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膏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78817发布日期:2018-06-02 02:5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骨质增生症,增生性骨关节病,是指由于关节退行性变,以致关节软骨破坏而引起的慢行关节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中年以后体质变虚、退行性变,长期站立或行走,长时间的持于某种姿势,由于肌肉的牵拉或撕脱、风寒导致骨髓硬化,结成裨骨,血肿机化,形成刺状或唇样的骨质增生,目前的缓解方法是减少关节负重,减少过度的大幅度活动,以延缓病变的进程,无有效治疗措施。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癌肿疼痛是指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神经所产生的疼痛,为癌肿常见的症状之一。癌肿疼痛会严重影响病人休息、睡眠,给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极大的痛苦。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颔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

上述疾病属于难以治疗的病症群,且治疗效果不明显或需要长期治疗,常见的西医治疗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治疗方案也较多,但是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佳,导致患者病痛反复发作,增加患者痛苦,不能消除患者痛根,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无法满足人们的治疗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膏药及其制备方法,该膏药是一种外用膏药,可温经通络、消肿散结、强效止痛,适用于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乳腺增生、痛经、癌肿疼痛、痰核积聚等疾病,临床效果佳;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一种膏药,包括以下原料:桂枝、葛根、海风藤、蟹壳、川乌、草乌、威灵仙、细辛、三七、鬼臼、山茨菇、红花、苏木、麻油、黄丹、蟾酥、乳香和雄黄。

优选的,所述原料还包括没药。

优选的,所述原料的用量为:桂枝200-250份、葛根250-300份、海风藤200-300份、蟹壳250-300份、川乌180-220份、草乌180-220份、威灵仙150-180份、细辛70-100份、三七180-200份、鬼臼250-300份、山茨菇250-300份、红花180-200份、苏木150-160份、麻油4800-5200份、黄丹1000-1500份、蟾酥15-20份、乳香70-100份、没药70-100份和雄黄80-100份。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原料的用量为:桂枝200份、葛根250份、海风藤200份、蟹壳250份、川乌180份、草乌180份、威灵仙150份、细辛80份、三七180份、鬼臼250份、山茨菇250份、红花180份、苏木150份、麻油5000份、黄丹1000份、蟾酥20份、乳香70份、没药70份和雄黄100份。

(二)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葛根、海风藤、蟹壳、川乌、草乌、威灵仙、细辛、三七、鬼臼、山茨菇、红花和苏木,去杂,加入麻油进行油浸,煎炸,过滤,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黄丹,搅拌,降温,依次加入蟾酥、乳香和雄黄,搅拌,得膏药;其中,所述蟾酥、乳香和雄黄分别为粉状蟾酥、粉状乳香和粉状雄黄。

优选的,步骤2中,加入所述乳香的同时还加入没药,所述没药为粉状没药。

优选的,所述粉状蟾酥、粉状乳香和粉状雄黄的目数为80-120目;所述粉状没药的目数为80-120目。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油浸的时间为5-7天。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油浸为常温油浸。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降温为降温至65-75℃。

本发明的膏药选用了多种中药,依据《本草纲目》中药大词典的记载,其各自的药理如下:

桂枝: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味,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葛根:味甘辛、解表退热、治头疼项强,消渴、身大热、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毒;海风藤:味苦微寒、祛风通络、凉血消痛;蟹壳:味咸性寒、消积散瘀、攻毒散风;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回阳救逆、散寒止疼;草乌: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回阳救逆、散寒止疼;威灵仙:祛风除湿、通十二经络;细辛:性味辛温、发散风寒、祛风止痛;三七:味甘微苦,温,入肝、胃经,祛瘀止血,活血止疼,消肿定痛;乳香:味苦辛、活血定痛,主风湿痹疼,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没药:苦、辛,平,五毒,入肝、脾、心、肾经,活血定痛,消肿生肌,主治跌打损伤,金疮,筋骨,心腹诸痛,症瘕,经闭,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鬼臼:辛温有毒、祛痰散结、解毒消瘀;山茨菇:甘微寒、消痛散结、清热解毒;红花:味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治经闭,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苏木:甘咸平、祛瘀;黄丹:辛,微寒,有毒,可解热、拔毒、长肉、去瘀;蟾酥:甘辛,温,可解毒,消肿,强心,止痛;雄黄:辛,温,有毒,败毒抗癌、祛痰镇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膏药是一种外用膏药,可温经通络、消肿散结、强效止痛,适用于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乳腺增生、痛经、癌肿疼痛、痰核积聚等疾病,用药当天即可止疼,7-20天可获治愈,有效率达98%以上,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200g、葛根250g、海风藤200g、蟹壳250g、川乌180g、草乌180g、威灵仙150g、细辛80g、三七180g、鬼臼250g、山茨菇250g、红花180g和苏木150g共13种药物,去杂,加入麻油5000g在常温下6天,倒入铁锅中煎炸,煎炸至13种药物枯黄时过滤去药渣沉淀,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炼油,并不停的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即到火候,加入黄丹1000g,快速搅拌,待油烟消散后熄火,待油降温至70℃时,依次加入80目的蟾酥20g、100目的乳香70g、80目的没药70g和120目的雄黄100g,搅拌均匀即得膏药。

实施例2

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225g、葛根275g、海风藤250g、蟹壳300g、川乌200g、草乌220g、威灵仙150g、细辛70g、三七200g、鬼臼275g、山茨菇300g、红花200g和苏木155g共13种药物,去杂,加入麻油4800g在常温下5天,倒入铁锅中煎炸,煎炸至13种药物枯黄时过滤去药渣沉淀,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炼油,并不停的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即到火候,加入黄丹1500g,快速搅拌,待油烟消散后熄火,待油降温至65℃时,依次加入100目的蟾酥15g、80目的乳香85g、100目的没药85g和100目的雄黄90g,搅拌均匀即得膏药。

