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4596发布日期:2019-07-13 09:31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如一次性尿布那样的吸收性物品典型的具有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液体非透过性的背面片和配置于两片间的吸收体。另外,作为吸收体,公知的是包括集聚有含有木浆、吸水性聚合物等的芯形成材料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以及包覆该吸收性芯的透水性的包芯片的结构。包芯片起到确保吸收体的保形性、防止芯形成材料的脱落等作用。

在一次性尿布中,目前,出于提高贴身性、液体吸收性等的目的,在吸收性芯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吸收性芯的贯通孔或克重低于周边部的低克重部。例如在日本特表2014-515981号公报中记载有为了提高一次性尿布的贴身性和液体吸收性,在吸收性芯使实质上不含吸收性材料的槽在纵向(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方向)延伸。另外,在日本特开2012-16435号公报中记载有:为了提高一次性尿布的尿和大便的防漏性,将吸收性芯的裆部的横向(与纵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高克重部,将其横向的两侧部形成为低克重部,在该高克重部设有包括在纵向延伸的隙缝、槽或非集聚部的中央弯折引导部,在该低克重部设有包括非集聚部的侧部弯折引导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具有从穿戴者的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而且具有穿戴时与该胯裆部相对配置的裆部、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戴者的腹侧的位置的腹侧部和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戴者的背侧的位置的背侧部。所述吸收体包括:集聚有含有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的吸收性芯;覆盖该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无纺布制的肌肤侧包芯片;和覆盖该吸收性芯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无纺布制的非肌肤侧包芯片,且所述吸收体跨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尿布在纵向二等分的纵中心线,从腹侧部到背侧部在纵向上延伸。在所述吸收性芯形成有多个所述芯形成材料的非集聚部,各该非集聚部的纵向长度为所述吸收体的纵向长度的1/5以下。所述肌肤侧包芯片和所述非肌肤侧包芯片在多个所述非集聚部中的至少一个中被接合。根据下述<区域i~v的确定方法>,在所述尿布设定了区域i~v时,将在区域ii和iii中存在的全部的所述非集聚部向横向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在该区域ii和iii的纵向的全长中连续。

<区域i~v的确定方法>

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尿布中,以通过所述吸收体的腹侧部侧的纵向端且在横向延伸的一条假想直线为基准线,在比该基准线靠背侧部侧的位置以等间隔画出与该基准线平行的五条假想直线,该假想直线彼此的间隔为从所述纵中心线至所述吸收体的腹侧部侧的纵向端的纵向长度除以5而得的值的2倍的值。将由该六条假想直线划分出的五个区域按距所述基准线从近到远的顺序设为区域i、区域ii、区域iii、区域iv、区域v。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一实施方式以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而扩展为平面状的展开状态(展开且伸长状态)表示的正面片侧即肌肤相对面侧的局部截断平面图。

图2是在图1的a-a线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尿布的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4是在图3的b-b线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与图3对应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次性尿布中,在吸收体吸收尿等排泄液体成为湿润状态时,由于该液体吸收引起的强度的降低和自重的增加等,吸收体破裂而分断成多块,结果具有导致尿布的液体吸收性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涉及不易发生吸收体的破裂的一次性尿布。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具有从穿戴者的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而且具有穿戴时与该胯裆部相对配置的裆部、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戴者的腹侧的位置的腹侧部和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戴者的背侧的位置的背侧部。所述吸收体包括:集聚有含有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的吸收性芯;覆盖该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无纺布制的肌肤侧包芯片;和覆盖该吸收性芯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无纺布制的非肌肤侧包芯片,且所述吸收体跨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尿布在纵向二等分的纵中心线,从腹侧部到背侧部在纵向上延伸。在所述吸收性芯形成有多个所述芯形成材料的非集聚部,各该非集聚部的纵向长度为所述吸收体的纵向长度的1/5以下。所述肌肤侧包芯片和所述非肌肤侧包芯片在多个所述非集聚部中的至少一个中被接合。根据下述<区域i~v的确定方法>,在所述尿布设定了区域i~v时,将在区域ii和iii中存在的全部的所述非集聚部向横向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在该区域ii和iii的纵向的全长中连续。

<区域i~v的确定方法>

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尿布中,以通过所述吸收体的腹侧部侧的纵向端且在横向延伸的一条假想直线为基准线,在比该基准线靠背侧部侧的位置以等间隔画出与该基准线平行的五条假想直线。该假想直线彼此的间隔为从所述纵中心线至所述吸收体的腹侧部侧的纵向端的纵向长度除以5而得的值的2倍的值。将由该六条假想直线划分出的五个区域按距所述基准线从近到远的顺序设为区域i、区域ii、区域iii、区域iv、区域v。

根据本发明,提供不易产生吸收体的破裂的一次性尿布。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基于该优选的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和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尿布1具有从穿戴者的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纵向x和与其正交的横向y,另外,在纵向x具有穿戴时配置于该胯裆部的裆部m、配置于比裆部m靠穿戴者的腹侧的位置的腹侧部f和配置于比裆部m靠穿戴者的背侧的位置的背侧部r。

尿布1如图1所示,在展开且伸长状态的俯视时,具有纵向x较长的纵长的形状,其长度方向与纵向x一致,宽度方向与横向y一致。尿布1具有如图1所示俯视时,含有裆部m的纵向x的中央部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弯曲为向内的圆弧状、纵向x的中央部向内方缩细的砂漏状。裆部m含有穿戴时与穿戴者的阴茎等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未图示的排泄部相对部(排尿点)。上述排泄部相对部通常处于与尿布1的纵向x的中央部相比稍向腹侧部f偏倚的位置。

