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8384发布日期:2018-10-19 19:2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科的病床,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



背景技术: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的内容包含了疾病的定义、病因、致病机转、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征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内科学的方法是透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理学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诊断与影像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获得诊断后,内科的治疗方法包含追踪观察、生活方式、药物、介入性治疗等,根据病人的状况调整药物之使用,防止并处理副作用及并发症。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科学的知识来源于医疗实践,以前的医学家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去伪存真、去粗采精,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通过多年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有系统的诊治疾病的方法。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家将这些实践得来的知识,经过整理和归纳,并加以系统地研究,才发展为内科学,内科一般分为: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病科、血液科、肝科、传染科、耳鼻咽喉科、小儿内科。

现有的用于内科的病床所携带的桌板太小,无法满足病人和陪护人员的就餐需求,导致病人和陪护人员就餐麻烦,加重了病人和陪护人员的负担,影响病人的康复和陪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够满足病人和陪护人员的就餐需求、病人和陪护人员就餐方便、使用简单的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用于内科的病床所携带的桌板太小,无法满足病人和陪护人员的就餐需求,导致病人和陪护人员就餐麻烦,加重了病人和陪护人员的负担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满足病人和陪护人员的就餐需求、病人和陪护人员就餐方便、使用简单的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

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包括有底座、大支撑板、第一床板、第二床板、大支架、第一轴承、长连接轴、第二轴承、床头护板、蜗轮、蜗杆、小轴承座、手柄、第三轴承、大凸轮、长导杆、大导套、大弹簧、第一定位螺杆、矩形导杆、大桌板、第二定位螺杆和拉线,大支撑板位于底座的上方,大支撑板的底部与底座顶部的左侧相连接,第一床板位于大支撑板的上方,第一床板的底部与大支撑板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床板位于第一床板的右侧,第二床板与第一床板设置为铰接连接,大支架位于第二床板的下方,大支架的顶部与第二床板的底部相接触,大支架的底部与底座顶部的右侧相连接,第一轴承嵌设在大支架内,长连接轴与第一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长连接轴的右端与第二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嵌设在床头护板的下部,床头护板位于第二床板的右侧,床头护板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蜗轮位于第一轴承与床头护板之间,蜗轮设置在长连接轴上,蜗轮与长连接轴相连接,蜗杆位于蜗轮的下方,蜗杆与蜗轮相啮合,蜗轮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设置有小轴承座,小轴承座内的轴承与蜗杆设置为过盈连接,小轴承座的右侧壁与床头护板的左侧壁相连接,手柄位于小轴承座的前方,手柄与蜗杆的前端相连接,第三轴承嵌设在大支撑板右侧壁的上部,第三轴承与长连接轴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大凸轮位于大支撑板与大支架之间,大凸轮设置在长连接轴上,大凸轮与长连接轴相连接,大凸轮与第二床板的底部相接触,长导杆位于第一床板的上方,长导杆的下端与第一床板顶部的左端相连接,大导套滑动式套在长导杆上,大弹簧位于大导套的下方,大弹簧套在长导杆上,大导套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螺杆,第一定位螺杆与大导套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与长导杆相接触,矩形导杆位于大导套的右侧,矩形导杆与大导套相连接,大桌板位于第一床板的上方,大桌板开有左右贯穿的矩形通孔,大桌板通过矩形通孔滑动式套在矩形导杆上,大桌板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螺杆,第二定位螺杆与大桌板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定位螺杆与矩形导杆相接触,拉线位于大桌板的下方,拉线的上端与大桌板的底部相连接。

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连接块、螺母、丝杆、第四轴承、第一连接板、第五轴承、第二连接板和旋转轮,连接块位于大导套的左侧,连接块的右侧壁与大导套的左侧壁相连接,螺母位于连接块的左侧,螺母的右侧壁与连接块的左侧壁相连接,丝杆位于长导杆的左侧,螺母设置在丝杆上,螺母与丝杆相配合,丝杆的上端与第四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嵌设在第一连接板的左部,第一连接板位于长导杆的上方,第一连接板底部的右侧与长导杆的上端相连接,丝杆的下部与第五轴承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五轴承嵌设在第二连接板内,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一床板的左侧,第二连接板的右侧壁与第一床板的左侧壁相连接,旋转轮位于第二连接板的下方,旋转轮与丝杆的下端相连接。

