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肤点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1692发布日期:2018-09-25 16:0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皮肤点刺针。



背景技术:

人体皮肤过敏原体内检测,主要是通过皮肤试验了解机体对致敏物质的过敏状态。皮肤试验的方法很多,其中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与皮内试验最为常用。和过敏原皮内试验相比,过敏原点刺试验操作简便快速、对皮肤损伤小、疼痛程度较低、非特异性的皮肤反应发生率较低、结果可重复性好。因此,在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和工作中,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倾向于逐步取代传统的皮内试验。目前国内市场上可售卖的点刺针针头呈锐角,直接沾液后可携带的过敏原液的量很少,因此,点刺过程中需要借助吸管吸一滴试液,滴在皮肤上的标记线旁,用点刺针穿过滴在皮肤上的皮肤点刺液滴,垂直方向轻轻下压,点刺针尖刺入皮肤表层。这种点刺针存在以下技术弊端:

a传统点刺针尖结构单一,皮试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点刺针的尖锐度。如果点刺针的尖锐程度不够,不能确保点刺针能够完全刺破皮肤的表皮层,过敏原点刺液不能接触到表皮中的肥大细胞,达不到试验效果;而点刺针的尖锐程度过于尖锐,则可能造成刺入的深度太深,造成皮肤出血,有造成皮肤试验假阳性的可能。目前我国国内的普通点刺针可能无法达到过敏原皮肤试验所需要的精确度。

b传统的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中,先需要将皮肤点刺液滴于受试者前臂皮肤上,随后用点刺针刺破表皮,操作者需要将点刺针向下垂直按压三秒,才能保证刺破表皮。刺得太浅,刺不破表皮,可能造成假阴性,测得太深,除了疼痛和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更有可能造成假阳性。因此,检查结果受操作者技术操作的主观影响较大。此外,皮肤划痕征阳性者的皮肤在被轻微搔抓后,也可造成局部皮肤的红肿,刺破皮肤本身造成的非特异性红肿反应,可能会被误判为过敏原造成的阳性,即造成假阳性结果。

c传统点刺针操作不方便,不容易掌握,费时费力。传统的操作过程中必须经过皮肤点刺液滴到皮肤上的步骤,以及点刺针按压皮肤的三秒时间,大大增加了操作人员的时间,做一组(10种过敏原)皮肤试验,常规方法至少需要60秒时间。对操作者而言,操作效率较低;对患者而言,操作时间较长,检查所带来不适和焦虑感更强。

d传统点刺针成本高,损耗高。用传统的点刺方法,皮肤点刺液的使用约一滴(0.04-0.05毫升),而实际上所需要的点刺液约为0.0005毫升。大部分的点刺液其实都浪费了(做完检查后被擦拭掉)。由于点刺液试剂价格比较昂贵,用量的增加,提高了皮肤试验成本。

e传统点刺针无法避免污染。在传统的皮肤点刺试验中,滴取过敏原的滴管反复使用,难免会在点刺过程中碰到患者皮肤,碰到受试者的皮肤后,如果滴管再放回过敏原点刺液容器中,则可能会造成皮试液的二次污染。

f由于传统点刺针在使用过程,需要向下按压三秒钟时间,而针尖需要确切刺入表皮,疼痛程度较强,出血概率较大,在年幼的儿童以及对疼痛比较敏感的成人,皮肤试验接受程度不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如何研发一种新型皮肤点刺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皮肤点刺针。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皮肤点刺针,包括针头和针杆,针头端设置点刺针尖,所述点刺针尖设置为爪形针尖形成的爪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爪形结构为两个相对的抓形针尖形成的一组钳形结构。

更进一步的,上述两抓形针尖可为对称的爪形针尖。所述对称为镜面对称。

更进一步的,点刺针尖设置为相邻侧面具有贯通u形空腔、上下面夹角小于180°的三棱柱,使u形空腔的侧边和三棱柱的上下面分别形成点刺针尖的两个尖部。

进一步的,所述具有贯通u形空腔的相邻侧面的夹角20°-30°;所述上下面夹角为40°-50°。

这样爪形针尖的连接部的两外侧壁就为对称的斜坡,两个爪形针尖的自由端之间形成横截面呈u形的空腔。

其中,所述针杆为圆柱体杆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针杆的上部设置有手持部,为防止打滑,所述手持部的外壁设置有增加摩擦力的图案或纹理;

