收体10的凹部15在皮肤侧突出。当卫生巾1被布置在穿戴者的腹股沟201k处时,如图7中的状态c所示,由于由凹部15诱导而在皮肤侧突出的部分(图8a中的皮肤侧部分h等)很可能进入包括例如阴道口等排泄源201he的间隙。在图7中的状态c下,卫生巾1的横向中央区域正常弯曲以使得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大致50度的角度,因此实现与穿戴者的身体的更有利配合。因此,穿戴者很可能感觉到良好配合,且例如月经血等经排泄流体可能更有可能被吸收体10吸收而不是泄漏。而且,由于沿着穿戴者的身体的形状变形,吸收体10(卫生巾1)的大小(其比穿戴者的裆部间隙更宽)减小到适合穿戴者的身体的大小,且卫生巾1可能配合穿戴者的身体,同时还确保充分的排泄物吸收。

<凹部15的构造和效果>

图8a是图5d中的凹部15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使用之前的图。图10是说明卫生巾1的凹部15在沿着治具70的外形延伸的状态下的图。在以下描述中,各种部分的长度和深度可使用已知方法来测量。例如,可使用沿着宽度方向截取的卫生巾1的截面的所捕获图像执行测量。

治具70包括上表面、底表面和侧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彼此平行,且侧表面以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倾斜25度的方式从上表面延伸到底表面。且,沿着位于一侧的侧表面延伸的虚拟直线和沿着位于另一侧的侧表面延伸的虚拟直线形成50度的角度θ70。治具70由诸如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制成,且构造成使得当卫生巾1沿着治具70的侧表面弯曲时,治具70的上表面位于皮肤侧部分h的下方。

正常地,当穿戴者穿上卫生巾1时(图7中的状态c),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卫生巾1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大致50度的角度。因此,下面描述这样的状态,其中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卫生巾1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具体地,它是这样的状态,其中卫生巾1弯曲,直到非皮肤侧面的部分与治具70的侧表面进行接触,同时图9所示的在使用之前的卫生巾1的横向中心与治具70的横向中心对准(图10)。应注意,在图10中,中心线x-x是卫生巾1的横向中心,且还是治具70的横向中心。

凹部15是通过压缩形成的凹槽且在使用之前在卫生巾1中。凹部15是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10b的在宽度方向上从一侧的相对于皮肤侧的曲率的起点到另一侧的相对于皮肤侧的曲率的终点的部分。在凹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15w优选地为1.5mm到3.5mm,且长度15w在本实施例中大致为2.4mm。长度15w越长,吸收体10越容易弯曲。这使得有可能抑制吸收体10的稍后描述的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将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但是,鉴于凹部15通过压缩形成,因此存在纤维在被压扁时变硬的风险,且长度15w越长,例如排泄物等可被保持的液体的体积越小。出于此原因,考虑到易于弯曲以便于弯曲以向皮肤侧突出,且此外考虑到确保吸收体10的液体吸收区域用于吸收排泄物,优选的是在凹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15w为2.0mm到3.0mm。

凹部15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位于一侧(图9等中的左侧)的一侧壁部15l,以及位于另一侧(图9等中的右侧)的另一侧壁部15r。具体地,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是凹部15的非皮肤侧表面10b的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最深部分15m外侧的部分。

吸收体10的在厚度方向上在皮肤侧与凹部15相邻的部分将被称为皮肤侧部分h,且这是在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5重叠的区域(在图8a中密集斑点区域)。而且,在宽度方向上在外侧与皮肤侧部分h相邻的部分将被称为外侧部分l,其是其中不形成点状压缩部ed10和ed20以及凹部15的区域,且其厚度是吸收体10的厚度t10。在外侧部分l中的皮肤侧表面10t和非皮肤侧表面10b与在未处理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和非皮肤侧表面10b位于大致相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厚度t10大致为1.3mm。

此时,皮肤侧部分h中的纤维密度高于外侧部分l中的纤维密度,已知一般地,纤维密度越高,液体由于毛细作用而被吸收得越快。出于此原因,当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卫生巾1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大致50度的角度时,增加与排泄源进行接触的皮肤侧部分h中的纤维密度使得很可能更快地吸收排泄物。“高密度区域dh”是指在皮肤侧与在凹部15中具有最深深度的最深部分15m相邻且在宽度方向上与最深部分15m重叠的皮肤侧部分h的区域。最深部分15m在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在图8a中为w)(例如,大致0.8mm),且高密度区域dh具有在纵向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平坦区域。

