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1852发布日期:2018-12-08 06:41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外科开腹手术中,伤口一般较长,术后需要对伤口进行组织缝合操作,关闭腹腔,常规外科开腹手术一般采用弧形针、直针、雪橇针等不同形状的针对不同的伤口进行穿刺,导引缝合线将伤口两侧皮肤拉拢贴合。

目前,手术缝合过程中还没有专用的辅助开腹手术缝合的缝合装置,缝合过程一般均由医务人员利用持针器持针,手动进行穿刺针的穿刺位置的确定,对医务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且医务人员需要长时间维持同样的缝合状态,也相应的会增加医务人员的疲劳度,影响缝合的精确度,同时,由于受皮肤柔软组织的影响,在将穿刺针刺入皮肤时,不容易精确控制穿刺针的穿刺方向,导致缝合后留在人体表面的缝合线排列不均匀,手术恢复后容易在皮肤上形成与缝合线图案类似的疤痕,给患者来带困扰,另外,由于人工进行穿刺针穿刺操作时,穿刺针穿刺入腹腔时,不容易控制穿刺针的穿刺深度,穿刺针针尖较锋利,容易触碰腹腔内其他器官,造成腹腔内出血,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也给医务人员造成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要一种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手术缝合中,利用持针器持针手动缝合伤口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不容易精确控制穿刺针的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容易增加患者手术风险,给医务人员增加压力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手术缝合中,利用持针器持针手动缝合伤口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不容易精确控制穿刺针的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容易增加患者手术风险,给医务人员增加压力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包括杆状主体和穿刺针,所述杆状主体内设置有腔壁支撑装置和拉杆组件,所述拉杆组件沿杆状主体轴向移动,控制所述腔壁支撑装置移入和/或移出所述杆状主体,所述腔壁支撑装置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夹持缝合线的限位槽,所述杆状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相对应的穿刺孔,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穿刺孔一一对应,所述穿刺针贯穿所述穿刺孔,所述穿刺针上设置有用于勾取缝合线的勾部。

本发明的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通过设置带有穿刺孔的杆状主体,并设置带有限位槽的腔壁支撑装置支撑伤口,由于限位槽与穿刺孔一一对应,使得穿刺针穿过穿刺孔后刺入伤口两侧组织,针尖进入限位槽中,利用穿刺针上的勾部勾取限位槽内的缝合线,实现缝合线对伤口的缝合,由于缝合线进入伤口的深度一致,实现了穿刺针的穿刺深度的精确控制,同时,穿刺针受穿刺孔位置的限制,也较容易使穿刺位置一致,实现了穿刺针的穿刺方向的精确控制,提高了伤口缝合的质量,缝合时,只需要移动杆状主体在伤口中的位置,分别穿刺引导每一根缝合线,即可实现腹腔关闭,减少了人为操作造成误差的可能,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操作压力,同时,由于拉杆组件可控制腔壁支撑装置移入和/或移出杆状主体,使得腔壁支撑装置可移入杆状主体后随杆状主体一起进入腹腔中,而不会对伤口造成扩大损伤,避免缝合过程给患者增加伤痛。

作为优选,所述杆状主体上设置有与伤口两侧贴合的平面。在杆状主体上设置平面,有利于待缝合伤口两侧组织与杆状主体上的平面贴合,方便缝合装置对伤口进行缝合。

作为优选,所述腔壁支撑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在伤口两侧的支撑板,每一个支撑板分别与拉杆组件转动连接,所述拉杆组件控制两个支撑板相对转动,每一个支撑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槽。采用相对转动设置在支撑板实现对腹腔壁进行支撑,当支撑板相对转动张开时,与腹腔壁之间接触面积较宽,避免腔壁支撑装置对腹腔内部造成损伤,同时,当支撑板相对转动收拢时,可较容易的通过拉杆组件被收入杆状主体内,方便腔壁支撑装置置入和/或移出腹腔,而不会增加患者的伤痛。

作为优选,所述拉杆组件包括导向拉杆和控制拉杆,所述导向拉杆底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拉杆与所述控制拉杆相互垂直,所述控制拉杆滑动设置在杆状主体内,带动所述导向拉杆沿杆状主体的轴线方向移动。设置导向拉杆和控制拉杆控制支撑板的移动,结构较简单,只需要沿杆状主体的轴线方向移动导向拉杆,即可推动两个支撑板相对转动张开或相对转动收拢,方便该结构的缝合装置的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杆状主体内侧底部设置有滑块,所述支撑板的顶面设置有与所述滑块配合的滑槽,所述滑块沿所述滑槽滑动。在杆状主体上设置滑块,在支撑板上设置滑槽,使得无论在支撑板处于何种状态时,支撑板和杆状主体之间均为连接状态,也方便在推动导向拉杆时使相对设置的支撑板相对转动张开和/或收拢,控制操作较简单,进一步方便缝合装置的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顶面呈弧面状。将支撑板顶面设置为弧面状,一方面使得支撑板与腹腔壁之间接触的为弧面状,接触面积较宽,使腔壁支撑装置与腹腔壁之间接触稳定,也避免腔壁支撑装置对腹腔壁造成损伤,同时,由于滑块沿弧面状的支撑板顶面的滑槽移动,可方便实现相对设置的支撑板的相对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杆状主体底部设置有与支撑板适配的缺口,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缺口内侧。在杆状主体底部设置缺口,方便支撑板从缺口中移出和/或移入杆状主体。

