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理疗器械、利于提高运动兴趣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83582发布日期:2018-10-16 20:49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运动理疗器械、利于提高运动兴趣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运动理疗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运动理疗器械、利于提高用户运动兴趣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生活节奏较快,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于是进行各种运动来强身健体。比如使用跑步机跑步、打球等。然而,现有运动器材大多比较乏味,难于吸引用户持之以恒进行运动锻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兼具运动辅助及理疗功效的运动理疗器械、利于提高用户运动兴趣的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目前运动器具乏味导致用户难以坚持使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于提高运动兴趣的方法,包括步骤:

在使用者按所确定的运动模式运动时,通过三轴传感器实时检测使用者跨坐的理疗鞍座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维位置数据;

根据三维位置数据确定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及一个动作周期所对应的特征信息,计算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的吻合度x;

以吻合度x作为预设因子函数f(x)的参数确定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预设时长c*因子函数f(x),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在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后开始时长c’的工作以通过兴趣执行单元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使用者的运动兴趣。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根据三维位置数据确定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的步骤具体包括:

选择其中一个运动位置数据对应的空间位置作为参考位置;

在t1时刻从该参考位置开始运动,直到t2时刻再次检测到的运动位置数据判断出回到该参考位置时,认为使用者在t1时刻至直到t2完成了一个动作周期,且一个动作周期所需运动时间t=t2-t1。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一个动作周期所对应的特征信息包括:一个动作周期所需运动时间t、动作周期内的运动高度hmax及运动幅度wmax;

其中,计算一个动作周期内任意两个运动位置数据之间高度差和处于相同高度的任意两个运动位置数据的幅度差,找出高度差的最大值及幅度差的最大值分别作为该动作周期内的运动高度hmax及运动幅度wmax。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标准信息中也包含有运动时间t’、运动高度h’及运动幅度w’,计算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的吻合度x的步骤包括:吻合度x=α*t’/t+β*hmax/h’+γ*w’/wmax;其中,α、β和γ为均大于0的预设值且α+β+γ=1。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若使用者是第一次使用运动理疗器械或第一次使用运动理疗器械的某一个运动模式时,该运动模式对应的标准信息采用运动理疗器械中该运动模式的预设信息,否则,根据使用者以往的特征信息确定标准信息。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当吻合度x小于1时,f(x)=吻合度x;当吻合度x大于或等于1时,f(x)=1+吻合度x/m,m为大于1的常数。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兴趣执行单元包括:设于理疗鞍座内的气泵和设于供电电源与气泵之间的电磁阀,该电磁阀的控制端与处理器其中一个控制端口电性相连,由处理器在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后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导通时长c’达到控制气泵工作时长c’。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利于提高运动兴趣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兴趣执行单元,用于给出直观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使用者的运动兴趣;

三轴传感器,用于检测使用者跨坐的理疗鞍座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维位置数据;

特性信息提取及计算单元,用于据三维位置数据确定使用者在当前的运动模式下完成一个动作周期所对应的特征信息,计算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的吻合度;

