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蛇伤解毒散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30881发布日期:2019-01-05 10:44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蛇伤解毒散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蛇伤解毒散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毒蛇咬伤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中一种常见危急疾病,该病发病急,病势演变快,局部肿胀迅速,而且往往在短期内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局部伤口处理不妥当,可使蛇毒向体内扩散,并能危及患者生命。)蛇咬伤患者经过及时输注抗蝮蛇毒血清治疗后生命多无危险,但他们的局部肢体伤残率依然保持较高水平,这也是目前临床上困扰医生和患者的常见问题之一。因此,在治疗毒蛇咬伤的早期,采取科学、及时、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局部破坏蛇毒,阻止蛇毒进一步吸收,仍然是防止蛇毒对人体产生中毒性损害的关键性问题。蛇毒是一种混合毒,内含有多种神经毒素、血循毒素和毒酶,中医认为毒蛇咬伤主要表现为风毒和火毒,风火均为阳邪胫扬善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势凶等特点风毒侵犯营卫次毒必入营血辨证以阳邪为主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蛇伤解毒散中大黄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痕;黄芩黄柏能清热泻火解毒;白毛藤能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杠板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总之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痕通络消肿止痛功效。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竹叶青蛇是蛇目蝰科蝮亚科的一种,又名青竹蛇、焦尾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竹叶青蛇毒素主要为血循毒。据统计,血循毒蛇咬伤致凝血系统受损的发生率高达82.7%,而凝血机制破坏引起的内外出血是其严重并发症和常见致死原因,伤者往往出现伤口和周围组织大片出血,甚至引起内脏器官和脑组织等广泛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导致死亡。

(2)目前,蛇伤的西医治疗主要是注射抗蛇毒血清以及对症处理。抗蛇毒血清是目前公认治疗毒蛇咬伤的首选药物,能明显有效降低病死率。尽早使用相应抗蛇毒血清能中和游离于组织和血液中的蛇毒素,迅速控制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减少毒素的吸收,避免毒素进一步损害机体,对抗蛇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临床及实验证明,糖皮质激素可对抗蛇毒的过度应激反应,减轻炎症和缓解中毒症状,稳定溶酶体膜,消除对蛇毒的过敏反应,抑制溶血,防治dic和对抗休克及血清反应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重、危型蛇伤的救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之一,对抢救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延长死亡及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因此,被认为是西药中除抗蛇毒血清外,唯一可以降低死亡率的治疗药物。然而,临床实践表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抗蛇毒血清数量有限,费用高,很多基层医院无储备。而竹叶青蛇咬伤在中医学认为,竹叶青蛇属火毒(血循毒)。普济方)蛇伤(云:%夫蛇,火虫也。热气炎极,为毒至甚。&火毒之邪可迫血妄行,耗血动血,是血循毒对血液系统毒性作用的主要病机。疡医大全)蛇伤门主论(云:%蛇毒,乃阴毒也,若用阳药解之,则毒愈炽,必用阴分解毒之品,顺其性而解之也。&临床上常用甘寒清热解毒的药物。本病是阳热实证,从%实者泻之&的角度出发,应立足于泻火解毒。前人认为:%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故蛇伤火毒证以通利二便与清热解毒两大法为主。)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蛇伤解毒散在治疗蛇伤性肢体溃疡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复方中药外治药物的筛选,还是不断完善的各流派的辨证施治内外同治,抑或是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治,都大大地缩短了病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较大限度地保障了伤肢的功能。虽然溃疡发生与否、面积大小、深浅等与咬伤部位、中毒量、早期的局部正确处理、及时有效的全身解毒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蛇伤解毒散是大黄、黄芩、黄柏、白毛藤、杠板归五味药材组成,且单味中药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而蛇伤解毒散五味药材组成,很多的有效成分、且每个有效成分又有很多的生物活性,成分之间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所以蛇伤解毒散的作用是西药无法比拟的,方中大黄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黄芩黄柏能清热泻火解毒;白毛藤能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杠板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总之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止痛功效。以外治为主,中医辨证内治,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蛇伤性肢体溃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蛇伤解毒散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蛇伤解毒散,所述蛇伤解毒散由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和杠板归125g组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蛇伤解毒散的制备方法,所述蛇伤解毒散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优质的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杠板归125g;五味药材;净选除去泥沙、杂质,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进行药品外观及显微鉴别;

