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37670发布日期:2018-09-14 22:24阅读:2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两千多年来,灸法作为一种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被人类传承了下来,对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用,尤其有促进儿童发育的作用,使用范围广泛。

药线灸是以特制药线进行点灸的一种灸法方法。现代的药线灸法分为二类,一类是以棉线等粘裹药末制成药线施灸,一类则和上述的壮医药线灸类似,系将线浸泡于药液制成药线点灸。药线灸法的产生既受到古代药捻灸法的影晌,以是现代针灸工作者临床上的总结。对某些病证确有较好的效果。药线灸法在民族中也有较广泛的应用,除上面提到的壮医药线灸外,尚有仫佬族药线灸等。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药线灸存在灸点溃烂以及日后留下疤痕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药线存在灸点溃烂以及日后留下疤痕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160-240份、大青叶160-240份、板蓝根160-240份、龙胆草160-240份、冰片16-24份、大黄160-240份、麝香16-24份、炮山甲16-24份、雄黄16-24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180-220份、大青叶180-220份、板蓝根180-220份、龙胆草180-220份、冰片18-22份、大黄180-220份、麝香18-22份、炮山甲18-22份、雄黄18-22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200份、大青叶200份、板蓝根200份、龙胆草200份、冰片20份、大黄200份、麝香20份、炮山甲20份、雄黄20份。

其中,地榆、大青叶、板蓝根、龙胆草、冰片具有清热解毒,防止皮肤溃烂的功效;大黄、麝香、炮山甲、雄黄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

上述中药药液的主要成分药理如下:

地榆,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肾和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大青叶,味苦,性寒。大青叶归经归肝,心,胃,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病高热烦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黄疸;泻痢;丹毒;喉痹;口疮;痄腮。

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龙胆草,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定惊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清香宣散,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麝香,味辛,性温;归心、肝、脾经;香烈窜散,可升可降具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消肿,催生下胎的功效。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痛经,积聚,心腹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虫蛇咬伤,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炮山甲,主要用于治疗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

雄黄,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蟹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苎麻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采集苎麻枝条;

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苎麻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苎麻药性也最合适。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从根部往上20公分处隔断,把顶部的嫩枝削掉,剩下80公分左右的枝条备用。

(2)分离树皮:分离出所述苎麻枝条的树皮,然后剥离掉所述树皮最外边的硬皮,得到苎麻丝;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把采集好的苎麻枝条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取出后用小刀把树皮从头到尾剖开,然后把整块树皮完整的剥离。用小刀把树皮外面的僵硬的青皮从头到尾刮干净,最后只剩下80公分长的一缕白色纤维,这就是苎麻丝。

(3)搓线:先使苎麻丝潮湿柔软,然后分成丝线,搓成单股直径为0.2-0.8mm的麻线,然后2-5股合成1股,即得到苎麻线。

搓线这道工艺技术性最强,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也比较高,最合适的天气就是广东地区的三四月份,湿度要适中,如果在内地较干燥的地区,就要在阴雨天进行为佳。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先使苎麻丝潮湿柔软,然后分成尽量细长的丝线,搓成单股半毫米粗的麻线,然后两股合成一股,约粗一毫米左右的苎麻线就可以备用了。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搓成的麻线的单股直径为0.5mm。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如上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称取相应重量份数的各原料;

步骤二:将冰片、麝香研磨成粉,将雄黄水飞成粉,之后与其它各原料一起置于浓度为60-90%酒精中,充分混匀,避光常温环境下放置20-70天,得到中药药液;

步骤三:将苎麻线置于中药药液中浸泡20-70天后取出,即得到所述中医药线灸药线。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步骤二中,各原料置于酒精中,充分混匀,避光常温环境下放置49天;在步骤三中,苎麻线置于中药药液中浸泡49天。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步骤二中,酒精浓度为75%。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步骤二中,所述酒精与各中药原料的总重量比为3:1-7:1。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采用地榆、大青叶、板蓝根、龙胆草、冰片、大黄、麝香、炮山甲和雄黄药材,各成分合理配比。其中,前五味药材具有清热解毒,防止皮肤溃烂的功效;后四味药材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采用本发明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能治疗两百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妇科诸症(产前产后抑郁、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等);2、骨科诸症(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颈椎病、腰椎键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3、普通内科(甲亢、糖尿病、高血压、失眠、头痛等);4、中风偏瘫、肿瘤康复等疑难杂症。

同时,本发明的中医药线灸药线是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出来的苎麻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药线存在灸点溃烂以及日后留下疤痕的问题。

本发明的中医药线灸药线,纯中药配伍,安全无毒副作用。在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进行的“药线灸疗法与传统艾灸疗法对照治疗肩颈、腰腿痛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临床研究”(批件号:中大五院【2017】伦字第(k104-1)号)已得到临床验证,证明其是安全无副作用的。