控制单元,用于以吻合度x作为预设因子函数f(x)的参数确定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预设时长c*因子函数f(x),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在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后开始时长c’的工作以通过兴趣执行单元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使用者的运动兴趣。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运动理疗器械,包括使用者跨坐的理疗鞍座、通过连接座与理疗鞍座的下端面固定相连的运动支撑部;该运动理疗器械使用了如上所述利于提高运动兴趣的方法。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座包括中部具有容纳槽的座体和从容纳槽的两端分别向上延伸设置的限位挡块;运动支撑部包括结构相同的两个运动支架、连接在两个运动支架之间的弹性部件、分别设于每个运动支架上末端和下末端的半齿轮和滑动结构,两个运动支架的两个半齿轮啮合相连并位于容纳槽之中,且每个运动支架上末端均具有枢接轴,运动支架上末端通过枢接轴与连接座可转动相连;当两个半齿轮啮合相连于其中一个半齿轮的最上端齿槽或最下端齿槽时,两个运动支架之间分别处于最大分开距离或最小靠拢距离;并当两个运动支架之间处于最小靠拢距离时,两个半齿轮被限位挡块挡住,且两个运动支架的上末端之间具有预留安全间隙。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两个运动支架之间还设有用于限制两个运动支架之间最大分开距离的限位拉绳。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运动理疗器械还包括:包覆在两个半齿轮下端的内护板,该内护板固定在连接座的下方;或/和,在两个运动支架上末端均分别设有包覆各自半齿轮的外裙板。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运动支架包括依次相连的上子管、中子管和并排设置的两根下子管,在两根下子管下末端设有横管,滑动结构固定设置在横管的两末端。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中子管与下子管之间设有用于调节运动支架长度的长度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中子管不同高度位置的多个调节孔;连接在两根下子管上末端之间的固定板、第一末端套设第一压簧的调节按钮,该第一压簧通过一个限位座限位设置在固定板上。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下子管与横管上设有止滑结构,该止滑结构包括:止滑垫;设于下子管上的横向容纳孔,该横向容纳孔中设有弹性止位部;设于横管上的纵向通孔,下末端穿过纵向通孔的止滑活动杆,该止滑活动杆的上末端具有操作杆固定孔及可将弹性止位部限位卡持的限位弧形槽,该止滑活动杆的下末端套设第二压簧后与止滑垫固定相连;设置在操作杆固定孔中的操作杆。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理疗鞍座具有便于使用者就坐的就坐区域,就坐区域具有理疗装置,该理疗装置包括发热体、用于产生远红外线的红外灯圈或/和用于振动按摩的振动电机。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发热体、红外灯圈、振动电机分别位于就坐区域的后端、中部及前端。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理疗鞍座还包括:鞍座底板;固定在鞍座底板上的支撑板及盖合于支撑板上的座盖板,理疗装置设于鞍座盖板的内侧面。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滑动结构为直线滚轮,两个运动支架可依据各自的直线滚轮进行相对分离或相对靠拢的直线运动;或者,滑动结构为全向轮,两个运动支架可依据各自的直线滚轮进行相对分离或相对靠拢的直线运动并相对地面进行全方位转动。

本发明提出的运动理疗器械是将运动功能与理疗功能相结合,通过使用提高运动兴趣让使用者喜欢使用运动理疗器械以帮助使用者(或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同时进行理疗达到强身健体、改善健康的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实质技术改进解决“目前运动器具乏味导致用户难以坚持使用”的技术问题:

1、用户粘度高且用户使用兴趣佳。针对使用者选择一个运动模式后,在使用者利用运动理疗器械每完成一个动作周期,根据这个动作周期对应的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比较得到的吻合度来确定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由此使用者在每个动作周期内对应的特征信息(对应于使用者在一个动作周期内的运动表现)不一样,最终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也不一样,从而让使用者在运动过程中实时给出一个直观的正向激励,达到提高运动兴趣的效果。由于特征信息、标准信息以及所确定的时长c’均与使用者个人情况有关,故结合了使用者的个性特征,有利于提高用户粘度。

2、使用安全可靠。运动支撑部具有用于限于第一运动支架与第二运动支架之间最大分开距离的第一安全限位结构以及用于第一运动支架与第二运动支架之间最小靠拢距离的第二安全限位结构。第一安全限位结构是通过控制两个半齿轮最上端齿槽的位置,或/和通过第一运动支架与第二运动支架之间设置的限位拉绳,起到限制第一运动支架与第二运动支架之间最大分开距离的目的,确定使用过程中第一运动支架与第二运动支架之间最大分开距离从而让理疗鞍座的下降高度可控。第一安全限位结构通过设置两个半齿轮最下端齿槽位置,或/和通过连接座的限位挡块与运动支撑部的两个半齿轮做限位配合,起到限制第一运动支架与第二运动支架之间最小靠拢距离,当处于最小靠拢距离时使第一运动支架的上末端与第二运动支架的上末端之间仍具有预留安全间隙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手指或衣服被夹,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并且,还设置内护板及外裙板分别从两个半齿轮的内侧及外侧分别包覆了两个半齿轮,彻底杜绝两个半齿轮在啮合相连的转动过程中夹住用户的身体部位或衣物,提高使用安全性及可靠性。

