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1360发布日期:2018-09-18 18:1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



背景技术: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有时会导致患者死亡。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肠管因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而出现蠕动抑制,致肠内容物不能有效的运行而形成的梗阻现象,称为麻痹性肠梗阻。麻痹性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患者由于肠内容物不能有效的运行,使得肠内气体与积液持续堆积,最终导致明显的腹胀。现在通常采用对原发病因进行处理来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如腹部手术后或腹膜炎等所致的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可使病情好转;肾绞痛者给予解痉和肾囊周围封闭,可使肠麻痹减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病因消除后,肠麻痹能自行痊愈等。然而对原发病因进行处理需要较长时间来等待病因消除,无法快速消除患者的腹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该导管能够对患者的肠道进行疏通,使得患者的腹胀快速消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用于通气和引流的管道以及用于将管道头部支撑于胃端的支撑组件,所述管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供肠道内的气体与积液进出管道的通孔;

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设置于管道头端外侧面的气囊以及能够对气囊进行充气的充气球,所述气囊成环状结构设置且气囊的内侧面与管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气囊充气鼓起后的外径大于肠道的内径,所述充气球进气孔上设置有便于气体进入充气球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充气球出气口与气囊之间设置有供气体通过的充气导管,所述充气导管上设置有用于阻挡气囊内的气体流回到充气球内的第二单向阀,充气球于按压状态下,位于胃内的气囊充气鼓起并支撑于胃与肠道的连接处,所述充气导管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气囊内的气体放出的气阀帽,所述气阀帽位于气囊与第二单向阀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道头端外侧面上凹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沿圆周方向成环形设置,所述气囊位于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的槽口还设置有用于保护气囊的护套,所述护套成半圆环设置,所述护套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护套拼接后能够形成一个圆环,所述护套的宽度大于气囊的宽度,两个护套相对设置于气囊两侧,且两个护套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护套的内侧面相连接,气囊泄气状态下,两个护套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拼接成圆环状并遮盖气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道包括有内置于人体内的内置管段以及外露于人体外的外置管段,所述内置管段成螺旋状设置且所述通孔均位于内置管段内,所述外置管段背离内置管段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收集肠内积液的收集袋,所述外置管段上还设置有用于将管道固定于体表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外置管段滑移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有套设于外置管段外的滑移管、设置于滑移管靠近支撑组件一端的固定板、与滑移管上下滑移连接的滑移板以及位于滑移板与固定板之间的若干滑移块,所述滑移块沿管道成环状均匀分布,且滑移块均与固定板滑移连接,所述滑移块朝向管道一侧均设置为与管道外侧面相匹配的弧面,所述滑移管上设置有若干供滑移块穿过以抵接管道的穿孔;

所述滑移板下端面设置有若干插柱,所述插柱均朝背向管道一侧向上倾斜,所述插柱与滑移块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滑移块上均设置有供插柱插入的插孔,所述滑移板面向固定板滑移能够带动滑移块与管道相抵接,所述滑移板向上滑移后通过一限位件固定其与固定板的相对位置,所述固定板上端面的相对两侧设置有黏贴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包括有与固定板旋转连接的旋转轴以及固定连接于旋转轴下端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设置有棘齿,所述滑移板设置有供限位板穿过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一侧设置有滑移孔,滑移孔内设置有能够在滑移孔内滑移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滑移孔的孔底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松弛状态下,所述限位块部分伸出于滑移孔外,所述限位块位于相邻棘齿之间时,棘齿能够限制限位块向下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板的下端设置有便于旋转限位板的旋钮,所述旋钮与旋转轴同轴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移板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伸缩弹簧,所述滑移块与管道外壁相抵接时,所述伸缩弹簧成压缩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板的下端面上凸设有若干供滑移块滑移的滑移轨道,所述滑移轨道的横截面成“T”形设置,所述滑移块的上端面上均凹设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的内轮廓与滑移轨道的外轮廓相适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管道、通孔以及支撑组件的设置,使得人们需要对患者进行麻痹性肠梗阻治疗时,可先将该导管伸入到切开的肠道内至管道头端进入到胃内,医务人员再按压充气球使得气囊鼓起,管道头端将被固定在胃与肠道的连接处,此时肠道内堆积的空气和积液能够在高压的作用下通过通孔进入到管道内,并通过管道输送到低压位置后通过管道内的通孔从管道内流出,使得患者腹胀消失;治疗完成后,医务人员可打开气阀帽使得气囊放气,气囊完全泄气后再将该导管从肠道内移出;该导管能够对肠道内的气体与积液进行快速的疏导,使得患者的腹胀快速消除,治疗速度快、治疗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5为气囊充气后管道头部的剖视图;