尿布1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4、配置于该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侧且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2和配置于该吸收体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的背面片3。吸收体4插入配置于两个片2、3间。吸收体4如图1所示在俯视时形成为纵向x较长的纵长的形状,跨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在纵向x二等分的纵中心线clx从腹侧部f到背侧部r在纵向x上延伸。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4)中的、吸收性物品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即相对距穿戴者的肌肤较近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吸收性物品穿戴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即相对离穿戴者的肌肤较远的一侧(穿戴者穿戴的衣物侧)的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穿戴时”指维持通常的适当的穿戴位置即该吸收性物品正确的穿戴位置的状态。

正面片2和背面片3分别具有比吸收体4大的尺寸,且从吸收体4的周缘向外侧延伸。背面片3如图1所示,形成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外形。正面片2和背面片3如图2所示,从吸收体4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与后述的侧片34一起形成侧翼部。上述侧翼部是尿布1的由从吸收体4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的部件构成的部分。作为正面片2和背面片3没有特别限制,分别能够使用目前用于这种吸收性物品的各种材料。例如,作为正面片2能够使用各种无纺布或开孔薄膜等,作为背面片3能够使用树脂薄膜、树脂薄膜和无纺布等的层压材等。作为背面片3,例如具有液体不透过性的薄膜片单独的方式、在该薄膜片的非肌肤相对面即外表面侧层叠配置有外装片的方式,该外装片例如是无纺布。

在腹侧部f和背侧部r各自的腰部即纵向x的端部的正面片2与背面片3之间,沿着横向y以伸长状态固定有线状的弹性部件31,由此,在尿布1穿戴时的该腰部通过弹性部件31的收缩形成有腰部皱褶。另外,在尿布1的正面片2侧的沿着纵向x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侧片(防漏翻边形成用片)34。侧片34具有沿着纵向x的内侧缘部和位于比该内侧缘部靠横向y的外侧的位置且沿着纵向x的外侧缘部,如图1所示俯视时,该内侧缘部与吸收体4重叠,该外侧缘部从吸收体4的沿着纵向x的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而与背面片3接合。在配置于穿戴者的腿周围的左右的腿部的侧片34与背面片3之间,沿着纵向x以伸长状态固定有线状的弹性部件32,由此,在尿布1穿戴时的腿部通过弹性部件32的收缩形成一对防漏翻边。另外,在侧片34的内侧缘部沿着纵向x以伸长状态固定有线状的弹性部件33,由此尿布1穿戴时通过弹性部件33的收缩至少在裆部m形成防漏翻边。正面片2、背面片3、吸收体4、各弹性部件31、32、33和侧片34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法彼此接合。

尿布1是所谓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如图1所示,在尿布1的背侧部r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部(上述侧翼部)设置有一对搭扣带35、35。在搭扣带35安装有由机械面紧固的阳面部件构成的未图示的固定部。另外,在尿布1的腹侧部f的非肌肤相对面形成有由机械面紧固的阴面部件构成的被固定区域36。被固定区域36通过在形成腹侧部f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3的非肌肤相对面,利用公知的接合方法例如粘接剂、热封合等接合固定机械面紧固的阴面部件而形成,可拆装地固定搭扣带35的上述固定部。穿戴尿布1时,向穿戴者的腹侧拉伸背侧部r的上述侧翼部,将设置于该侧副翼的搭扣带35、35固定在腹侧部f的外表面的被固定区域36。

图3表示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侧。吸收体4包括: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40;覆盖该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肌肤侧包芯片41;和覆盖该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非肌肤侧包芯片42。吸收性芯40与包芯片41、42之间通过热熔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法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芯40是单层结构,如图3所示,俯视时形成为纵向x较长的纵长的形状。

吸收性芯40通过集聚含有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而形成。作为吸收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通常用作该种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木浆、由亲水剂处理后的合成纤维等纤维材料(优选亲水性纤维)、吸水性聚合物。吸收性芯40是纤维材料的集聚体或在该集聚体中载持颗粒状的吸水性聚合物而得的结构。

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可以是1)一片连续的片,2)也可以分别是单独片。作为上述1)的方式的一例,能够列举下述方式:具有吸收性芯40的横向y的长度(宽度)2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宽度的一片连续的包芯片覆盖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全域,且从吸收性芯40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该延伸部下卷到吸收性芯40的下方,覆盖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全域。而且,在该一片包芯片中,覆盖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部分是肌肤侧包芯片41,覆盖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部分是非肌肤侧包芯片42。

上述2)的情况下,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即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两个片41、42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是任意一个较长。例如,肌肤侧包芯片41具有与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最大宽度相同的宽度,即具有可覆盖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的全域的大小,非肌肤侧包芯片42能够形成得比该片41宽度宽。该宽度宽的非肌肤侧包芯片42覆盖吸收性芯40的非肌肤相对面的全域,且从吸收性芯40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延伸,该延伸部也可以上卷到与吸收性芯40的肌肤相对面相对配置的肌肤侧包芯片41上,覆盖该片41的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部。

作为包芯片41、42,能够使用液体透过性的片,例如能够例示纸、无纺布。然而,从可靠防止包芯片41、42的破损,且在后述的非集聚部5中可靠地接合两个片41、42彼此的观点来看,作为两个片41、42优选无纺布。与纸相比,无纺布强度高,加工时不易破损,另外,作为构成吸收性芯的芯形成材料使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时,能够灵活应对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膨润引起的吸收性芯的变形。作为无纺布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利用各种制法制造的无纺布。另外,作为无纺布,优选包括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合成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

吸收性芯40的厚度(后述的非集聚部5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优选为2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上,而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mm以下。

吸收性芯40的克重(后述的非集聚部5以外的部分的克重)优选为15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g/m2以上,而且优选为7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0g/m2以下。

