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7691发布日期:2019-02-15 22:47阅读:15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腹膜透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



背景技术:

腹膜透析因花费少、技术要求低,已成为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方式。腹膜透析具有较好保护残存肾功能、社会依从性好及方便患者等优点,腹膜透析的方式主要有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间歇性腹膜透析ipd、持续循环腹膜透析ccpd及自动循环式腹膜透析又称自动腹膜透析apd,特别是apd较多的应用于临床,能较好促使病人回归社会减少病人负担。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是开腹手术,但术后出现腹透管移位,大网膜包裹等并发症较多,导致腹透不能正常进行,目前已开始逐渐出现利用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可以在直视下降腹透管放置于盆腔最低处,并将其固定于腹壁,由于大网膜具有防御功能,而透析管是异物,大网膜可移位并包裹透析管,严重时发生堵管,需进行二次手术进行大网膜松解,有少数文献报道利用大网膜切除解决大网膜包裹问题,但术后大网膜黏连综合征的发生率随之增加。因此大网膜包裹腹透管和腹透管漂移的问题是目前腹膜透析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用以解决现有腹膜透析时大网膜包裹腹透管、腹透管漂移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通过腹腔镜下多点折叠大网膜加固定法置入腹膜透析导管,避免漂管、大网膜包裹、减少术后并发症,使腹膜透析可顺利进行,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包括以下步骤:

(1)患者平卧,全身麻醉,消毒铺巾后,在肚脐下方横向切开皮肤,打a孔,用于向腹腔内插入腹腔镜和气腹针;

(2)将气腹针穿过步骤(1)所得a孔进入腹腔,注入一定压力的co2形成气腹,为方便操作接下来的腹腔内手术;

(3)待气腹形成后,拔出气腹针,在a孔内插入套管针,然后拔出内芯,放入腹腔镜,观察a孔出血、腹腔内脏器情况等;

(4)在耻骨联合上缘9~13cm,左侧旁正中线处打孔b,将腹透管按体表定位点摆放,使深卡夫位于b孔处,自然弯曲腹透管腹外段,在左下腹距离b孔左下方6~8cm处打c孔,c孔距离浅卡夫2~3cm;

(5)在腹腔镜的直视下,在b孔和c孔内分别插入套管针,拔出内芯,然后将腹腔镜从a孔中拔出,插入b孔的套管针内,在a孔和c孔的套管针中插入操作杆,避免操作杆与伤口直接接触;

(6)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上的抓钳将大网膜折叠,并用锁扣夹固定,使用锁扣夹固定使大网膜折叠后缩短并固定在上腹部,使得大网膜无法下移至盆腔并包裹透析管,无需切除大网膜,创伤小,操作简单,并且减少了大网膜粘连综合征;

(7)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上的抓钳将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缝合固定,在乙状结肠左侧旁沟形成腹透管内段通道,可使腹透管经乙状结肠左侧旁沟进入盆腔;

(8)将腹腔镜从b孔中拔出,将a孔中的操作杆取出,在a孔中重新插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的直视下,从b孔插入腹透管,通过c孔中的操作杆将腹透管腹内段穿过步骤(7)所得腹透管内段通道,腹透管末端留在盆腔底部格拉斯窝内

(9)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将腹透管深卡夫拔出至腹膜外,置于腹直肌前后鞘之间,将腹直肌前鞘缝合固定腹透管;

(10)在b孔和c孔之间做皮下隧道,将腹透管腹外段由c孔穿出,安装钛接头后,与外部的腹透机的短管相连;

(11)从a孔取出腹腔镜和套管针,从c孔取出操作杆和套管针,从b孔中取出套管针,将a孔、b孔和c孔缝合。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6)中通过锁扣夹对折叠后的大网膜5~10处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7)中采用丝线将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缝合一针固定,在乙状结肠左侧旁沟形成腹透管内段通道,可使腹透管经乙状结肠左侧旁沟进入盆腔;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9)中采用丝线将腹直肌前鞘缝合一针进行固定腹透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a孔的皮肤切口长度为1.5c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b孔的皮肤切口长度为1.5c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c孔的皮肤切口长度为0.5c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co2的压力为12mmhg;

进一步地,所述a孔和b孔插入的套管针直径为15mm,c孔插入的套管针直径为5mm。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实施例将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缝合一针固定,在乙状结肠左侧旁沟形成腹透管内段通道,腹透管内段穿过乙状结肠左侧旁沟通道,末端留在盆腔底部道格拉斯窝内,同时将腹透管深卡夫拔出至腹膜外,置于腹直肌前后鞘之间,将腹直肌前鞘缝合固定腹透管,保证了腹透管不易移位。

2.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操作杆将腹腔内的大网膜折叠后,再采用锁扣夹固定,使大网膜折叠后缩短并固定在上腹部,大网膜无法下移至盆腔包裹腹透管,解决了大网膜包裹堵塞腹透管的难题,无需切除大网膜,创伤小,操作简单,并且减少了大网膜粘连综合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包括以下步骤:

(1)患者平卧,全身麻醉,消毒铺巾后,在人体肚脐下方横向切开皮肤1.5cm,形成操作孔a,用于向腹腔内插入腹腔镜和气腹针;

(2)将气腹针穿过步骤(1)所得a孔进入腹腔,注入压力为12mmhg的co2形成气腹;

(3)待气腹形成后,拔出气腹针,在a孔内插入直径为15mm的套管针,拔出内芯,放入腹腔镜;

(4)在耻骨联合上缘9cm,左侧旁正中线处切开长度为1.5cm皮肤切口形成b孔,在左下腹距离b孔8cm的左下方处打c孔,c孔的切口长度为0.5cm;

(5)在腹腔镜的直视下,在b孔插入直径为15mm的套管针,在c孔插入直径为5mm的套管针,分别拔出套管针内芯,然后将腹腔镜从a孔中拔出,插入b孔的套管针内,在a孔和c孔的套管针中插入操作杆;

(6)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上的抓钳将大网膜折叠,并用锁扣夹对8处大网膜进行固定;

(7)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上的抓钳将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缝一针固定,在乙状结肠左侧旁沟形成腹透管内段通道;

(8)将腹腔镜从b孔中拔出,将a孔中的操作杆取出,在a孔中重新插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的直视下,从b孔插入腹透管,通过c孔中的操作杆将腹透管腹内段穿过步骤(7)所得腹透管内段通道,腹透管末端留在盆腔底部格拉斯窝内;

(9)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将腹透管深卡夫拔出至腹膜外,置于腹直肌前后鞘之间,将腹直肌前鞘缝一针固定腹透管;

(10)在b孔和c孔之间做皮下隧道,将腹透管腹外段由c孔穿出,安装上钛接头,与体外的腹透机的短管相连;

(11)从a孔取出腹腔镜和套管针,从c孔取出操作杆和套管针,从b孔中取出套管针,将a孔、b孔和c孔缝合。

本发明实施例将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缝合一针固定,在乙状结肠左侧旁沟形成腹透管内段通道,腹透管内段穿过乙状结肠左侧旁沟通道,末端留在盆腔底部道格拉斯窝内,确保了腹透管不易移位;另外将腹腔内的大网膜折叠后,再采用锁扣夹固定,使大网膜折叠后缩短并固定在上腹部,大网膜无法下移至盆腔包裹腹透管,解决了大网膜包裹堵塞腹透管的难题,无需切除大网膜,创伤小,操作简单,并且减少了大网膜粘连综合症。

实施例2

一种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包括以下步骤:

(1)患者平卧,全身麻醉,消毒铺巾后,在人体肚脐下方横向切开皮肤1.5cm,形成操作孔a,用于向腹腔内插入腹腔镜和气腹针;

(2)将气腹针穿过步骤(1)所得a孔进入腹腔,注入压力为12mmhg的co2形成气腹;

(3)待气腹形成后,拔出气腹针,在a孔内插入直径为15mm的套管针,拔出内芯,放入腹腔镜;

(4)在耻骨联合上缘13cm,左侧旁正中线处切开长度为1.5cm皮肤切口形成b孔,在左下腹距离b孔6cm的左下方处打c孔,c孔的切口长度为0.5cm;

(5)在腹腔镜的直视下在b孔插入直径为15mm的套管针,在c孔插入直径为5mm的套管针,拔出内芯,然后将腹腔镜从a孔中拔出,插入b孔的套管针内,在a孔和c孔的套管针中插入操作杆;

(6)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上的抓钳将大网膜折叠,并用锁扣夹对10处大网膜进行固定;

(7)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上的抓钳将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缝一针固定,在乙状结肠左侧旁沟形成腹透管内段通道;

(8)将腹腔镜从b孔中拔出,将a孔中的操作杆取出,在a孔中重新插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的直视下,从b孔插入腹透管,通过c孔中的操作杆将腹透管腹内段穿过步骤(7)所得腹透管内段通道,腹透管末端留在盆腔底部格拉斯窝内;;

(9)在腹腔镜的直视下,通过操作杆将腹透管深卡夫拔出至腹膜外,置于腹直肌前后鞘之间,将腹直肌前鞘缝一针固定腹透管;

(10)在b孔和c孔之间做皮下隧道,将腹透管腹外段由c孔穿出,安装上钛接头,与体外的腹透机的短管相连;

(11)从a孔取出腹腔镜和套管针,从c孔取出操作杆和套管针,从b孔中取出套管针,将a孔、b孔和c孔缝合。

本发明实施例将乙状结肠系膜与侧腹膜缝合一针固定,在乙状结肠左侧旁沟形成腹透管内段通道,腹透管内段穿过乙状结肠左侧旁沟通道,末端留在盆腔底部道格拉斯窝内,确保了腹透管不易移位;另外将腹腔内的大网膜折叠后,再采用锁扣夹固定,使大网膜折叠后缩短并固定在上腹部,大网膜无法下移至盆腔包裹腹透管,解决了大网膜包裹堵塞腹透管的难题,无需切除大网膜,创伤小,操作简单,并且减少了大网膜粘连综合症。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