而且,在高密度区域dh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hc相对于在吸收体10的在宽度方向上与外侧部分l重叠的位置处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中心lc位于皮肤侧。在本实施例中,中心lc位于与在未处理吸收体10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y-y大致相同位置。因此,在使用期间,即使在宽度方向上作用的力由穿戴者的股部(腿)施加,但折叠以便向皮肤侧突出可经由变形被诱导以便向非皮肤侧突出。这使得很可能在更靠近穿戴者的排泄源的位置处吸收排泄物。

最深部分15m的深度(也就是说在厚度方向上从一个外侧部分l(未处理吸收体10)的非皮肤侧表面10b到最深部分15m的长度l2)比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15m到皮肤侧部分h(高密度区域dh)的皮肤侧表面10t的长度l1更长(l2>l1)。在本实施例中,最深部分15m的长度l2为大致0.8mm,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15m到皮肤侧部分h中的皮肤侧表面10t的长度l1为大致0.5mm,且高密度区域dh中的纤维密度通过压缩处理而升高。

如图10所示,当卫生巾1的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卫生巾1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吸收体10的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处于不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状态。这里,“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状态”是指如下状态:由于一侧壁部15l与另一侧壁部15r之间的接触而卫生巾1的弯曲角度试图上升超过50度的状态;或者背部片材30存在于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之间且由于背部片材30的位于粘合到一侧壁部15l的区域中的非皮肤侧表面和背部片材30的位于粘合到另一侧壁部15r的区域中的非皮肤侧表面之间的接触而卫生巾1的横向中央区域的弯曲角度不能设定为50度的状态;或者背部片材30存在于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之间且卫生巾1的弯曲角度试图上升超过50度的状态。

卫生巾1的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彼此不接触,且背部片材30的位于粘合到一侧壁部15l的区域中的非皮肤侧表面不与背部片材30的位于粘合到另一侧壁部15r的区域中的非皮肤侧表面接触。因此,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不处于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状态。出于此原因,在穿上状态(图7中的状态c)下,即使吸收体10的横向中央区域弯曲以使得卫生巾1的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大致50度的角度,也可以抑制吸收体10的弯曲受到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的阻碍的风险,卫生巾1可以更容易地变形从而其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大致50度的角度,且吸收体10可以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有利地配合。

而且,为了便于防止一侧壁部15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设定为大于凹部15的最深部分15m的深度(l2)(w>l2)。因此,与其中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小于最深部分15m的深度(l2)的情况相比,当卫生巾1弯曲以使得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更有可能防止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吸收体10可以更容易地变形,从而与穿戴者的身体有利地配合。

此外,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大于外侧部分l的厚度t10(吸收体10的厚度),且小于吸收体10的厚度的两倍(t10<w<t10×2)。与其中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小于吸收体10的在外侧部分中的厚度t10(t10>w)的情况相比,在其中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大于外侧部分l的厚度t10的情况下,当卫生巾1弯曲以使得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可以根据最深部分15m的更长的横向长度w而间隔得更远。出于此原因,与其中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小于吸收体10的在外侧部分中的厚度t10(t10>w)的情况相比,在其中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大于卫生巾1中的外侧部分l的厚度t10(t10<w)的情况下,很可能进一步抑制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

正常地,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越大,越容易抑制吸收体10的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但是,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越长,在吸收体10的横向中央区域中形成的间隙区域越大。这使得用于吸收排泄物的区域变小。而且,考虑通过压缩处理形成凹部15,具有高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dh的大小增加,且存在质地劣化的风险。出于此原因,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设定为小于吸收体10的厚度的两倍(w<t10×2),从而很可能抑制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风险,保持吸收体10可吸收的排泄物的量,且抑制由具有高纤维密度的过大的高密度区域dh引起的质地劣化的风险。