包芯片41、42的克重(后述的非集聚部5以外的部分的克重)优选为3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g/m2以上,而且优选为2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下。

尿布1或尿布1的构成部件(吸收性芯40、正面片2等)的厚度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一次性尿布或其构成部件的厚度的测定方法>

以没有折皱或弯折的方式将测定对象物静置在水平的场所,测定在5cn/cm2负荷下的测定对象物的厚度。具体而言,在厚度的测定中使用例如厚度仪abs电子指示器id-u1025(mitutoyocorporation制)。此时,在厚度计的前端部与切出的测定对象物之间配置以对测定对象物的负荷成为5cn/cm2的方式调整了大小的俯视圆形或正方形的板(厚度5mm左右的丙烯板),测定厚度。厚度测定进行10点测定,算出其平均值作为测定对象物的厚度。

在吸收性芯40中形成有多个用图中附图标记5(5a~5g)所示的非集聚部。图中,对于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以距吸收体4的腹侧部f侧的纵向端(前端)4f从近到远的顺序,标注5a~5g的附图标记,非集聚部5a距前端4f最近,非集聚部5g距前端4f最远。非集聚部5a~5g分别是两个一组的非集聚部5的对,在吸收性芯40形成有7对14个非集聚部5。以下的对于非集聚部5的说明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均适用于在吸收性芯40形成的全部的非集聚部5a~5g。

非集聚部5是构成吸收性芯40、没有集聚含有纤维材料、吸水性聚合物等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的部分,非集聚部5的芯形成材料的克重,i)实际上是零,或者ii)比吸收性芯40的其它的区域少。为上述i)时,非集聚部5可以说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吸收性芯40的贯通孔。在上述i)和ii)的任一种情况下,非集聚部5均作为尿等排泄液体的导液体路径发挥功能,具有使排泄液体在其延伸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纵向x)扩散的作用。因此,无论非集聚部5的配置如何,都能够使吸收性芯40全体均匀地吸收排泄液体。

另外,在尿布1中,如后所述,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在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中的至少一个被接合,在这样进行两个片41、42的接合的非集聚部5中,适用上述i),芯形成材料的克重实际上为零。对于在此所说的“克重实际上为零”,包含芯形成材料非本意地混入等而在非集聚部5存在极少量的芯形成材料的方式,但该芯形成材料的量是不阻碍两个片41、42的接合的程度。

另一方面,在没有进行两个片41、42的接合的非集聚部5中,可以适用上述i),也可以适用上述ii)。适用上述ii)的由少量集聚部构成的非集聚部5的克重优选为3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g/m2以下。非集聚部5是这样的少量集聚部的情况下,在该非集聚部5通常不进行两个片41、42的接合。考虑到液体扩散效果等时,作为没有进行两个片41、42的接合的非集聚部5,与少量集聚部的方式相比,优选贯通孔的方式。

非集聚部5(包括贯通孔的非集聚部)是在吸收性芯40制造时的芯形成材料的集聚工序中,有意识地阻碍芯形成材料的集聚而形成的部位。具有非集聚部5的吸收性芯40能够根据目前公知的吸收性芯的制造方法制造。具体而言,例如在使用积纤装置,将载于空气流而供给的芯形成材料(吸收性材料)吸引到形成于旋转筒的外周面的成形模具上使其堆积而得到吸收性芯40的方法中,通过作为该成形模具使用规定图案的成形模具、例如与非集聚部5对应的部位与周边部相比向上方突出的成形模具而制造得到。在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吸收性芯40中,芯形成材料不存在的部分是非集聚部5。另外,作为具有非集聚部5的吸收性芯40的另外的制造方法,还能够采用制造没有非集聚部5的吸收性芯,在该吸收性芯的规定部位实施脱模加工或切削加工等后加工而形成非集聚部5的方法。另外,具有上述的“由少量集聚部构成的非集聚部5”的吸收性芯也能够基于上述方法制造。

在本发明中,如图2所示,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需要在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中的至少一个被接合。关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片41、42不仅在图2所示的非集聚部5c、在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a~5g的全部中被接合。

这样,通过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在非集聚部5被接合,提高吸收性芯40和两个片41、42的紧贴性,因此提高插入配置于两个片41、42间的吸收性芯40的保形性,即使包含于构成吸收性芯40的芯形成材料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等吸收性材料由于吸收尿等排泄液体而膨润,也能够抑制吸收性芯40的变形的程度。另外,与肌肤侧包芯片41通过粘接剂接合于正面片2、非肌肤侧包芯片42通过粘接剂接合于背面片3相配合,根据该结构,能够约束吸收体4的活动,因此在尿布1穿戴中吸收体4相对于正面片2、背面片3不易移动。因此,在尿布1使用中吸收体4(吸收性芯40)不易破裂,能够稳定发挥优异的吸收性能。另外,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吸收性芯40的排泄液的吸入性,并且有效防止含于芯形成材料的吸收性材料的膨润所引起的非集聚部5的埋没。

非集聚部5中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使用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熔接等公知的接合方法。非集聚部5中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例如能够如下形成。即在两个片41、42的至少一方的非集聚部5的对应位置预先涂敷热熔型粘接剂等粘接剂,用两个片41、42覆盖吸收性芯40得到吸收体4后,从肌肤相对面和/或非肌肤相对面侧对吸收体4的非集聚部5进行按压处理,将两个片41、42的一方或两方压入,由此能够在非集聚部5使两个片41、42接合。上述按压处理能够采用伴随或不伴随热的压花或超声波压花等公知的压花加工。作为上述按压处理,例如采用像伴随热的压花加工那样加热加压处理时,两个片41、42彼此被加热压接,因此与粘接剂的粘接力相配合地使得两个片41、42彼此牢固接合。

