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部活检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8377发布日期:2019-04-17 03:09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肺部活检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肺部活检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低剂量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简称ct)对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应用,高达51%的肺外周结节被发现,其中40%为支气管征阴性(无支气管通向病灶)。针对这类结节的经支气管诊治仍是临床上的热点及难点。常规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气胸、出血等并发症高;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transbronchiallungbiopsy,简称tblb)由于病灶无支气管通向,常常难以取到病变组织。目前最新的技术为虚拟导航系统(例如lungpro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建立肺实质到达结节的通道技术,此类技术需要全麻下操作,x线引导,操作时间长,且密度低的小结节在x线透视下往往不显影,采用模拟信号定位,精准度低,容易误穿血管,用于引导内镜下治疗安全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肺部活检装置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对肺部病变进行活检时,精准度低、治疗安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肺部活检装置,包括:术前规划模块和术中实施模块;

其中,所述术前规划模块包括病灶点确定模块和第一路径导航模块;

所述病灶点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病灶点,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

所述术中实施模块包括第一导航定位模块,以及与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连接的检测模块;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还与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相连接;

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所确定的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引导所述检测模块到达第一目标位置;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穿刺模块和活检获取模块,

所述穿刺模块,用于穿刺气管壁;

所述活检获取模块,用于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

进一步的,所述术前规划模块还包括预设穿刺点确定模块,所述预设穿刺点确定模块与所述穿刺模块相连接,用于为所述穿刺模块提供预设穿刺点;

所述穿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穿刺点穿刺气管壁。

进一步的,所述术前规划模块还包括用于确定肺实质内的导航路径的第二路径导航模块,所述术中实施模块还包括第二导航定位模块,

所述第二导航定位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路径导航模块和所述检测模块相连接;

所述第二导航定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路径导航模块所确定的肺实质内的导航路径,引导所述检测模块到达第二目标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用于显示影像的影像模块;

当所述穿刺模块穿刺气管壁之后,通过所述影像模块显示影像,若显示的所述影像为病灶影像,则所述活检获取模块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

进一步的,所述影像模块通过外周超声显示影像。

进一步的,所述穿刺模块包括头端设置有传感器的穿刺针。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穿刺点为离所述病灶点最近的气管分叉点。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肺部活检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肺部活检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的肺部活检装置及系统,包括术前规划模块和术中实施模块;其中,所述术前规划模块包括病灶点确定模块和第一路径导航模块;所述病灶点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病灶点,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所述术中实施模块包括第一导航定位模块,以及与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连接的检测模块;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还与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所确定的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引导所述检测模块到达第一目标位置;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穿刺模块和活检获取模块,所述穿刺模块,用于穿刺气管壁;所述活检获取模块,用于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这样,无需通过x线引导,而是使用电磁导航引导,使得导航的精准度高,治疗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肺部活检装置的结构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肺部活检装置的结构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肺部活检装置100的结构图之一,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肺部活检装置100,包括:术前规划模块101和术中实施模块102。肺部活检装置100是从体外穿刺建立的到肺部病灶的通道。

其中,所述术前规划模块101包括病灶点确定模块1011和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所述术中实施模块102包括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以及与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连接的检测模块1022;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还与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相连接;

所述病灶点确定模块1011,用于确定病灶点,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用于确定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所确定的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引导所述检测模块1022到达第一目标位置;所述检测模块1022包括穿刺模块10221和活检获取模块10222;所述穿刺模块10221,用于穿刺气管壁;所述活检获取模块10222,用于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

具体的,病灶点确定模块1011用于确定病人的病灶位置,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为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在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使用时,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设备就位,向气管镜的工作通道插入检测模块1022,检测模块1022中的穿刺模块10221包括头端带有传感器的穿刺针,在插入检测模块1022时,连同导向鞘一起插入气管镜的工作通道。在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的引导下,检测模块1022被导航至第一目标位置,此处的第一目标位置为预设穿刺点。

在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的引导下,穿刺针对准管腔内的预设穿刺点,穿刺气管壁,最后通过活检获取模块10222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

本实施例中的肺部活检装置100也能用于介入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冷冻等其他介入治疗手段中。

本实施例中的肺部活检装置100,包括术前规划模块101和术中实施模块102;其中,所述术前规划模块101包括病灶点确定模块1011和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所述病灶点确定模块1011,用于确定病灶点,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用于确定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所述术中实施模块102包括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以及与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连接的检测模块1022;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还与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相连接;所述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路径导航模块1012所确定的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引导所述检测模块1022到达第一目标位置;所述检测模块1022包括穿刺模块10221和活检获取模块10222,所述穿刺模块10221,用于穿刺气管壁;所述活检获取模块10222,用于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这样,无需通过x线引导,而是使用电磁导航引导,使得导航的精准度高,并且可以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时间短,安全性高。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术前规划模块101还包括用于确定肺实质内的导航路径的第二路径导航模块,所述术中实施模块102还包括第二导航定位模块1023;所述第二导航定位模块1023分别与所述第二路径导航模块和所述检测模块1022相连接;所述第二导航定位模块1023,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路径导航模块所确定的肺实质内的导航路径,引导所述检测模块1022到达第二目标位置。

第二目标位置为病灶点。在第一导航定位模块1021的引导下,穿刺针对准管腔内的预设穿刺点,穿刺气管壁之后,第二导航定位模块1023引导穿刺针携带鞘管,根据穿刺进针路径导航至病灶点附件,然后撤出穿刺针,插入外周超声进行病灶点确认,然后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即上述过程包括穿刺点角度瞄准、穿刺、通道建立(即通过穿刺针建立通道)、超声确认病灶点和针吸活检5个部分。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检测模块1022还包括用于显示影像的影像模块10223;当所述穿刺模块10221穿刺气管壁之后,通过所述影像模块10223显示影像,若显示的所述影像为病灶影像,则所述活检获取模块10222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若显示的所述影像为非病灶影像,则重新规划预设穿刺点、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以及肺实质内的导航路径。所述影像模块10223通过外周超声显示影像。

插入外周超声之后,通过外周超声获得影像,若影像显示为病灶影像,则行针吸活检,或行刷检或活检;若影像显示为非病灶影像,说明穿刺针到达的位置并非病灶点附近,此时需要重新规划预设穿刺点、气管管腔内的导航路径以及肺实质内的导航路径。

本实施例提供的肺部活检装置100,包括两个导航阶段,第一个导航阶段是支气管管腔内导航,导航的目的位置为穿刺点,第二个导航阶段是从穿刺点到病灶点的肺实质内导航,导航的目的位置为病灶点。两个导航阶段均无需x线引导,全程由电磁导航引导,并且在第二导航阶段使用外周小探头确认是否导航到位,可使得导航的精准度高,治疗安全性高。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术前规划模块101还包括预设穿刺点确定模块1014,所述预设穿刺点确定模块1014与所述穿刺模块10221相连接,用于为所述穿刺模块10221提供预设穿刺点;所述穿刺模块10221,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穿刺点穿刺气管壁。

预设穿刺点位于支气管管腔内,通过预先规划获得。所述预设穿刺点为离所述病灶点最近的气管分叉点,这可极大的缩短肺实质内的导航路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肺部活检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肺部活检装置100。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