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6882发布日期:2018-11-24 11:4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医疗的中文解释为医治和疾病的治疗。中华医史几千年,而这个字眼是在近几十年才出现,其实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而新生的字眼,之前大多使用治疗。然而医疗也包含保健内容。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在现代的快速生活中,现代女性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和为了吸引异性的眼光在冬日里衣着单薄,因而易因寒冷邪气侵袭而导致"宫寒",为了驱除宫寒,患者需要服食中药进行治疗,而服食中药需要长期的时间,为了减少吃药的时间,患者会进行针灸来缓解病情,而针灸需要使用点燃的灸草对患者腹部进行加热,从而促进针灸效果,当医护人员有事离开时就无法对患者腹部进行加热,而医护人员手持灸草易因疲惫而将患者烫伤。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让患者自主移动灸草对腹部加热的辅助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医护人员有事离开会无法对患者腹部进行加热和医护人员手持灸草易因疲惫而将患者烫伤的缺点,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让患者自主移动灸草对腹部加热的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包括有床架、床体、弧形安装板、第一轴承座、第一转杆、绕线轮、钢丝绳、转把、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固定杆、导套、升降杆、升降板、治疗箱、安装块和螺纹杆,床架顶部设有床体,床体顶部设有弧形安装板,床架左侧前壁上部设有第一轴承座,第一轴承座内过盈连接有第一转杆,第一转杆上设有绕线轮,绕线轮上绕有钢丝绳,第一转杆前端设有转把,转把位于绕线轮前侧,弧形安装板内壁左侧和顶部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导向轮,床体底部左侧设有第二导向轮,钢丝绳绕过第二导向轮,钢丝绳穿过床体底部左侧,钢丝绳依次绕过多个第一导向轮,弧形安装板内壁右侧中部设有固定杆,固定杆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套,左右两侧的导套内均滑动式设有升降杆,左右两侧的升降杆顶部均与钢丝绳连接,左右两侧的升降杆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板,升降板顶部放置有治疗箱,左侧的升降杆前壁下部与右侧的升降杆后壁下部均设有安装块,左右两侧的安装块下部均开有螺纹孔,左右两侧的螺纹孔内均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穿过螺纹孔,前侧的螺纹杆右部位于治疗箱的前侧,后侧的螺纹杆左部位于治疗箱的后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蜗轮、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第二转杆、蜗杆和把手,第一转杆前端设有蜗轮,蜗轮位于转把后侧,床架左侧前壁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座,床体前壁左侧设有第三轴承座,第二轴承座与第三轴承座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二转杆,第二转杆上部镶嵌式设有蜗杆,蜗杆位于蜗轮右侧,蜗杆与蜗轮相配合,第二转杆顶部设有把手。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四轴承座、第三转杆和滚筒,弧形安装板内壁右侧面下部前后两侧均设有第四轴承座,前后两侧的第四轴承座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三转杆,第三转杆中间设有滚筒。

当患者需要进行针灸时,患者可以躺在床体上,随后,医护人员可以将螺纹杆从螺纹孔内取下,再将治疗箱从升降板上取下,随后,医护人员可以将点燃的灸草放入到治疗箱内,再将治疗箱放到升降板,随后,医护人员可以将螺纹杆对准螺纹孔旋入,从而将治疗箱固定好,当患者觉得温度下降时,患者可以用手握住转把并不断顺时针转动,转把会带动绕线轮不断顺时针转动,绕线轮转动会将钢丝绳绕出,此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升降板会带动升降杆在导套内下降,治疗箱会随之不断下降,从而对患者腹部进行更好的加热,促进针灸的效果,当治疗箱移动到合适的高度时,患者可以停止转动转把,当针灸结束后,医护人员可以将螺纹杆从螺纹孔内取下,将治疗箱从升降板上取下,再对治疗箱进行清洁,当清洁结束后,医护人员可以将治疗箱放到升降板,再将螺纹杆对准螺纹孔旋入,从而将治疗箱固定好,患者可以通过转动转把从而带动升降杆进行上下移动,使得患者可以调整治疗箱的位置,使治疗箱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腹部进行加热,从而更好的促进针灸的效果。

