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瓣管道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85090发布日期:2019-02-15 22:3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瓣管道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瓣管道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伴有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狭窄,这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在治疗这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时,如何修复狭窄的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高分子材料或生物材料制成的补片拓宽上述狭窄的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保证心血管系统畅通。

但单纯的拓宽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在心脏收缩期,右心室血流可通过已拓宽的肺动脉流向肺部;而在心脏舒张期,由于补片上无任何单向阀门(瓣兜),原狭窄的肺动脉瓣叶也往往发育不良,肺部血流可毫无阻隔的回流到右心室中,增加右心室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右心功能减退,从而影响患者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瓣管道及其制作方法,能够在心脏处于舒张状态时,减少从肺动脉回流到右心室的血液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瓣管道,包括:

管状本体、瓣叶;

所述瓣叶的上边沿与所述管状本体相分离,所述瓣叶的侧边沿与所述管状本体经缝制连接,以使所述瓣叶与所述管状本体间形成瓣兜;

所述管状本体上存在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

经拆缝处理,所述管状本体转变为片状本体;

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满足公式一;

所述公式一包括:

其中,d为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单位为mm;x为所述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l为所述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单位为mm。

进一步地,所述d还满足公式二;

所述公式二包括:

d=d0-dmin

其中,d0为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内径,单位为mm;dmin为d0对应的狭窄肺动脉的最小内径,单位为mm。

进一步地,所述管状本体的上边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裁剪位置标识;

所述管状本体的下边沿上,设置有与每一个所述第一裁剪位置标识相对应的第二裁剪位置标识;

相对应的任意两裁剪位置标识间的最短连线,与所述管状本体的轴线相平行。

进一步地,对于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所述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上的最短连线的中点,与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中心点重合;

所述最短连线所在平面,与所述管状本体的横截面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上的最小连线长度,满足公式三;

所述公式三包括:

a=1.4×d-5.4

其中,a为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上的最小连线长度,单位为mm,a取整数值,取值方式符合四舍五入法。

进一步地,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长度,满足公式四;

所述公式四包括:

b=d+4

其中,b为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

进一步地,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上的最小连线长度,与所述瓣兜的深度相等。

进一步地,d=8时,a=6,b=12,c=6;

d=11时,a=10,b=15,c=10;

d=14时,a=14,b=18,c=14;

d=17时,a=18,b=21,c=18;

d=20时,a=23,b=24,c=23;

其中,a为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上的最小连线长度,单位为mm;b为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c为所述瓣兜的深度,单位为mm。

进一步地,d=8时,y=80;

d=11时,y=92;

d=14时,y=104;

d=17时,y=110;

d=20时,y=110;

其中,y为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侧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瓣管道的制作方法,确定管状本体的内径;确定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根据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所述缝制消耗量,利用公式一,计算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还包括:

根据所述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裁剪出片状本体;

将预先裁剪好的瓣叶缝制在裁剪好的所述片状本体上,其中,所述瓣叶的上边沿与所述片状本体相分离,所述瓣叶的侧边沿与所述片状本体经缝制连接,以使所述瓣叶与所述片状本体间形成瓣兜;

经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缝制所述片状本体,以使所述片状本体转变为管状本体而制得单瓣管道;

所述公式一包括:

其中,d为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单位为mm;x为所述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l为所述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单位为mm。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管状本体的内径,包括:确定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内径;确定所述标准内径对应的狭窄肺动脉的最小内径;根据所述标准内径和所述最小内径,利用公式二,计算管状本体的内径;

所述公式二包括:

d=d0-dmin

其中,d0为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内径,单位为mm;dmin为d0对应的狭窄肺动脉的最小内径,单位为mm。

进一步地,在所述将预先裁剪好的瓣叶缝制在裁剪好的所述片状本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利用公式三,计算a的数值;根据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利用公式四,计算b的数值;确定c的数值等于所述a的数值;根据所述b的数值,裁剪出瓣叶;

所述将预先裁剪好的瓣叶缝制在裁剪好的所述片状本体上,包括:根据所述a的数值和所述c的数值,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

