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4945发布日期:2018-08-21 07:3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信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拥有13.75亿人口,慢性病群体绝对数量庞大,例如高血压患者预计有近3亿,高血糖患者预计有1亿等。到目前为止慢性病的治疗都是世界上的难题,医院检查难以知晓患者实时健康状况数据,不能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状况,患者由于医疗知识的匮乏难以说清楚自己病情,但患者及其亲属都希望能及时获得患者病情以便于及时治疗,由于各个医院、患者的病历都属于私人信息,难以公开,即便是现在有了很多的病历系统,但各个病历系统均各自独立存在,病历信息孤岛问题难以解决,医学研究机构仍然难以得到大数据病历资料进行研究,第三方机构即使知晓大量医疗信息也无法向患者或医生提供该些信息,人类健康信息不能共享,不便于应用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本人用户终端建立本人终端电子病历;

s2:本人用户终端获取本人医院电子病历,并将所述本人医院电子病历导入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中;

s3: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将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上传至云服务器并存储在云服务器存储器中形成本人云端电子病历;

s4:所述本人用户终端采集本人体征数据存储在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中,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将所述本人体征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并存储在云服务器的本人云端电子病历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

s5:他人在他人用户终端向云服务器发送下载本人云端电子病历请求,所述云服务器将所述请求发送给患者,患者通过请求后在所述他人用户终端建立他人终端电子病历并实时自动发送本人云端电子病历至所述他人终端电子病历中;或者

在所述本人用户终端为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设置二维码或条形码,他人使用他人用户终端扫描所述二维码或条形码发送给所述云服务器进行身份确认,身份确认后在所述他人用户终端建立他人终端电子病历并实时自动发送本人云端电子病历至所述他人终端电子病历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

s6:第三方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通信获取所述本人云端电子病历。

s7:所述第三方根据所述本人云端电子病历推送相关的健康服务信息到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和/或所述他人终端电子病历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方推送相关的健康服务信息的方法具体为:所述第三方通过检索本人云端电子病历中的关键词与药品数据库或医生数据库或医院信息进行匹配选择,从而精确地为本人或他人推送药品、医生或医疗活动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本人用户终端或所述他人用户终端设定选择条件决定是否接收所述第三方的推送信息。

进一步地,还包括,s8:在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和/或所述他人用户终端上建立常用医疗人工服务链接。

进一步地,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可以在所述云端电子病历上设置密码。

进一步地,所述体征数据具体包括: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心电图或脑波图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体征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的时间可以是实时上传至云服务器中,或者在wifi条件下上传至云服务器中。

进一步地,将体征数据与采集时间对应建立体征数据时间曲线,并设定警戒值,当体征数据超过所述警戒值时,用户终端发出报警提示。

进一步地,还包括:s9: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云服务器查询所述云端电子病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通过使用云服务器和用户终端进行医疗数据的智能传送,可以方便患者全面及时地向医院提交自己的病历情况及健康状况,便于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及时正确地制定健康治疗方案,其他第三方医院、学者也可以通过云服务器中的病历对患者的病历进行研究,推动医学的发展,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根据云服务器中的信息对患者及医生提供精准医疗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下文中提到的具体技术细节,如:方法,设备等,仅为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本发明仅局限于以下技术细节。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患者在本人用户终端建立本人终端电子病历;本发明中病历指广义上的病历,凡是记录患者生命特征的各种体征数据及治疗活动的记录均属于本发明中病历范畴,包括体征数据、影像以及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的检查结论、医院记录、医嘱、处方等的有关信息等;在建立本人终端电子病历时可以设置本人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私人信息;

s2:患者用本人用户终端通过在线下载或离线下载的方式获取本人医院电子病历,或者用本人用户终端扫描拍摄本人病历或者从第三方数据库下载本人病历并将所述本人医院电子病历导入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中;在下载本人医院电子病历时对电子病历中的患者私人信息与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中的私人信息进行比较核验,如果私人信息相符,则下载本人终端电子病历,如果私人信息不符,则不予下载;

s3: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将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上传至云服务器并存储在云服务器存储器中形成本人云端电子病历。

