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健康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9010发布日期:2018-11-09 20:0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健康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健康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疗健康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类人口再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是人口出生和死亡(或说人口的寿命)变化的直接后果,它的深层次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进步使死亡率先下降(或说人的寿命延长),接下来是出生率(生育率)的下降。二者从相对高的状况变到相对低的过程称人口转变(demographictransition)。当人口转变开始后,随之而来出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既可以表现为人口年轻化(rejuvenationofpopulation),也可表现为人口老龄化(ageingofpopulation)。但迄今的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人口转变的结果是人类人口趋向老龄化,至于人口年轻化只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历史插曲。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怀与保护,建立健康管理系统,而对于现有的健康管理系统中,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530165a公开的一种健康管理装置、健康管理方法及健康管理系统,健康管理装置包含动脉声纹撷取单元、处理单元和比较单元,动脉声纹撷取单元用以撷取生物体的动脉声纹信号,处理单元用以处理动脉声纹信号,以依据动脉声纹信号来得到生物体的生理数据,比较单元用以比较生理数据与参考生理数据,并据以产生健康状态报告。该健康管理装置、健康管理方法及健康管理系统,通过撷取动脉声纹信号并直接对动脉声纹信号进行处理来得到健康状态报告,故可供使用者即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且可降低硬体成本与简化操作。但是该管理系统不能实时监测反馈老年人的健康信息,不利于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为提高集中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效率和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管理、可以实时监测并反馈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医疗健康管理系统,借助反射式血氧/心率监测技术,依托穿戴式手表硬件产品,实现血氧/心率动态智能监测,当佩戴手表用户出现异常或风险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其关注人群,尽快对手表用户进行救治和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手表用户的生命风险,而本发明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应用场景广泛,可应用于家庭老人健康管理、社区养老健康管理和其他养老或医养机构等。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医疗健康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

至少一个移动客户端,用于关注者查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所述关注者为关注使用者健康数据的人;

至少一个管理客户端,用于管理者查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

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分别与可穿戴设备、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通信连接,云端服务器包括储存模块、分析模块和预警模块,云端服务器用于接收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并将血氧/心率数据储存在储存模块中,所述储存模块内还预存有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所述分析模块用于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所述预警模块用于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者穿戴可穿戴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并将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传递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将血氧/心率数据储存在储存模块中,以供移动客户端或管理客户端随时查看当前或历史血氧/心率数据;同时,分析模块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预警模块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向关注者和管理者发出通知,让关注者和管理者尽快对使用者进行救治或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者的生命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身份标识单元,所述身份标识单元用于关注者通过移动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进行识别绑定,让移动客户端获得查看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将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客户端的绑定信息传递至云端服务器,并储存在储存模块中,所述预警模块仅向管理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移动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关注者先要通过移动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的身份标识单元进行识别绑定,在识别绑定完成后,移动客户端才与可穿戴设备建立关联性,移动客户端才能够获得查看关联的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此外,预警模块发出的预警信息也仅向管理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移动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从而保护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安全,避免使用者的健康数据泄露,放置使用者的隐私泄露。优选地,该系统可应用于系统内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个使用者对应不同的关注者的群集,通过身份标识单元的作用,将使用者与关注者建立点对点的连接关系,让使用者的健康数据仅与关联的关注者进行传递,从而提高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身份标识单元,所述身份标识单元用于管理者通过移动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进行识别绑定,让管理客户端获得查看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将可穿戴设备与管理客户端的绑定信息传递至云端服务器,并储存在储存模块中,所述预警模块仅向移动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管理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管理者先要通过管理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的身份标识单元进行识别绑定,在识别绑定完成后,管理客户端才与可穿戴设备建立关联性,管理客户端才能够获得查看关联的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此外,预警模块发出的预警信息也仅向移动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管理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从而保护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安全,避免使用者的健康数据泄露,放置使用者的隐私泄露。优选地,该系统可应用于系统内存在多个使用者和多个管理者的群集,由于使用者较多,单个管理者的精力有限,管理能力不足,易造成多个使用者突发状况而管理者不能完全处理的问题;为此,采用将使用者进行分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对小组内使用者可穿戴设备的身份标识单元进行识别绑定,从而建立小组分管的管理系统,确定管理者的管理职责,合理分配管理任务,让管理者有充足的精力处理突出状态,从而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戒指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用于对可穿戴设备进行位置定位,所述云端服务器接收可穿戴设备的位置定位信息并储存在储存模块中。在使用过程中,在利用可穿戴设备对使用者进行血氧/心率数据监测时,同时通过定位单元对使用者的位置进行位置定位,并通过云端服务器接收可穿戴设备的位置定位信息,储存在储存模块中;而在分析模块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预警模块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包括位置定位信息,向关注者和管理者发出通知,让关注者和管理者尽快到达相应的地点对使用者进行救治或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者的生命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预警信息包括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和位置定位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借助反射式血氧/心率监测技术,依托穿戴式手表硬件产品,实现血氧/心率动态智能监测,当佩戴手表用户出现异常或风险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其关注人群,尽快对手表用户进行救治和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手表用户的生命风险,而本发明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应用场景广泛,可应用于家庭老人健康管理、社区养老健康管理和其他养老或医养机构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医疗健康管理系统的模块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一种医疗健康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穿戴设备,用于监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