更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的外壁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凸棱。

更进一步的,所述相邻的凸棱沿着手持部的外壁呈环形等间距排布设置。

另外,手持部和针杆的连接处向内凹陷设置有环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的末端设置有限位柱。

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柱设置为圆柱体结构。圆柱体结构是为了方便取放和固定。点刺操作时,食指轻压住圆柱体结构的顶端,拇指和中指轻轻向左右转动,转动角度为90°左右,转动次数为两次。这样可以保证针尖能稳定接触并刺破皮肤表层,不会打滑。

本发明设计点刺针时,针尖的锋利度参照了医疗器械领域内对针尖的要求(如gb/t4506-84)。为保护针尖,可以设计能够保护针尖的包装盒或瓶,具体设计可参照现有的点刺针包装。进一步的,为保护针尖和方便取用,可以在包装底部,针尖一端设置软质的发泡塑料,避免针尖的损伤,还可以点刺针都设置为竖直排列,方便取用。

本发明的点刺针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塑料或金属材质制备,可耐受高温消毒或环氧乙烷气体进行消毒处理。

在使用的时候,先将点刺针头浸入点刺液中,随后然后取出点刺针,将针尖垂直抵在皮肤上,食指轻压住限位柱的顶端,拇指和中指捏住针杆轻轻向左右转动,以90°角度转动2次,即可完成操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点刺针尖的尖度结构新颖,和传统点刺技术相比,本设计的最大的优点是,结果准确,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a准确度更高:

刺针的尖度足够尖,加上针尖在皮肤上轻轻旋转后,可确保点刺针能够刺破皮肤的表皮层,只有刺破表皮层,过敏原点刺液才能接触到表皮中的肥大细胞,达到试验效果。经与传统点刺针的对比研究,组织胺阳性对照的风团和红晕大小结果相当,故本点刺针可达到过敏原皮肤试验所需要的精确度。

b疼痛轻,出血少,耐受性好:

经初步测试,本点刺针造成的疼痛程度很轻,本点刺针的疼痛vas分值低于传统点刺针的疼痛vas分值(1.83vs0.62,p<0.001),皮肤试验造成出血的概率明显低于传统点刺针(3.70%vs0.09%,p<0.001)。

c对皮肤划痕阳性者点刺假阳性率低

对皮肤划痕征阳性者,本点刺针出现的假阳性率更低(3.8%vs0.9%,p<0.001)。

d操作方便,容易掌握,省时省力:

由于省去了皮肤点刺液滴到皮肤上的步骤,以及点刺针按压皮肤的三秒的时间,可以节约操作人员的时间,采取本点刺针后,时间可以缩短一半以上,做一组(10种过敏原)皮肤试验,相较于常规方法至少需要60秒时间,本申请只需~30秒时间。对操作者而言,提高了操作效率;对患者而言,缩短操作时间,将降低检查带来的不适和焦虑。

e节约成本,降低损耗:

用传统的点刺方法,皮肤点刺液的使用约一滴0.05毫升,而实际上所需要的点刺液(进入皮肤表皮层)约为0.0005毫升。本点刺针所需要使用的点刺液约为传统点刺液的1/50(0.001毫升,损耗主要体现在粘在点刺针进入皮试液的操作杆部分会粘附部分点刺液),可节约昂贵的点刺液试剂,大幅度降低皮肤试验成本。

f避免污染:

本点刺针可采用金属或塑料材质,可耐受高温高压或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确保临床安全使用。本点刺针使用过程中,消毒后的点刺针可置于点刺液盒中,移液和点刺一气呵成,做完皮肤试验后,立即从中折断点刺针后抛弃,减少污染和院内感染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侧面结构示意图a。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侧面结构示意图b。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仰视图。

其中,1、点刺针尖部;2、针杆;3、环形凹槽;4、手持部;5、凸棱;6、限位柱;7、空腔;8、斜坡;9、夹角a;10、夹角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皮肤点刺针,包括针头和手持部4,针头包括针杆2以及设置在针杆2端部的点刺针尖部1,针头的针杆2和手持部4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针杆2和手持部4均设置为圆柱体杆状结构;所述点刺针1设置为两个爪形针尖连接形成的双爪式爪形结构。

