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火自动火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6916发布日期:2019-01-16 07:06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明火自动火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具体说是一种明火自动火针。



背景技术:

火针疗法在我国经过了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火针是用火烧红针头针刺或火灸穴位或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风湿寒痹、痈疽、瘰疬及某些皮肤病等疾病。随着现代中医诊疗的发展,火针疗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其治疗范围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适应症逐渐增多。

目前,带状疱疹的水疱、脓疱应用传统火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西医上采用抗病毒药物及外用药物治疗,水疱的处理常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后进行湿敷或外涂抗病毒膏药。但其水疱为房性小水疱,不易抽吸干净,单纯靠涂抹药水药膏,见效慢;若要加快治愈则需夹破或抽吸脓疱,湿敷有一定的季节限制,且需患者卧床,影响活动;外用膏剂,手法繁杂,不易清洗,污染床单。而在临床上采用传统中医的火针疗法后,对比之下,我们发现火针疗法能使疱疹脓疱快速塌陷、结痂和干涸,其疗程短,治愈率高,优胜于其它疗法。

在运用火针疗法具体操作时,术者须在患者患处及其周围用碘酒消毒,其左手持酒精灯,且尽可能接近施术部位,然右手的拇、食、中指持针柄,置针体于酒精灯火焰外焰上烧至通红、发白后,迅速刺入水疱处,随后立即将针拔出。针刺过程要求手法娴熟,双手配合,动作敏捷。火针疗法不同于传统针灸中的针法只需将针具刺入穴位,火针疗法需要术者来回烤针、针刺,不停地操作,带状疱疹、结节性痒疹患者皮损往往广泛,单个皮疹大小不一,这样时间一长,人就会感到疲劳;我们也看到,传统火针方法无法解脱双手;另外,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患处的具体情况实时更换不同型号的针体,挑针换针同样会影响治疗效率,延宕治疗时间。

为了提高火针治疗的方便性,减少人力付出,提高效率,人们也研制出了各式功能多样的火针器具,为推广火针疗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公布号为cn102178599a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稳定温度,同时方便找准扎针位置和控制扎针深度的电火针;再如公布号cn105560053a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针筒式电火针治疗仪,此专利方便弹出针体,且功率可调节。纵观这些专利,我们发现发明人多专注于针法疗法的改进,也就是针对针刺穴位疗法的发明创造,而针对带状疱疹的火针疗法的发明却甚少;同时,这类火针专利的特点是多采用电加热方式,而我们却认为电加热与火焰加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五行中“火”的特性还是有分别的;此外由于是针对带状疱疹的水疱、脓疱行刺入式治疗,显然用明火火焰烧燎所达到的消毒效果胜于电加热方式;我们还看到,火针类专利中鲜有带切换针型功能的。综上所述,为更好地推行带状疱疹的火针疗法,我们需要一种轻松省力、能解脱双手,同时方便更换针型的明火式自动火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省力且能快速更换针型的明火自动火针。

所述的明火自动火针,设有柱状的本体,所述本体从前向后依次设有火燎部、备针部和推针部;

所述火燎部包括设置在备针部前端的箍火头和备针部一侧的火焰枪;所述箍火头为轴向高度1~4cm、小口朝前、前后贯通的圆台形筒体,箍火头的筒壁上开有多对径向相对通透的火窗;所述火焰枪的前端设有火嘴,火嘴对向其中一个火窗,以便于燃烧的火焰透过火窗进入箍火头内;

所述备针部为长度6~10cm、端部前封后敞的圆筒体;备针部与箍火头之间开有贯穿的出针口;备针部内设有针轮;

所述针轮包括转轮体、针仓、针体、弹簧、轴套和驱动齿轮轴;

所述针仓呈圆筒状,设在转轮体内,针仓的后端面设置有孔,环绕转轮体轴心线均匀布置;针仓前后端分别设有前针口和后针口,前针口直径小于后针口直径0.3~1cm;

所述针体活动嵌设在针仓内;针体包括针杆以及设置在针杆尾端的圆柱形针座组成,针杆长3~8cm,针座长1~4cm,针座的尾端呈球面形;

