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经行流涎的中药冲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99551发布日期:2018-11-20 19:16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经行流涎的中药冲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口中流出水样涎沫,经净后自止,呈周期性发作,称为“经行流涎”。临床症状是:经行期流口水样涎,稍有泡沫,量多,伴乳房胀痛、恶心、叹息,食欲较少、口干不欲饮,形体消瘦。经行流涎在西医中尚无特效疗法,在中医中,经行流涎主要责之于脾,本病主要是由于脾胃素虚,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以致脾气亏虚,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以致肝脾不和,水湿留滞中焦,经行脾气益虚之时,因气虚失摄,上泛而流涎。本发明根据病因对症下药,具有补中益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经、温通经脉、温脾止泻摄涎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经临床验证对经行流涎治愈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经行流涎的中药冲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补中益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经、温通经脉、温脾止泻摄涎之功效,治病求源标本兼治,对经行流涎具有很好的疗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一种用于治疗经行流涎的中药冲剂,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牛奶柴20~40份、红芪20~40份、白术20~40份、藨草20~40份、

五指毛桃15~30份、黄精15~30份、粳米15~30份、谷芽15~30份、

莱菔子10~25份、桂枝10~25份、玫瑰花10~25份、香附10~25份、

破布叶9~20份、甘草9~20份、凤尾参9~20份、卡密6~15份、

白扁豆6~15份、大枣6~15份、通经草4~12份、柴胡4~12份、

六神曲3~9份、益智仁3~9份、泽兰1~6份、升麻1~6份。

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牛奶柴25~35份、红芪25~35份、白术25~35份、藨草25~35份、

五指毛桃20~25份、黄精20~25份、粳米20~25份、谷芽20~25份、

莱菔子15~20份、桂枝15~20份、玫瑰花15~20份、香附15~20份、

破布叶12~18份、甘草12~18份、凤尾参12~18份、卡密8~12份、

白扁豆8~12份、大枣8~12份、通经草6~10份、柴胡6~10份、

六神曲4~7份、益智仁4~7份、泽兰2~5份、升麻2~5份。

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牛奶柴30份、红芪30份、白术30份、藨草30份、

五指毛桃24份、黄精24份、粳米22份、谷芽22份、

莱菔子18份、桂枝18份、玫瑰花18份、香附18份、

破布叶15份、甘草15份、凤尾参15份、卡密10份、

白扁豆10份、大枣10份、通经草8份、柴胡8份、

六神曲6份、益智仁6份、泽兰4份、升麻4份。

一种用于治疗经行流涎的中药冲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牛奶柴、红芪、白术、藨草、五指毛桃、黄精、粳米、谷芽、桂枝、玫瑰花、破布叶、凤尾参、卡密、白扁豆、大枣、通经草、益智仁、泽兰、升麻洗净后放入容器中,加入8-10倍量的蒸馏水浸泡4-5小时,加热煮沸3-4小时,提取浸液;再次加入6-8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3小时,提取浸液;最后再加入4-6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1-2小时,提取浸液;合并三次浸液,过滤,得滤液备用;

(2)取净莱菔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3)取香附洗净切片,加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取柴胡片,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取出,晒干,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取六神曲,切成小块,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1)所得的滤液,与步骤(2)、步骤(3)、步骤(4)、步骤(5)、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后,干燥、整粒后,封装成每袋10g的中药冲剂。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牛奶柴:味甘;淡;性温。归肺;脾;肾经。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风湿关节痛,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筋骨不利,跌打损伤,经闭,乳汁不通。

红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固表止汗;补气利尿;托毒敛疮。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血虚萎黄;痈疽难溃难敛。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湿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本经逢原》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术具有利尿、降血糖、强壮、抗凝血、抗肿瘤、抗菌、促进造血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藨草: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胃;膀胱经。开胃消食;清热利湿。主治饮食积滞;胃纳不佳;呃逆饱胀;热淋;小便不利。《新华本草纲要》:具有健胃的功效。用于食积气滞、呃逆饱胀。

五指毛桃:味甘;性平。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主治脾虚浮肿;食少无力;肺痨咳嗽;盗汗;带下;产后无乳;风湿痹痛;水肿;肝硬化腹水;肝炎;跌打损伤。