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简单,可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药物组分的有效成分,制得中医药线灸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药线灸属于灸法中的直接灸,作为灸疗的一支,始现于清朝嘉庆年间,创始人是利济生。药线灸源自民间,将传统中医理论与实际操作完美结合起来。药线灸将人体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来进行治疗与养生。在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及各个组织器官之间,药线灸疗能密切准确地定位到某个反映点,并通过这个反映点对身体机能进行调理。这也显示了传统中医的多样性,以及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药线灸是人类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体系。发展到第五代传承人利鉴添的时候,药线的配方才逐渐稳定。在此之后,药线灸所涉及的药线配方及制作方法、药线灸独门心法和独门穴位四十三个、药线灸口诀一首,均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

药线灸疗的传承以五行为基础,按照相生的次序代代相传。从第一代开始,顺序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周而复始,即到现今的第十二代传人。分别为创始人:利济生(济字辈)(水);第二代传人:利树真(树字辈)(木);第三代传人:利耀祖(耀字辈)(火);第四代传人:利基实(基字辈)(土);第五代传人:利鉴添(鉴字辈)(金);第六代传人:利泽宗(泽字辈)(木);第七代传人:利栋梁(栋字辈)(水);第八代传人:利炅一(炅字辈)(火);第九代传人:利坤锦(坤字辈)(土);第十代传人:利钦儒(钦字辈)(金);第十一代传人:利开云(开字辈);第十二代传人:刘一飚。

第十一代传人利开云嫁入刘家,刘家刘一飚于一九九四年正式拜其伯母利开云为师,成为“药线灸”第十二代传人。并得传于利开云灸法一本(书中共载二百二十五种病症的灸法)、药线配方及制作方法,本门独门心法和独门穴位共四十三个及口诀一首。

2011年药线灸入选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医药)。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2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龙胆草200克、冰片20克、大黄200克、麝香20克、炮山甲20克、雄黄20克。

所述苎麻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采集: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苎麻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苎麻药性也最合适。从根部往上20公分处隔断,把顶部的嫩枝削掉,剩下80公分左右的枝条备用。

(2)分离树皮:把采集好的苎麻枝条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取出后用小刀把树皮从头到尾剖开,然后把整块树皮完整的剥离。用小刀把树皮外面的僵硬的青皮从头到尾刮干净,最后只剩下80公分长的一缕白色纤维,这就是苎麻丝。

(3)搓线:先使苎麻丝潮湿柔软,然后分成尽量细长的丝线,搓成单股0.5mm粗的麻线,然后两股合成一股,约粗1mm左右的苎麻线就可以备用了。

上述中医药线灸药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地榆2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龙胆草200克、冰片20克、大黄200克、麝香20克、炮山甲20克、雄黄20克;

(2)将冰片、麝香研磨成细粉,雄黄水飞成细粉末后与其它备料一起置于浓度为75%的酒精5kg中,充分混匀,避光常温环境下放置49天;

(3)然后后放入准备好的特制苎麻线,苎麻线和药液一起浸泡49天后,药线灸专用药线即制作完毕,可取出使用。

使用方法:点燃后,吹熄明火,在专用药线线头半明灭之际,直接灸经络穴位、病灶。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200克、大青叶240克、板蓝根160克、龙胆草240克、冰片16克、大黄240克、麝香16克、炮山甲20克、雄黄20克。

其他内容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160克、大青叶240克、板蓝根160克、龙胆草240克、冰片16克、大黄240克、麝香16克、炮山甲24克、雄黄16克。

所述苎麻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采集: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苎麻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苎麻药性也最合适。从根部往上10公分处隔断,把顶部的嫩枝削掉,剩下90公分左右的枝条备用。

(2)分离树皮:把采集好的苎麻枝条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取出后用小刀把树皮从头到尾剖开,然后把整块树皮完整的剥离。用小刀把树皮外面的僵硬的青皮从头到尾刮干净,最后只剩下90公分长的一缕白色纤维,这就是苎麻丝。

(3)搓线:先使苎麻丝潮湿柔软,然后分成尽量细长的丝线,搓成单股0.2mm粗的麻线,然后2股合成一股,约粗0.4mm左右的苎麻线就可以备用了。

上述中医药线灸药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地榆160克、大青叶240克、板蓝根160克、龙胆草240克、冰片16克、大黄240克、麝香16克、炮山甲24克、雄黄16克;

(2)将冰片、麝香研磨成细粉,雄黄水飞成细粉末后与其它备料一起置于浓度为60%的酒精3kg中,充分混匀,避光常温环境下放置20天;