图6为滑移块与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剖视图。

附图标记:1、管道;11、通孔;12、容纳槽;13、护套;14、弹性件;15、内置管段;16、外置管段;17、收集袋;2、支撑组件;21、气囊;22、充气球;23、第一单向阀;24、充气导管;25、第二单向阀;26、气阀帽;3、固定组件;31、滑移管;311、穿孔;32、固定板;321、黏贴层;322、滑移轨道;33、滑移板;331、插柱;332、限位孔;333、滑移孔;334、限位块;335、连接弹簧;336、旋钮;34、滑移块;342、插孔;343、滑移槽;35、限位件;351、旋转轴;352、限位板;353、棘齿;36、伸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导管,包括有用于通气和引流的管道1以及用于将管道1头部支撑于胃端的支撑组件2,管道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供肠道内的气体与积液进出管道1的通孔11;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将肚子和肠道切开,再将该导管由切开的肠道伸入,直至管道1头端伸入到胃内,在通过支撑组件2使得管道1头端能够固定在胃与肠道的连接处,使得该导管不会自行从肠道内滑出,若干通孔11的设置使得肠道内堆积的空气和积液能够在高压的作用下通过通孔11进入到管道1内,并通过管道1输送到低压位置后通过管道1内的通孔11从管道1内流出,该导管能够对肠道内的气体与积液进行快速的疏导,使得患者的腹胀快速消除。

支撑组件2包括有设置于管道1头端外侧面的气囊21以及能够对气囊21进行充气的充气球22,气囊21成环状结构设置且气囊21的内侧面与管道1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气囊21充气鼓起后的外径大于肠道的内径,充气球22进气孔上设置有便于气体进入充气球22内的第一单向阀23,充气球22出气口与气囊21之间设置有供气体通过的充气导管24,充气导管24上设置有用于阻挡气囊21内的气体流回到充气球22内的第二单向阀25,充气球22于按压状态下,位于胃内的气囊21充气鼓起并支撑于胃与肠道的连接处,充气导管24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气囊21内的气体放出的气阀帽26,气阀帽26位于气囊21与第二单向阀25之间;气囊21可采用橡胶制成,其密封性好,充气后不易破裂,第一单向阀23与第二单向阀25的设置使得气体只会先通过第一单向阀23进入到充气球22内,在通过第二单向阀25进入到气囊21内,而气囊21内的气体在第二单向阀25的阻挡作用下,不会倒流回充气球22内,提高了冲气球对气囊21进行充气时的效率,降低了医务人员对气囊21进行充气时的难度;操作时,医务人员先打开气阀帽26对气囊21进行完全放气,再关闭气阀帽26,将该导管伸入到切开的肠道内至管道1头端进入到胃内,此时医务人员可按压充气球22,外界气体将通过第一单向阀23进入到充气球22内,充气球22内的气体将通过第二单向阀25以及充气导管24压入到气囊21内,使得气囊21鼓起至气囊21的外径大于肠道的内径,此时导管前端将位于胃内而无法进入到肠道内,确保该导管在治疗期间始终贯穿肠道,确保导管能够对肠道堵塞处进行疏导;当医务人员需要将该导管取出时,打开气阀帽26使得气囊21放气,气囊21完全泄气后再将该导管从肠道内移出,通过该支撑组件2的设计,使得管道1头端能够固定在胃与肠道的连接处,且该结构简单实用、便于操作。