3、将运动与理疗两者结合,相互相成来改善用户的身体健康。在运动支撑部上方通过减震垫设置理疗鞍座,而理疗鞍座的就坐区域设有理疗装置,该理疗装置包括远红外线、振动按摩等理疗功能,用户在使用运动理疗器械进行运动健身时,相应运动动作的身体部位得到锻炼,全身血液流速加快,在此基础上再对胯部进行热量、振动等理疗,达到运动与理疗两者相互相成、共同作用来改善使用者的健康。

4、具有便携且易于存放的特点。在非使用状态下,由于每个运动支架的下末端设有止滑结构便于将运动理疗器械固定在地面上,易于存放;并且,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两个运动支架相互靠拢,从而结构节凑、占用空间较小,满足便携的需要,方便用户随时随地使用运动理疗器械。

5.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尤其适合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群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中运动理疗器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1实施例中运动理疗器械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理疗鞍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理疗鞍座的上座及理疗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个运动模式对应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图6是第2实施例中运动理疗器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利于提高用户运动兴趣的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1实施例的运动理疗器械包括理疗鞍座1和用于支撑理疗鞍座1的运动支撑部4,该理疗鞍座1通过减震垫2、连接座3固定在运动支撑部4的上端部。第1实施例的运动支撑部4为一个直线滑动式上下运动机构。该运动支撑部4通过连接座3与理疗鞍座1固定相连,而减震垫2设于连接座3与理疗鞍座1之间。具体来说,理疗鞍座1通过螺钉等固定元件固定在连接座3上端面的第一固定孔31。当然,该运动支撑部4包括但不限于现有的各种坐式运动器械,比如脚踏式运动机、骑马机等。

该运动支撑部4包括:下端部均带有滑动结构的第一运动支架41和第二运动支架42,第一运动支架41的上末端具有横向设置的第一枢接轴411以及纵向设置的第一半齿轮412,第二运动支架42的上末端具有横向设置的第二枢接轴421以及纵向设置的第二半齿轮422,第一枢接轴411及第二枢接轴421枢接于连接座3下端面的第二固定孔32之中,第一半齿轮412与第二半齿轮422啮合相连;连接在第一运动支架41与第二运动支架42之间的弹性部件45,该弹性部件45可以为弹力绳、胶块甚至弹簧等,用于在第一运动支架41与第二运动支架42分离运动过程中积蓄弹性能量以便产生回复弹力使第一运动支架41与第二运动支架42朝相对方向靠拢运动。

另外,该运动支撑部4还包括用于提高使用安全性的内护板43及外裙板44,该内护板43固定在连接座3的下方且包覆在第一半齿轮412与第二半齿轮422的外部,而外裙板44则包覆于第一运动支架41上端部的外侧面和第二运动支架42的上端部的外侧面。

其中,滑动结构包括分别设于第一运动支架41的下末端、第二运动支架42的下末端的至少一个直线滚轮40,通过直线滚轮40在使用环境的地面上做直线滑动,从而让第一运动支架41的下端部可以相对第二运动支架42的下端部在理疗鞍座1的下方进行直线的分开或靠拢的直线滑动。

结合图3所示。理疗鞍座1包括:与连接座3上端面的第一固定孔31固定相连的鞍座底板13;依次固定在鞍座底板13上的支撑板12及鞍座盖板11,该鞍座盖板11盖合于支撑板12上;设于鞍座盖板11内侧面的理疗装置。支撑板12的侧边具有用于提高强度的折边结构121,且支撑板12的前端部设有手柄部122,该手柄部122的两侧设有扶手1221,且每个扶手1221的外侧面设有减振套。该手柄部122上还设有显示装置123,该显示装置123的上侧面设有显示屏1231及开关按键1232。