所述公式三包括:a=1.4×d-5.4;

所述公式四包括:b=d+4;

其中,a为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上的最小连线长度,单位为mm;b为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c为所述瓣兜的深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确定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中心点;在所述片状本体上确定出两个缝制位置,其中,所述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的中点为所述中心点,所述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与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底边沿平行,所述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的长度等于所述a的数值;

所述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包括: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且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分别缝制在所述两个缝制位置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瓣管道及其制作方法,该单瓣管道包括管状本体和瓣叶;瓣叶的上边沿与管状本体相分离,瓣叶的侧边沿与管状本体经缝制连接,以使两者间形成瓣兜;管状本体上存在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经拆缝处理,管状本体转变为片状本体;管状本体的内径由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及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所决定。可以将单瓣管道裁剪为所需大小的带瓣兜补片,将带瓣兜补片与狭窄的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进行缝制,加宽修复成具有标准内径的肺动脉管道时,心脏舒张时的部分回流血液可以流入瓣兜中。因此,本发明能够在心脏处于舒张状态时,减少从肺动脉回流到右心室的血液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瓣管道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瓣管道经拆缝处理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瓣管道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单瓣管道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肺动脉血管与带瓣兜补片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有带瓣兜补片的肺动脉血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瓣管道,包括:

管状本体101、瓣叶102;

所述瓣叶102的上边沿与所述管状本体101相分离,所述瓣叶102的侧边沿与所述管状本体101经缝制连接,以使所述瓣叶102与所述管状本体101间形成瓣兜;

所述管状本体101上存在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

经拆缝处理,所述管状本体101转变为片状本体;

所述管状本体101的内径满足公式一;

所述公式一包括:

其中,d为所述管状本体101的内径,单位为mm;x为所述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l为所述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单位为mm。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瓣管道,包括管状本体和瓣叶;瓣叶的上边沿与管状本体相分离,瓣叶的侧边沿与管状本体经缝制连接,以使两者间形成瓣兜;管状本体上存在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经拆缝处理,管状本体转变为片状本体;管状本体的内径由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及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所决定。可以将单瓣管道裁剪为所需大小的带瓣兜补片,将带瓣兜补片与狭窄的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进行缝制,加宽修复成具有标准内径的肺动脉管道时,心脏舒张时的部分回流血液可以流入瓣兜中。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心脏处于舒张状态时,减少从肺动脉回流到右心室的血液量。

详细地,为了能够基于单瓣管道将狭窄肺动脉加宽修复成具有标准内径的动脉管道,需要考虑管状本体及片状本体的形状、规格、尺寸等;在此基础之上,为了能够在心脏处于舒张状态时,减少从肺动脉回流到右心室的血液量,还需要考虑瓣叶及所形成瓣兜的形状、规格、尺寸等。

详细地,瓣叶可以位于管状本体的内侧,也可以位于管状本体的外侧。如图1所示,瓣叶位于管状本体的内侧。

请参考图1,瓣叶的上边沿对应于点a1、点a0、点a2的连线;瓣叶的侧边沿对应于点a1、点b1、点a2的连线;上边沿与管状本体分离以形成瓣兜的兜口,侧边沿缝制在管状本体上以形成瓣兜的兜底。

请参考图1,管状本体上存在2层侧边缝制处理,即对应于点c1和点e1的里侧缝制线,以及对应于点d1和点f1的外侧缝制线。将图1所示的单瓣管道经相应拆缝处理,可以得到图2。

结合图1和图2可知,经拆缝处理,管状本体转变为片状本体。可以看出,将片状本体缝制成管状本体时,点c1和点e1间的连线和点c2和点e2间的连线重合,同理,点d1和点f1间的连线和点d2和点f2间的连线重合。如此,点c1和点d1间的连线长度与点c2和点d2间的连线长度相等。

结合图1和图2可知,该2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l=x1+2x2。如此,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x=l+x0。明显地,管状本体的周长即为x0。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以图2为基础,假设存在一层侧边缝制处理,比如,经一层侧边缝制处理,点c1和点e1间的连线和点d2和点f2间的连线重合,则该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l=2x2。此时,管状本体的周长为(x1+x0)。