所述弹簧套设在针杆上,弹簧内径小于针座直径,以便于施加在针体上的前推作用力解除后弹簧将针体弹回原位;

所述轴套开设在转轮体前端轴心线上,与之配套在备针部内腔前端面设有轴柱,轴套套设在轴柱上,以便于转轮体绕轴柱转动;

所述驱动齿轮轴设置在转轮体后端轴心线上,用于伸入推针部连接推针部内置的动力传动装置,以便于带动转轮体转动;

所述转轮体被拨转停驻时,保持针仓其中之一作为推射针仓定位在箍火头、出针口同一轴心线上;

所述推针部为与备针部同轴设置的圆筒体,长度3~7cm;推针部内设有推杆、导向管、螺杆、直流电机、直流电机控制器、直流电源、拨轮电机、拨轮齿轮和拨控开关;

所述推杆与推射针仓同轴设置,在推针部的前端面开有通口,以便于推杆透过通口进入推射针仓向前推射针体;

所述导向管套设在推杆外围,且前后端固定在推针部筒体前后端,导向管管壁上轴向开有内外通透的侧槽;

所述螺杆设在侧槽的外侧、且轴心线与推杆运动方向平行;所述推杆杆体上设有啮牙,啮牙透过侧槽嵌入螺杆的螺纹中;

所述直流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螺杆连接,用于直流电机的转轴转动通过螺杆传递到啮牙从而带动推杆做轴向直线运动;

所述拨轮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拨轮齿轮同轴连接,拨轮齿轮与针轮上的驱动齿轮轴的齿轮啮合,以便于拨轮电机的动力通过拨轮齿轮传递到驱动齿轮轴从而带动针轮转动;

所述拨控开关为限位开关,设置在导向管的内侧后端,用于当推杆从推射针仓内向后抽出抵压导通拨控开关时,触发拨轮电机上电拨转针轮。

进一步地,所述火焰枪包括枪管和燃液罐,燃液罐设在备针部的外壁上,燃液罐前端与枪管尾端连通,用于将燃液罐中的燃液输导到火嘴燃烧;燃液罐后端设有带单向阀的注液孔;

火嘴处设有电子点火装置,在备针部外壁上设有点火开关,用于控制点火装置点燃火焰。

优选地,所述针仓设有6个,所述针杆的直径设有0.5cm、0.4cm、0.3cm、0.2cm、0.1cm和0.05cm六种型号,分别设置在六个针仓中。

优选地,所述拨轮齿轮为单齿拨轮,旋转一周,带动针轮旋转一个针仓位。

优选地,所述直流电机为步进电机,直流电机控制器为步进电机控制器,所述步进电机控制器包括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第一晶体振荡电路和第二晶体振荡电路;

所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的驱动输出端与步进电机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晶体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的ck1和ck2引脚,为芯片提供控制时钟;ta8435m1和m2引脚接地;

在备针部外壁上设有换针开关、自动弹针开关和手动弹针开关;

直流电源正极与换针开关串接后,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vcc引脚,并连接到与门f2输入端1脚,通过反相器连接到与非门f4输入端1脚,与非门f4输入端1脚串接电容和电阻接地,与非门f4输入端2脚与第二晶体振荡电路输出端连接,与非门f4输出端连接到与门f2输入端2脚,同时与非门f4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输入端1脚,与门f2输出端通过反相器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cw/cww引脚;换针开关用于将推杆向后抽回,由进入推射针仓的半进状态a转为全出状态b后,推杆后端触发拨控开关,从而使拨轮电机上电运转、拨动针轮转动,将下一针仓转换到推射针仓位置,之后再次将推杆推入推射针仓达到半进状态a;

直流电源正极与自动弹针开关串接后,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vcc引脚,并连接到与门f1输入端1脚,通过反相器连接到与非门f3输入端1脚,与非门f3输入端1脚串接电容和电阻接地,与非门f3输入端2脚与第二晶体振荡电路输出端连接,与非门f3输出端连接到与门f1输入端2脚,同时与非门f3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输入端1脚,与门f1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cw/cww引脚;自动弹针开关用于将推杆向前推进,由进入推射针仓的半进状态a转为全进状态c,之后再次将推杆后拉到半进状态a,如此反复自动弹出或缩回针体,该自动过程便于推杆在半进状态a,针杆前部处于箍火头中加热,推杆转为全进状态c时,针杆前部射出箍火头可针刺患处;