结合图4所示。理疗装置设于鞍座盖板11内侧面。理疗装置包括发热体141、用于产生远红外线的红外灯圈143、用于产生振荡进行人体按摩的振动电机146以及电性连接发热体141、红外灯圈143及振动电机146的供电电源。鞍座盖板11的上表面具有便于使用者就坐的就坐区域,该就坐区域的中部设有透光板111,红外灯圈143通过密封圈144固定在透光板111的内侧面,便于红外灯圈143发出的远红外线通过透光板111向外发射。振动电机146通过电机座145固定在鞍座盖板11内侧面且位于就坐区域的前端(靠近显示装置123的一端)。鞍座盖板11上还设有用于安放发热体141的发热体安装槽112,发热体141通过隔热垫142设于发热体安装槽112中,且发热体141位于就坐区域的后端(远离显示装置123的一端)。并且,为了便于使用者就坐于鞍座盖板11上或/和增加理疗鞍座1的外形美观度,在鞍座盖板11的上表面还设有饰板110,比如饰板110为皮革,皮革可粘固在鞍座盖板11的上表面。

其中,供电电源(比如为蓄电池)通过开关按键1232给发热体141、红外灯圈143及振动电机146提供工作电源。当使用者按下开关按键1232时,供电电源开始分别给发热体141、红外灯圈143及振动电机146提供工作电源,发热体141产生热量,红外灯圈143发出远红外线,而振动电机146产生振动。使用时,使用者跨坐在理疗鞍座1上,使用者胯部跨坐在鞍座盖板11上表面的就坐区域,双手握住两侧的扶手1221开始运动。并当使用者按下开关按键1232时,发热体141产生热量、红外灯圈143发出远红外线、振动电机146产生振动对胯部进行理疗,改善血液循环并促进人体健康。

结合图5所示,以图1所示运动理疗器械一个典型的运动模式为例进行说明。将运动理疗器械放置在较为平整的地面上,使用时,用户双脚站立在使用环境的地面上且跨坐在理疗鞍座1上,此时,使用者胯部或理疗鞍座1位于最高点位置g;使用者胯部向下用力时,第一运动支架41、第二运动支架42的下末端依据各自的直线滚轮40朝相反的相反做直线分离运动(弹性部件45被拉伸从而积蓄了回复弹力),从而带动理疗鞍座1下降,直到当第一运动支架41的第一半齿轮412与第二运动支架42的第二半齿轮422转动到齿轮齿口的末尾而无法进一步转动时,此时理疗鞍座1跟随运动支撑部4下降到最低点位置d而无法进一步继续下降,从而使用者随着理疗鞍座1下降过程的运动轨迹近似一个从上往使用者的前下方运动的弧线形轨迹(即图5中从最高点位置g弧线形运动到最低点位置d);然后,使用者可以通过双脚用力开始向上站立,此时因弹性部件45的回复弹力使第一运动支架41、第二运动支架42的下末端做相对靠拢的直线滑行运动,从而理疗鞍座1从最低点位置d随使用者胯部向使用者的后上方运动,直到回复到最高点位置g时用户完全站稳在使用环境的地面上时运动理疗器械回复初始状态,此过程使用者胯部或理疗鞍座1对应的运动轨迹近似为一个从下往使用者后上方运动的弧线形轨迹(即图5中从最低点位置d弧线形运动到最高点位置g)。使用者胯部跨坐在理疗鞍座1上从最高点位置g弧线运动到最低点位置d,然后从最低点位置d弧线运动到最高点位置g,完成一个动作周期,于此反复,让使用者借助运动理疗器械进行反复运动进行运动锻炼,并借助理疗鞍座1提供的理疗功能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理疗,达到改善使用者健康的功能。