通过管道1、通孔11以及支撑组件2的设置,使得人们需要对患者进行麻痹性肠梗阻治疗时,可先将该导管伸入到切开的肠道内至管道1头端进入到胃内,医务人员再按压充气球22使得气囊21鼓起,管道1头端将被固定在胃与肠道的连接处,此时肠道内堆积的空气和积液能够在高压的作用下通过通孔11进入到管道1内,并通过管道1输送到低压位置后通过管道1内的通孔11从管道1内流出,使得患者腹胀消失;治疗完成后,医务人员可打开气阀帽26使得气囊21放气,气囊21完全泄气后再将该导管从肠道内移出;该导管能够对肠道内的气体与积液进行快速的疏导,使得患者的腹胀快速消除,治疗速度快、治疗效果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管道1头端外侧面上凹设有容纳槽12,容纳槽12沿圆周方向成环形设置,气囊21位于容纳槽12内,容纳槽12的槽口还设置有用于保护气囊21的护套13,护套13成半圆环设置,护套1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护套13拼接后能够形成一个圆环,护套13的宽度大于气囊21的宽度,两个护套13相对设置于气囊21两侧,且两个护套1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4,弹性件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护套13的内侧面相连接,气囊21泄气状态下,两个护套13在弹性件14的弹力作用下拼接成圆环状并遮盖气囊21。

弹性件14可采用弹簧,管道1内壁上可设置有用于容纳弹簧的通道,两个护套13相互远离时,弹簧在通道内拉伸,当气囊21充气时,气囊21鼓起并推送两个护套13相互远离,此时弹簧被拉长,当气阀帽26打开时,由于气囊21自身的收缩作用以及弹簧带动护套13对气囊21的挤压作用,使得气囊21收缩,气囊21完全泄气后收回到容纳槽12内,且两个护套13拼接成一个圆环遮盖在气囊21上,通过护套13的设置,使得该导管未使用时,气囊21能够隐藏在护套13与管道1之间,避免气囊21裸露在外易受被尖锐物体划破而损坏。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管道1包括有内置于人体内的内置管段15以及外露于人体外的外置管段16,内置管段15成螺旋状设置且通孔11均位于内置管段15内,外置管段16背离内置管段15的一端连接有用于收集肠内积液的收集袋17,外置管段16上还设置有用于将管道1固定于体表的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与外置管段16滑移连接。

内置管道1成螺旋状设置,使得内置管道1能够拉长和收缩,有利于适应肠道的不同长短,并符合肠道的生理活动,且螺旋状的设置能增大管道1与肠道的接触面积,提高引流效果;收集袋17用于收集部分从导管内流出的积液,且外置管道1不设置通孔11,避免积液从外置管道1的通孔11内流出,造成环境污染;固定组件3用于将导管固定于体表,避免脱管以及导管相对体表移动造成患者伤口受到二次伤害;固定组件3与外置管段16滑移连接使得当内置管道1不够长时,可将部分外置管道1伸入到肠道内,此时可先相对内置管道1滑移固定组件3,在将导管固定于体表,以进一步适应肠道的长度。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组件3包括有套设于管道1外的滑移管31、设置于滑移管31靠近支撑组件2一端的固定板32、与滑移管31上下滑移连接的滑移板33以及位于滑移板33与固定板32之间的若干滑移块34,滑移块34沿管道1成环状均匀分布,且滑移块34均与固定板32滑移连接,滑移块34朝向管道1一侧均设置为与管道1外侧面相匹配的弧面,即该狐面能够与管道1外侧面相贴合,有利于增大滑移块34与管道1之间的摩擦力,当滑移块34与管道1相抵接时,管道1与滑移块34之间不易发生相对移动,滑移管31上设置有若干供滑移块34穿过以抵接管道1的穿孔311,滑移块34均穿过穿孔311并与管道1相抵接时,固定组件3与管道1相固定。

滑移板33下端面设置有若干插柱331,插柱331均朝背向管道1一侧向上倾斜,插柱331与滑移块34成一一对应设置,滑移块34上均设置有供插柱331插入的插孔342,由于插柱331均朝背向管道1一侧向上倾斜,当滑移板33面向固定板32移动时,插柱331一起向上移动,插柱331能够在插孔342内滑移带动滑移块34在固定板32上面向管道1滑移;滑移板33向上滑移后通过一限位件35固定其与固定板32的相对位置,固定板32上端面的相对两侧设置有黏贴层321,黏贴层321上方可设置有贴纸,当将贴纸撕开时,黏贴层321能够将固定板32固定在患者上,且黏贴层321与固定板32之间可设置有柔软的硅胶层,避免患者直接与硬质的固定板32相黏合,粘合效果差且易导致患者不适,且医务人员还能够通过医用胶带将固定板32进一步加固在患者体表上,以增强固定板32与体表之间的连接紧固性。