s4:所述本人用户终端采集本人体征数据存储在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中,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将所述本人体征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并存储在云服务器的本人云端电子病历中。目前采集人体体征数据的设备已较为普及,大多数采用蓝牙与用户终端如手机进行连通,比如有的电子体重计里设置有蓝牙,将体重计的蓝牙与手机蓝牙相连,称重后蓝牙自动将体重数据上传至手机中。所述体征数据具体包括: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心电图或脑波图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体征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的时间可以是实时上传至云服务器中,或者在wifi条件下上传至云服务器中。用户按照医学要求按时采集本人体征数据,或者在感到身体不舒服时采集体征数据,用户终端将这些体征数据与采集时间一一对应,建立体征数据时间曲线,并设定警戒值,当体征数据超过所述警戒值时,用户终端发出报警提示。当医生看到这些体征数据时,就比较清楚地了解患者整个身体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s5:他人在他人用户终端向云服务器发送下载本人云端电子病历请求,所述云服务器将所述请求发送给患者,患者通过请求后在所述他人用户终端建立他人终端电子病历并实时自动发送本人云端电子病历至所述他人终端电子病历中;或者

在所述本人用户终端为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设置二维码或条形码,他人使用他人用户终端扫描所述二维码或条形码发送给所述云服务器进行身份确认,身份确认后在所述他人用户终端建立他人终端电子病历并实时自动发送本人云端电子病历至所述他人终端电子病历中。

在本发明中,他人指患者亲属、关系密切的朋友或者就诊医生,一般来说,老年人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比较慢,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未成年人对社会医疗了解就更少,大多缺少专业医疗知识,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不能清楚地表达,不清楚社会的医疗信息,不清楚医疗发展水平,不易判断治疗方案,所以在亲属之间建立他人终端电子病历,可以及时了解亲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便于及时为亲人提出健康治疗方案,防止延误病情。患者在就诊时,医生在医生的用户端上向云服务器发送请求下载患者的本人云端电子病历,也可以将患者的本人终端电子病历设置成二维码或条形码,医生只需要扫描该二维码或条形码的信息与云服务器中的信息匹配核对就可以从云服务器下载患者的本人云端电子病历,使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避免遗漏患者的健康信息。

s6:第三方与所述云服务器进行通信获取所述本人云端电子病历。在本发明中,第三方指医院、医疗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医药研发机构、医药企业等。病历对于患者来说仅仅是一个记录其身体健康历程的记录,但对医疗机构特别是研究性的医学研究机构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信息情报,这些医学研究机构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封闭式的病历系统不利于医学的发展,将病历系统与第三方机构特别是研究性的医学研究机构的连通形成大数据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s7:所述第三方根据所述本人云端电子病历推送相关的健康服务信息到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和/或所述他人终端电子病历中。所述第三方推送相关的健康服务信息的方法具体为:所述第三方通过检索本人云端电子病历中的关键词与药品数据库或医生数据库或医院信息进行匹配选择,从而精确地为本人或他人推送药品、医生或医疗活动信息。当然,所述本人用户终端或所述他人用户终端可以设定选择条件决定是否接收所述第三方的推送信息。

s8:在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和/或所述他人用户终端上建立常用医疗人工服务链接,以便于患者在需要时及时找到熟悉患者病情的医生或者及时找到相关医院,并预约就诊。

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云服务器查询所述云端电子病历,并可以下载云端电子病历到用户终端中,以避免患者更换用户终端带来的不便;所述用户终端可以是手机、手提电脑、台式电脑或ipad等。

所述本人用户终端可以在所述云端电子病历上设置密码也可以不设置密码,以便决定是否向不特定的公众开放自己的病历以及向谁开放自己的病历。

所述本人用户终端根据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中的医嘱内容,自动提醒患者吃药或进行复诊,并根据所述本人终端电子病历设置常用药模块对患者常用药品进行介绍。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子病历的健康管理系统,通过云服务器和用户终端进行医疗数据的智能传送,可以方便患者向医生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与患者对自己的病历进行管理,确定健康治疗方案,其他医疗机构也可以通过云服务器中的病历对患者的病史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人类健康发展进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