当然,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借助运动理疗器械进行其他运动模式,比如,在上述典型运动模式的基础上,使用者双腿交替在每个动作周期内随着理疗鞍座1下降时成弓步,加强对双腿肌肉的拉伸及力量的锻炼。

如图6所示为运动理疗器械的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相比,第2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运动理疗器械的滑动结构包括分别设于第一运动支架41的下末端、第二运动支架42的下末端的至少一个全向轮40’,该全向轮40’提供360°的全向转动,从而在第1实施例中第一运动支架41、第二运动支架42可以进行相对直线滑动的基础上,还可以让使用者坐在理疗鞍座1上依据全向轮40’做任何转动动作从而提供更多的运动模式,以便让使用者可以借助理疗鞍座1更好的锻炼腰部、胯部乃至同时进行全身多部位锻炼。

并且,为了提高用户的运动兴趣,增强运动理疗器械对用户的粘性,故本发明在运动理疗器械中还采用了一种方法以利于提高运动兴趣。下面结合图7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利于提高用户运动兴趣的方法包括如下实现步骤:

步骤s1、确定使用者对应的用户信息及运动模式。

在开始运动之前,需要实现确定用户信息。用户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比如,给使用者提供输入用户id的输入界面,通过用户的指纹、声音、脸部图像等方式确定用户身份从而获得预先存储的用户信息。

在现有技术中可以根据不同实施环境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确定运动模式。比如,通过一个或多个运动传感器检测用户的运动轨迹,根据运动轨迹与每个预设运动模式的标准运动轨迹进行对比从而可以确定出用户对应的运动模式,也可以提供用户从预设的多个运动模式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该用户所需进行的运动模式。

步骤s2、在使用者按所确定的运动模式开始运动时,通过三轴传感器实时检测使用者胯部/理疗鞍座1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维位置数据。

三轴传感器内置于理疗鞍座1中,而使用者胯部跨坐在理疗鞍座1上随理疗鞍座1同步运动,因此,三轴传感器检测的三维位置数据,既是理疗鞍座1的位置也是使用者胯部的位置代表了使用者的运动姿态。

步骤s3、根据三维位置数据确定使用者在当前的运动模式下完成一个动作周期所对应的特征信息,计算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的吻合度。

由于使用者在每个动作周期过程中,三轴传感器不断检测理疗鞍座1在x-y-z三维坐标系中的三维位置数据,根据获取这些三维位置数据的先后顺序将这些三维位置数据依次相连,就可以达到使用者在每个动作周期对应的运动轨迹取现。不同的运动模式可能对应不同的运动轨迹,比如跑步、骑行、胯部运动等所对应的运动轨迹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运动模式下每个动作周期的特征信息也可能不一样。

以图5所示典型运动模式对应的运动轨迹曲线为例进行说明。每个动作周期的特征信息包括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所需的运动时间t、该次动作周期内的运动高度hmax及运动幅度wmax。在该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具体包括:

步骤s31、选择其中一个运动位置数据对应的空间位置作为参考位置,在t1时刻从该参考位置开始运动,直到t2时刻再次检测到的运动位置数据判断出回到该参考位置时,认为使用者完成了一个动作周期,且一个动作周期所需运动时间t=t2-t1。比如,以图5中初始状态下的最高点位置g作为参考位置,三轴传感器相邻两次检测到对应最高点位置g的运动位置数据时,这个过程就对应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

步骤s32、对于一个动作周期内(即从t1时刻至t2时刻内)检测获取的各个运动位置数据,计算出其中任意两个运动位置数据之间高度差(高度对于图5中y轴,只需计算任意两个运动位置数据在y轴距离之差)和处于相同高度的任意两个运动位置数据的幅度差(幅度是指在图5所示x-y-z坐标系中,处于相同y值的任意两个运动位置数据在x-z平面上的直线距离),找出高度差的最大值及幅度差的最大值分别作为该次动作周期内的运动高度hmax及运动幅度wmax。

