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修复凝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62405发布日期:2019-03-30 09:45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修复凝胶。



背景技术:

组织器官的修复与重建是指组织、器官损伤后由临近健康细胞通过再生来修补恢复的过程,由于组织自发愈合过程固有的缺陷,一旦组织和器官出现缺损或功能障碍时,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再生障碍或者是永久性缺损。因此组织器官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焦点。伴随着对组织再生修复机制及组织工程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寻找及研制各种有应用价值的可吸收并能促进再生的生物物质,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热点。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主要成分包括胶原纤维、糖蛋白、黏蛋白等,其他成分有氨基葡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糖类,还有一些脂质和生长因子。这些物质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在细胞迁移、分化和增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异种或异体细胞抗原由于被宿主认为是外来体,因此引发了宿主的炎性反应和免疫介导的排斥反应。然而细胞外基质是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复合物,该组分常常在不同物种间保守,并能被异种受体耐受。许多动物组织器官和人体具有相似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结构,通过脱细胞技术获得的ecm生物支架已被广泛应用与人体组织重建,如心脏膜瓣、皮肤、肌腱和硬脑膜等,其三维结构与体内细胞生长的天然环境接近,不仅可以起着支架材料的作用,而且包含多种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和重建中有重要促进作用。

本发明针对现有脱细胞基质修复材料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凝胶的制备方法,通过脱细胞处理和凝胶化处理,消除了异种(体)组织的免疫原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活性,能够特异性修复人体受损组织器官,诱导组织再生,并且适用性强,能满足不同组织各种不规则形状修复区域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修复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小肠黏膜下层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冻干后打粉;

s2.将小肠黏膜下层粉末溶解于pbs缓冲液中,然后将溶解液与1.5-3.5mol/l纤维素溶液、1.0-5.0mol/l环氧氯丙烷溶液进行混合,室温孵育后即可得到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凝胶。

优选地,所述脱细胞处理采用含去垢剂的pbs缓冲溶液脱除细胞膜脂质成分,脱除处理后采用pbs缓冲液清洗。

优选地,所述去垢剂的浓度为0.1~2wt%;去垢剂的种类选自曲拉通x-100、脱氧胆酸钠、平平加,以及十二烷基磺酸钠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冻干打粉是将小肠黏膜脱细胞基质进行冷冻干燥,再用粉碎机把脱细胞基质磨成粉末,获得脱细胞基质粉末。

优选地,s2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解液、纤维素溶液、环氧氯丙烷的体积比为1-5:1:1。

优选地,s2室温孵育的时间为24~48h。

本发明的创新点是:

(1)制备凝胶的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对细胞外基质中的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破坏小,修复效果好;

(2)首次将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与纤维素、环氧氯丙烷进行组合制得修复凝胶,最大限度的保留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活性,安全性高,适用性强,修复人体受损组织器官具有特异性,能够诱导组织再生修复。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修复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取屠宰后半个小时的新鲜猪小肠,用水冲去小肠内容物,翻转小肠,加入盐揉搓后用水反复冲洗3次,用手术刀剖开小肠,然后剪成15厘米长的肠段。用压舌板刮除肌层,浆膜层,置于生理盐水中4℃保存过夜分离出sis。采用含1wt%曲拉通x-100的pbs缓冲溶液脱除细胞膜脂质成分,脱除处理后采用pbs缓冲液清洗。将小肠黏膜脱细胞基质进行冷冻干燥,再用粉碎机把脱细胞基质磨成粉末,获得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将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溶解于pbs缓冲液中得溶解液,然后将溶解液与1.5mol/l纤维素溶液、1.0mol/l环氧氯丙烷溶液进行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解液、纤维素溶液、环氧氯丙烷的体积比为1:1:1,室温孵育后即可得到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凝胶,孵育的时间为24h。

将修复凝胶用环氧乙烷灭菌后植入雄性sd大鼠背部皮下,植入后于1,2,4,8周分别取材(n=3)进行组织学观察,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修复材料组炎性细胞数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不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用于体内修复。