作为优选,所述杆状主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缝合线线头的夹线装置,所述夹线装置上设置有若干夹线槽,所述夹线槽内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由硅胶材料制得,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缝合线的切口。在杆状主体上设置夹线装置,方便将缝合线的两端线头固定在夹线装置上,使缝合线与杆状主体之间连接稳定,同时,由于每一个线头均由单独的夹线槽内的限位件上的切口限位,使得在引线过程中,缝合线限位较稳定,不易受穿线过程的影响,保证对每一条缝合线的顺利穿刺引线,实现对伤口的缝合。

作为优选,所述切口沿杆状主体的轴向方向设置。将切口沿杆状主体的轴向方向设置,方便在夹线装置上夹持多根缝合线,方便对伤口上进行多次穿刺后再移动缝合装置在伤口中的位置,减少将杆状主体插入伤口的次数。

作为优选,所述夹线装置滑动设置在杆状主体上。将夹线装置滑动设置在杆状主体上,可根据缝合线的长度适当调整夹线装置的位置,使夹线装置适应于夹持不同长度的缝合线,扩大缝合装置的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带有穿刺孔的杆状主体,并设置带有限位槽的腔壁支撑装置支撑伤口,由于限位槽与穿刺孔一一对应,使得穿刺针穿过穿刺孔后刺入伤口两侧组织,针尖进入限位槽中,利用穿刺针上的勾部勾取限位槽内的缝合线,实现缝合线对伤口的缝合;

2、由于缝合线进入伤口的深度一致,实现了穿刺针的穿刺深度的精确控制,同时,穿刺针受穿刺孔位置的限制,也较容易使穿刺位置一致,实现了穿刺针的穿刺方向的精确控制,提高了伤口缝合的质量;

3、缝合时,只需要移动杆状主体在伤口中的位置,分别穿刺引导每一根缝合线,即可实现腹腔关闭,减少了人为操作造成误差的可能,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操作压力;

4、由于拉杆组件可控制腔壁支撑装置移入和/或移出杆状主体,使得腔壁支撑装置可移入杆状主体后随杆状主体一起进入腹腔中,而不会对伤口造成扩大损伤,避免缝合过程给患者增加伤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所述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杆状主体,11-穿刺孔,12-平面,13-缺口,14-滑块,2-穿刺针,21-勾部,3-缝合线,4-支撑板,41-限位槽,42-滑槽,5-拉杆组件,51-导向拉杆,52-控制拉杆,6-夹线装置,61-夹线槽,7-限位件,71-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包括杆状主体1和穿刺针2,所述杆状主体1上设置有与伤口两侧贴合的平面12,所述杆状主体1内设置有腔壁支撑装置和拉杆组件5,所述拉杆组件5沿杆状主体1轴向移动,控制所述腔壁支撑装置移入和/或移出所述杆状主体1,所述腔壁支撑装置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夹持缝合线3的限位槽41,所述杆状主体1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41相对应的穿刺孔11,所述限位槽41与所述穿刺孔11一一对应,所述穿刺针2贯穿所述穿刺孔11,所述穿刺针2上设置有用于勾取缝合线3的勾部21。

本实施例的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通过设置带有穿刺孔11的杆状主体1,并设置带有限位槽41的腔壁支撑装置支撑伤口,由于限位槽41与穿刺孔11一一对应,使得穿刺针2穿过穿刺孔11后刺入伤口两侧组织,针尖进入限位槽41中,利用穿刺针2上的勾部21勾取限位槽41内的缝合线3,实现缝合线3对伤口的缝合,由于缝合线3进入伤口的深度一致,实现了穿刺针2的穿刺深度的精确控制,同时,穿刺针2受穿刺孔11位置的限制,也较容易使穿刺位置一致,实现了穿刺针2的穿刺方向的精确控制,提高了伤口缝合的质量,缝合时,只需要移动杆状主体1在伤口中的位置,分别穿刺引导每一根缝合线3,即可实现腹腔关闭,减少了人为操作造成误差的可能,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操作压力,同时,由于拉杆组件5可控制腔壁支撑装置移入和/或移出杆状主体1,使得腔壁支撑装置可移入杆状主体1后随杆状主体1一起进入腹腔中,而不会对伤口造成扩大损伤,避免缝合过程给患者增加伤痛,使用时,将缝合线3中部限制在腔壁支撑装置上,将杆状主体1插入伤口内,使待缝合伤口两侧组织与杆状主体1上的平面12贴合,缝合线3两端线头从伤口中引出腹腔,穿刺时,穿刺针2贯穿穿刺孔11,针尖穿过伤口两侧组织,进入腹腔,针尖上的勾部21与腔壁支撑装置上限位槽41内的缝合线3接触,回拉缝合线3,可牵引缝合线3线头进入腹腔,与穿刺针2一起从伤口组织中穿出,实现缝合线3的引线工作,操作较简单,本实施例优选在杆状主体1上设置两列穿刺孔11,两列穿刺孔11分设在杆状主体1两侧面,穿刺孔11设置在所述平面12上,所述杆状主体1整体呈扁平状,方便与伤口两侧贴合,避免杆状主体1的置入扩大伤口。