步骤s33、按预设算法将该次运动周期的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进行比较,从而计算该次运动周期的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的吻合度。标准信息中也包含有运动时间t’、运动高度h’及运动幅度w’,比如,一个实施例中预设算法计算吻合度x的公式如下:吻合度x=α*t’/t+β*hmax/h’+γ*w’/wmax,其中,α、β和γ为均大于0的预设值且α+β+γ=1。其中,符号“*”表示乘法,符号“/”表示除法,比如,“α*t’/t”表示α乘以t’并除以t。

对于一个使用者而言,若该使用者是第一次使用运动理疗器械或第一次使用运动理疗器械的某一个运动模式时,该运动模式对应的标准信息采用运动理疗器械中该运动模式的预设信息;对于该使用者不是第一次使用运动理疗器械的某一个运动模式时,将使用者以往的特征信息作为标准信息。当然,可以以使用者以往的特征信息的均值作为标准信息,也可以以使用者以往的特征信息的最优值作为标准信息,在此不限。通过将一个使用者以往的特征信息作为标准信息,让该使用者后续在该运动模式下运动时,其运动是否有进步就有了对比依据,使用者运动过程中也有了加油锻炼的自我感觉。

步骤s4、以吻合度x作为预设因子函数f(x)的参数,确定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预设时长c*因子函数f(x),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在使用者完成一个动作周期后开始时长c’的工作,通过兴趣执行单元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使用者的运动兴趣。

因此,重复上述步骤s3和步骤s4,在使用者利用运动理疗器械每完成一个动作周期,根据这个动作周期对应的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比较得到的吻合度来确定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由此使用者在每个动作周期内对应的特征信息(对应于使用者在一个动作周期内的运动表现)不一样,最终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也不一样,从而让使用者在运动过程中实时给出一个直观的正向激励,达到提高运动兴趣的效果。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运动理疗器械中,兴趣执行单元包括:设于理疗鞍座1内的气泵和设于供电电源与气泵之间的电磁阀,该电磁阀的控制端与处理器其中一个控制端口电性相连,且气泵的出气口连通一根延伸出理疗鞍座1外部的导气管。由处理器以吻合度x作为控制因子控制电磁阀的导通时间,以时长c’作为使用者完成一个运动周期后控制气泵启动工作的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在t1时刻至t2时刻内使用者的一个动作周期内内,处理器中预设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电磁阀导通的预设时长c,则处理器在使用者的一个动作周期内控制控制电磁阀导通的工作时长c’=预设时长c*因子函数f(x)。

在一个实施例中,f(x)以吻合度x作为变量的函数:当吻合度x小于1时,f(x)=吻合度x;当吻合度x大于或等于1时,f(x)=1+吻合度x/m,m为大于1的常数,优选m=10、20或30。

因此,使用者在一个动作周期内的运动表现越佳,吻合度x的数值也越大,对应得到的时长c’的数值也越大,从而气泵启动工作的时间也越长。

具体使用时,在导气管的末端套设一个气球,因此,使用者在每完成一个动作周期后,处理器相应的控制气泵启动工作时长c’(特别强调,每个动作周期所确定的时长c’是不一定相同的)给气球充气,使用者连续完成若干次动作周期后方可将气球充满,从而从感官上可直观的刺激使用者达到提高运动兴趣的目的。

对应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利于提高运动兴趣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兴趣执行单元,用于给出直观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使用者的运动兴趣;用户信息输入单元,用于确定使用者对应的用户信息及运动模式;设于理疗鞍座1内的三轴传感器,用于检测使用者胯部/理疗鞍座1在运动过程中的三维位置数据;特性信息提取及计算单元,用于据三维位置数据确定使用者在当前的运动模式下完成一个动作周期所对应的特征信息,计算特征信息与标准信息的吻合度;控制单元,用于以吻合度x作为因子函数f(x)的参数,确定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工作的时长c’=预设时长c*因子函数f(x),控制兴趣执行单元在使用者完成上一个动作周期后开始时长c’的工作,通过兴趣执行单元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使用者的运动兴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