因为还包括有蜗轮、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第二转杆、蜗杆和把手,第一转杆前端设有蜗轮,蜗轮位于转把后侧,床架左侧前壁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座,床体前壁左侧设有第三轴承座,第二轴承座与第三轴承座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二转杆,第二转杆上部镶嵌式设有蜗杆,蜗杆位于蜗轮右侧,蜗杆与蜗轮相配合,第二转杆顶部设有把手,所以当患者觉得温度下降,需要将治疗箱向下移动时,患者可以握住把手并不断正向转动,把手转动会通过第二转杆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会带动蜗轮转动,在蜗轮的带动下,第一转杆会带动绕线轮顺时针转动,使绕线轮会将钢丝绳绕出,从而使升降杆会带动治疗箱向下移动,当治疗箱移动到合适的高度后,患者停止转动把手即可,当患者针灸结束后,患者可以反向转动把手,把手转动会通过第二转杆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会带动蜗轮转动,在蜗轮的带动下,第一转杆会带动绕线轮逆时针转动,从而使绕线轮会将钢丝绳收回,从而使升降杆会带动治疗箱向上移动,随后,患者从床体上起来即可,患者可以通过正反转动蜗杆控制治疗箱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节省患者的体力,又防止患者因疲惫将转把松开而使治疗箱将患者在腹部烫伤。

因为还包括有第四轴承座、第三转杆和滚筒,弧形安装板内壁右侧面下部前后两侧均设有第四轴承座,前后两侧的第四轴承座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三转杆,第三转杆中间设有滚筒,所以在对患者进行针灸前,医护人员可以将毛巾卷在滚筒上,当患者在进行针灸需要使用毛巾时,医护人员可以将毛巾从滚筒上扯出进行使用,当针灸结束后,医护人员可以将毛巾再次卷回到滚筒上,以便下次的使用。

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使患者可以通过转动转把从而带动升降杆上下移动,使得治疗箱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腹部进行加热,从而更好的促进针灸的效果,又防止医护人员因疲惫而导致手中的灸草将患者腹部烫伤;患者可以通过正反转动蜗杆控制治疗箱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节省患者的体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升降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床架,2床体,3弧形安装板,4第一轴承座,5第一转杆,6绕线轮,7钢丝绳,8转把,9第一导向轮,10第二导向轮,11固定杆,12导套,13升降杆,14升降板,15治疗箱,16安装块,17螺纹孔,18螺纹杆,19蜗轮,20第二轴承座,21第三轴承座,22第二转杆,23蜗杆,24把手,25第四轴承座,26第三转杆,27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如图1-4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体2、弧形安装板3、第一轴承座4、第一转杆5、绕线轮6、钢丝绳7、转把8、第一导向轮9、第二导向轮10、固定杆11、导套12、升降杆13、升降板14、治疗箱15、安装块16和螺纹杆18,床架1顶部设有床体2,床体2顶部设有弧形安装板3,床架1左侧前壁上部设有第一轴承座4,第一轴承座4内过盈连接有第一转杆5,第一转杆5上设有绕线轮6,绕线轮6上绕有钢丝绳7,第一转杆5前端设有转把8,转把8位于绕线轮6前侧,弧形安装板3内壁左侧和顶部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导向轮9,床体2底部左侧设有第二导向轮10,钢丝绳7绕过第二导向轮10,钢丝绳7穿过床体2底部左侧,钢丝绳7依次绕过多个第一导向轮9,弧形安装板3内壁右侧中部设有固定杆11,固定杆11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套12,左右两侧的导套12内均滑动式设有升降杆13,左右两侧的升降杆13顶部均与钢丝绳7连接,左右两侧的升降杆13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板14,升降板14顶部放置有治疗箱15,左侧的升降杆13前壁下部与右侧的升降杆13后壁下部均设有安装块16,左右两侧的安装块16下部均开有螺纹孔17,左右两侧的螺纹孔17内均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有螺纹杆18,螺纹杆18穿过螺纹孔17,前侧的螺纹杆18右部位于治疗箱15的前侧,后侧的螺纹杆18左部位于治疗箱15的后侧。