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循环皮带和旋转电机,第一皮带轮位于旋转轮的上方,第一皮带轮设置在丝杆上,第一皮带轮与丝杆的下端相连接,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右侧,第二皮带轮与第一皮带轮通过循环皮带相连接,旋转电机位于第一床板的下方,旋转电机的顶部与第一床板底部的左侧相连接,旋转电机输出轴的下端与第二皮带轮相连接。

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旋转轴、第六轴承、固定板、缸体、破碎刀、排出管和阀门,第一锥齿轮位于大支撑板与大凸轮之间,第一锥齿轮设置在长连接轴上,第一锥齿轮与长连接轴相连接,第二锥齿轮位于第一锥齿轮的下方,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旋转轴位于第二锥齿轮的下方,旋转轴的上端与第二锥齿轮相连接,第六轴承与旋转轴的上部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六轴承嵌设在固定板的右部,缸体位于固定板的下方,固定板底部的左侧与缸体左侧壁的顶部相连接,缸体的底部与底座的顶部相连接,破碎刀位于缸体内,破碎刀与旋转轴的下端相连接,排出管位于底座的前方,排出管的后上端与缸体前侧壁的下部相连接,排出管与缸体相连通,阀门设置在排出管上。

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盖板、导向板、小导杆和小弹簧,盖板位于缸体的上方,盖板的底部与缸体的顶部相接触,盖板的左侧壁与固定板的右侧壁相接触,导向板位于缸体的右侧,导向板的上部与盖板的右侧壁相连接,导向板的下部开有左右贯穿的小导向孔,导向板通过小导向孔滑动式套在小导杆上,小导杆的左端与缸体右侧壁的上部相连接,小弹簧位于导向板的右侧,小弹簧套在小导杆上。

因为本发明包括有底座、大支撑板、第一床板、第二床板、大支架、第一轴承、长连接轴、第二轴承、床头护板、蜗轮、蜗杆、小轴承座、手柄、第三轴承、大凸轮、长导杆、大导套、大弹簧、第一定位螺杆、矩形导杆、大桌板、第二定位螺杆和拉线,所以病人首先躺在第一床板和第二床板上,当病人需要向上靠起时,陪护人员可以转动手柄,手柄带动蜗杆进行转动,蜗杆通过蜗轮带动长连接轴进行转动,长连接轴能够带动大凸轮进行转动,从而大凸轮能够将第二床板向上顶起,第二床板能够进行摆动,从而对第二床板摆动的角度进行调整,调整到适当位置时,病人可以比较舒适的靠在第二床板上,由于蜗杆与蜗轮有自锁功能,从而能够对第二床板进行固定,病人需要就餐时,陪护人员向下拉动拉线,拉线带动大桌板向下进行运动,大桌板带动矩形导杆、第一定位螺杆和大导套向下进行运动,大导套对大弹簧进行压缩,当大桌板向下运动到设定位置后,将第一定位螺杆拧紧,然后向右拉动拉线,拉线带动大桌板向右进行滑动,从而调整大桌板的左右位置,调整到适当位置后,拧紧第二定位螺杆,对大桌板进行固定,矩形通孔和矩形导杆能够防止大桌板翻转,便于病人和陪护人员就餐,就餐完毕后,将大桌板上的餐具收拾干净,拧松第一定位螺杆,在大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矩形导杆、第一定位螺杆和大桌板向上进行运动复位。

因为还包括有连接块、螺母、丝杆、第四轴承、第一连接板、第五轴承、第二连接板和旋转轮,所以陪护人员可以对旋转轮进行转动,旋转轮通过丝杆带动螺母进行运动,螺母通过连接块带动大导套进行运动,大导套从而带动矩形导杆和大桌板进行运动,从而便于对大桌板的高度进行调整和固定,操作更加简单,使用更加方便。