直流电源正极与手动弹针开关串接后,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vcc引脚,并连接到与非门f5输入端1脚,与非门f5输入端2脚串接电容和电阻后接地,与非门f5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输入端2脚,与非门f5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cw/cww引脚;手动弹针开关用于手动控制推进或后拉推杆,反复按下此开关,推杆在进入推射针仓的半进状态a与全进状态c之间轮番转换,该过程用于人工控制针杆前部缩回于箍火头中加热,或弹出箍火头针刺患处。

优选地,备针部后端与推针部前端分别设有配套的内螺纹与外螺纹,以便于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箍火头为耐火、蓄热、抗氧化材料制备。

优选地,所述驱动齿轮轴可拆卸,以便于整体拆装或更换部件。

本发明沿用传统火针使用明火火焰烧燎针头的方式,真正具有传统五行中“火”针的概念;加热快,能将针头上残留的有毒物质彻底烧尽至炭化、灰化,杀菌清毒效果优于电加热方式,尤其适用于带状疱疹这样具脓疱的病症;

设有火燎部,将传统的火灸操作方式合二为一,且能单手轻松操作,将双手解脱,让术者注意力更专注在病人患处的治疗上;

提供有自动弹针方式,能控制针杆有规律地自动弹出火灸患处或缩回燎烧针头,过去需人工完成的操作动作让机器自动完成,让术者更轻松;

提供有手动弹针方式,手动按下手动弹针开关,针杆头部可在弹出和缩回状态间切换,术者可自主控制火灸患处或燎烧针头的时长,这种半自动方式特别适合有经验的术者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治疗;

设有换针开关,能让术者在火灸过程中,可根据患部治疗需要及时切换针型,方便快捷,比传统方式,可缩短换针时间,提高效率;

本发明结构简单,功能完整;操作简便,能让术者轻松完成治疗过程,提高操作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适用于肥厚性皮肤病,如慢性肥厚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病毒性皮肤病,如病毒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结节囊肿性痤疮等皮疹的治疗,也广泛应用于痹证、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针对带状疱疹等有脓疱的病症治疗尤佳,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针轮实施例,图中示意了分解到组合的过程,图3a为组合后针轮的前视图,图3b为组合后针轮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针轮与推针部内部组件实施例,

图5是本发明拨轮电机与拨控开关电路实施例,

图6是本发明推杆实施例,图6a为推杆半进状态a,图6b为推杆全出状态b,图6c为推杆全进状态c,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对应于图6a中推杆的半进状态a,针杆头部处于加热状态即待工作状态,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对应于图6c中推杆的全进状态c,针杆头部处于灸刺状态即工作状态,

图9是本发明步进电机控制器电路实施例,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示范图,图中示范了换针的演变过程。

图中:1—本体,2-火燎部,3-备针部,4-推针部,5-箍火头,6-火焰枪,7-火窗,8-火嘴,9-针轮,10-转轮体,11-针仓,12-针体,13-弹簧,14-轴套,15-驱动齿轮轴,16-针杆,17-针座,18-轴柱,19-推杆,20—导向管,21—螺杆,22—直流电机,23—直流电机控制器,24—直流电源,25—拨轮电机,26—出针口,27—推射针仓,28—侧槽,29—啮牙,30—拨轮齿轮,31—枪管,32—燃液罐,33—点火开关,34—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35—第一晶体振荡电路,36—第二晶体振荡电路,37—换针开关,38—自动弹针开关,39—手动弹针开关,40—拨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如图1-10中所示的明火自动火针,设有柱状的本体1,所述本体1从前向后依次设有火燎部2、备针部3和推针部4;图1中我们看到,所述的火燎部2、备针部3和推针部4的结构特点和布局。本发明的设计主旨是将传统的火灸操作合二为一,将火源与灸针集合在一体上,为的是方便单手操作,将双手解脱,同时也免除了传统方式中术者需在烤针与刺针之间来来回回往复动作所带来的辛劳,让术者将注意力更专注在对病人患处的治疗上。