步骤二,称取检验合格后的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杠板归125g投入足量;

步骤三,(1)将所称取的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杠板归125g,放入恒温干燥箱干燥3小时,温度控制90℃,→粉碎成粗粉过20目筛,→混合30分钟(混合机)→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

(2)灭菌:将上述细粉均匀喷洒95%乙醇约100ml,恒温干燥箱干燥95-100℃,时间3小时,关闭恒温干燥箱,干燥箱自然降温至常温,存留恒温干燥箱中24小时;

(3)将上述细粉均匀喷洒75%乙醇约100ml,恒温干燥箱干燥95-100℃,时间3小时,关闭恒温干燥箱,干燥箱自然降温至常温,存留恒温干燥箱中24小时;再按照上述方法连续操作2次;

(4)将上述细粉取样进行检验,合格后再进入分装工序。

(5)将上述药粉充分混合均匀,分剂量每袋装250g分装,成品,得蛇伤解毒散。

进一步,所述蛇伤解毒散分装入袋中,每包装250g。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大黄: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黄柏:味极苦,性寒,嚼之有黏性,归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白毛藤:味苦,微寒,主治清热,利湿,祛风,解毒,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体虚无湿热者忌用;杠板归:味酸,微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小儿顿咳,水肿尿少,湿热泻痢,湿疹,疖肿,蛇虫咬伤,体质虚弱者慎服。本发明的蛇伤解毒散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各种毒蛇咬伤引起的肿胀疼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蛇伤解毒散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实施例提供的蛇伤解毒散为棕黄色或棕灰色细粉,由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和杠板归125g组成。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蛇伤解毒散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选取优质的大黄、黄芩、黄柏、白毛藤、杠板归五味药材;

s102:准确称取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杠板归125g;

s103:将所称取的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杠板归125g拣去杂质,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分装,最后得到蛇伤解毒散。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03所制得的蛇伤解毒散分装入袋中,每包装250g。

步骤s103具体包括:

(1)将所称取的大黄250g、黄芩250g、黄柏250g、白毛藤125g、杠板归125g,放入恒温干燥箱干燥3小时,温度控制90℃,→粉碎成粗粉过20目筛,→混合30分钟(混合机)→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

(2)灭菌:将上述细粉均匀喷洒95%乙醇约100ml,恒温干燥箱干燥95-100℃,时间3小时,关闭恒温干燥箱,干燥箱自然降温至常温,存留恒温干燥箱中24小时;

(3)将细粉均匀喷洒75%乙醇约100ml,恒温干燥箱干燥95-100℃,时间3小时,关闭恒温干燥箱,干燥箱自然降温至常温,存留恒温干燥箱中24小时;再按照上述方法连续操作2次;

(4)将细粉取样进行检验,合格后再进入分装工序。

(5)将药粉充分混合均匀,分剂量每袋装250g分装,成品,得蛇伤解毒散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效果做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取本品2g,加乙醚20ml,振摇5分钟,静置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汽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实施例二:

取本品粉末1g,加75%乙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黄芩苷对照品,加75%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5cm*7cm)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大黄: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黄柏:味极苦,性寒,嚼之有黏性,归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白毛藤:味苦,微寒,主治清热,利湿,祛风,解毒,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体虚无湿热者忌用;

杠板归:味酸,微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小儿顿咳,水肿尿少,湿热泻痢,湿疹,疖肿,蛇虫咬伤,体质虚弱者慎服。

蛇伤解毒散水分不得超过9.0%(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ⅸh第一法),其他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ⅰb),用法为外用,将粉末适量与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密闭贮藏,置阴凉干燥处,有效期2年。