因为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循环皮带和旋转电机,所以陪护人员可以启动旋转电机进行运转,旋转电机带动第二皮带轮进行转动,第二皮带轮通过循环皮带带动第一皮带轮进行转动,从而第一皮带轮带动当丝杆进行转动,利用旋转电机代替人工手动操作,降低劳动强度,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因为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旋转轴、第六轴承、固定板、缸体、破碎刀、排出管和阀门,所以当需要对剩菜剩饭进行处理时,可以把饭菜倒入到缸体内,再反向转动手柄,使第二床板向下运动,同时长连接轴能够带动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锥齿轮通过第二锥齿轮带动旋转轴进行转动,旋转轴能够带动破碎刀进行旋转,从而破碎刀能够对缸体内的剩菜剩饭进行破碎,当需要对缸体内的剩菜剩饭进行排出时,打开阀门,通过排出管排出即可,使用方便。

因为还包括有盖板、导向板、小导杆和小弹簧,所以当需要把剩菜剩饭倒入到缸体内时,向右滑动导向板,导向板带动盖板向右滑动,将缸体顶部的上缸口打开,将剩饭倒入缸体内,倒入完毕后松开导向板,在小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导向板和盖板进行运动复位即可,盖板从而与固定板共同将缸体的上缸口挡住,避免气味挥发,影响病人的呼吸,使用更加干净卫生。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具有较大的桌板,能够满足病人和陪护人员的就餐需求,病人和陪护人员能够方便的就餐,减轻了病人和陪护人员的负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陪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生产制造,易于维护维修,生产制造和维护维修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定位螺杆的后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丝杆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缸体的主视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盖板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底座,2:大支撑板,3:第一床板,4:第二床板,5:大支架,6:第一轴承,7:长连接轴,8:第二轴承,9:床头护板,10:蜗轮,11:蜗杆,12:小轴承座,13:手柄,14:第三轴承,15:大凸轮,16:长导杆,17:大导套,18:大弹簧,19:第一定位螺杆,20:矩形导杆,21:大桌板,22:第二定位螺杆,23:拉线,31:连接块,32:螺母,33:丝杆,34:第四轴承,35:第一连接板,36:第五轴承,37:第二连接板,38:旋转轮,41:第一皮带轮,42:第二皮带轮,43:循环皮带,44:旋转电机,51:第一锥齿轮,52:第二锥齿轮,53:旋转轴,54:第六轴承,55:固定板,56:缸体,57:破碎刀,58:排出管,59:阀门,61:盖板,62:导向板,63:小导杆,64:小弹簧,211:矩形通孔,621:小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大支撑板2、第一床板3、第二床板4、大支架5、第一轴承6、长连接轴7、第二轴承8、床头护板9、蜗轮10、蜗杆11、小轴承座12、手柄13、第三轴承14、大凸轮15、长导杆16、大导套17、大弹簧18、第一定位螺杆19、矩形导杆20、大桌板21、第二定位螺杆22和拉线23,大支撑板2位于底座1的上方,大支撑板2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左侧相连接,第一床板3位于大支撑板2的上方,第一床板3的底部与大支撑板2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床板4位于第一床板3的右侧,第二床板4与第一床板3设置为铰接连接,大支架5位于第二床板4的下方,大支架5的顶部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大支架5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右侧相连接,第一轴承6嵌设在大支架5内,长连接轴7与第一轴承6设置为过盈连接,长连接轴7的右端与第二轴承8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8嵌设在床头护板9的下部,床头护板9位于第二床板4的右侧,床头护板9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蜗轮10位于第一轴承6与床头护板9之间,蜗轮10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蜗轮10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蜗杆11位于蜗轮10的下方,蜗杆11与蜗轮10相啮合,蜗轮10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设置有小轴承座12,小轴承座12内的轴承与蜗杆11设置为过盈连接,小轴承座12的右侧壁与床头护板9的左侧壁相连接,手柄13位于小轴承座12的前方,手柄13与蜗杆11的前端相连接,第三轴承14嵌设在大支撑板2右侧壁的上部,第三轴承14与长连接轴7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大凸轮15位于大支撑板2与大支架5之间,大凸轮15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大凸轮15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大凸轮15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长导杆16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长导杆16的下端与第一床板3顶部的左端相连接,大导套17滑动式套在长导杆16上,大弹簧18位于大导套17的下方,大弹簧18套在长导杆16上,大导套17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螺杆19,第一定位螺杆19与大导套17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19与长导杆16相接触,矩形导杆20位于大导套17的右侧,矩形导杆20与大导套17相连接,大桌板21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大桌板21开有左右贯穿的矩形通孔211,大桌板21通过矩形通孔211滑动式套在矩形导杆20上,大桌板2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螺杆22,第二定位螺杆22与大桌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定位螺杆22与矩形导杆20相接触,拉线23位于大桌板21的下方,拉线23的上端与大桌板21的底部相连接。

