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胆管内镜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4290发布日期:2018-09-14 21:59阅读:7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导向辅助超细胃镜行进并窥探胆管的胆管内镜导管。



背景技术:

内镜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通过内镜可以发现胃、肠、肝、胆等处的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内镜具有更快速直观的诊断效果。胆管内镜相对于胃镜、肠镜而言具有较高难度。胆管镜实施有经口、经皮经肝、经术后胆管窦道三种途径,唯有经口途径为经自然管道途径。但因为内镜经口、食管、胃、十二指肠到达胆管开口,再逆行锐角返折向右后上方向插入胆管是技术的难点。从十二指肠胆管开口,利用超细胃镜插入胆管窥视观察时,超细胃镜经过胃到十二指肠在胆管开口处,需要向上转弯并具有一定的进给量才能进到胆管进行观察。通过超细胃镜自身的调节装置可以使胃镜先端部弯折形成u形,但是不能持续以u方式增长胃镜先端的进给量,如果整体推进胃镜,则u形部整体会向十二指肠方向前进,从而使胃镜先端更加远离胆管开口处。研究论文《圈套器辅助超细内镜实施经口直接胆道镜技术的初步应用》介绍了利用圈套器辅助经口插入超细胃镜进行直接胆道镜的探查与治疗实例,其利用一次性圈套器收紧锁定超细胃镜的弯曲部,利用圈套器的固定作用及牵拉动作使超细胃镜直接进入胆道实施探查(黄永辉等,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年2月第32卷第2期)。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超细胃镜容易在胃部形成堆叠,并且利用圈套器圈套超细胃镜弯曲部的操作准度差,定位困难,需要单独的操作者配合,并且对操作者操作技巧和熟练度要求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胆管内镜导管,该导管能够顺利输送胃镜进入十二指肠开口处,避免在胃部形成堆叠,并且能够对胃镜的弯曲部产生反作用力,使得超细胃镜的端部能够以u形弯曲的方式不断向胆管前进并达到指定位置,顺利实现对胆管内部的观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胆管内镜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一端连有可弯曲管头,在管体内壁上留有第一导线孔和第二导线孔,第一导线穿过第一导线孔与可弯曲管头相连,第二导线穿过第二导线孔与可弯曲管头相连,椭圆形托片的长轴的两端分别经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连接在可弯曲管头上,椭圆形托片的短轴的一端经弹性线连接在可弯曲管头上。

优选的,所述可弯曲管头外侧壁上留有多个平行的环形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可弯曲管头边缘的交点为第一操控点,所述第二导线与可弯曲管头边缘的交点为第二操控点,所述第一连线与可弯曲管头边缘的交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线与可弯曲管头的交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弹性线与可弯曲管头的交点为第三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的连线经过可弯曲管头端口面的圆心,所述第三连接点与第一操控点的连线经过可弯曲管头端口面的圆心并且与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连线垂直,所述第二操控点与第一连接点或第二连接点位置相同。

优选的,在所述管体远离所述可弯曲管头的一端上安有第一线卡和第二线卡,第一线卡位于第一导线孔上方并且套在第一导线上,第二线卡位于第二导线孔上方并且套在第二导线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做胆管内镜时,先将本导管从口腔经胃部伸到十二指肠开口处,然后将超细胃镜从导管内穿入并将胃镜端部从可弯曲管头伸出,调节超细胃镜自身装置使胃镜端部弯曲形成u形,u形底部抵在椭圆形托片上,然后从外部继续推入胃镜,胃镜向前运动,推动椭圆形托片,同时受椭圆形托片的支撑反作用,使胃镜先端沿u形方向进给,增长了胃镜先端自u形底部向上的伸长长度,当椭圆形托片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外部收紧胃镜,u形部位与椭圆形托片相松脱,在弹性线作用下椭圆形托片复位,然后再次推入胃镜,如此反复,能够使胃镜的先端达到在胆管处需要的伸入长度,从而顺利观察。此外,本装置还可以避免胃镜在胃部盘绕而不利于向下伸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弯曲管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使用时超细胃镜前端被椭圆形托片托顶形成u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胆管内镜导管具有管体1,可以利用医用硅胶制作,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管体1的一端一体成型连接有可弯曲管头2,可弯曲管头2的外侧壁上预制有多个平行的环形凹槽,以增大管头的弯曲自由度。在管体1的内壁上沿管体的轴向留有第一导线孔3和第二导线孔4,上述二导线孔由与管体相同的材质向内凸起形成孔状通道所得。第一导线5穿入第一导线孔3,并且一端连接在可弯曲管头2上,连接点为第一操纵点31,第二导线穿过第二导线孔4,并且一端也连接在可弯曲管头2上,连接点为第二操控点41。在可弯曲管头2的外侧设有椭圆形托片6,椭圆形托片6的长轴一端经第一连线7连接在可弯曲管头2上,连接处为第一连接点71,长轴另一端经第二连线8连接在可弯曲管头2上,连接处为第二连接点81。椭圆形托片的短轴的一端经弹性线9连接在可弯曲管头上,连接处为第三连接点91。第一连接点71和第二连接点81正好位于可弯曲管头2端面圆形上一条直径线段ab的两端(点a即第一连接点71,点b即第二连接点81),第一操控点31和第三连接点91正好位于可弯曲管头2的端面圆形上的另一条直径线段cd的两端(点c即第一操控点31,点d即第三连接点91),并且线段ab与线段cd相互垂直。同时,第二操控点的位置与第一连接点或第二连接点的位置相同。上述操控点和连接点的设置方式,不仅便于操控可弯曲管头2灵活变向,还可以使管头2的动作与椭圆形托片的托顶辅助作用相结合,从而顺利使超细胃镜穿入管体1和管头2后在椭圆形托片的托顶下顺利弯曲成u形并不断将短头延长,从而伸入到胆管开口处。

在管体1远离可弯曲管头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线卡10和第二线卡11,第一线卡10卡套在第一导线上,第二线卡卡套在第二导线上,在通过拉伸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来操控可弯曲管头2的方向时,调节第一线卡和第二线卡可以防止被拉伸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缩回,从而更有利于控制。

使用本装置时,将管体套入超细胃镜,胃镜先端伸出管体,借助胃镜观察并将管体经口腔经食管、胃携带进入十二指肠。调节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使可弯曲管头顺应十二指肠走形,取直胃腔内盘曲管体并固定。然后调整超细胃镜自身的调节装置使胃镜端部弯曲,并抵在椭圆形托片上,然后推动胃镜前进,受托片的托顶,胃镜端部u型的短端(即整个胃镜的末端)变长(此时即实现了短端的反向延伸),同时托片受到推顶力,弹性线会被拉伸,整个托片要向胃镜施力的方向移动,此时轻收胃镜,胃镜与托片的摩擦力减小,托片在弹性线的作用下复位,此时可以再推送胃镜,胃镜的短端继续变长,如此往复数次,既可以使胃镜先端到达胆管内从而进行观察。

以往使用胃镜观察胆管开口时,单独的胃镜只能在十二指肠开口处形成u型弯,但是短端不能再继续变长,因为推进胃镜是由于缺乏顶托力,整个u形端会向十二指肠方向移动,而不会向胆管开口处运动,如果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则操作费时费力,本装置解决了这一难题,既可以避免胃镜在胃部盘旋堆积,还可以顺利使胃镜末端在十二指肠开口处逆向向胆管开口方向不断前进,从而可以清楚观察到胆管内的情况,以利于诊断和治疗。

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发明构思和实现的说明,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在本发明构思下,未经实质变换的技术方案仍然在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