实施例2

一种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如图1-4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体2、弧形安装板3、第一轴承座4、第一转杆5、绕线轮6、钢丝绳7、转把8、第一导向轮9、第二导向轮10、固定杆11、导套12、升降杆13、升降板14、治疗箱15、安装块16和螺纹杆18,床架1顶部设有床体2,床体2顶部设有弧形安装板3,床架1左侧前壁上部设有第一轴承座4,第一轴承座4内过盈连接有第一转杆5,第一转杆5上设有绕线轮6,绕线轮6上绕有钢丝绳7,第一转杆5前端设有转把8,转把8位于绕线轮6前侧,弧形安装板3内壁左侧和顶部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导向轮9,床体2底部左侧设有第二导向轮10,钢丝绳7绕过第二导向轮10,钢丝绳7穿过床体2底部左侧,钢丝绳7依次绕过多个第一导向轮9,弧形安装板3内壁右侧中部设有固定杆11,固定杆11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套12,左右两侧的导套12内均滑动式设有升降杆13,左右两侧的升降杆13顶部均与钢丝绳7连接,左右两侧的升降杆13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板14,升降板14顶部放置有治疗箱15,左侧的升降杆13前壁下部与右侧的升降杆13后壁下部均设有安装块16,左右两侧的安装块16下部均开有螺纹孔17,左右两侧的螺纹孔17内均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有螺纹杆18,螺纹杆18穿过螺纹孔17,前侧的螺纹杆18右部位于治疗箱15的前侧,后侧的螺纹杆18左部位于治疗箱15的后侧。

还包括有蜗轮19、第二轴承座20、第三轴承座21、第二转杆22、蜗杆23和把手24,第一转杆5前端设有蜗轮19,蜗轮19位于转把8后侧,床架1左侧前壁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座20,床体2前壁左侧设有第三轴承座21,第二轴承座20与第三轴承座21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二转杆22,第二转杆22上部镶嵌式设有蜗杆23,蜗杆23位于蜗轮19右侧,蜗杆23与蜗轮19相配合,第二转杆22顶部设有把手24。

实施例3

一种医疗针灸用辅助设备,如图1-4所示,包括有床架1、床体2、弧形安装板3、第一轴承座4、第一转杆5、绕线轮6、钢丝绳7、转把8、第一导向轮9、第二导向轮10、固定杆11、导套12、升降杆13、升降板14、治疗箱15、安装块16和螺纹杆18,床架1顶部设有床体2,床体2顶部设有弧形安装板3,床架1左侧前壁上部设有第一轴承座4,第一轴承座4内过盈连接有第一转杆5,第一转杆5上设有绕线轮6,绕线轮6上绕有钢丝绳7,第一转杆5前端设有转把8,转把8位于绕线轮6前侧,弧形安装板3内壁左侧和顶部均匀设有多个第一导向轮9,床体2底部左侧设有第二导向轮10,钢丝绳7绕过第二导向轮10,钢丝绳7穿过床体2底部左侧,钢丝绳7依次绕过多个第一导向轮9,弧形安装板3内壁右侧中部设有固定杆11,固定杆11左右两侧均设有导套12,左右两侧的导套12内均滑动式设有升降杆13,左右两侧的升降杆13顶部均与钢丝绳7连接,左右两侧的升降杆13底部之间设有升降板14,升降板14顶部放置有治疗箱15,左侧的升降杆13前壁下部与右侧的升降杆13后壁下部均设有安装块16,左右两侧的安装块16下部均开有螺纹孔17,左右两侧的螺纹孔17内均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有螺纹杆18,螺纹杆18穿过螺纹孔17,前侧的螺纹杆18右部位于治疗箱15的前侧,后侧的螺纹杆18左部位于治疗箱15的后侧。