通过固定组件3的设置,当医务人员将内置管道1伸入到肠道内后,将滑移板33背向固定板32移动,使得插柱331向下移动带动滑移块34背向管道1滑移,再滑动滑移管31至固定板32下端的黏贴层321与患者表面相黏合,此时再次移动滑移板33使得滑移板33面向固定板32移动,通过插柱331带动滑移块34均面向管道1滑移直到滑移块34均与管道1相抵接,并通过限位件35固定滑移板33与固定板32的相对位置,使得滑移块34能够始终与管道1相抵接,此时导管能够与患者体表相固定,该装置通过若干滑移块34不断靠近最终夹持管道1来固定管道1,操作简单,其固定性能好且能够实现长久固定。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限位件35包括有与固定板32旋转连接的旋转轴351以及固定连接于旋转轴351下端的限位板352,限位板352的一侧设置有棘齿353,滑移板33设置有供限位板352穿过的限位孔332,限位孔332的一侧设置有滑移孔333,滑移孔333内设置有能够在滑移孔333内滑移的限位块334,限位块334与滑移孔333的孔底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335,连接弹簧335松弛状态下,限位块334部分伸出于滑移孔333外,限位块334位于相邻棘齿353之间时,棘齿353能够限制限位块334向下移动。

限位块334面向棘齿353的一面可设置为向下的斜面,棘齿353可设置为直角三角柱结构,且棘齿353的直角三角柱斜面朝下,当限位板352上的棘齿353与限位块334正对时,向上滑移滑移板33带动限位块334相对棘齿353向上滑移,由于棘齿353的斜面与限位块334的斜面相接触,棘齿353推送限位块334收回到滑移孔333内,连接弹簧335受压收缩,当滑移板33滑移到位后,即滑移块34与管道1相抵接后,限位块334在连接弹簧335的弹力作用下向滑移孔333外滑移并卡入到两个相邻棘齿353之间,由于棘齿353的上表面以及限位块334的下表面均为水平面,因此棘齿353将阻挡限位块334向下移动,以阻止滑移板33受力自动向下滑移导致滑移块34不再夹持管道1,当需要将滑移板33向下滑移时,旋转限位板352,使得与限位板352相连的旋转轴351旋转,当棘齿353背对限位块334时,棘齿353不再阻挡限位块334下移,此时能够向下移动限位板352,该限位结构简单实用,便于加工。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限位板352的下端设置有便于旋转限位板352的旋钮336,旋钮336与旋转轴351同轴设置;通过旋钮336的设置,使得医务人员能够通过旋转旋钮336来带动限位板352旋转,使得医务人员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滑移板33与固定板32之间设置有伸缩弹簧36,滑移块34与管道1外壁相抵接时,伸缩弹簧36成压缩状态。

当滑移板33向上滑移至滑移块34夹持管道1时,伸缩弹簧36成压缩状态,当取出该导管时,需要将滑移板33向下滑移,此时旋转旋钮336使得棘齿353背对限位块334,由于伸缩弹簧36的弹力作用,滑移板33将自动向下滑移,带动滑移块34背向管道1滑移,通过伸缩弹簧36的设置,降低了医务人员取下该导管的难度。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板32的下端面上凸设有若干供滑移块34滑移的滑移轨道322,滑移轨道322的横截面成“T”形设置,滑移块34的上端面上均凹设有滑移槽343,滑移槽343的内轮廓与滑移轨道322的外轮廓相适配,即滑移轨道322能够在滑移槽343内相对滑移槽343进行滑移。

通过滑移轨道322和滑移槽343的设置,实现了滑移块34与固定板32之间的滑移连接,且由于滑移轨道322的横截面成“T”形设置,滑移轨道322不会从滑移槽343内脱离,该滑移结构简单实用,便于加工。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