特别的是,包芯片41、42是包含含有聚丙烯(pp)树脂的纤维而构成的无纺布、特别是仅由pp构成的无纺布时,不伴随加热或超声波等树脂的熔融处理、而且不使用粘接剂地仅通过片41、42的按压就能够实施上述的非集聚部5中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而且在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能够得到足够的接合强度,因此在加工适合性、制造成本等方面是有利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对非集聚部5c代表性表示的那样,非集聚部5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位于吸收体4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因此两个片41、42分别在非集聚部5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这样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的方式在上述的接合部的形成方法中,通过在非集聚部5的形成位置同时按压两个片41、42而得到。另外,非集聚部5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的位置也可以不是吸收体4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也可以是偏倚于肌肤相对面侧即正面片2侧,或偏倚于非肌肤相对面侧即背面片3侧。为前者的情况下,肌肤侧包芯片41是平坦的,但非肌肤侧包芯片42在非集聚部5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为后者的情况下,非肌肤侧包芯片42是平坦的,但肌肤侧包芯片41在非集聚部5的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状。

在非集聚部5,两个片41、42彼此在非集聚部5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即可,也可以不在非集聚部5的全域接合,但从稳定实现非集聚部5的作用效果的观点来看,“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的面积在非集聚部5的面积中所占的比率”(接合部占有率)越高越好,具体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理想是100%。在本实施方式中,非集聚部5如图1和图3所示,俯视时形成为在一个方向(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具体而言形成为长方形形状,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在长方形形状的非集聚部5的纵向x即长度方向的全长连续。在此所说的“全长”指非集聚部5的纵向x的全长和以其为基准的长度,具体而言,指非集聚部5的全长的90%以上。

从由非集聚部5实现的作用效果和吸收性芯40的吸收性能的平衡的观点来看,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5a~5g)的纵向x的长度为吸收体4的纵向x的长度的1/5以下,优选为1/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7以下。

尿布1的特征在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5a~5g)的配置图案方面。即,根据下述<区域i~v的确定方法>,在尿布1设定了区域i~v时,将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全部非集聚部5在横向y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在该区域ii和iii的纵向x的全长中连续。换句话说,在区域ii和iii中任意画出一条与横向y平行的假想直线(未图示)时,在该假想直线上一定存在非集聚部5。另外,上述的“存在于区域ii和iii”不仅包括像非集聚部5d、5e那样非集聚部5的全体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情况,还包括非集聚部5b、5c、5f那样仅非集聚部5的一部分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情况。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区域ii和iii存在多个非集聚部5,具体来说存在5对10个非集聚部5b~5f,将该10个非集聚部5b~5f在横向y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的全部相互连接,形成在纵向x纵断区域ii和iii的一个连续的投影像。

<区域i~v的确定方法>

在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参照图1)中,如图3所示,以通过吸收体4的腹侧部f侧的纵向端(前端)4f且在横向y延伸的一条假想直线作为基准线v1,在比该基准线v1靠背侧部r侧的位置,以等间隔sx画出与该基准线v1平行的五条假想直线v2~v6。该假想直线v1~v6彼此的间隔sx为从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在纵向x二等分的纵中心线clx至吸收体4的前端4f的纵向长度lx除以5而得的值的2倍的值。将由该六条假想直线v1~v6划分出的五个区域按距基准线v1从近到远的顺序设为区域i、区域ii、区域iii、区域iv、区域v。

通过上述确定方法确定的区域i~v主要为了确定吸收体4(吸收性芯40)中的非集聚部5的位置而使用,因此划分这些区域的假想直线v1~v6基于吸收体4的尺寸(纵向x的长度)设定是适当的。然而,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不是基于吸收体4,而是在如图1所示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中基于其纵向x的长度,以在纵向x将尿布1二等分的纵中心线clx为基准,设定假想直线v1~v6。其理由是,非集聚部5的位置应该基于尿布1穿戴时的吸收体4中的尿等排泄液的吸收部位确定,该吸收部位仅根据吸收体4的尺寸不能确定,需要考虑尿布1中的吸收体4的位置等。假如吸收体通常配置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的纵向中央,则认为即使基于吸收体的纵向长度设定假想直线v1~v6也大致没有问题,但尿布中的吸收体的配置位置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尿布1中,具有吸收体4偏倚地分布在尿布1的腹侧部f侧的情况。此时,吸收体4的纵向x的中心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中心不一致,因此即使以该吸收体4的纵向x的长度为基准确定上述区域i~v,这样确定的各区域也无法反映在该吸收体4中实际吸收排泄液的部位,结果会难以在适当位置形成非集聚部5。因此,在本发明中,基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一次性尿布的纵向长度设定假想直线v1~v6,确定区域i~v。

在上述确定方法中,基准线v1通过的“吸收体4的纵向端(前端)4f”是吸收体4的构成部件中距尿布1的腹侧部f侧的腰部端1f最近的纵向端。因此,例如在包芯片41、42从吸收性芯40的腹侧部f侧的纵向端(前端)向腰部端1f侧延伸时,该两个片41、42的从吸收性芯40的前端的延伸部的前端是吸收体4的前端4f。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4的构成部件的全部即吸收性芯40和肌肤侧包芯片41以及非肌肤侧包芯片42的纵向x的长度彼此相同,因此吸收体4的前端4f与该三个构成部件各自的腹侧部f侧的纵向端(前端)一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吸收体4的纵向x的长度与区域i~v的纵向x的长度相同,在纵向x上将吸收体4五等分为区域i~v。但是吸收体4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中包含吸收体4的纵向x的长度与区域i~v的纵向x的长度不同的方式。具体而言,列举1)吸收体4的纵向x的长度比区域i~v的纵向x的长度短的方式,即吸收体4的背侧部r侧的纵向端(后端)4r位于比假想直线v6靠吸收体4的前端4f的位置的方式;2)吸收体4的纵向x的长度比区域i~v的纵向x的长度长的方式,即吸收体4的后端4r位于比假想直线v6距吸收体4的前端4f远的位置的方式。上述1)的方式的吸收体4(吸收性芯40)的典型例子中,吸收体4的后端4r位于假想直线v5与v6之间或假想直线v4与v5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集聚部5(5a~5g)分别如图3所示,在吸收体4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与纵向x一致。非集聚部5a~5g分别是2个1组的非集聚部5的对,在吸收性芯40形成有7对14个的非集聚部5。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a~5g全部以在横向y将吸收体4(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二等分且在纵向x延伸的横中心线cly为对称轴地线对称地形成。在横中心线cly上没有形成非集聚部5。