黄精: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主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羸瘦;风癞癣疾。《本草逢原》载:“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皆是补阴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精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升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心肌脂褐质含量降低,增强对缺氧的耐受力,此外还有抗病毒功效。

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谷芽:味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化积;健脾开胃。主治:食积停滞;胀满泄泻;脾虚少食;脚气浮肿。《本草经疏》:蘖米即稻蘖也。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脾胃和则中自瘟,气自下,热自除也。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入脾;胃;肺;大肠经。消食导滞;降气化痰。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腹泻;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气逆喘满。《纲目》载:“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整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医学临床研究表明,莱菔子所含的莱菔素,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同心性毛癣菌等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提物具有降压作用,能增强回肠节律性收缩,抑制胃排空,缓解胃底部纵行肌紧张性,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冠状动脉粥状硬化。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膀胱;心;肺经。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癓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长沙药解》载:“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桂枝能有效扩张血管、促进发汗,所含的桂皮醛、桂皮酸钠有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此外桂枝还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

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温;无毒。归肝;脾经。理气解郁;和血调经。主治肝气郁结所致胸膈满闷,脘胁胀痛,乳房作胀,月经不调,痢疾,泄泻,带下,跌打损伤痈肿。《本草正义》: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香附:味辛;微寒;无毒。归肝;肺;脾;胃;三焦经。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治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女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破布叶:味酸;淡;性平。归脾经。清热利湿;健胃消滞。主治感冒发热;黄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痛;泄泻;疮疡;蜈蚣咬伤。《本草求原》:"解一切蛊胀药毒,清热,消积食,黄疸。"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本草纲目》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镇痉镇咳、降血压、降血脂、抗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咽喉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等疾病,此外还具有抗胃溃疡、抗胃炎作用。

凤尾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补气血;强筋骨;健脾胃。主治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手足痿软;筋骨疼痛;支气管炎;小儿食积;营养不良。

卡密:味甘酸;微咸;性温。归脾;肝;肾经。健脾胃;益气血;调有经。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气血两亏;身体瘦弱;有经不调。

白扁豆:味甘淡;微温;平。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消暑。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白扁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并对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通经草:味辛;甘;平。归肺;肝经。祛痰止咳;活血通经;利湿;解毒消肿。主治:咳嗽;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赤白带下;肺痨咳血;大便泄泻;小便涩痛;肺痈;乳痈;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肋间神经痛;暴发火眼;疮肿。《河南中草药手册》:活血调经,祛湿,散寒,止痛。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胁痛乳胀;头痛头眩;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柴胡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作用。同时对抗肝损害,利胆,抗脂肪肝,及促进肠蠕动等有一定作用。

六神曲: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脾;胃经。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主治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本草正》载:“味甘气平,炒黄入药,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破癥瘕,运化水谷,除霍乱胀满呕吐。其气腐,故能除湿热,其性涩,故又止泻痢。疗女人胎动因滞,治小儿腹坚因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六神曲含多量酵母菌和b族维生素,能增进食欲,维持正常消化机能,同时还能帮助矿石类药物消化吸收。

益智仁:味辛;性温。归脾;肾经。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育;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浊。《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

泽兰:味辛;微苦;性微湿。归肝;脾经。活血通经;化瘀行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癓瘕;身面浮肿;痈;跌打损伤。《四川常用中草药》载:“红泽兰,消瘀行水,舒肝散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泽兰含挥发油、鞣质、酚类和多种氨基酸,能防止血栓形成,有轻度抑制凝血系统与增强纤溶活性的作用。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治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本草正》: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选用药材君、臣、左、使诸理皆备,药性相适相辅,针对病因对症下药,有补中益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经、温通经脉、温脾止泻摄涎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经临床验证对经行流涎治愈率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牛奶柴20~40份、红芪20~40份、白术20~40份、藨草20~40份、