通常情况下,片状本体呈矩形,当然,基于不同的实际应用需求,片状本体还可以呈正方形。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d还满足公式二;

所述公式二包括:

d=d0-dmin

其中,d0为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内径,单位为mm;dmin为d0对应的狭窄肺动脉的最小内径,单位为mm。

详细地,不同年龄段的肺动脉标准管径大小不同,年龄越大,管径越大。如此,d应为一系列数值中的任意一个。比如,d可以为8mm、11mm、14mm、17mm、20mm中的任意一个。

举例来说,假设2岁以下儿童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内径为10mm,即d0=10。经数据采集,发现2岁以下患者的肺动脉内径为2~6mm不等,故d0=10对应的狭窄肺动脉的最小内径dmin=2。如此,可以确定d=8。当d=8时,该单瓣管道可以用于修复2岁以下患者的肺动脉。

比如,存在情况1:狭窄肺动脉的实际内径为2mm时,可以将d=8对应的单瓣管道经拆缝处理后,对狭窄肺动脉进行缝合修补,以将其修补为具有标准内径10mm的肺动脉。

再比如,存在情况2:狭窄肺动脉的实际内径为6mm时,可以将d=8对应的单瓣管道经拆缝处理,并将片状本体进行裁剪,以使x=4π+l。然后,利用裁剪后的带瓣兜补片对狭窄肺动脉进行缝合修补,以将其修补为具有标准内径10mm的肺动脉。

通常情况下,不同标准管径对应的管径长度不同。请结合图1和图2,该管径长度与管状本体的管长,以及与片状本体的侧边沿的长度可以相等。

因此,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d=8时,y=80;d=11时,y=92;d=14时,y=104;d=17时,y=110;d=20时,y=110;

其中,y为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侧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

基于上述内容,对应于上述情况1,单瓣管道用于修补狭窄肺动脉时,仅拆缝即可,无需裁剪即可使用。对应于上述情况2,单瓣管道用于修补狭窄肺动脉时,先拆缝再裁剪后可使用。明显地,狭窄肺动脉的实际内径不同,裁剪程度相应不同。

如此,需要裁剪时,同样可以不拆缝而直接裁剪。如此,管状本体上可以设置有一系列对应的裁剪位置标识。

因此,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状本体101的上边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裁剪位置标识;

所述管状本体101的下边沿上,设置有与每一个所述第一裁剪位置标识相对应的第二裁剪位置标识;

相对应的任意两裁剪位置标识间的最短连线,与所述管状本体101的轴线相平行。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2,对于所述瓣叶102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所述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101上的最短连线的中点,与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中心点重合;

所述最短连线所在平面,与所述管状本体101的横截面平行。

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点a1、点a0、点a2的连线对应于瓣叶的上边沿,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分别为点a1和点a2,该两个端点在管状本体或片状本体上的连线为点a1、点o、点a2的连线。点o和点b1的连线对应于所形成瓣兜的深度。

在图2中,点o可以是矩形片状本体的中心点。点o可以是点a1、点o、点a2连线的中点,其该连线与片状本体的底边沿平行。

详细地,上述d值确定后,需要进一步确定瓣叶及所形成瓣兜的各个参数值,以保证能够达到所需减少血液回流效果。其中,可以涉及到下述3个参数值:a为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管状本体上的最小连线长度;b为瓣叶的上边沿的长度;c为瓣兜的深度。a、b、c的单位均为mm。

详细地,对应于上述a值: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瓣叶102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101上的最小连线长度,满足公式三;

所述公式三包括:

a=1.4×d-5.4

其中,a为所述瓣叶102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101上的最小连线长度,单位为mm,a取整数值,取值方式符合四舍五入法。

详细地,a值的选取应能够保证,所形成瓣兜具有一定的兜口宽度。其他参数固定的情况下,a值越大,所形成瓣兜的兜口宽度越大。右心室舒张时,兜口宽度越大,越容易兜住回流的血液;右心室收缩时,兜口宽度越大,瓣兜兜口闭合程度越高,以减少对血流通过的阻碍。

