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参芪茅合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36486发布日期:2018-10-23 21:34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疾病的红参芪茅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治疗心衰的目标不仅要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要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心衰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慢性心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心痹”、“心水”、“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咳喘”等范畴。临床表现包括:水肿、尿少等全身性症状,腹胀、纳呆、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失眠、嗜睡等精神症状,心悸、怔忡、胸闷等心胸症状,以及紫绀、颈静脉怒张等体征。既往病史包括:心力衰竭发作,发热、关节痛、咳嗽咯痰、胸闷胸痛、高血压等病史。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漫长,临床表现复杂,西医治疗主要以强心、利尿、扩血管等为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慢性心衰以整体观念为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延长了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本病机为“气虚”,应以“益气固本”为总的治疗原则,

中国专利一种红参芪茅合剂及其制备方法;201510043852.3;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红参10-20份,黄芪25-35份,大腹皮10-20份,冬瓜皮25-35份,白茅根25-35份,瓜蒌5-15份,猪苓10-20份,泽兰10-20份,桑白皮10-20份,细辛2-4份,元胡10-20份,丹参10-20份,云苓10-20份,炙甘草4-8份。本发明的药理及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合剂以补气温阳为治疗大法,对慢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本发明的合剂的配方配伍合理,用量精准,本配方突出大腹皮、冬瓜皮、白茅根的利水作用,大腹皮:辛、温,归肺、脾胃、大小肠经,可开宣肺气,利水消肿,《本草纲目》记载,大腹皮可“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冬瓜皮:甘,凉,归肺,小肠经,可清热除胀,利水消肿,《药性切用》记载:“行脾间水湿,善消肌肤”。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可利尿通淋,利水消肿。古代医家言其中空有节,善利骨节之水湿,三药同用,上、中、下三焦之水湿同利,皮间、肌肤、骨节之水邪同驱。且剂量配比精准。本发明具有强心、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本发明重在利水,意在减轻心脏负荷;并且经现在药理学研究及临床试验观察,其减轻心脏负荷效果显著;心脏防治指南指出:利尿为心衰治疗的“基石”,本发明符合现代指南治疗心衰的要求。

然发明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上发明专利偏重于利水,对水肿早期疗效显著,然而随着疗程的时间的延长,疗效没有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对水肿反复发作,疗效不是特别理想,在此基础上发明人添加了温阳补肾药,增加了活血化瘀药,改变了配方的组成,调整了药物的用量,改变了配方的结构,以补肾利水为纲,活血化瘀通络为辅,经临床检验对顽固性水肿疗效更好,副作用减少,依从性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中药众多,其大部分只重视补气温阳的治疗作用,对于利水重视不足;或者利水药物用量偏大,利水药物作用单一没有考虑到长期造成病人阴液不足,且利水的同时导致阳气耗损的问题,造成了现有治疗慢性心衰的中药的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期较长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疾病的红参芪茅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红参芪茅合剂,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红参10-15份,黄芪30-50份,仙茅8-10份,巴戟天10-15份,瓜蒌12-15份,大腹皮10-15份,冬瓜皮25-35份,桑白皮10-15份,芦根20-30份,茯苓10-15份,泽泻6-8份,泽兰10-15份,牛膝10-15份,丹参8-15份,细辛1-3份,元胡10-12份,炙甘草4-8份。

咳嗽叹息不得卧,加苏子、百部、炙麻黄;

阴虚加天花粉、法半夏、五味子;

心阳虚者熟附子、橘红;

血瘀加用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

上述红参芪茅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红参,仙茅,巴戟天,瓜蒌,牛膝,丹参,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1.5-2.5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二、将过滤所得的药渣中再次加入3倍于药渣重量的蒸馏水,二次煎煮1-2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三、将黄芪,大腹皮,冬瓜皮,桑白皮,芦根,茯苓,泽泻,泽兰,细辛,元胡,炙甘草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0.5-1.0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一、二、三所得药汁充分混合,进行加温浓缩,浓缩至总药量的1/2,即可。

本发明的药理及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以补肾利水为纲,活血化瘀通络为辅,可减轻心脏负荷;具有强心、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对慢性心衰患者疗效显著;经临床检验对心衰顽固性水肿疗效更好,副作用减少,依从性更高;本发明的合剂的配方配伍合理,用量精准,