五指毛桃15~30份、黄精15~30份、粳米15~30份、谷芽15~30份、

莱菔子10~25份、桂枝10~25份、玫瑰花10~25份、香附10~25份、

破布叶9~20份、甘草9~20份、凤尾参9~20份、卡密6~15份、

白扁豆6~15份、大枣6~15份、通经草4~12份、柴胡4~12份、

六神曲3~9份、益智仁3~9份、泽兰1~6份、升麻1~6份。

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为:

(1)将牛奶柴、红芪、白术、藨草、五指毛桃、黄精、粳米、谷芽、桂枝、玫瑰花、破布叶、凤尾参、卡密、白扁豆、大枣、通经草、益智仁、泽兰、升麻洗净后放入容器中,加入8-10倍量的蒸馏水浸泡4-5小时,加热煮沸3-4小时,提取浸液;再次加入6-8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3小时,提取浸液;最后再加入4-6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1-2小时,提取浸液;合并三次浸液,过滤,得滤液备用;

(2)取净莱菔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3)取香附洗净切片,加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4)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取柴胡片,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醋吸尽并微干,取出,晒干,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取六神曲,切成小块,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4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1)所得的滤液,与步骤(2)、步骤(3)、步骤(4)、步骤(5)、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后,干燥、整粒后,封装成每袋10g的中药冲剂。

用法用量:口服,经前7天开始服用,每日2次,每次1袋,饭前半小时以开水冲服,7天为1个疗程。

实施例2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牛奶柴25~35份、红芪25~35份、白术25~35份、藨草25~35份、

五指毛桃20~25份、黄精20~25份、粳米20~25份、谷芽20~25份、

莱菔子15~20份、桂枝15~20份、玫瑰花15~20份、香附15~20份、

破布叶12~18份、甘草12~18份、凤尾参12~18份、卡密8~12份、

白扁豆8~12份、大枣8~12份、通经草6~10份、柴胡6~10份、

六神曲4~7份、益智仁4~7份、泽兰2~5份、升麻2~5份。

本实施例的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牛奶柴30份、红芪30份、白术30份、藨草30份、

五指毛桃24份、黄精24份、粳米22份、谷芽22份、

莱菔子18份、桂枝18份、玫瑰花18份、香附18份、

破布叶15份、甘草15份、凤尾参15份、卡密10份、

白扁豆10份、大枣10份、通经草8份、柴胡8份、

六神曲6份、益智仁6份、泽兰4份、升麻4份。

本实施例的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确诊的经行流涎患者30例临床观察,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32.6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年,平均6.8个月。

2、治疗方法

患者服用本发明药物,口服,经前7天开始服用,每日2次,每次1袋,饭前半小时以开水冲服,7天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

3、疗效判定:

(1)痊愈:流涎、嗳气、恶心、便溏、食欲较少、口干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2)好转:流涎、嗳气、恶心、便溏、食欲较少、口干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3)无效:症状同施治前无明显差异。

4、结果

患者服用本发明中药3个疗程后,治愈2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率73.3%,总有效率93.3%。

以上结果显示,本发明中药对于经行流涎具有很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举例:

1、蔡××,女,25岁。该患者近3个月来每次来月经时都会出现流诞现象,伴有嗳气、食少等症状,月经完后上述症状消失,后来来院问诊,诊断为经行流涎,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3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已痊愈。

2、文××,女,32岁。该患者近半年每次来月经时,嘴里会不舒服有泡沫状口水流出,月经结束后流诞消失,后来来院问诊,诊断为经行流涎,经服用本发明所述中药3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已痊愈。

从中医看,经行流涎主要责之于脾,主要和脾、胃、肾等脏腑功能相关,这些脏腑功能失调,则会出现流诞现象,本发明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方中红芪、白术、黄精可健脾益气、补气固表;方中牛奶柴、粳米、白扁豆、五指毛桃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健脾化湿;方中柴胡、玫瑰花、香附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方中凤尾参、卡密、大枣可健脾胃、益气血;方中桂枝可温通经脉;通阳化气;方中升麻可升阳举陷;方中泽兰、通经草可活血通经、化瘀行水;方中莱菔子、六神曲、谷芽、藨草、破布叶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热利湿;方中可温脾止泻摄涎;方中甘草可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合用可共奏补中益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经、温通经脉、温脾止泻摄涎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经临床验证对经行流涎治愈率较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