所图1中所示,所述火燎部2包括设置在备针部前端的箍火头5和备针部一侧的火焰枪6;所述箍火头5为轴向高度1~4cm、小口朝前、前后贯通的圆台形筒体,箍火头5的筒壁上开有多对径向相对通透的火窗7;所述火焰枪6的前端设有火嘴8,火嘴对向其中一个火窗7,以便于燃烧的火焰透过火窗7进入箍火头5内。与其它火针专利所不同的是,本发明沿用了传统火针使用明火火焰烧燎针头的方式,而没有采用电加热方式,这是基于对传统医学中五行中“火”的认知,我们认为电加热与火焰加热所具有的五行中“火”的特性是有分别的;采用火焰燎烧方式,其加热更快,且能将针头上残留的有毒物质彻底烧尽,最终炭化、灰化,其杀菌清毒效果胜于电加热方式,尤其针对带状疱疹这样具水疱、脓疱的皮疹,其优势更为明显。从图1中可以看到,火嘴8对向其中一个火窗7,燃烧的火焰会箍在箍火头5之中,这样可形成一个高度聚热的空间,以达到快速加热针头的效果。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箍火头5为耐火、蓄热、抗氧化材料制备。耐火特性应作为箍火头材料选取的首要考虑因素。

如图1中所示,所述火焰枪6包括枪管31和燃液罐32,燃液罐32设在备针部3的外壁上,燃液罐32前端与枪管31尾端连通,用于将燃液罐32中的燃液输导到火嘴8燃烧;燃液罐32后端设有带单向阀的注液孔。从图1中可以看到,燃液罐32设在备针部3的外壁,方便注入燃液;具体实施时也可考虑将燃液罐32制成可更换式结构。

如图1中所示,火嘴8处设有电子点火装置,在备针部3外壁上设有点火开关33,用于控制点火装置点燃火焰。从图1中可以看到,点火开关33和其它开关一并设置在备针部3外壁上,这样设计更易于单手控制和操作。采用电子点火操作起来更方便。

如图2中所示,所述备针部3为长度6~10cm、端部前封后敞的圆筒体;备针部3与箍火头5之间开有贯穿的出针口26;备针部3内设有针轮9;从图2分解图中可以看到,针轮9设置在备针部3内部,针体穿过出针口26进入箍火头5。

如图2、图3中所示,所述针轮9包括转轮体10、针仓11、针体12、弹簧13、轴套14和驱动齿轮轴15。图3示范了针轮9从分解到组合的过程,其中图3a为组合后针轮9的前侧视图,图3b为组合后针轮9的后侧视图,图中可以完整地看到针轮9各部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所述针仓11呈圆筒状,设在转轮体10内,针仓11的后端面设置有孔,环绕转轮体10轴心线均匀布置;针仓11前后端分别设有前针口和后针口,前针口直径小于后针口直径0.3~1cm。在图3实施例中可以看到,设置了6个针仓11;所述前针口直径小于后针口直径,在实际实施中,前针口直径应与针仓内所放置的针体的针杆直径相同,这样在出针过程中,针头向外弹射时不易偏离中心轴。

如图3中所示,所述针体12活动嵌设在针仓11内;针体12包括针杆16以及设置在针杆16尾端的圆柱形针座17组成,针杆16长3~8cm,针座17长1~4cm,针座17的尾端呈球面形;在实际实施中,针座17应采用绝热或隔热材质,这样可以阻断针杆16的热量向后传递;将针座17的尾端设计成球面形,是为了减少与后面推杆的接触面,阻隔热量向后传递。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针仓11设有6个,所述针杆16的直径设有0.5cm、0.4cm、0.3cm、0.2cm、0.1cm和0.05cm六种型号,分别设置在六个针仓11中。上述的6种型号为带状疱疹治疗中常规配置的针型。