慢性心衰一方面是气血虚弱以致心阳不振;另一方面是心血瘀阻以致气机不畅,二者又互为因果。以虚为本,本虚标实。本虚指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水湿瘀血,即以心气阳虚为本,血瘀水肿为标,且气、水、血三者又可互相为病,相互转化正虚、邪实往往相互因果为患。气血虚则宜补,心瘀血则宜消。纯补则瘀不去,纯消则正更虚,故治宜补消兼施。

方用黄芪、红参补气健脾利水;仙茅,巴戟天补肾温阳;泽兰,牛膝,丹参活血养阴利水。泽兰入脾行水,入肝活血;丹参护阴和活血利水;牛膝可以引药下行,引导药力抵达下肢,加强了对于下肢水肿的消除,当时为了改善患者的血瘀,采用了桃仁和红花、川芎、益母草等的活血化瘀,但是患者舌络淤积表现始终难以明显改善,后改为泽兰,牛膝,丹参配伍大腹皮,冬瓜皮,桑白皮,茯苓,泽泻,还有仙茅,巴戟天等温阳活血利水的综合作用使本发明温阳活血为主利水为辅,没有想到反而效果更好。利水最怕伤阴,瓜蒌燥湿化痰、与芦根配伍缓解伤阴之弊。元胡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细辛既能温肺化饮,又能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温阳利水化饮,活血消瘀之功,再结合辨证加减,故临床用之,颇为灵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剂有强心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本发明治疗心衰还可以减轻西药用量,减轻西药的副作用。临床应用,多获良效。一般服5剂即可见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红参芪茅合剂,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红参15份,黄芪50份,仙茅8份,巴戟天10份,瓜蒌15份,大腹皮15份,冬瓜皮25份,桑白皮10份,芦根30份,茯苓10份,泽泻6份,泽兰15份,牛膝15份,丹参15份,细辛3份,元胡12份,炙甘草8份。

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步骤一、将红参,仙茅,巴戟天,瓜蒌,牛膝,丹参,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1.5-2.5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二、将过滤所得的药渣中再次加入3倍于药渣重量的蒸馏水,二次煎煮1-2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三、将黄芪,大腹皮,冬瓜皮,桑白皮,芦根,茯苓,泽泻,泽兰,细辛,元胡,炙甘草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0.5-1.0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一、二、三所得药汁充分混合,进行加温浓缩,浓缩至总药量的1/2,即可。

实施例2

一种红参芪茅合剂,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红参10份,黄芪30份,仙茅8份,巴戟天10份,瓜蒌15份,大腹皮10份,冬瓜皮25份,桑白皮10份,芦根30份,茯苓10份,泽泻6份,泽兰10份,牛膝10份,丹参8份,细辛1份,元胡10份,炙甘草4份。

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步骤一、将红参,仙茅,巴戟天,瓜蒌,牛膝,丹参,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1.5-2.5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二、将过滤所得的药渣中再次加入3倍于药渣重量的蒸馏水,二次煎煮1-2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三、将黄芪,大腹皮,冬瓜皮,桑白皮,芦根,茯苓,泽泻,泽兰,细辛,元胡,炙甘草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0.5-1.0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一、二、三所得药汁充分混合,进行加温浓缩,浓缩至总药量的1/2,即可。

实施例3

一种红参芪茅合剂,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红参15份,黄芪50份,仙茅10份,巴戟天15份,瓜蒌12份,大腹皮15份,冬瓜皮35份,桑白皮15份,芦根20份,茯苓15份,泽泻8份,泽兰10份,牛膝10份,丹参8份,细辛3份,元胡12份,炙甘草8份。

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步骤一、将红参,仙茅,巴戟天,瓜蒌,牛膝,丹参,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1.5-2.5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二、将过滤所得的药渣中再次加入3倍于药渣重量的蒸馏水,二次煎煮1-2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三、将黄芪,大腹皮,冬瓜皮,桑白皮,芦根,茯苓,泽泻,泽兰,细辛,元胡,炙甘草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0.5-1.0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一、二、三所得药汁充分混合,进行加温浓缩,浓缩至总药量的1/2,即可。

实施例4

一种红参芪茅合剂,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红参15份,黄芪50份,仙茅10份,巴戟天15份,瓜蒌15份,大腹皮10份,冬瓜皮25份,桑白皮10份,芦根30份,茯苓10份,泽泻6份,泽兰15份,牛膝15份,丹参15份,细辛3份,元胡12份,炙甘草8份。

汤剂的制备方法是:

步骤一、将红参,仙茅,巴戟天,瓜蒌,牛膝,丹参,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1.5-2.5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二、将过滤所得的药渣中再次加入3倍于药渣重量的蒸馏水,二次煎煮1-2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三、将黄芪,大腹皮,冬瓜皮,桑白皮,芦根,茯苓,泽泻,泽兰,细辛,元胡,炙甘草药材按比例份数混合后加入5倍于药材总量的蒸馏水,浸泡50-70分钟;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煎煮药材0.5-1.0小时,过滤药渣,提取药汁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一、二、三所得药汁充分混合,进行加温浓缩,浓缩至总药量的1/2,即可。

本发明中药

人参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归脾、肺、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脾、肺经;

功效: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

仙茅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归肾经;

功效: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主治:用于阳痿精冷,小便不禁,风寒湿痹。

巴戟天

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归肾经;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主治:用于阳萎尿频,宫冷不孕,风湿痹痛。

瓜蒌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润肺化痰,滑肠通便,散结消肿。

主治:用于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胸膈痞痛,肠燥便秘,肺痈,乳痈。

大腹皮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脘腹胀痛、用于水肿,脚气肿痛

桑白皮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肺热咳喘,水肿胀满。

泽泻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主治:用于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痰饮,心悸,失眠。

冬瓜皮

性味:甘,微寒。

归经:归肺、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湿热水肿。

芦根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止呕,利尿;

主治:用于热病津伤烦渴,胃热呕吐,肺痈,肺热咳嗽。

泽兰

性味:苦、辛,微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伤痛,胸胁疼痛,痈肿疮疡,小便不利,身面浮肿。

丹参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主治:用于月经不调,心腹疼痛,癥瘕积聚,风湿热痹,疮疡肿痛,烦躁不寐,心悸,失眠。

牛膝

性味:苦、酸,平;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

主治: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跌打伤痛,腰膝酸痛,下肢乏力,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吐血,衄血,齿痛,口疮,头痛眩晕;

元胡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肝、脾、心经。

功效:活血,利气,止痛。

细辛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肾经;

功效: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主治:用于风寒头痛,牙痛,痹痛、风寒感冒,寒饮咳喘,鼻塞鼻渊。

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脾、肺、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咳嗽痰少,热毒疮疡,药食中毒,脘腹急痛,四肢挛痛。

临床检验

目的:研究本发明中药中医辨证下的不同类型慢性心衰治疗效果,以其对不同类型的心衰的用药做出参考,对药物的配方临床加减做出指导,从而进一步明确慢性心衰的中医学病因,为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减轻副作用取得依据。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80例作为样本,以30例为一组,将其中医的辨证分类别。

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给予实施例4汤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的结果。

结果:本发明对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对心肺气虚型、气阴亏虚证、痰饮阻肺证效果相对较差,。

结论:本发明中药对中医辨证下的不同类型慢性心衰治疗效果不同,对药物的配方临床加减有指导意义,进一步明确慢性心衰的中医学病因,为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减轻副作用取得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80例心衰患者作为样本,将其按照中医的辨证分类,30人为一个辨证类别,一般资料如下:

患者包括男性95例,女性85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6.03岁。病程1-10年,平均3年。6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心功能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中医慢性心衰辨证

1、心肺气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肢倦乏力,动则加剧,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2、气阴亏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颧暗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3、心肾阳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溏,面颧暗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

证候: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面色灰青;唇青甲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5、阳虚水泛证

证候:心悸气短,或不得平卧,咯吐泡沫痰,面肢浮肿,畏寒肢冷,烦躁出汗,额面灰白,口唇青紫,尿少腹胀,或伴胸水、腹水,舌暗淡或暗红,舌苔白滑,脉细促或结代。

6、痰饮阻肺证

证候:心悸气急,咳嗽喘促,不能平卧,咯白痰或痰黄黏稠,胸脘痞闷,头晕目眩,尿少浮肿,或伴痰鸣,或发热口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心衰以上所述6种类型中的任意一种。

(2)患者服药及治疗依从性强。(3)患者无严重精神类疾病。

1.2.2排除标准

(1)怀疑但未确诊者排除。(2)依从性差者排除。(3)严重精神类疾病患者排除。

1.3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给予实施例4汤药治疗,早、晚2次温服饭后服用一次100ml,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检查一次,4个疗程统计结果。