实施例2

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大支撑板2、第一床板3、第二床板4、大支架5、第一轴承6、长连接轴7、第二轴承8、床头护板9、蜗轮10、蜗杆11、小轴承座12、手柄13、第三轴承14、大凸轮15、长导杆16、大导套17、大弹簧18、第一定位螺杆19、矩形导杆20、大桌板21、第二定位螺杆22和拉线23,大支撑板2位于底座1的上方,大支撑板2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左侧相连接,第一床板3位于大支撑板2的上方,第一床板3的底部与大支撑板2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床板4位于第一床板3的右侧,第二床板4与第一床板3设置为铰接连接,大支架5位于第二床板4的下方,大支架5的顶部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大支架5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右侧相连接,第一轴承6嵌设在大支架5内,长连接轴7与第一轴承6设置为过盈连接,长连接轴7的右端与第二轴承8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8嵌设在床头护板9的下部,床头护板9位于第二床板4的右侧,床头护板9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蜗轮10位于第一轴承6与床头护板9之间,蜗轮10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蜗轮10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蜗杆11位于蜗轮10的下方,蜗杆11与蜗轮10相啮合,蜗轮10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设置有小轴承座12,小轴承座12内的轴承与蜗杆11设置为过盈连接,小轴承座12的右侧壁与床头护板9的左侧壁相连接,手柄13位于小轴承座12的前方,手柄13与蜗杆11的前端相连接,第三轴承14嵌设在大支撑板2右侧壁的上部,第三轴承14与长连接轴7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大凸轮15位于大支撑板2与大支架5之间,大凸轮15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大凸轮15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大凸轮15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长导杆16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长导杆16的下端与第一床板3顶部的左端相连接,大导套17滑动式套在长导杆16上,大弹簧18位于大导套17的下方,大弹簧18套在长导杆16上,大导套17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螺杆19,第一定位螺杆19与大导套17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19与长导杆16相接触,矩形导杆20位于大导套17的右侧,矩形导杆20与大导套17相连接,大桌板21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大桌板21开有左右贯穿的矩形通孔211,大桌板21通过矩形通孔211滑动式套在矩形导杆20上,大桌板2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螺杆22,第二定位螺杆22与大桌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定位螺杆22与矩形导杆20相接触,拉线23位于大桌板21的下方,拉线23的上端与大桌板21的底部相连接。

还包括有连接块31、螺母32、丝杆33、第四轴承34、第一连接板35、第五轴承36、第二连接板37和旋转轮38,连接块31位于大导套17的左侧,连接块31的右侧壁与大导套17的左侧壁相连接,螺母32位于连接块31的左侧,螺母32的右侧壁与连接块31的左侧壁相连接,丝杆33位于长导杆16的左侧,螺母32设置在丝杆33上,螺母32与丝杆33相配合,丝杆33的上端与第四轴承34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34嵌设在第一连接板35的左部,第一连接板35位于长导杆16的上方,第一连接板35底部的右侧与长导杆16的上端相连接,丝杆33的下部与第五轴承36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五轴承36嵌设在第二连接板37内,第二连接板37位于第一床板3的左侧,第二连接板37的右侧壁与第一床板3的左侧壁相连接,旋转轮38位于第二连接板37的下方,旋转轮38与丝杆33的下端相连接。