如图3中所示,所述弹簧13套设在针杆16上,弹簧13内径小于针座17直径,以便于施加在针体12上的前推作用力解除后弹簧13将针体12弹回原位。

如图2、图3中所示,所述轴套14开设在转轮体10前端轴心线上,与之配套在备针部3内腔前端面设有轴柱18,轴套14套设在轴柱18上,以便于转轮体10绕轴柱18转动。

如图2、图3中所示,所述驱动齿轮轴15设置在转轮体10后端轴心线上,用于伸入推针部4连接推针部内置的动力传动装置,以便于带动转轮体10转动。

如图4中所示,所述转轮体10被拨转停驻时,保持针仓11其中之一作为推射针仓27定位在箍火头5、出针口26同一轴心线上;图4再结合图2可以看到,转轮体10被拨转时,针仓11其中之一会被拨至与箍火头5及出针口26的轴心线重合,此时该针仓则被视为推射针仓27,也就是说通过拨转转轮体10,将所需针型所处的针仓切换到这个位置上作为推射针仓27。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驱动齿轮轴15可拆卸,以便于整体拆装或更换部件。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是,拆脱驱动齿轮轴15后,分离备针部3和推针部4,可以取出针轮9以便更换针体。

如图2、图4中所示,所述推针部4为与备针部3同轴设置的圆筒体,长度3~7cm;推针部4内设有推杆19、导向管20、螺杆21、直流电机22、直流电机控制器23、直流电源24、拨轮电机25、拨轮齿轮30和拨控开关40;图2中可以清楚看到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推针部用于推射针体。

如图2中所示,备针部3后端与推针部4前端分别设有配套的内螺纹与外螺纹,以便于螺纹连接。设置螺纹连接可方便装卸或更换零件。

从图4中实施例可以看到,所述推杆19与推射针仓27同轴设置,在推针部4的前端面开有通口,以便于推杆19透过通口进入推射针仓27向前推射针体12。

从图4中实施例可以看到,所述导向管20套设在推杆19外围,且前后端固定在推针部4筒体前后端,导向管20管壁上轴向开有内外通透的侧槽28。

从图4中实施例可以看到,所述螺杆21设在侧槽28的外侧、且轴心线与推杆19运动方向平行;所述推杆19杆体上设有啮牙29,啮牙29透过侧槽28嵌入螺杆21的螺纹中。

从图4中实施例可以看到,所述直流电机22的动力输出轴与螺杆21连接,用于直流电机22的转轴转动通过螺杆21传递到啮牙29从而带动推杆19做轴向直线运动。推杆19向前运动则推动针体弹出。

从图4中实施例可以看到,所述拨轮电机25的动力输出轴与拨轮齿轮30同轴连接,拨轮齿轮30与针轮9上的驱动齿轮轴15的齿轮啮合,以便于拨轮电机25的动力通过拨轮齿轮30传递到驱动齿轮轴15从而带动针轮9转动。

从图4中实施例可以看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拨轮齿轮30为单齿拨轮,旋转一周,带动针轮9旋转一个针仓位。也就是将装载不同针型的针仓轮番转至推射位置。

从图4中实施例可以看到,所述拨控开关40为限位开关,设置在导向管20的内侧后端,用于当推杆19从推射针仓27内向后抽出抵压导通拨控开关40时,触发拨轮电机25上电拨转针轮9。此设计的目的是当推杆19全部从推射针仓27中向后抽出后,才拨转针轮9,否则的话针轮9是拨不动的。图5为电路实施例,图中可以看到,拨控开关40被触发后,拨轮电机25转动。

从图6实施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据推杆19在推射针仓27中的情形,会呈现出三种状态:

1、半进状态a。图6a示意了半进状态a,推杆19进入推射针仓27后,其尾端处于导向管20中部a位;从图7实施例中可以看到,此时针杆16的前部处于箍火头5中加热。也就是说,半进状态a中,针杆16处于加热状态即待工作状态。