尿布1穿戴时,通常吸收体4在区域ii和iii中处于被穿戴者的大腿部夹着的状态,因此在区域ii和iii中,形成吸收体4的主体的吸收性芯40容易受到穿戴者的活动引起的外力而损坏。特别是吸收性芯40吸收尿等排泄液体成为湿润状态,与干燥状态相比,发生强度降低和自重增加的情况下,吸收性芯40为更容易破裂的状态,担心受到外力而分割成多块。对此,在尿布1中,如上所述,将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全部非集聚部5b~5f向横向y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在区域ii和iii的纵向x的全长中连续,即非集聚部5b~5f配置形成为这些多个非集聚部5b~5f的向横向y的投影像的一部分或全部彼此在纵向x上连续地连接,而在纵向x上纵穿区域ii和iii,且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在各非集聚部5b~5f接合,因此在区域ii和iii的多处(本实施方式中为10处),吸收性芯40被两个片41、42牢固约束,因此即使是湿润状态,也不易产生吸收性芯40的破裂。

另外,在本发明中,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不需要在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5a~5g)的全部中接合,但从更进一步可靠实现上述的非集聚部5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产生的防止吸收性芯40的破裂的效果的观点来看,优选两个片41、42在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多个非集聚部5的全部中接合,进一步优选两个片41、42在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的全部中接合。

另外,一般一次性尿布的区域ii和iii是最初接受穿戴者排泄的尿等排泄液体的部位即上述排泄部相对部(排尿点)所存在的区域,由于排泄液体集中而与其它区域相比,吸收体利用率(实际上用于液体吸收的部分在吸收体全体所占的比率)特别高。反之,除区域ii和iii以外的其它区域的吸收体利用率低,吸收体的吸收性能没有充分利用。这样,吸收体难以均匀吸收、吸收体利用率低时,液体吸收后的吸收体中明显混合存在由液体吸收产生的膨润部和没有吸收液体的非膨润部,结果在液体吸收后的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不规则地形成高度差,成为该肌肤相对面凸凹不平的状态,因此会导致穿戴感变差等不良问题。对此,在尿布1中,如上所述,在区域ii和iii的吸收体4存在多个作为尿等排泄液体的导液体路发挥功能的非集聚部5(具体而言是非集聚部5b~5f),且该多个非集聚部5(非集聚部5b~5f)配置形成为将其全部5b~5f在横向y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在区域ii和iii的纵向x的全长中连续,因此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排泄液体通过非集聚部5在其延伸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纵向x)容易扩散。因此,在尿布1中能够实现吸收体4的均匀吸收,能够期待吸收体利用效率的提高。

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a~5g均在一个方向具体而言是在纵向x上连续地延伸,因此排泄液体向纵向x的扩散性优异,吸收体利用效率高。在此所说的“连续地延伸”不仅包括非集聚部在一个方向上不中断地连续的方式,而且包括其一个方向的长度较短的小非集聚部在该一个方向上隔开很小的间隔(优选5mm以下)而间断地配置有多个的方式。

从更可靠地防止上述的非集聚部5的作用效果(防止吸收体的破裂、均匀吸收性提高等)的观点来看,优选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全部的非集聚部5(5a~5g)中、横向y的长度(宽度)最长的非集聚部(最大宽度非集聚部)存在于区域ii或iii。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最大宽度非集聚部是非集聚部5d,非集聚部5d如图3所示,以跨区域ii和iii的方式存在,存在于区域ii和iii双方。

根据同样的观点,优选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全部非集聚部5(5a~5g)中、纵向x的长度最长的非集聚部(最大长度非集聚部)存在于区域ii或iii。本实施方式中,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非集聚部5b~5f的任一个与不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非集聚部5a、5g相比,均纵向x的长度较长,由此,因为在非集聚部5b~5f中含有上述最大长度非集聚部,所以本实施方式具有该优选的结构。

非集聚部5的俯视形状不限定于如图3所示的非集聚部5a~5g的长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形状等,但从防止吸收体4的破裂的观点来看,优选图3所示的纵长形状即纵向x的长度比横向y的长度长的形状。例如,在吸收体4的俯视形状为椭圆形或菱形的情况下,优选其椭圆形或菱形的长轴方向与纵向x一致。

非集聚部5的尺寸特别是俯视的尺寸能够适当调整,使得充分体现非集聚部5的作用效果(防止吸收体4的破裂、均匀吸收性的提高等),在非集聚部5的尺寸调整时具有应该注意的点。即非集聚部5是基本上不存在芯形成材料的部分,因此例如在尿布1使用前从外部观察吸收体4时,感觉到在非集聚部5的形成位置处吸收体4被分断,有的观察者可能在液体吸收性等主要由吸收体4实现的性能上产生疑问。因此,希望非集聚部5在实现上述的作用效果的范围中尽量不明显。在此,在尿布1中“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的面积在非集聚部5的面积中所占的比率”(接合部占有率)越高越好,理想是100%。