下面结合临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效果作详细的描述。

1、149例均为2012年4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外科病房住院的毒蛇咬伤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75例中男性61例,女性14例;年龄14~68岁;咬伤至就诊时间最短45min,最长12h,平均5.6h。对照组74例中男性63例,女性11例;年龄15~66岁;咬伤至就诊时间最短30min,最长11.5h,平均5.8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咬伤至就诊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①局部清创:紧急伤口扩创排毒,迅速取出残留毒牙,三棱针点刺、放血疗法,伤口深者行“++”切开,使毒液流出,并反复冲洗伤口,同时将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加入1%利多卡因10ml,在伤口局部做环形封闭注射。②综合治疗:抗蝮蛇毒血清静脉滴注、破伤风抗毒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防治伤口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2)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多饮水,促排毒,协助生活护理;安抚患者情绪,缓解因创伤、疼痛引起的焦虑、恐惧心理。(3)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热敷,外敷范围大于肿胀范围5cm以上,每日2次。(4)治疗组:用蛇伤解毒散温水调制成稀糊状,沿伤口周围均匀外敷,厚度2mm,使伤口中心暴露出2~3cm,外敷范围应超过肿胀范围5cm以上,绷带包扎固定,每日更换1次。每次换药前清洗创面,注意肢体重度肿胀时,若有血疱、水疱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液,尽量保留疱皮。

3、观察指标和方法(1)观察两组患者毒蛇咬伤后第2天、第6天肢体局部肿胀程度的变化。上肢:分别测量患侧肘关节上、下同一部位周径及与健侧比较的差值。下肢:分别测量患侧膝关节上、下同一部位周径及与健侧比较的差值。应用同一皮尺精确到0.1cm,每次测量两遍,取其平均值。(2)观察两组患者毒蛇咬伤后第6天疼痛疗效。1.6.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中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的比较肢体肿胀程度两组在咬伤后第2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咬伤后第6天与第2天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咬伤后第6天与第2天也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两组肢体肿胀程度的比较(例,)

2.2两组患者毒蛇咬伤后第6天疼痛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毒蛇咬伤后第6天疼痛痊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咬伤后第6天疼痛疗效比较(例,%)

毒蛇咬伤是我国南方地区危害性极高的常见病,蛇毒中的磷脂酶a可导致机体5-羟色胺、缓激肽、儿茶酚胺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炎症反应及剧烈疼痛。此外蛇毒中还有很多可以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如舒缓激肽释放酶和某些精氨酸水解酶等,甚至蛋白水解酶可直接损害血管壁内皮细胞。毒蛇咬伤造成局部皮下出血及肿胀,张力增加,循环障碍可加重局部组织肿胀疼痛。中医认为毒蛇咬伤为风火毒邪等内侵肌肤,留于肉中,入于营血,内传脏腑而发病;而肢体肿胀主要缘于火毒内侵、脉络阻滞、气血壅聚。蛇伤解毒散是我院老中医的经验方,应用30余年,在闽北地区享有盛誉。古代医书《正体类要》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毒蛇咬伤后,蛇毒注入体内,血脉瘀滞不行,水湿津液留滞而外渗,导致肢体肿胀,不通则痛。针对蛇毒引起的肢体肿胀疼痛,在排毒、解毒的同时进行消肿止痛。蛇伤解毒散由大黄、黄芩、黄柏、杠板归、组成,不仅能解除蛇毒,同时起到通经活络,清泻邪热,消肿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具有解毒消痈、清热祛瘀、凉血止血的作用。黄芩生用不仅抗菌功效良好,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芩中含有的黄芩甙和黄芩新素,可以抑制急性炎症反应;黄芩甙还能抑制过敏性、炎症性浮肿,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利于肢体肿胀的消褪。杠板归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排脓。黄柏归于肾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效,从而起到良好的解毒、泻毒、消肿止痛作用。传统的50%硫酸镁湿热敷只改变局部渗透压,减轻局部水肿,对解蛇毒的功效甚微;与之比较,蛇伤解毒散外敷能显著提高毒蛇咬伤后肿胀,肢体疗效(p<0.05),缩短住院时间(p<0.05);同时作为局部治疗方案,是经济有效的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