另外,在卫生巾1中,一侧壁部15l与另一侧壁部15r之间的横向最短距离l4小于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l4<w)。在图10中,最短距离l4是一侧壁部15l的一侧最近点15lp与另一侧壁部15r的另一侧最近点15rp之间的距离。图10所示的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被防止向彼此施加按压力,且因此最短距离l4大于0(l4>0)。此时,当卫生巾1弯曲以使得由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的角度为50度时,即使最短距离l4小于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l4<w),也很可能抑制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2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的情况。应注意,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之间的最短距离l4根据凹部15的形状而变化。在卫生巾1中,最短距离l4相对于最远离皮肤侧定位的背部片材30的部分位于皮肤侧。

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15m到一侧最近点15lp的距离和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15m到另一侧最近点15rp的距离彼此相等,且是距离a。该距离a短于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a<w),且因此很可能与其中距离a大于最深部分15m的横向长度w(a>w)的情况相比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不太可能向彼此施加按压力。这样,即使当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彼此最接近(最短距离l4)时,通过为凹部15选择适当的构造,也很可能防止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且很可能抑制阻碍变形的风险,根据所述变形,吸收体10的横向中央区域向皮肤侧凸出。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凹部15的构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足够的是:凹部15防止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凹部15的构成要素例如包括:凹部15的横向长度w;最深部分15m的深度l2和横向长度w;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从最深部分15m到高密度区域dh的皮肤侧表面10t的距离l1。这些构成要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被优化,以便防止凹部15的一侧壁部15l和另一侧壁部15r向彼此施加按压力。

而且,在宽度方向上,在与最远离皮肤侧的高密度区域dh的两个外侧相邻的部分中在皮肤侧凹部p的内侧设置有与高密度区域dh相比具有更低纤维密度的皮肤侧部分h(图10)。出于此原因,在穿上状态下,除了高密度区域dh外,与高密度区域dh相邻的皮肤侧部分h也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因此使得很可能改进质地。

而且,如图8a等所示,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彼此分离,且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并不利用粘合剂hma彼此粘合。这使得很可能减小以下风险:当吸收体10变形以使得具体地说凹部15的最深部分15m向皮肤侧隆起且突出时背部片材30的刚性将阻碍吸收体10的变形。而且,当背部片材30覆盖在吸收体10上时,按压力在厚度方向上被施加。因此,如图8a和9所示,卫生巾1的凹部15的横向端部15e在使用之前粘合到背部片材30。也就是说,背部片材30的一部分朝向凹部15拉动,且因此,凹部15的端部15e粘合到背部片材30,且粘合剂hma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端部15e向内存在,但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并未彼此粘合。而且,当卫生巾1弯曲以使得非皮肤侧表面的部分形成50度的角度时,凹部15弯曲以便向皮肤侧突出(图10)。此时,当卫生巾1弯曲时,不仅吸收体10、而且背部片材30的一部分也向皮肤侧隆起。出于此原因,在背部片材30和吸收体10之间存在更大接触区域,且从端部15e向内的内侧部分15i(其先前并未粘合到背部片材30)变得新近地粘合,因此使得很可能在使用期间更容易地维持弯曲形状。

此外,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在吸收体10的纵向中央部中设置在高密度区域dh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皮肤侧凹部p在纵向方向上在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上延伸。图8b示出以下状态:其中吸收体10在两个点处与虚拟直线v接触,所述虚拟直线沿着宽度方向变得靠近卫生巾1(吸收体10)的截面。皮肤侧凹部p是通过压缩形成的凹槽。在处于使用前状态的卫生巾1中,虚拟直线与吸收体10的在吸收体10的皮肤侧表面10t处的两个接触点中的一个是凹穴起点,且另一接触点是凹穴终点。每个皮肤侧凹部p的横向长度wp小于凹部15的横向长度15w。具体地,长度wp优选地为0.3mm到1.2mm,且在本实施例中长度wp大致为0.8mm。因此,吸收体10由于在宽度方向上更长的凹部15而被诱导以向皮肤侧弯曲。且,吸收体10可由于在宽度方向上更短的皮肤侧凹部p而被诱导以向非皮肤侧弯曲。