实施例2

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修复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取屠宰后半个小时的新鲜猪小肠,用水冲去小肠内容物,翻转小肠,加入盐揉搓后用水反复冲洗3次,用手术刀剖开小肠,然后剪成15厘米长的肠段。用压舌板刮除肌层,浆膜层,置于生理盐水中4℃保存过夜分离出sis。采用含0.1wt%平平加的pbs缓冲溶液脱除细胞膜脂质成分,脱除处理后采用pbs缓冲液清洗。将小肠黏膜脱细胞基质进行冷冻干燥,再用粉碎机把脱细胞基质磨成粉末,获得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将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溶解于pbs缓冲液中得溶解液,然后将溶解液与1.5mol/l纤维素溶液、5.0mol/l环氧氯丙烷溶液进行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解液、纤维素溶液、环氧氯丙烷的体积比为3:1:1,室温孵育后即可得到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凝胶,孵育的时间为36h。

将修复凝胶用环氧乙烷灭菌后植入雄性sd大鼠背部皮下,植入后于1,2,4,8周分别取材(n=3)进行组织学观察,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修复材料组炎性细胞数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不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用于体内修复。

实施例3

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修复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取屠宰后半个小时的新鲜猪小肠,用水冲去小肠内容物,翻转小肠,加入盐揉搓后用水反复冲洗3次,用手术刀剖开小肠,然后剪成15厘米长的肠段。用压舌板刮除肌层,浆膜层,置于生理盐水中4℃保存过夜分离出sis。采用含1wt%十二烷基磺酸钠的pbs缓冲溶液脱除细胞膜脂质成分,脱除处理后采用pbs缓冲液清洗。将小肠黏膜脱细胞基质进行冷冻干燥,再用粉碎机把脱细胞基质磨成粉末,获得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将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溶解于pbs缓冲液中得溶解液,然后将溶解液与3.5mol/l纤维素溶液、1.0mol/l环氧氯丙烷溶液进行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解液、纤维素溶液、环氧氯丙烷的体积比为4:1:1,室温孵育后即可得到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凝胶,孵育的时间为36h。

将修复凝胶用环氧乙烷灭菌后植入雄性sd大鼠背部皮下,植入后于1,2,4,8周分别取材(n=3)进行组织学观察,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修复材料组炎性细胞数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不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用于体内修复。

实施例4

一种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修复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取屠宰后半个小时的新鲜猪小肠,用水冲去小肠内容物,翻转小肠,加入盐揉搓后用水反复冲洗3次,用手术刀剖开小肠,然后剪成15厘米长的肠段。用压舌板刮除肌层,浆膜层,置于生理盐水中4℃保存过夜分离出sis。采用含2wt%脱氧胆酸钠的pbs缓冲溶液脱除细胞膜脂质成分,脱除处理后采用pbs缓冲液清洗。将小肠黏膜脱细胞基质进行冷冻干燥,再用粉碎机把脱细胞基质磨成粉末,获得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将小肠黏膜下层基质粉末溶解于pbs缓冲液中得溶解液,然后将溶解液与2.0mol/l纤维素溶液、4.0mol/l环氧氯丙烷溶液进行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溶解液、纤维素溶液、环氧氯丙烷的体积比为5:1:1,室温孵育后即可得到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凝胶,孵育的时间为48h。

将修复凝胶用环氧乙烷灭菌后植入雄性sd大鼠背部皮下,植入后于1,2,4,8周分别取材(n=3)进行组织学观察,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修复材料组炎性细胞数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不变,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用于体内修复。

实验证明,本发明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凝胶,可以有效抵抗酸和胃蛋白酶的降解,力学性能优良,无细胞毒性,溶血率低,组织相容性性好,孔径大小合适,适于细胞生长,同时含有大量生长因子,体内修复无明显钙化现象,可用于促进消化道粘膜修复,使用安全,制备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