(3)然后后放入准备好的特制苎麻线,苎麻线和药液一起浸泡20天后,药线灸专用药线即制作完毕,可取出使用。

使用方法:点燃后,吹熄明火,在专用药线线头半明灭之际,直接灸经络穴位、病灶。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16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龙胆草240克、冰片16克、大黄240克、麝香16克、炮山甲20克、雄黄16克。

其他内容和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240克、大青叶160克、板蓝根240克、龙胆草160克、冰片24克、大黄160克、麝香24克、炮山甲16克、雄黄24克。

所述苎麻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采集: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苎麻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苎麻药性也最合适。从根部往上30公分处隔断,把顶部的嫩枝削掉,剩下70公分左右的枝条备用。

(2)分离树皮:把采集好的苎麻枝条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取出后用小刀把树皮从头到尾剖开,然后把整块树皮完整的剥离。用小刀把树皮外面的僵硬的青皮从头到尾刮干净,最后只剩下70公分长的一缕白色纤维,这就是苎麻丝。

(3)搓线:先使苎麻丝潮湿柔软,然后分成尽量细长的丝线,搓成单股0.8mm粗的麻线,然后5股合成一股,约粗4mm左右的苎麻线就可以备用了。

上述中医药线灸药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榆240克、大青叶160克、板蓝根240克、龙胆草160克、冰片24克、大黄160克、麝香24克、炮山甲16克、雄黄24克;

(2)将冰片、麝香研磨成细粉,雄黄水飞成细粉末后与其它备料一起置于浓度为70%的酒精4kg中,充分混匀,避光常温环境下放置70天;

(3)然后后放入准备好的特制苎麻线,苎麻线和药液一起浸泡70天后,药线灸专用药线即制作完毕,可取出使用。

使用方法:点燃后,吹熄明火,在专用药线线头半明灭之际,直接灸经络穴位、病灶。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240克、大青叶220克、板蓝根180克、龙胆草160克、冰片22克、大黄220克、麝香16克、炮山甲22克、雄黄24克。

其他内容和实施例5相同。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180克、大青叶220克、板蓝根180克、龙胆草220克、冰片18克、大黄220克、麝香18克、炮山甲22克、雄黄18克。

所述苎麻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采集: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苎麻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苎麻药性也最合适。从根部往上40公分处隔断,把顶部的嫩枝削掉,剩下60公分左右的枝条备用。

(2)分离树皮:把采集好的苎麻枝条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取出后用小刀把树皮从头到尾剖开,然后把整块树皮完整的剥离。用小刀把树皮外面的僵硬的青皮从头到尾刮干净,最后只剩下60公分长的一缕白色纤维,这就是苎麻丝。

(3)搓线:先使苎麻丝潮湿柔软,然后分成尽量细长的丝线,搓成单股0.4mm粗的麻线,然后3股合成一股,约粗1.2mm左右的苎麻线就可以备用了。

上述中医药线灸药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地榆180克、大青叶220克、板蓝根180克、龙胆草220克、冰片18克、大黄220克、麝香18克、炮山甲22克、雄黄18克;

(2)将冰片、麝香研磨成细粉,雄黄水飞成细粉末后与其它备料一起置于浓度为80%的酒精6kg中,充分混匀,避光常温环境下放置30天;

(3)然后后放入准备好的特制苎麻线,苎麻线和药液一起浸泡30天后,药线灸专用药线即制作完毕,可取出使用。

使用方法:点燃后,吹熄明火,在专用药线线头半明灭之际,直接灸经络穴位、病灶。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180克、大青叶180克、板蓝根220克、龙胆草180克、冰片22克、大黄180克、麝香22克、炮山甲18克、雄黄22克。

其他内容和实施例7相同。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220克、大青叶180克、板蓝根220克、龙胆草180克、冰片22克、大黄180克、麝香22克、炮山甲18克、雄黄22克。

所述苎麻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采集:每年端午节前后是苎麻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的苎麻药性也最合适。从根部往上50公分处隔断,把顶部的嫩枝削掉,剩下50公分左右的枝条备用。

(2)分离树皮:把采集好的苎麻枝条在清水里浸泡一昼夜,取出后用小刀把树皮从头到尾剖开,然后把整块树皮完整的剥离。用小刀把树皮外面的僵硬的青皮从头到尾刮干净,最后只剩下50公分长的一缕白色纤维,这就是苎麻丝。

(3)搓线:先使苎麻丝潮湿柔软,然后分成尽量细长的丝线,搓成单股0.6mm粗的麻线,然后4股合成一股,约粗2.4mm左右的苎麻线就可以备用了。

上述中医药线灸药线的制备方法如下:

(1)备料:地榆220克、大青叶180克、板蓝根220克、龙胆草180克、冰片22克、大黄180克、麝香22克、炮山甲18克、雄黄22克;

(2)将冰片、麝香研磨成细粉,雄黄水飞成细粉末后与其它备料一起置于浓度为90%的酒精7kg中,充分混匀,避光常温环境下放置60天;

(3)然后后放入准备好的特制苎麻线,苎麻线和药液一起浸泡60天后,药线灸专用药线即制作完毕,可取出使用。

使用方法:点燃专用药线,吹灭明火,用线端珠火顺着所需灸的经络,在穴位上停留,离穴位约0.5毫米,用丹田之气吹向火头,后迅疾离开。按此手法依次在经络上的每个穴位实施,直至吹到珠火完全熄灭。此灸法不用点按,灸后不留疤痕,多用于儿科诸症。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医药线灸药线,所述药线采用苎麻线在中药药液中泡制而成,所述中药药液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地榆220克、大青叶220克、板蓝根180克、龙胆草220克、冰片18克、大黄220克、麝香18克、炮山甲22克、雄黄18克。

其他内容和实施例9相同。

采用本发明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能治疗两百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妇科诸症(产前产后抑郁、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等);2、骨科诸症(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颈椎病、腰椎键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3、普通内科(甲亢、糖尿病、高血压、失眠、头痛等);4、中风偏瘫、肿瘤康复等疑难杂症。

效果例1:

杨某,女,年龄68,就诊时间2018/2/11。自述症状:左手手腕骨裂,诊断:左手手腕骨裂、上肢淤肿。经实施例1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2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7天,每天1次)后治愈。

效果例2:

侯某,女,年龄56,就诊时间2017/11/2。自述症状:腰腹部刺痛4天,诊断:蛇串疮。经实施例2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7天(每天1次)后治愈。

效果例3:

萧某,女,年龄36,就诊时间2018/2/3。自述症状:咳嗽1周,诊断:咳嗽。经实施例3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2次后治愈。

效果例4:

欧阳某,女,年龄60,就诊时间2017/7/8。自述症状:右膝盖疼痛10年,诊断:痹症。经实施例4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10天(每天1次)后治愈。

效果例5:

潘某,女,年龄64,就诊时间2017/7/1。自述症状:右侧手臂外侧肌肉疼痛1周,诊断:肌腱炎。经实施例5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3次后治愈。

效果例6:

杨某,女,年龄67,就诊时间2017/7/1。自述症状:双侧膝关节肿痛半年,诊断:运动损伤。经实施例6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9次后治愈。

效果例7:

唐某,男,年龄33,就诊时间2017/11/4。自述症状:脚底足跟前绞痛,诊断:骨膜炎。经实施例7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2次后治愈。

效果例8:

胡某,男,年龄37,就诊时间2018/1/11。自述症状:腰痛一周,诊断:腰痛。经实施例8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6次后治愈。

效果例9:

梁某,女,年龄76,就诊时间2018/1/24。自述症状:腰痛及下肢疼痛,诊断:坐骨神经痛。经实施例9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7次后治愈。

效果例10:

罗某,男,年龄84,就诊时间2017/7/31。自述症状:打嗝7天,诊断:呃逆。经实施例10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4次治愈。

效果例11:

梁某,女,年龄56,就诊时间2017/7/16。自述症状:双侧足跟骨底痛2个月,诊断:骨痹。经实施例1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7天(每天1次)后治愈。

效果例12:

许某,女,年龄35,就诊时间2017/7/15。自述症状:头晕剧烈3天,诊断:眩晕。经实施例2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3次后治愈。

效果例13:

彭某,男,年龄38,就诊时间2018/1/3。自述症状:右侧肋、肋处成带状红色丘疹、痒热疼痛、伴头涨、心烦气燥、多食善饥,因其面红、舌边尖红、苔黄以及脉数诊断为带状疱疹(蛇串疮、肝胆盛热)。经实施例1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2天(每天1次)后治愈。

效果例14:

邹某,男,年龄91,就诊时间2017/12/14。自述症状:二便难(有便意而久久不下)口干、口臭、视物模糊、饮食正常、睡不安,因其舌红、苔黄腻以及脉滑数,诊断为便秘。经实施例3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2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7天,每天1次)后治愈。

效果例15:

陈某,男,年龄32,就诊时间2018/1/3。自述症状:消瘦疲乏、颈前区增大、双眼球外突、心跳加速、双下肢乏力、消谷善饥、大小便正常、睡尚安,诊断:甲亢。经实施例4所述的中医药线灸药线进行药线灸近2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7天,每天1次)治疗,现患者已康复,诸症消退,体重增加20斤左右,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