2、全出状态b。图6b示意了全出状态b,推杆19从推射针仓27中全部抽出,其尾端处于导向管20尾部b位。全出状态b用于切换针型。

3、全进状态c。图6c示意了全进状态c,推杆19进入推射针仓27后,其尾端处于导向管20前部c位;从图8实施例中可以看到,此时针杆16的前部射出箍火头5,可用于灸刺患处,此状态亦可说是灸刺状态即工作状态。

如图9电路实施例中所示,所述直流电机22为步进电机,直流电机控制器23为步进电机控制器,所述步进电机控制器包括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34、第一晶体振荡电路35和第二晶体振荡电路36。

图9中,所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34的驱动输出端与步进电机的输入端相连;第一晶体振荡电路35的输出端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34的ck1和ck2引脚,为芯片提供控制时钟;ta843534的m1和m2引脚接地。

在备针部3外壁上设有换针开关37、自动弹针开关38和手动弹针开关39。

如图9中所示,直流电源24正极与换针开关37串接后,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25vcc引脚,并连接到与门f2输入端1脚,通过反相器连接到与非门f4输入端1脚,与非门f4输入端1脚串接电容和电阻接地,与非门f4输入端2脚与第二晶体振荡电路36输出端连接,与非门f4输出端连接到与门f2输入端2脚,同时与非门f4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输入端1脚,与门f2输出端通过反相器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25cw/cww引脚;换针开关37用于将推杆19向后抽回,由进入推射针仓27的半进状态a转为全出状态b后,推杆19后端触发拨控开关40,从而使拨轮电机25上电运转、拨动针轮9转动,将下一针仓转换到推射针仓27位置,之后再次将推杆19推入推射针仓27达到半进状态a。

从图10示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换针的过程:图10a中,推杆19从推射针仓27向后抽出,至全出状态b,见图10b,此时拨控开关40被触发,针轮9旋转一个仓位后,图10c中,推杆19再次压入推射针仓27达到半进状态a,也就是按一下换针开关37切换一个针型,经多次按压后,直到挑选到所需的针型。

如上所述,设置换针开关后,能让术者在火灸过程中,可根据患部治疗状况和需要及时切换针型,方便快捷,相比传统方式,缩短了换针时间,提高了效率。

如图9中所示,直流电源24正极与自动弹针开关38串接后,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25vcc引脚,并连接到与门f1输入端1脚,通过反相器连接到与非门f3输入端1脚,与非门f3输入端1脚串接电容和电阻接地,与非门f3输入端2脚与第二晶体振荡电路36输出端连接,与非门f3输出端连接到与门f1输入端2脚,同时与非门f3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输入端1脚,与门f1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25cw/cww引脚;自动弹针开关38用于将推杆19向前推进,由进入推射针仓27的半进状态a转为全进状态c,之后再次将推杆19后拉到半进状态a,如此反复自动弹出或缩回针体12,该自动过程便于推杆19在半进状态a,针杆16前部处于箍火头5中加热(见图7),推杆19转为全进状态c时,针杆16前部射出箍火头5可针刺患处(见图8)。

如上所述,设置自动弹针开关,可自动控制针杆16有规律地弹出(火灸患处)或缩回(燎烧加热针头),过去需人工完成的操作动作让机器自动完成,可使术者更轻松,效率更高,以大大缩短治疗时间。

如图9中所示,直流电源24正极与手动弹针开关39串接后,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25vcc引脚,并连接到与非门f5输入端1脚,与非门f5输入端2脚串接电容和电阻后接地,与非门f5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输入端2脚,与非门f5输出端通过二极管正向连接到步进电机驱动芯片ta843525cw/cww引脚;手动弹针开关39用于手动控制推进或后拉推杆19,反复按下此开关,推杆19在进入推射针仓27的半进状态a与全进状态c之间轮番转换,该过程用于人工控制针杆16前部缩回于箍火头5中加热(见图7),或弹出箍火头5针刺患处(见图8)。

如上所述,设置手动弹针开关用途在于,通过手动按下此开关,针杆头部可在弹出(见图8)和缩回(见图7)状态间切换,术者可自主控制火灸患处或燎烧针头的时长,这种半自动方式特别适合有经验的术者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治疗。

本发明虽以针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所设计,在实际中亦可作为其它病症的治疗工具,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