皮肤侧凹部p的深度是指虚拟直线v与皮肤侧最深部分pm之间的长度l3(图8b)。如图8a等所示,每个皮肤侧凹部p的皮肤侧最深部分pm与顶部片材20分离,且皮肤侧最深部分pm和顶部片材20并不利用粘合剂hma彼此粘合。这可减小皮肤侧凹部p由于刚性更高的顶部片材20而变得固定的风险,因此使得很可能维持皮肤侧凹部p作为容易变形的部分。而且,吸收体10可容易在皮肤侧凹部p处向非皮肤侧折叠,且皮肤侧凹部p之间的最深部分15m(高密度区域dh)可容易维持平坦形状,因此使得很可能改进用于穿戴者的表面质地。

===其它实施例===

尽管在上文中已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本公开的以上实施例仅有助于理解本公开且不应以任何方式被理解为限制本公开。本公开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多种改变或变更且涵盖其等效物。例如,下面将描述的修改是可能的。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凹部15形成在吸收体1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但对比不存在限制。如果凹部15设置在在使用期间对应于穿戴者的裆部的至少裆部部分中,那么在卫生巾1的横向中央区域中的裆部部分更有可能向皮肤侧突出,因此使得吸收体10(卫生巾1)很可能相对于穿戴者的排泄源有利配合。应指出,如果凹部15如在卫生巾1中形成在吸收体10的整个长度上,那么吸收体10可更容易向皮肤侧突出。

而且,皮肤侧凹部p无需设置在吸收体1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如果皮肤侧凹部p设置在在使用期间对应于穿戴者的裆部的至少裆部部分中,那么所述一对皮肤侧凹部p之间的区域可维持甚至更接近平坦状态。这使得很可能改进相对于排泄源的配合,同时仍改进表面质地。应注意,在卫生巾1的后侧,当希望其中吸收体10的形状根据穿戴者的臀部区域的形状逐渐改变的穿上状态时,其中设置凹部15和皮肤侧凹部p的区域可根据这种穿上状态适当改变。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吸收体10的最薄部分通过上部辊51u的肋部51r被按压到下部辊51d的槽部51m中使得顶面51rt与吸收体10进行接触而形成,但对此没有限制。图11示出一对辊部50的变型例。如图11所示,这样的构造是可能的,其中上部辊51u的肋部51r与下部辊51d的槽部51m之间的间隙被改变,使得吸收体10的最薄部分是夹置在肋部51r的倾斜面与槽部51m的倾斜面之间的区域,而非与顶面51rt进行接触的部分。因此,这使得很可能减小在使用期间与穿戴者的皮肤进行接触的部分被过度牢固地压缩且变硬的风险,因此使得很可能改进质地。

此外,粘合剂hma不会被涂覆到卫生巾1的凹部15的最深部分15m,且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未彼此粘合,但对此没有限制。粘合剂hma可被涂覆到最深部分15m,且最深部分15m和背部片材30可彼此粘合。因此,很可能减小向皮肤侧过度突出的风险,且调节与穿戴者的排泄源进行接触的部分的质地。

类似地,粘合剂hma不会被涂覆到卫生巾1的皮肤侧凹部p的最深部分pm,且最深部分pm和顶部片材30未彼此粘合,但对此没有限制。粘合剂hma可被涂覆到最深部分pm,且最深部分pm和顶部片材20可彼此粘合。

附图标记列表

1生理用卫生巾(卫生巾)、10吸收体、10t皮肤侧表面、10b非皮肤侧表面、11吸收性芯、12上部片材、13下部片材、15凹部、15m最深部分、15e端部,15i内侧部分、15l一侧壁部、15lp一侧最近点、15r另一侧壁部、15rp另一侧最近点、20顶部片材(皮肤侧片材)、20e外周边缘部、20w翼部、30背部片材(非皮肤侧片材)、30e外周边缘部,30w翼部、40c主体粘合部、40w翼部粘合部、50一对辊部、51u上部辊、51d下部辊、51r肋部、51m槽部、51rt顶面、51mb底面、70治具、201k裆部、201he排泄源、dh高密度区域、ed10吸收体点状压缩部、ed20主体点状压缩部、el线状压缩部、h皮肤侧部分、l外侧部分、hma粘合剂、p皮肤侧凹部、pm皮肤侧最深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