还包括有蜗轮19、第二轴承座20、第三轴承座21、第二转杆22、蜗杆23和把手24,第一转杆5前端设有蜗轮19,蜗轮19位于转把8后侧,床架1左侧前壁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座20,床体2前壁左侧设有第三轴承座21,第二轴承座20与第三轴承座21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二转杆22,第二转杆22上部镶嵌式设有蜗杆23,蜗杆23位于蜗轮19右侧,蜗杆23与蜗轮19相配合,第二转杆22顶部设有把手24。

还包括有第四轴承座25、第三转杆26和滚筒27,弧形安装板3内壁右侧面下部前后两侧均设有第四轴承座25,前后两侧的第四轴承座25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三转杆26,第三转杆26中间设有滚筒27。

当患者需要进行针灸时,患者可以躺在床体2上,随后,医护人员可以将螺纹杆18从螺纹孔17内取下,再将治疗箱15从升降板14上取下,随后,医护人员可以将点燃的灸草放入到治疗箱15内,再将治疗箱15放到升降板14,随后,医护人员可以将螺纹杆18对准螺纹孔17旋入,从而将治疗箱15固定好,当患者觉得温度下降时,患者可以用手握住转把8并不断顺时针转动,转把8会带动绕线轮6不断顺时针转动,绕线轮6转动会将钢丝绳7绕出,此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升降板14会带动升降杆13在导套12内下降,治疗箱15会随之不断下降,从而对患者腹部进行更好的加热,促进针灸的效果,当治疗箱15移动到合适的高度时,患者可以停止转动转把8,当针灸结束后,医护人员可以将螺纹杆18从螺纹孔17内取下,将治疗箱15从升降板14上取下,再对治疗箱15进行清洁,当清洁结束后,医护人员可以将治疗箱15放到升降板14,再将螺纹杆18对准螺纹孔17旋入,从而将治疗箱15固定好,患者可以通过转动转把8从而带动升降杆13进行上下移动,使得患者可以调整治疗箱15的位置,使治疗箱15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腹部进行加热,从而更好的促进针灸的效果。

因为还包括有蜗轮19、第二轴承座20、第三轴承座21、第二转杆22、蜗杆23和把手24,第一转杆5前端设有蜗轮19,蜗轮19位于转把8后侧,床架1左侧前壁下部设有第二轴承座20,床体2前壁左侧设有第三轴承座21,第二轴承座20与第三轴承座21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二转杆22,第二转杆22上部镶嵌式设有蜗杆23,蜗杆23位于蜗轮19右侧,蜗杆23与蜗轮19相配合,第二转杆22顶部设有把手24,所以当患者觉得温度下降,需要将治疗箱15向下移动时,患者可以握住把手24并不断正向转动,把手24转动会通过第二转杆22带动蜗杆23转动,蜗杆23转动会带动蜗轮19转动,在蜗轮19的带动下,第一转杆5会带动绕线轮6顺时针转动,使绕线轮6会将钢丝绳7绕出,从而使升降杆13会带动治疗箱15向下移动,当治疗箱15移动到合适的高度后,患者停止转动把手24即可,当患者针灸结束后,患者可以反向转动把手24,把手24转动会通过第二转杆22带动蜗杆23转动,蜗杆23转动会带动蜗轮19转动,在蜗轮19的带动下,第一转杆5会带动绕线轮6逆时针转动,从而使绕线轮6会将钢丝绳7收回,从而使升降杆13会带动治疗箱15向上移动,随后,患者从床体2上起来即可,患者可以通过正反转动蜗杆23控制治疗箱15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节省患者的体力,又防止患者因疲惫将转把8松开而使治疗箱15将患者在腹部烫伤。

因为还包括有第四轴承座25、第三转杆26和滚筒27,弧形安装板3内壁右侧面下部前后两侧均设有第四轴承座25,前后两侧的第四轴承座25之间过盈连接有第三转杆26,第三转杆26中间设有滚筒27,所以在对患者进行针灸前,医护人员可以将毛巾卷在滚筒27上,当患者在进行针灸需要使用毛巾时,医护人员可以将毛巾从滚筒27上扯出进行使用,当针灸结束后,医护人员可以将毛巾再次卷回到滚筒27上,以便下次的使用。

以上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