手持部4: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旋转手持部4的针体,由于手持部4的外壁沿纵向向外延伸设置有凸棱5,相邻的凸棱5沿着手持部4的外壁呈环形等间距排布设置,即手持部4的外壁形成沿着针体走形的凸出针体的平行纹路,可防止旋转过程中针打滑。

手持部4和针杆2的连接处向内凹陷设置有环形凹槽3。为针体易折断部分,保证使用后立即毁损针体,确保一次性使用,减少交叉污染。

具体加工时,在针杆2上部加工出纵向延伸呈环形等间距排布设置的凸棱5,得到手持部4;再沿着针头和手持部4的交接处呈环形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3;同时将针头的端部加工渐细的圆柱形,然后居中剖切,自针尖的尖部向内凹陷设置出横截面呈u形的空腔7,然后将空腔7两边的斜坡进一步加工成针尖即可。

具体使用过程为:

将本发明中的皮肤点刺针装置的点刺针1斜插置入专用的皮肤点刺液容器中10秒以上,因点刺液中具有一定粘性或表面张力,点刺针1即可自动抓取所需的皮肤点刺液,点刺液粘附于两个爪形针尖的尖部、横截面呈u形的空腔7、以及两个爪形针尖所形成的斜坡8的斜面上。

点刺操作时,将点刺针从点刺液盒中取出,食指轻压住圆柱体结构的顶端,针尖垂直轻压在受试者前臂皮肤,拇指和中指轻轻捏住针体手持部4并向左右转动,转动幅度为90°左右,转动次数为2次。随后将点刺针轻轻移开。15分钟后进行结果判读。

点刺针均为一次性使用,点刺操作完成后,轻轻折断点刺针的中间环形凹槽3部分,即可损毁点刺针,防止重复使用的情况,减少交叉污染以及传染性病原体传播。

实施例2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新型皮肤点刺针,包括针头和手持部4,针头包括针杆2以及设置在针杆2端部的点刺针1,针头的针杆2和手持部4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针杆2和手持部4均设置为圆柱体杆状结构;所述点刺针1设置为两个爪形针尖连接形成的双爪式爪形结构,刺破时操作快速便捷。

点刺针尖设置为相邻侧面具有贯通u形空腔、上下面夹角小于180°的三棱柱,使u形空腔的侧边和三棱柱的上下面分别形成点刺针尖的两个尖部。

进一步的,所述具有贯通u形空腔的相邻侧面的夹角a10为28°;所述上下面夹角为b9为43.6°。

两个爪形针尖的连接部的两外侧壁设置为对称的斜坡8,斜坡8设置为半椭圆形斜面结构,所述斜坡8的斜面倾斜角度设定为20°-30°,该斜坡8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点刺液充分铺覆在爪形针尖的斜坡8表面,保证了每一滴点刺液的有效使用量;两个爪形针尖的自由端之间设置有横截面呈u形的空腔7;当爪形针尖斜插置入专用的皮肤点刺液容器中10秒以上时,通过该空腔7可抓取所需的皮肤点刺液。

手持部4的末端设置有限位柱6,所述限位柱6设置为圆柱体结构。限位柱6便于取放,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同时容易掌握手持部4的操作高度,不依赖测试者的经验和手感,使用方便。点刺操作时,食指轻压住圆柱体结构的顶端,拇指和中指轻轻向左右转动,转动角度为90°转动次数为2次。这样可以保证针尖能稳定接触并刺破皮肤表层,不会打滑。操作过程中并不需垂直向下用力,减少了传统点刺针使用过程中需要向下轻压三秒钟造成的不同操作者所用力度差异造成的系统误差。

具体加工时,在针杆2上部加工出纵向延伸呈环形等间距排布设置的凸棱5,得到手持部4;再沿着针头和手持部4的交接处呈环形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3;同时将针头的端部加工为上下面不平行的三棱柱,相对的两斜面的夹角分别43.6°,上下面夹角为28°,然后在相对的两斜面居中剖切,自针尖的尖部向内凹陷设置出横截面呈u形的空腔7,空腔7的两侧边分别与上下面形成两尖部1。

采用本发明的点刺针,点刺深度较为一致,一般刺入皮肤的深度约150-200微米,而常规点刺针需要下压,针刺深度主要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手感,差别很大。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