优选的,所述腔壁支撑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在伤口两侧的支撑板4,每一个支撑板4分别与拉杆组件5转动连接,所述拉杆组件5控制两个支撑板4相对转动,每一个支撑板4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槽41。采用相对转动设置在支撑板4实现对腹腔壁进行支撑,当支撑板4相对转动张开时,与腹腔壁之间接触面积较宽,避免腔壁支撑装置对腹腔内部造成损伤,同时,当支撑板4相对转动收拢时,可较容易的通过拉杆组件5被收入杆状主体1内,方便腔壁支撑装置置入和/或移出腹腔,而不会增加患者的伤痛,本实施例优选采用倾斜设置的限位槽41,每一个限位槽41与穿刺孔一一对应。

优选的,所述拉杆组件5包括导向拉杆51和控制拉杆52,所述导向拉杆51底端与所述支撑板4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拉杆51与所述控制拉杆52相互垂直,所述控制拉杆52滑动设置在杆状主体1内,带动所述导向拉杆51沿杆状主体1的轴线方向移动。设置导向拉杆51和控制拉杆52控制支撑板4的移动,结构较简单,只需要沿杆状主体1的轴线方向移动导向拉杆51,即可推动两个支撑板4相对转动张开或相对转动收拢,方便该结构的缝合装置的使用。

优选的,所述杆状主体1内侧底部设置有滑块14,所述支撑板4顶面呈弧面状,所述支撑板4的顶面设置有与所述滑块14配合的滑槽42,所述滑块14沿所述滑槽42滑动,所述杆状主体1底部设置有与支撑板4适配的缺口13,所述滑块14设置在所述缺口13内侧。在杆状主体1上设置滑块14,在支撑板4上设置滑槽42,使得无论在支撑板4处于何种状态时,支撑板4和杆状主体1之间均为连接状态,同时,由于支撑板4顶面为弧面状,支撑板4与腹腔壁之间接触的即为弧面状,使腔壁支撑装置与腹腔壁之间接触稳定,避免腔壁支撑装置对腹腔壁造成损伤,也方便在推动导向拉杆51时使相对设置的支撑板4相对转动张开和/或收拢,方便实现相对设置的支撑板4的相对转动,从杆状主体1底部的缺口13移出和/或移入杆状主体1,控制操作较简单,进一步方便缝合装置的使用。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杆状主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缝合线3线头的夹线装置6,所述夹线装置6上设置有若干夹线槽61,所述夹线槽61内设置有限位件7,所述限位件7由硅胶材料制得,所述限位件7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缝合线3的切口71,所述切口71沿杆状主体1的轴向方向设置,所述夹线装置6滑动设置在杆状主体1上。

本实施例的辅助开腹手术伤口缝合的缝合装置,通过在杆状主体1上设置夹线装置6,方便将缝合线3的两端线头固定在夹线装置6上,使缝合线3与杆状主体1之间连接稳定,同时,由于给一个线头均由单独的夹线槽61内的限位件7上的切口71限位,使得在引线过程中,缝合线3限位较稳定,不易受穿线过程的影响,保证对每一条缝合线3的顺利穿刺引线,实现对伤口的缝合,穿刺针2引线时,穿刺针2尾端勾部21夹持缝合线3,医务人员手动分离该条缝合线3的线头与夹线装置6的连接,穿刺针2拉动缝合线3,与夹线装置6分离的缝合线3线头从伤口中进入腹腔随穿刺针2从伤口组织内穿出腹腔,实现该条缝合线3一端线头穿过一侧伤口组织,医务人员再将该侧缝合线3线头与夹线装置6连接,松开相对另一端线头,重复穿刺引线操作,实现整条缝合线3的穿刺引线,待穿刺完成后,将杆状主体1从伤口中取出,缝合线3中部与支撑板4脱离连接,将缝合线3两端线头从夹线装置6中取出,进行医疗常规打结操作,实现对伤口的缝合,关闭腹腔,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夹线装置6的位置,使夹线装置6适应于夹持不同长度的缝合线3,扩大缝合装置的适用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