从非集聚部5的规定的作用效果的体现和使非集聚部5不明显的平衡的观点来看,非集聚部5的纵向x的长度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上,而且优选为7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mm以下。优选上述的存在于区域ii或iii的“最大长度非集聚部”的纵向x的长度处于上述特定范围内。

从避免被看成吸收体4被分断的观点来看,优选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长度(宽度)为5mm以下。从非集聚部5的规定的作用效果的体现和使非集聚部5不显眼的平衡的观点来看,非集聚部5的宽度优选为0.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而且优选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下。优选上述的存在于区域ii或iii的“最大宽度非集聚部”的宽度处于上述特定范围内。另外,在此所说的非集聚部5的“宽度”(横向y的长度)在该宽度在纵向x上不一定的情况下,指最大宽度。同样,非集聚部5的宽度在该宽度在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不同时指最大宽度。

另外,区域ii和iii是特别容易产生吸收体4的破裂的区域,因此优选在区域ii和iii大量存在用于防止吸收性芯40的破裂的非集聚部5。根据该观点,优选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非集聚部5的总数比存在于区域i和iv的非集聚部5的总数多,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为这种优选的方式。从防止吸收体4的破裂和非集聚部5的存在不明显的平衡的观点来看,优选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非集聚部5的总数为3对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对以上,而且优选为100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对以下。

根据同样的观点,优选存在于区域ii和iii的非集聚部5的总面积s1比存在于区域i和iv的非集聚部5的总面积s2大。总面积s1、s2指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肌肤侧包芯片41的肌肤相对面)中的各非集聚部5的面积的合计。总面积s1和总面积s2的比率以总面积s1>总面积s2为前提,总面积s1/总面积s2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而且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

另外,在区域ii和iii存在上述排泄部相对部(排尿点),但从提高该排泄部相对部和其附近的吸收性芯40的保形性且更可靠地防止吸收体4的破裂的观点来看,优选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的至少一个以跨区域ii和iii的方式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2个1对的非集聚部5d跨区域ii和区域iii边界(假想直线v3),为该优选的方式。

另外,从更可靠地防止吸收体4的破裂的观点来看,优选在将吸收体4在横向y二等分且在纵向x延伸的横中心线cly的横向y的两侧分别存在非集聚部5。特别是在易发生吸收体4的破裂的区域ii和iii中,优选这样在横中心线cly的横向y的两侧分别存在非集聚部5。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a~5g的全部以横中心线cly为对称轴地线对称地形成,成为其优选的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横中心线cly不仅将吸收体4而且将尿布1在横向y二等分。如本实施方式,与非集聚部5在横中心线cly的横向y的两侧非对称地形成的方式相比,非集聚部5以横中心线cly为基准对称地形成的方式,在防止吸收体4的破裂和实现均匀吸收的方面是有利的。

另外,区域v是距上述排泄部相对部(排尿点)所存在的区域ii和iii最远的区域,是吸收体利用率低的部位,因此不易产生吸收体4的破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区域v不存在非集聚部5。

图4表示图3所示的吸收体4中的作为多个非集聚部5的一部分的非集聚部5e和其附近的沿着横向y的截面。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4如图4所示,在非集聚部5(包芯片41、42的接合部)的横向y的两侧具有随着从该非集聚部5向横向y的外侧(远离该非集聚部5)去而吸收体4(吸收性芯40)的克重逐渐增加的渐变区域4g。渐变区域4g与非集聚部5邻接,沿着非集聚部5的沿着纵向x的侧缘的全长存在。另外,渐变区域4g没有达到吸收体4的横向y的两端(沿着纵向x的两侧缘),夹在非集聚部5与吸收体4中克重一定的区域之间。吸收体4具有这种渐变区域4g时,能够期待非集聚部5的存在不明显的效果。可以在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5a~5g)的全部的附近形成有渐变区域4g,也可以仅在该多个非集聚部5的一部分的附近形成有渐变区域4g。

从更可靠地实现渐变区域4g的作用效果的观点来看,优选渐变区域4g的横向y的长度(宽度)4gw(参照图4)比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长度(宽度)5w(参照图4)长,特别优选宽度4gw比宽度5w的2倍的值大,即“4gw>(5w×2)”的大小关系成立。两者的比率以宽度4gw>宽度5w为前提,作为宽度4gw/宽度5w,优选为0.7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以上,而且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

另外,从非集聚部5尽可能不明显的观点来看,位于非集聚部5所存在的区域的正面片2优选是高克重且大厚度的片,使得能够填埋与没有集聚芯形成材料的非集聚部5对应地形成的凹部,而且视觉上能够隐藏非集聚部5。具体而言,位于非集聚部5所存在的区域的正面片2优选克重为3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g/m2以上,厚度优选为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mm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由于非集聚部5存在于区域i~iv,因此正面片2优选至少在区域i~iv是这样的高克重且大厚度,也可以在包含区域v的正面片2的全体是这样的高克重且大厚度。另外,对于位于非集聚部5所存在的区域的正面片2的克重和厚度的上限,从对正面片2赋予实用上足够的强度等观点来看,关于克重,优选为7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g/m2以下,关于厚度,优选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下。另外,正面片2可以由一个片构成,也可以是多个片重叠成形的多片的层叠结构。从非集聚部5不明显的观点和成本的观点来看,优选正面片2是具有两个片的层叠结构,且至少在一面(肌肤相对面)具有三维的凹凸结构的无纺布。

以下,对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对于后述的另外的实施方式,以与上述的尿布1(吸收体4)不同的结构部分为主进行说明,同样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特别是没有说明的结构部分适当应用对于尿布1(吸收体4)的说明。