实施例3

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250g、葛根300g、海风藤300g、蟹壳275g、川乌200g、草乌200g、威灵仙180g、细辛100g、三七190g、鬼臼300g、山茨菇275g、红花190g和苏木160g共13种药物,去杂,加入麻油5200g在常温下7天,倒入铁锅中煎炸,煎炸至13种药物枯黄时过滤去药渣沉淀,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炼油,并不停的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即到火候,加入黄丹1250g,快速搅拌,待油烟消散后熄火,待油降温至75℃时,依次加入120目的蟾酥17.5g、120目的乳香100g、120目的没药100g和80目的雄黄80g,搅拌均匀即得膏药。

实施例4

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225g、葛根275g、海风藤250g、蟹壳250g、川乌220g、草乌180g、威灵仙165g、细辛85g、三七200g、鬼臼275g、山茨菇275g、红花200g和苏木155g共13种药物,去杂,加入麻油5000g在常温下6天,倒入铁锅中煎炸,煎炸至13种药物枯黄时过滤去药渣沉淀,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炼油,并不停的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即到火候,加入黄丹1500g,快速搅拌,待油烟消散后熄火,待油降温至70℃时,依次加入80目的蟾酥15g、80目的乳香85g、100目的没药85g和100目的雄黄90g,搅拌均匀即得膏药。

实施例5

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200g、葛根250g、海风藤300g、蟹壳275g、川乌200g、草乌200g、威灵仙180g、细辛70g、三七190g、鬼臼250g、山茨菇275g、红花190g和苏木150g共13种药物,去杂,加入麻油4800g在常温下7天,倒入铁锅中煎炸,煎炸至13种药物枯黄时过滤去药渣沉淀,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炼油,并不停的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即到火候,加入黄丹1250g,快速搅拌,待油烟消散后熄火,待油降温至75℃时,依次加入100目的蟾酥15g、100目的乳香100g、120目的没药85g和120目的雄黄100g,搅拌均匀即得膏药。

实施例6

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225g、葛根300g、海风藤250g、蟹壳250g、川乌200g、草乌200g、威灵仙180g、细辛70g、三七180g、鬼臼275g、山茨菇275g、红花200g和苏木150g共13种药物,去杂,加入麻油5000g在常温下5天,倒入铁锅中煎炸,煎炸至13种药物枯黄时过滤去药渣沉淀,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炼油,并不停的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即到火候,加入黄丹1250g,快速搅拌,待油烟消散后熄火,待油降温至65℃时,依次加入120目的蟾酥20g、120目的乳香100g和80目的雄黄80g,搅拌均匀即得膏药。

实施例7

一种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称取桂枝250g、葛根300g、海风藤250g、蟹壳275g、川乌190g、草乌220g、威灵仙150g、细辛100g、三七180g、鬼臼250g、山茨菇300g、红花180g和苏木155g共13种药物,去杂,加入麻油5200g在常温下6天,倒入铁锅中煎炸,煎炸至13种药物枯黄时过滤去药渣沉淀,得滤液;

步骤2,对所述滤液进行加热炼油,并不停的搅拌,直至所述滤液至滴水成珠时即到火候,加入黄丹1000g,快速搅拌,待油烟消散后熄火,待油降温至70℃时,依次加入100目的蟾酥20g、100目的乳香100g和100目的雄黄100g,搅拌均匀即得膏药。

以上实施例所得的膏药为棕黑色、粘稠膏状,趁热摊置于白布上,每20-30g为一贴,每贴药效可持续7天,用前加温直接贴敷于病患部位。将以上实施例所得的膏药用于临床上对试验患者进行观察治疗,结果表明,对于各种风寒湿痹、增生痈毒引起的疼痛,以及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乳腺增生、痛经、癌肿疼痛、痰核积聚等疾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用药当天即可止疼,7-20天可获治愈,经100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8%以上,以下为本发明膏药的部分典型病例的临床效果:

病例1

毕××,女,24岁,产后3天乳汁不通而结块,疼痛剧烈,伴发热,经贴敷实施例1所得膏药2小时后,热退疼止,三天后结块散尽,恢复正常哺乳,获得完全治愈。

病例2

白××,女,35岁,患乳腺病5年,为多发型束性增生,双侧乳房有五枚1-3厘米肿物,疼痛剧烈,上肢活动受限,多方治疗无效,经敷用本发明实施例6所得的膏药后,当天疼痛消失,3天后肿块变软缩小,3周后获得治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3

李××,男,38岁,患腰椎骨质增生3年,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痛、胀痛、僵硬与疲乏感,弯腰受限,敷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得的膏药后,当天疼痛消失,6天后腰椎及腰部软组织僵硬缓解,弯腰灵活,5周后获得治愈,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4

陈××,男,40岁,患颈椎骨质增生2年,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经贴敷实施例2所得膏药3小时后颈背疼痛消失,头晕、恶心缓解,5天后上肢有力,手指不再发麻,5周后获得治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5

张××,女,33岁,骑车不小心将手腕和脚腕扭伤,红肿疼痛难忍,经贴敷实施例6所得膏药2小时后,红肿消退,一天后痊愈。

病例6

王××,男,35岁,腰部不适,发硬,不能直腰,腰部疼痛,经诊断为腰间盘突出,去医院进行按摩、牵引治疗,无效,经贴敷实施例2所得膏药2小时后疼痛消失,3天后腰部发硬缓解,可直腰,一周后获得治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虽然,本说明书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