至少一个移动客户端,用于关注者查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所述关注者为关注使用者健康数据的人;

至少一个管理客户端,用于管理者查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

云端服务器,所述云端服务器分别与可穿戴设备、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通信连接,云端服务器包括储存模块、分析模块和预警模块,云端服务器用于接收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并将血氧/心率数据储存在储存模块中,所述储存模块内还预存有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所述分析模块用于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所述预警模块用于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者穿戴可穿戴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并将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传递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将血氧/心率数据储存在储存模块中,以供移动客户端或管理客户端随时查看当前或历史血氧/心率数据;同时,分析模块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预警模块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向关注者和管理者发出通知,让关注者和管理者尽快对使用者进行救治或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者的生命风险。

具体地,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身份标识单元,所述身份标识单元用于关注者通过移动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进行识别绑定,让移动客户端获得查看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将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客户端的绑定信息传递至云端服务器,并储存在储存模块中,所述预警模块仅向管理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移动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关注者先要通过移动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的身份标识单元进行识别绑定,在识别绑定完成后,移动客户端才与可穿戴设备建立关联性,移动客户端才能够获得查看关联的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此外,预警模块发出的预警信息也仅向管理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移动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从而保护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安全,避免使用者的健康数据泄露,放置使用者的隐私泄露。优选地,该系统可应用于系统内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个使用者对应不同的关注者的群集,通过身份标识单元的作用,将使用者与关注者建立点对点的连接关系,让使用者的健康数据仅与关联的关注者进行传递,从而提高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安全。

具体地,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身份标识单元,所述身份标识单元用于管理者通过移动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进行识别绑定,让管理客户端获得查看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所述可穿戴设备用于将可穿戴设备与管理客户端的绑定信息传递至云端服务器,并储存在储存模块中,所述预警模块仅向移动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管理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管理者先要通过管理客户端对可穿戴设备的身份标识单元进行识别绑定,在识别绑定完成后,管理客户端才与可穿戴设备建立关联性,管理客户端才能够获得查看关联的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的权限,此外,预警模块发出的预警信息也仅向移动客户端、以及与可穿戴设备绑定的管理客户端发送预警信息,从而保护使用者的健康数据安全,避免使用者的健康数据泄露,放置使用者的隐私泄露。优选地,该系统可应用于系统内存在多个使用者和多个管理者的群集,由于使用者较多,单个管理者的精力有限,管理能力不足,易造成多个使用者突发状况而管理者不能完全处理的问题;为此,采用将使用者进行分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对小组内使用者可穿戴设备的身份标识单元进行识别绑定,从而建立小组分管的管理系统,确定管理者的管理职责,合理分配管理任务,让管理者有充足的精力处理突出状态,从而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

具体地,所述可穿戴设备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戒指中的任一种。

具体地,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用于对可穿戴设备进行位置定位,所述云端服务器接收可穿戴设备的位置定位信息并储存在储存模块中。在使用过程中,在利用可穿戴设备对使用者进行血氧/心率数据监测时,同时通过定位单元对使用者的位置进行位置定位,并通过云端服务器接收可穿戴设备的位置定位信息,储存在储存模块中;而在分析模块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预警模块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包括位置定位信息,向关注者和管理者发出通知,让关注者和管理者尽快到达相应的地点对使用者进行救治或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者的生命风险。

具体地,所述预警信息包括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和位置定位信息。

使用时,使用者穿戴可穿戴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使用者的血氧/心率数据,并将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传递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将血氧/心率数据储存在储存模块中,以供移动客户端或管理客户端随时查看当前或历史血氧/心率数据;同时,分析模块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预警模块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向关注者和管理者发出通知,让关注者和管理者尽快对使用者进行救治或处理;此外,在利用可穿戴设备对使用者进行血氧/心率数据监测时,同时通过定位单元对使用者的位置进行位置定位,并通过云端服务器接收可穿戴设备的位置定位信息,储存在储存模块中;而在分析模块将可穿戴设备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与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分析对比,在监测到的血氧/心率数据超出健康血氧/心率标准值时,预警模块分别向移动客户端、管理客户端发出预警信息,包括位置定位信息,向关注者和管理者发出通知,让关注者和管理者尽快到达相应的地点对使用者进行救治或处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者的生命风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