基于上述内容,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d=8时,a=6;d=11时,a=10;d=14时,a=14;d=17时,a=18;d=20时,a=23。

详细地,对应于上述b值: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瓣叶102的上边沿的长度,满足公式四;

所述公式四包括:

b=d+4

其中,b为所述瓣叶102的上边沿的长度,单位为mm。

详细地,b值的选取应能够保证,所形成瓣兜具有一定的张合度。右心室收缩时,瓣兜的兜口应尽可能闭合,以使血液通过;右心室舒张时,瓣兜的兜口应尽可能张开,以兜住回流的血液。

基于上述内容,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d=8时,b=12;d=11时,b=15;d=14时,b=18;d=17时,b=21;d=20时,b=24。

详细地,对应于上述c值: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瓣叶102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所述管状本体101上的最小连线长度,与所述瓣兜的深度相等。

详细地,c值的选取应能够保证,所形成瓣兜具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深度的瓣兜可以容纳返流的血液,以减少漫过瓣叶流入心脏的血液量。其他参数固定的情况下,c值越大,瓣兜容量越大。瓣兜容量可以基于相应的血液回流量进行考虑。

但是,人体心脏任何一个部件的结构、尺寸、位置都是相对应和适度的,瓣兜深度不可能无限制,过深会导致其突入右室流出道,导致再生性右室流出道梗阻。因此,在满足血液回流量的基础之上,c值并非越大越好。

基于上述内容,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a=6时,c=6;a=10,c=10;a=14,c=14;a=18,c=18;a=23,c=23。

因此,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d=8时,a=6,b=12,c=6;d=11时,a=10,b=15,c=10;d=14时,a=14,b=18,c=14;d=17时,a=18,b=21,c=18;d=20时,a=23,b=24,c=23。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瓣管道的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301:确定管状本体的内径;确定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根据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所述缝制消耗量,利用上述公式一,计算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

步骤302:根据所述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裁剪出片状本体。

步骤303:将预先裁剪好的瓣叶缝制在裁剪好的所述片状本体上,其中,所述瓣叶的上边沿与所述片状本体相分离,所述瓣叶的侧边沿与所述片状本体经缝制连接,以使所述瓣叶与所述片状本体间形成瓣兜。

步骤304:经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缝制所述片状本体,以使所述片状本体转变为管状本体而制得单瓣管道。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管状本体的内径,包括:确定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内径;确定所述标准内径对应的狭窄肺动脉的最小内径;根据所述标准内径和所述最小内径,利用上述公式二,计算管状本体的内径。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将预先裁剪好的瓣叶缝制在裁剪好的所述片状本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利用上述公式三,计算a的数值;根据所述管状本体的内径,利用上述公式四,计算b的数值;确定c的数值等于所述a的数值;根据所述b的数值,裁剪出瓣叶;

所述将预先裁剪好的瓣叶缝制在裁剪好的所述片状本体上,包括:根据所述a的数值和所述c的数值,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之前,进一步包括:确定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中心点;在所述片状本体上确定出两个缝制位置,其中,所述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的中点为所述中心点,所述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与矩形的所述片状本体的底边沿平行,所述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的长度等于所述a的数值;

所述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包括:将所述瓣叶缝制在所述片状本体上,且所述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分别缝制在所述两个缝制位置处。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方案,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单瓣管道的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401:确定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内径,确定标准内径对应的狭窄肺动脉的最小内径,以及确定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

详细地,标准内径通常与年龄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年龄与标准内径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基于经验值进行确定。

此外,人体其他因素,如身高、体重等,也会对标准内径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综合考虑年龄、身高、体重,利用下述公式五来确定每一个标准内径。

详细地,所述公式五包括:

d0=αn+βs+γm

其中,α为年龄对d0的影响系数;n为年龄;β为身高对d0的影响系数;s为身高;γ为体重对d0的影响系数;m为体重。

详细地,对于15岁以下的人,肺动脉直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因此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直径与年龄相关;体重越重,人体需要的血流量越大,这使得心脏传输的血液变多,肺动脉的直径也会相对较大,因此,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直径与体重相关。同理,健康状态下肺动脉的标准直径也与身高相关。