图5所示的吸收体4a在形成于吸收性芯40的多个非集聚部5(5a~5g)没有以横中心线cly为对称轴地线对称地形成的方面与图3所示的吸收体4不同。在吸收体4a中,如图5所示,形成为在区域ii和iii存在5个非集聚部5b~5f,将该5个非集聚部5b~5f在横向y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在区域ii和iii的纵向x全长中连续,吸收体4a能够实现与具有同样的结构的吸收体4同样的效果。

图6所示的吸收体4b在非集聚部5的俯视形状的方面与图5所示的吸收体4a不同。在吸收体4b,非集聚部5a~5g的俯视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通过吸收体4b也能够实现与吸收体4、4a同样的效果。

在图7所示的吸收体4c中,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长度(宽度)随着从吸收体4c的肌肤相对面43向非肌肤相对面44去而逐渐增加。换句话说,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长度(宽度)随着从吸收体4c的非肌肤相对面44向肌肤相对面43去而逐渐减少。因此在吸收体4c中,在非集聚部5中在肌肤相对面43和非肌肤相对面44宽度不同,“肌肤相对面43处的宽度wa<非肌肤相对面44处的幅wb”的大小关系成立。

关于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长度(宽度),上述的大小关系成立的吸收体4c中,吸收性芯40如图7所示具有宽度在厚度方向为一定的定宽部40a,和宽度随着从肌肤相对面43向非肌肤相对面44去而逐渐减少的锥形部40b,该锥形部40b和非集聚部5在横向y邻接。

一般,与非肌肤相对面44相比,吸收体4b的肌肤相对面43是易于外部观察的面,该肌肤相对面43处的非集聚部5的宽度wa过大时,给观察未使用状态的尿布的肌肤相对面的人很强的在非集聚部5的形成位置中吸收体4c被分割的印象,由此,观察者在液体吸收性等的主要由吸收体4c实现的性能上产生疑问,会导致对尿布的信赖性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为了避免该情况,而使非集聚部5的宽度wa过小时,非集聚部5的包芯片41、42彼此的接合力降低,由此,特别是湿润状态的吸收性芯40的保形性降低,会无法充分实现上述的非集聚部5产生的作用效果。对此,在吸收体4c中,非集聚部5中如上所述由于“肌肤相对面43处的宽度wa<非肌肤相对面44处的宽度wb”的大小关系成立,因此观察尿布1的肌肤相对面(正面片2侧)时非集聚部5的存在不明显,而且两个片41、42在非集聚部5牢固接合,稳定实现非集聚部5的规定的效果。

另外,在非集聚部5中“肌肤相对面43处的宽度wa<非肌肤相对面44处的宽度wb”的大小关系成立时,该非集聚部5的肌肤侧包芯片41和非肌肤侧包芯片42的接合部的厚度如图7所示,在沿状横向y的截面图中,随着从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中央部向横向y的外侧去而逐渐增加。非集聚部5中的两个片41、42的接合部具有这种横向y的中央部的厚度相对薄、两侧部的厚度相对厚的结构(拱形结构)时,该接合部自身的对于外力的抵抗力提高,因此带来吸收性芯40的保形性的提高。

从更可靠地实现这种两个片41、42的拱形结构的接合部的作用效果的观点来看,在将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中央的该接合部的厚度设为t1,将该非集聚部5的横向y的端部的该接合部的厚度设为t2时,优选厚度t1<厚度t2。

在吸收性芯40中,作为芯形成材料(吸收性材料)含有木浆等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时,优选锥形部40b中的纤维材料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比(纤维材料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比定宽部40a中的含有质量比低。即,与定宽部40a相比,锥形部40b优选吸水性聚合物的含量较少。在横向y与非集聚部5邻接的锥形部40b中大量含有液体吸收造成的膨润度比纤维材料大的吸水性聚合物时,尿等排泄液吸收后锥形部40b膨胀较大,因此非集聚部5的宽度和形状变化较大,会阻碍非集聚部5的规定的效果的体现,如上所述,关于纤维材料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比,“锥形部40b<定宽部40a”的大小关系成立,由此能够抑制锥形部40b液体吸收后的膨润,于是消除该担心。

具有定宽部40a和锥形部40b的吸收性芯40能够基于使用了积纤装置的目前公知的吸收性芯的制造方法制造。具体而言,例如在使用积纤装置,在形成于旋转鼓的外周面的成形模具上吸引并堆积载于空气流中供给的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而得到吸收性芯40的方法中,作为该成形模具,通过使用形成为与周边部相比,与非集聚部5对应的部位向上方突出,且该部位随着向上方去而宽度逐渐减少的形状(与锥形部40b宽度减少方向相反的反锥形状)的成形模具能够制造。另外,与定宽部40a相比,锥形部40b含有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易脱落,因此在吸收性芯40制造时,即使不进行用于使上述的“(定宽部40a中的纤维材料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比)>(锥形部40b中的纤维材料相对于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比)”的大小关系成立的特别的处理,只要如常用方法那样制造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整体均匀分布的吸收性芯40,则从其制造后至被使用的期间,由于大量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从锥形部40b脱落,因此吸收性芯40使用时即尿布1穿戴时,上述大小关系成立。

另外,上述的吸收体4的渐变区域4g(参照图4)通过在该吸收性芯40的厚度方向上压缩具有锥形部40b的吸收性芯40而形成。具有这样形成的渐变区域4g的吸收性芯40通过这种压缩,锥形部40b变形,其锥形形状走样,因此不存在锥形部40b。

以上,对于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适当变更。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不限制于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能够应用在用于体液的吸收的各种尿布,例如,能够应用于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典型的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外装体,腹侧部和背侧部各自的该外装体的沿着纵向的两侧缘部彼此接合而形成有一对侧封部、腰部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关于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记载以下内容。

