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美容药艾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2848发布日期:2018-08-24 20:08阅读:132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艾灸治疗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美容的药艾条。



背景技术:

黄褐斑、色素沉着是女性常见的影响面部美容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医院的就诊率也逐渐增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女性,长期的压力容易引起肝气不舒,反映在面部则易导致皮肤的气血运行紊乱,出现黄褐斑,或色素沉着,虽然不痛不痒,但明显影响面部的美观,容易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影响平素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黄褐斑好发于两颧、鼻部、额头、颊部及口周等处,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一般对称发生,呈点状、片状或不规则形状,边缘清楚或模糊,表面光滑无突起,无鳞屑,局部无自觉症状,日晒或疲劳时色素可加深。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遗传、紫外线照射、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妊娠、氧自由基及避孕药、化妆品等诸多因素相关,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尚无特效治疗。

另外,由于女性广泛使用化妆品,尤其是具有特殊功能如美白功能的化妆品,也常引起黄褐斑,以及化妆品过敏、皮肤干燥、脱屑等症状。

黄褐斑及色素沉着、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等在中医上的发病机制外在表现为风寒湿邪气侵袭肌肤、皮肤气机不畅、血瘀阻滞经络,体内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失常,以及体质差异。在治疗方面,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及色素沉着、皮肤过敏、干燥脱屑等疾病,通过辨证论治,开具内服中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内服药时间长,一般均需要服药3-6个月,且中药汤剂味道苦,煎煮费事,患者不易坚持。而且近年来中药内服引起的肝肾损伤特别是肝损伤逐渐引起重视,长期内服中药也容易引起肝肾损伤的风险。

艾灸疗法是传统中医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艾灸的作用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为温通经脉、祛风散寒。二为行气活血、消瘀散结。三为温补益气、回阳固脱。四为预防疾病、保健强身。通过艾灸外治的方法治疗黄褐斑及皮肤暗沉、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等疾病,具有操作方便,无副作用,价格低廉,疗效明显等优点。尤其是将具有美容功效的中药玫瑰花、红曲、姜黄于艾绒中配成美容药艾条,将成为面部损容疾病治疗和面部皮肤保健的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美容治疗和保健的艾条,使用该艾条通过艾灸的方式治疗损容性疾病如黄褐斑、色素沉着、皮肤过敏、皮肤干燥,易于操作,治疗效果显著,无毒副作用,方便推广。同时,本艾条通过艾灸的方式,也可用于面部皮肤的保健,对于延缓皮肤衰老,增加皮肤弹性和滋润度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因添加了玫瑰花、红曲、姜黄于艾绒中制成艾条,气味馨香,颜色鲜艳,具有良好的商品属性。

本发明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上述组合物的用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美容药艾条,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艾绒60-90份、玫瑰花25-40份、红曲25-40份、姜黄25-40份。

本发明所述的美容药艾条,优选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艾绒70-80份,玫瑰花30-35份,红曲30-35份,姜黄30-35份。

本发明所述的美容艾条,最佳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艾绒70份,玫瑰花30份,红曲30份,姜黄30份。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如上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美容药艾条中的用途。

如上所述的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损容性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包括黄褐斑、皮肤过敏、皮肤暗沉、皮肤干燥、湿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艾绒为菊科蒿属植物艾蒿的干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绒状物。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功能温经通络、祛寒除湿、止痛调经。

玫瑰花为蔷薇科蔷薇司植物玫瑰和重瓣玫瑰的花,香气浓郁,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脾二经,功能行气解郁、活血散瘀。《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玫瑰花:“调中和血,舒郁结,避秽,和肝。蒸露熏茶,糖收作馅,浸油泽发,烘粉悦颜,酿酒亦佳,可消乳癖。”玫瑰花的行气解郁的功能,正好针对黄褐斑等损容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肝气不舒)。

红曲为曲霉科红曲霉属真菌红曲霉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的细粉,味甘、性温,归肝脾大肠经,功能活血化瘀、健脾消食。

姜黄为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的根茎,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功能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艾绒和诸药有机配伍,活性成分可通过燃烧形成的高温作用于病灶部位,起到活血散瘀、通畅经络、消除局部气血郁滞的作用,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达到美化皮肤、治疗黄褐斑、皮肤暗沉、皮肤干燥、皮肤过敏、湿疹等损容性疾病的目的。