实施例3

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大支撑板2、第一床板3、第二床板4、大支架5、第一轴承6、长连接轴7、第二轴承8、床头护板9、蜗轮10、蜗杆11、小轴承座12、手柄13、第三轴承14、大凸轮15、长导杆16、大导套17、大弹簧18、第一定位螺杆19、矩形导杆20、大桌板21、第二定位螺杆22和拉线23,大支撑板2位于底座1的上方,大支撑板2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左侧相连接,第一床板3位于大支撑板2的上方,第一床板3的底部与大支撑板2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床板4位于第一床板3的右侧,第二床板4与第一床板3设置为铰接连接,大支架5位于第二床板4的下方,大支架5的顶部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大支架5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右侧相连接,第一轴承6嵌设在大支架5内,长连接轴7与第一轴承6设置为过盈连接,长连接轴7的右端与第二轴承8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8嵌设在床头护板9的下部,床头护板9位于第二床板4的右侧,床头护板9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蜗轮10位于第一轴承6与床头护板9之间,蜗轮10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蜗轮10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蜗杆11位于蜗轮10的下方,蜗杆11与蜗轮10相啮合,蜗轮10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设置有小轴承座12,小轴承座12内的轴承与蜗杆11设置为过盈连接,小轴承座12的右侧壁与床头护板9的左侧壁相连接,手柄13位于小轴承座12的前方,手柄13与蜗杆11的前端相连接,第三轴承14嵌设在大支撑板2右侧壁的上部,第三轴承14与长连接轴7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大凸轮15位于大支撑板2与大支架5之间,大凸轮15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大凸轮15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大凸轮15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长导杆16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长导杆16的下端与第一床板3顶部的左端相连接,大导套17滑动式套在长导杆16上,大弹簧18位于大导套17的下方,大弹簧18套在长导杆16上,大导套17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螺杆19,第一定位螺杆19与大导套17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19与长导杆16相接触,矩形导杆20位于大导套17的右侧,矩形导杆20与大导套17相连接,大桌板21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大桌板21开有左右贯穿的矩形通孔211,大桌板21通过矩形通孔211滑动式套在矩形导杆20上,大桌板2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螺杆22,第二定位螺杆22与大桌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定位螺杆22与矩形导杆20相接触,拉线23位于大桌板21的下方,拉线23的上端与大桌板21的底部相连接。

还包括有连接块31、螺母32、丝杆33、第四轴承34、第一连接板35、第五轴承36、第二连接板37和旋转轮38,连接块31位于大导套17的左侧,连接块31的右侧壁与大导套17的左侧壁相连接,螺母32位于连接块31的左侧,螺母32的右侧壁与连接块31的左侧壁相连接,丝杆33位于长导杆16的左侧,螺母32设置在丝杆33上,螺母32与丝杆33相配合,丝杆33的上端与第四轴承34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34嵌设在第一连接板35的左部,第一连接板35位于长导杆16的上方,第一连接板35底部的右侧与长导杆16的上端相连接,丝杆33的下部与第五轴承36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五轴承36嵌设在第二连接板37内,第二连接板37位于第一床板3的左侧,第二连接板37的右侧壁与第一床板3的左侧壁相连接,旋转轮38位于第二连接板37的下方,旋转轮38与丝杆33的下端相连接。

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41、第二皮带轮42、循环皮带43和旋转电机44,第一皮带轮41位于旋转轮38的上方,第一皮带轮41设置在丝杆33上,第一皮带轮41与丝杆33的下端相连接,第二皮带轮42位于第一皮带轮41右侧,第二皮带轮42与第一皮带轮41通过循环皮带43相连接,旋转电机44位于第一床板3的下方,旋转电机44的顶部与第一床板3底部的左侧相连接,旋转电机44输出轴的下端与第二皮带轮42相连接。