1.4疗效判定依据

通过中医诊断,观察患者呼吸困难、心慌等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及影像学检查情况,判定治疗效果。

显效:慢性心衰所述的中医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慢性心衰所述的中医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有所恢复。

无效:慢性心衰所述的中医临床症状等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p<0.05时,认为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对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对心肺气虚型、气阴亏虚证、痰饮阻肺证效果相对较差,尤其是气阴亏虚型,发明人通过分析发现与本发明中药的配伍组成关系很大,本发明重在温肾补气,活血化瘀利水通络,而气阴亏虚,治疗时应益气养阴,本发明重在温阳,温阳利水容易耗伤阴水液,发明人通过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添加天花粉、法半夏、五味子治疗作用显著提高,从而也证实了发明人的判断,心肺气虚证型、痰饮阻肺证的心衰治疗时发明人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添加苏子、百部、炙麻黄治疗效果明显变好,说明本发明作为基础的治疗心衰的组方,效果稳定,并且也说明在慢性心衰的本职为本虚的中医论点是科学的,之所以有不同的临床偏重,主要是因为人的体质,和疾病的病程不同导致身体的不同表现。

3结论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即心气亏虚。标实即血瘀,痰阻。根据上述标准,综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可将其分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等众多类型。在上述分型的基础上,服用中药,可从根本上解决本虚标实问题,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以及气血亏虚等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意义,将本发明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的几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于其寿命的延长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实施例对不同类型慢性心衰治疗效果的对比,从而检验不同的药物用量对不同的类型的慢性心衰的治疗效果的差别,为本发明的药物配方临床用量加减做出指导,从而进一步明确慢性心衰的中医学病因,为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减轻副作用取得依据。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24例作为样本,以4例为一组,将其中医的辨证分类别为六组。每一组别分别给予实施例1-4所述的中药通过对比,症状消失的时间,得出优,良好,一般,较差四种比较结果,优>良好>一般>较差。

表二

从表二后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对不同类型的慢性心衰效果不同,发明人通过分析发现与本发明中药的配伍组成用量关系很大,药物用量的差别导致配方的侧重点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治疗效果差别也较大,说明中药的组方既要注重不同药物之间的搭配,还要注重药物的用量,药物的用量也会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别,综合疗效分析实施例4的治疗作用最好,从而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本发明的补肾利水为纲,活血化瘀通络为辅的治疗方案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是有临床应用价值的。

典型病例

以下选取典型的治疗病例对发明的疗效做进一步说明

张某,女,63岁,2016年7月15日来我处就诊:

初诊:胸闷气喘,动则心悸、气短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心悸汗出,下肢浮肿,纳差,少尿。舌暗苔白,脉沉。面色暗,唇微绀。既往有心衰、高血压病史。

诊断为气虚心肾阳虚型心衰:

服用实施例4所述的本发明中药分早、晚2次温服,日1剂。

7月22日二诊:患者胸闷气喘好转,已能平卧,纳食改善,无心悸汗出,浮肿好转。脉转有力。原方继进7剂。用法同前。

7月29日三诊:活动量大后可见胸闷气喘症状,余症皆好转。舌暗及苔好转,脉较有力。原方不变。予7剂巩固疗效。

一月后回访患者症状良好,可进行日常活动。

李某,男,公务员、79岁,2017年8月2日来我处就诊:

初诊:心悸,胸闷气短,不能平卧,身疲乏力,夜间尤甚,面色淡白、自汗,胸痛,刺痛固定,拒按,唇甲青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诊断为气虚血瘀证型心衰:

服用实施例4所述的本发明中药分早、晚2次温服,日1剂。

8月9日二诊:患者胸闷气短好转,无心悸汗出,脉转有力。原方继进7剂。用法同前。

8月16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余症皆好转。舌质淡暗或有瘀斑好转,脉较有力。原方不变。予7剂巩固疗效。

一月后回访患者症状良好,可进行日常活动。

黄某、女、教师、74岁,2018年3月12日来我处就诊:

初诊:胸闷气短,心悸眩晕,胸脘痞满,畏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腰酸,乏力,面色晦暗,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诊断为阳虚水泛型心衰:

服用实施例4所述的本发明中药分早、晚2次温服,日1剂。

3月19日二诊:心悸眩晕,胸闷气短消失,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消散,面色晦暗消退,脉转有力。

3月26日二诊:症状基本消失,唇甲有血色,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好转,脉较有力。原方不变。予14剂巩固疗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