<1>一种一次性尿布,其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具有从穿戴者的腹侧经由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而且具有穿戴时与该胯裆部相对配置的裆部、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戴者的腹侧的位置的腹侧部和配置于比该裆部靠穿戴者的背侧的位置的背侧部,该一次性尿布中,

所述吸收体包括:集聚有含有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的吸收性芯;覆盖该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无纺布制的肌肤侧包芯片;和覆盖该吸收性芯的非肌肤相对面的无纺布制的非肌肤侧包芯片,且所述吸收体跨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尿布在纵向二等分的纵中心线,从腹侧部到背侧部在纵向上延伸,

在所述吸收性芯形成有多个所述芯形成材料的非集聚部,各该非集聚部的纵向长度为所述吸收体的纵向长度的1/5以下,

所述肌肤侧包芯片和所述非肌肤侧包芯片在多个所述非集聚部中的至少一个中被接合,

根据下述<区域i~v的确定方法>,在所述尿布设定了区域i~v时,将在区域ii和iii中存在的全部所述非集聚部向横向投影时形成的投影像,在该区域ii和iii的纵向的全长中连续,

<区域i~v的确定方法>

展开且伸长状态的所述尿布中,以通过所述吸收体的腹侧部侧的纵向端且在横向延伸的一条假想直线为基准线,在比该基准线靠背侧部侧的位置以等间隔画出与该基准线平行的五条假想直线,该假想直线彼此的间隔为从所述纵中心线至所述吸收体的腹侧部侧的纵向端的纵向长度除以5而得的值的2倍的值,将由该六条假想直线划分出的五个区域按距所述基准线从近到远的顺序设为区域i、区域ii、区域iii、区域iv、区域v。

<2>根据上述<1>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多个所述非集聚部的至少一个优选全部,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吸收性芯的贯通孔。

<3>根据上述<1>或<2>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多个所述非集聚部的纵向长度相对于所述吸收体的纵向长度为优选为1/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7以下。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多个所述非集聚部的至少一个优选全部中,所述肌肤侧包芯片和所述非肌肤侧包芯片的接合部的面积在该非集聚部的面积中所占的比率即接合部占有率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100%。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形成于所述吸收性芯的全部所述非集聚部中,横向长度最长的非集聚部存在于所述区域ii或iii。

<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形成于所述吸收性芯的全部所述非集聚部中,纵向长度最长的非集聚部存在于所述区域ii或iii。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多个所述非集聚部中包括纵向长度最长的非集聚部(最大长度非集聚部)的所述非集聚部的纵向长度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上,而且优选为7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mm以下。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多个所述非集聚部中包括横向长度最长的非集聚部(最大宽度非集聚部)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横向长度优选为0.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而且优选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下。

<9>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存在于所述区域ii和iii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总数比所述区域i和iv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总数多。

<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存在于所述区域ii和iii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总数优选为3对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对以上,而且优选为100对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对以下。

<11>根据上述<1>~<10>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存在于所述区域ii和iii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总面积(s1)比所述区域i和iv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总面积(s2)大。

<12>根据上述<1>~<11>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存在于所述区域ii和iii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总面积(s1)和存在于所述区域i和iv的所述非集聚部的总面积(s2)的比率以前者(s1)>后者(s2)为前提,前者(s1)/后者(s2)优选为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而且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

<13>根据上述<1>~<12>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多个所述非集聚部的至少一个以跨所述区域ii和iii的方式存在。

<14>根据上述<1>~<13>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非集聚部分别存在于将所述吸收体在横向二等分且在纵向延伸的横中心线的横向两侧。

<15>根据上述<14>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区域ii和iii中,所述非集聚部分别存在于所述横中心线的横向两侧。

<16>根据上述<1>~<15>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非集聚部以将所述吸收体在横向二等分且在纵向延伸的横中心线为对称轴地线对称地形成。

<17>根据上述<1>~<16>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区域v不存在所述非集聚部。

<18>根据上述<1>~<17>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肌肤侧包芯片和所述非肌肤侧包芯片在形成于所述吸收性芯的全部所述非集聚部中被接合。

<19>根据上述<1>~<18>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体在所述非集聚部的横向两侧具有随着从该非集聚部向横向外侧去而该吸收体的厚度逐渐增加的渐变区域。

<20>根据上述<19>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渐变区域的横向长度比所述非集聚部的横向长度长。

<21>根据上述<19>或<20>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渐变区域的横向长度和所述非集聚部的横向长度的比率以前者>后者为前提,前者/后者优选为0.7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以上,而且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

<22>根据上述<1>~<21>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位于存在所述非集聚部的区域的所述正面片的克重优选为3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5g/m2以上,而且优选为7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g/m2以下。

<23>根据上述<1>~<22>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位于存在所述非集聚部的区域的所述正面片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mm以上,而且优选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下。

<24>根据上述<1>~<23>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非集聚部的至少一个优选全部中,该非集聚部的横向长度随着从所述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向非肌肤相对面去而逐渐增加。

<25>根据上述<1>~<24>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性芯具有:横向长度在该吸收性芯的厚度方向上一定的定宽部;和横向长度随着从该吸收性芯(所述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向非肌肤相对面去而逐渐减少的锥形部,该锥形部和所述非集聚部在横向上邻接,

在所述吸收性芯中,作为所述吸收性材料含有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所述锥形部中的该纤维材料相对于该吸水性聚合物的含有质量比即纤维材料的质量/吸水性聚合物的质量,低于所述定宽部中的该含有质量比。

<26>根据上述<1>~<25>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性芯中的所述非集聚部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优选为2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上,而且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mm以下。

<27>根据上述<1>~<26>中任一项记载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性芯中的所述非集聚部以外的部分的克重优选为15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g/m2以上,而且优选为7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0g/m2以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