实施例4

一种用于内科的便于使用型病床,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座1、大支撑板2、第一床板3、第二床板4、大支架5、第一轴承6、长连接轴7、第二轴承8、床头护板9、蜗轮10、蜗杆11、小轴承座12、手柄13、第三轴承14、大凸轮15、长导杆16、大导套17、大弹簧18、第一定位螺杆19、矩形导杆20、大桌板21、第二定位螺杆22和拉线23,大支撑板2位于底座1的上方,大支撑板2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左侧相连接,第一床板3位于大支撑板2的上方,第一床板3的底部与大支撑板2的顶部相连接,第二床板4位于第一床板3的右侧,第二床板4与第一床板3设置为铰接连接,大支架5位于第二床板4的下方,大支架5的顶部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大支架5的底部与底座1顶部的右侧相连接,第一轴承6嵌设在大支架5内,长连接轴7与第一轴承6设置为过盈连接,长连接轴7的右端与第二轴承8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二轴承8嵌设在床头护板9的下部,床头护板9位于第二床板4的右侧,床头护板9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蜗轮10位于第一轴承6与床头护板9之间,蜗轮10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蜗轮10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蜗杆11位于蜗轮10的下方,蜗杆11与蜗轮10相啮合,蜗轮10的两侧前后对称式设置有小轴承座12,小轴承座12内的轴承与蜗杆11设置为过盈连接,小轴承座12的右侧壁与床头护板9的左侧壁相连接,手柄13位于小轴承座12的前方,手柄13与蜗杆11的前端相连接,第三轴承14嵌设在大支撑板2右侧壁的上部,第三轴承14与长连接轴7的左端设置为过盈连接,大凸轮15位于大支撑板2与大支架5之间,大凸轮15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大凸轮15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大凸轮15与第二床板4的底部相接触,长导杆16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长导杆16的下端与第一床板3顶部的左端相连接,大导套17滑动式套在长导杆16上,大弹簧18位于大导套17的下方,大弹簧18套在长导杆16上,大导套17的前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螺杆19,第一定位螺杆19与大导套17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一定位螺杆19与长导杆16相接触,矩形导杆20位于大导套17的右侧,矩形导杆20与大导套17相连接,大桌板21位于第一床板3的上方,大桌板21开有左右贯穿的矩形通孔211,大桌板21通过矩形通孔211滑动式套在矩形导杆20上,大桌板21的后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螺杆22,第二定位螺杆22与大桌板21设置为螺纹连接,第二定位螺杆22与矩形导杆20相接触,拉线23位于大桌板21的下方,拉线23的上端与大桌板21的底部相连接。

还包括有连接块31、螺母32、丝杆33、第四轴承34、第一连接板35、第五轴承36、第二连接板37和旋转轮38,连接块31位于大导套17的左侧,连接块31的右侧壁与大导套17的左侧壁相连接,螺母32位于连接块31的左侧,螺母32的右侧壁与连接块31的左侧壁相连接,丝杆33位于长导杆16的左侧,螺母32设置在丝杆33上,螺母32与丝杆33相配合,丝杆33的上端与第四轴承34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四轴承34嵌设在第一连接板35的左部,第一连接板35位于长导杆16的上方,第一连接板35底部的右侧与长导杆16的上端相连接,丝杆33的下部与第五轴承36设置为过盈连接,第五轴承36嵌设在第二连接板37内,第二连接板37位于第一床板3的左侧,第二连接板37的右侧壁与第一床板3的左侧壁相连接,旋转轮38位于第二连接板37的下方,旋转轮38与丝杆33的下端相连接。

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41、第二皮带轮42、循环皮带43和旋转电机44,第一皮带轮41位于旋转轮38的上方,第一皮带轮41设置在丝杆33上,第一皮带轮41与丝杆33的下端相连接,第二皮带轮42位于第一皮带轮41右侧,第二皮带轮42与第一皮带轮41通过循环皮带43相连接,旋转电机44位于第一床板3的下方,旋转电机44的顶部与第一床板3底部的左侧相连接,旋转电机44输出轴的下端与第二皮带轮42相连接。

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51、第二锥齿轮52、旋转轴53、第六轴承54、固定板55、缸体56、破碎刀57、排出管58和阀门59,第一锥齿轮51位于大支撑板2与大凸轮15之间,第一锥齿轮51设置在长连接轴7上,第一锥齿轮51与长连接轴7相连接,第二锥齿轮52位于第一锥齿轮51的下方,第二锥齿轮52与第一锥齿轮51相啮合,旋转轴53位于第二锥齿轮52的下方,旋转轴53的上端与第二锥齿轮52相连接,第六轴承54与旋转轴53的上部设置为过盈连接,第六轴承54嵌设在固定板55的右部,缸体56位于固定板55的下方,固定板55底部的左侧与缸体56左侧壁的顶部相连接,缸体56的底部与底座1的顶部相连接,破碎刀57位于缸体56内,破碎刀57与旋转轴53的下端相连接,排出管58位于底座1的前方,排出管58的后上端与缸体56前侧壁的下部相连接,排出管58与缸体56相连通,阀门59设置在排出管58上。

还包括有盖板61、导向板62、小导杆63和小弹簧64,盖板61位于缸体56的上方,盖板61的底部与缸体56的顶部相接触,盖板61的左侧壁与固定板55的右侧壁相接触,导向板62位于缸体56的右侧,导向板62的上部与盖板61的右侧壁相连接,导向板62的下部开有左右贯穿的小导向孔621,导向板62通过小导向孔621滑动式套在小导杆63上,小导杆63的左端与缸体56右侧壁的上部相连接,小弹簧64位于导向板62的右侧,小弹簧64套在小导杆63上。