艾条的制备:将干燥的玫瑰花、红曲、姜黄混合打成细粉,过120目筛,与艾绒一道放入搅拌机中混合均匀,手动艾条机中放入桑皮纸,加入混合好的艾绒和中药混合物15克,制成长为20cm,直径为2cm的条状,包装,即得美容药艾条。

本发明优点在于:

1.精选具有行气解郁、活血散瘀、芳香利气的中药与艾绒相配伍,各药相辅相成,药力集中,效果显著。

2.加入玫瑰花改善了艾条的香气,闻之馨香,燃烧后有淡淡的清香味,不仅能活血祛斑,还能解郁行气,直接针对引起黄褐斑等皮肤美容问题的病机。

3.制作的艾条颜色鲜艳,具有良好的商品属性。

4.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美容药艾条,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艾绒60份、玫瑰花25份、红曲25份、姜黄25份。将干燥的玫瑰花、红曲、姜黄混合打成细粉,过120目筛,与艾绒一道放入搅拌机中混合均匀,手动艾条机中放入桑皮纸,加入混合好的艾绒和中药混合物15克,制成长为20cm,直径为2cm的条状,包装,即得美容药艾条。

实施例2

一种美容药艾条,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艾绒70份、玫瑰花30份、红曲30份、姜黄30份。将干燥的玫瑰花、红曲、姜黄混合打成细粉,过120目筛,与艾绒一道放入搅拌机中混合均匀,手动艾条机中放入桑皮纸,加入混合好的艾绒和中药混合物15克,制成长为20cm,直径为2cm的条状,包装,即得美容药艾条。

实施例3

一种美容药艾条,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艾绒80份、玫瑰花35份、红曲35份、姜黄35份。将干燥的玫瑰花、红曲、姜黄混合打成细粉,过120目筛,与艾绒一道放入搅拌机中混合均匀,手动艾条机中放入桑皮纸,加入混合好的艾绒和中药混合物15克,制成长为20cm,直径为2cm的条状,包装,即得美容药艾条。

实施例4

一种美容药艾条,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艾绒90份、玫瑰花40份、红曲40份、姜黄40份。将干燥的玫瑰花、红曲、姜黄混合打成细粉,过120目筛,与艾绒一道放入搅拌机中混合均匀,手动艾条机中放入桑皮纸,加入混合好的艾绒和中药混合物15克,制成长为20cm,直径为2cm的条状,包装,即得美容药艾条。

对比例

按重量份称取艾绒80份,手动艾条机中放入桑皮纸,加入艾绒15克,制成长为20cm,直径为2cm的条状,包装,即得普通艾条。

试验例1:本发明对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效果。

1.病例选择

选择250例患者,女性,年龄在25~55岁。

2.药物:实施例1~4,对比例。

3.治疗方法

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50例,分别用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的艾条。艾灸黄褐斑局部,灸时以皮肤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20-30min,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持续3个疗程。

4.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符合以下三项: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基本对称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夏重冬轻,有一定的季节性;③无明显内分泌疾病,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

5.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失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减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失大于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观察色斑面积消失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

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6.试验结果

表1实施例1~4治疗黄褐斑的疗效结果

治疗结果表明,本发明美容药艾条对黄褐斑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总有效率达94%以上,以实施例2效果最为明显。且总有效率实施例各组明显高于对比例组。

试验例2:本发明对面部皮肤过敏的临床治疗效果。

1.病例选择

选择250例患者,女性,年龄在25~4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出现大小不一的丘疹、红斑、水疱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或者刺痛症状。

2.药物:实施例1~4,对比例。

3.治疗方法

将2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50例,分别用实施例1~4及对比例的艾条,艾灸面部过敏反应的部位,灸时以皮肤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15-20min,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统计效果。

4.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1个疗程之后患者的丘疹、红斑、水疱等症状消退,瘙痒和刺痛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丘疹、红斑等得到明显的改善,40%以上的水疱消失,自觉瘙痒症状得到改善;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减轻,20%以上的水疱消失,瘙痒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未见明显的临床疗效。

5.试验结果

表2实施例1~4治疗面部皮肤过敏的疗效结果

从以上治疗结果可以看出,艾灸对于面部皮肤过敏同样具有显著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0%以上,以实施例2效果最好。且总有效率实施例各组明显高于对比例组。

另外,本发明的美容药艾条对于皮肤暗沉和皮肤干燥同样进行了临床研究,效果也十分显著。对痛经或足跟痛的疗效进行了研究,效果也十分显著,优于只用艾绒制成的艾条。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