步骤402:根据标准内径和最小内径,计算管状本体的内径。

详细地,可以利用上述公式二,计算管状本体的内径。

步骤403:根据管状本体的内径、缝制消耗量,计算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

详细地,片状本体为矩形。

详细地,可以利用上述公式一,计算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

步骤404:根据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裁剪出片状本体。

详细地,片状本体的侧边长度可以为预先设定好的。比如,可以预先设定好每一个底边长度对应的侧边长度。

步骤405:根据管状本体的内径,计算a的数值、b的数值、c的数值。

详细地,a为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在管状本体上的最小连线长度;b为瓣叶的上边沿的长度;c为瓣兜的深度。a、b、c的单位均为mm。

详细地,可以利用上述公式三,计算a的数值。

详细地,可以利用上述公式四,计算b的数值。

详细地,可以确定c=a。

步骤406:根据b的数值,裁剪出瓣叶。

详细地,瓣叶的其他尺寸参数,如上边沿的曲线半径、侧边沿的曲线变径等的设计,应能够满足所形成的瓣兜,可以符合确定出的a的数值和c的数值。

步骤407:基于片状本体的中心点,在片状本体上确定出两个缝制位置。

详细地,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的中点为中心点,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与片状本体的底边沿平行,两个缝制位置间的连线的长度等于a的数值。

步骤408:根据a的数值和c的数值,将瓣叶缝制在片状本体上,其中,瓣叶的上边沿的两个端点分别缝制在确定出的两个缝制位置处。

详细地,瓣叶的上边沿与片状本体相分离,瓣叶的侧边沿与片状本体经缝制连接,以使瓣叶与片状本体间形成瓣兜。

步骤409:经一层侧边缝制处理,缝制片状本体,以使片状本体转变为管状本体而制得单瓣管道。

详细地,瓣叶通常位于管状本体的内部。

基于上述步骤401至步骤409,可以制得一系列不同管径大小的单瓣管道。同一管径的单瓣管道,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任一年龄段人群及其对应的单瓣管道来说,由于各患者自身的狭窄肺动脉的管径大小存在差异,故可以对单瓣管道进行拆缝、拆缝后裁剪、直接裁剪等相应处理,处理后所得带瓣兜补片经与狭窄肺动脉相缝合,可以将狭窄肺动脉修复为具有标准内径的肺动脉。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利用带瓣兜补片拓宽患者肺动脉的示意图。

将图5中肺动脉血管501的狭窄处,即将狭窄肺动脉位置处剖开,根据剖开处的形状,裁剪片状本体以获得带瓣兜补片。然后,可以按照如图5中缝制孔的分布方式,将带瓣兜补片502的一边对应缝制在肺动脉血管501剖开处的一侧,再将带瓣兜补片502的另一边对应缝制在肺动脉血管501剖开处的另一侧,以得到图6中拓宽后的肺动脉血管。

在图5中,仅展示有一侧的缝制孔,另一侧的缝制孔未进行展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单瓣管道包括管状本体和瓣叶;瓣叶的上边沿与管状本体相分离,瓣叶的侧边沿与管状本体经缝制连接,以使两者间形成瓣兜;管状本体上存在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经拆缝处理,管状本体转变为片状本体;管状本体的内径由片状本体的底边沿的长度及至少一层侧边缝制处理对应的缝制消耗量所决定。可以将单瓣管道裁剪为所需大小的带瓣兜补片,将带瓣兜补片与狭窄的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进行缝制,加宽修复成具有标准内径的肺动脉管道时,心脏舒张时的部分回流血液可以流入瓣兜中。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心脏处于舒张状态时,减少从肺动脉回流到右心室的血液量。

2、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管状本体的内径,确定瓣叶的各个参数值,以使瓣叶和管状本体间形成的瓣兜可以兜住心脏舒张时的回流血液,从而缓解甚至避免血液回流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