因为本发明包括有底座1、大支撑板2、第一床板3、第二床板4、大支架5、第一轴承6、长连接轴7、第二轴承8、床头护板9、蜗轮10、蜗杆11、小轴承座12、手柄13、第三轴承14、大凸轮15、长导杆16、大导套17、大弹簧18、第一定位螺杆19、矩形导杆20、大桌板21、第二定位螺杆22和拉线23,所以病人首先躺在第一床板3和第二床板4上,当病人需要向上靠起时,陪护人员可以转动手柄13,手柄13带动蜗杆11进行转动,蜗杆11通过蜗轮10带动长连接轴7进行转动,长连接轴7能够带动大凸轮15进行转动,从而大凸轮15能够将第二床板4向上顶起,第二床板4能够进行摆动,从而对第二床板4摆动的角度进行调整,调整到适当位置时,病人可以比较舒适的靠在第二床板4上,由于蜗杆11与蜗轮10有自锁功能,从而能够对第二床板4进行固定,病人需要就餐时,陪护人员向下拉动拉线23,拉线23带动大桌板21向下进行运动,大桌板21带动矩形导杆20、第一定位螺杆19和大导套17向下进行运动,大导套17对大弹簧18进行压缩,当大桌板21向下运动到设定位置后,将第一定位螺杆19拧紧,然后向右拉动拉线23,拉线23带动大桌板21向右进行滑动,从而调整大桌板21的左右位置,调整到适当位置后,拧紧第二定位螺杆22,对大桌板21进行固定,矩形通孔211和矩形导杆20能够防止大桌板21翻转,便于病人和陪护人员就餐,就餐完毕后,将大桌板21上的餐具收拾干净,拧松第一定位螺杆19,在大弹簧18的弹力作用下带动矩形导杆20、第一定位螺杆19和大桌板21向上进行运动复位。

因为还包括有连接块31、螺母32、丝杆33、第四轴承34、第一连接板35、第五轴承36、第二连接板37和旋转轮38,所以陪护人员可以对旋转轮38进行转动,旋转轮38通过丝杆33带动螺母32进行运动,螺母32通过连接块31带动大导套17进行运动,大导套17从而带动矩形导杆20和大桌板21进行运动,从而便于对大桌板21的高度进行调整和固定,操作更加简单,使用更加方便。

因为还包括有第一皮带轮41、第二皮带轮42、循环皮带43和旋转电机44,所以陪护人员可以启动旋转电机44进行运转,旋转电机44带动第二皮带轮42进行转动,第二皮带轮42通过循环皮带43带动第一皮带轮41进行转动,从而第一皮带轮41带动当丝杆33进行转动,利用旋转电机44代替人工手动操作,降低劳动强度,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因为还包括有第一锥齿轮51、第二锥齿轮52、旋转轴53、第六轴承54、固定板55、缸体56、破碎刀57、排出管58和阀门59,所以当需要对剩菜剩饭进行处理时,可以把饭菜倒入到缸体56内,再反向转动手柄13,使第二床板4向下运动,同时长连接轴7能够带动第一锥齿轮51进行转动,第一锥齿轮51通过第二锥齿轮52带动旋转轴53进行转动,旋转轴53能够带动破碎刀57进行旋转,从而破碎刀57能够对缸体56内的剩菜剩饭进行破碎,当需要对缸体56内的剩菜剩饭进行排出时,打开阀门59,通过排出管58排出即可,使用方便。

因为还包括有盖板61、导向板62、小导杆63和小弹簧64,所以当需要把剩菜剩饭倒入到缸体56内时,向右滑动导向板62,导向板62带动盖板61向右滑动,将缸体56顶部的上缸口打开,将剩饭倒入缸体56内,倒入完毕后松开导向板62,在小弹簧64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导向板62和盖板61进行运动复位即可,盖板61从而与固定板55共同将缸体56的上缸口挡住,避免气味挥发,影响病人的呼吸,使用更加干净卫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子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等同替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作详细阐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已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