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镜介入牵引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4604发布日期:2019-02-22 20:35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管镜介入牵引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呼吸科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气管镜介入牵引附件。



背景技术:

从1897年德国的gustavkillian首先用食管镜从气道内取出异物开始,支气管内窥镜从硬质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1966年池田茂人发明),发展到电子气管镜,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随着便携式支气管镜技术上的不断改进,支气管镜被广泛的应用在呼吸科及其他的科室,特别是在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抢救及监护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案例中,支气管镜在气道管理和治疗肺不张中的应用,是支气管镜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高龄、衰弱、具有多种合并的症患者(特别是脑卒中患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气道分泌物较多,同时其自主排痰无力甚至丧失排痰功能,导致痰液引流不畅,严重时阻塞气道引起肺不张,甚至导致呼吸衰竭。而通常拍背排痰、气道湿化的作用不明显,支气管镜可以进入患者下呼吸道,便携式支气管镜一般可以到达亚段支气管开口进行吸痰、清除痰栓、痰痂,可以给予局部盐水或药物灌洗治疗,配合拍背排痰,可以达到肺复张的目的,详见附图11。

在临床上,常见阻塞的分泌物是痰栓、痰痂,其具有粘性强,甚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部分为凝胶状,严重者结痂的特点。在使用气管镜辅助治疗的时候,仅仅依靠吸出和肺泡灌洗难以将痰栓、痰痂清理干净,存在粘滞、卡顿等问题,还需要辅助钳夹操作。同时,由于钳件在夹取硬物的时候更有优势,对于凝胶、并流体行较强的痰栓,也很难有效的钳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管镜介入牵引附件,它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气管镜介入牵引附件,

包括内置管,用于在气管镜的引导下进入气管;

所述内置管的前端自前向后依次设有前调整件、弹簧件、后调整件;

所述后调整件固定在内置管上,所述弹性件用于为前调整件提供向内置管前端靠拢的弹力,所述前调整件上固定有牵引线,所述牵引线的末端贯穿内置管并能够用于操作;

所述前调整件和后调整件之间设有柔性件,所述柔性件的初始状态为沿直线延伸线性组件,且围绕内置管的周向环形阵列;

所述前调整件能够沿内置管前部的延伸方向前后滑动或所述前调整件能够与内置管前部螺纹配合且配合螺数为0.5--1.5。

进一步的,所述内置管的前端设置头部,所述头部为球冠形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前调整件与后调整件之间设置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在内置管上,所述前调整件的后端与弹簧件的前端连接,所述弹簧件的后端固定在安装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置管的前部的侧壁上设有穿线孔,所述内置管自穿线孔贯穿进入内置管,且自内置管内贯穿,且外端暴露在内置管外端,用于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件为柔性丝,所述前调整件能够与内置管前部螺纹配合,使前调整件能够在内置管前部前后滑动的同时相对转动。

或者,进一步的,所述柔性件为柔性扁带,所述柔性扁带沿内置管的周向环形阵列有内外两圈,且所述前调整件能够沿内置管前部的延伸方向前后滑动。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本附件,配合支气管镜对呼吸道气道管理和治疗肺不张中进行介入治疗,能够快速、完整、有效的取出痰栓、痰痂,相比现有的器械设备,对痰体的固定和取出效果很好,对操作的要求难度小,且不会造成痰体的随散和扩散,简化后续的清洗环节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初始状态俯视图。

附图3是本发明附图2的a-a剖视图。

附图4是本发明附图2的b-b剖视图。

附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附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附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初始状态下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附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展开状态俯视图。

附图10是本发明手柄的示意图。

附图11是本发明背景技术中示例病案的痰栓照片。

附图中所示标号:

1、内置管;2、头部;3、前调整件;4、弹簧件;5、安装座;6、后调整件;7、柔性丝;8、穿线孔;9、操作柄;10、线轴;11、旋钮;12、柔性扁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气管镜介入牵引附件

用于配合支气管镜的介入治疗技术中使用,辅助固定和牵引出痰栓、痰痂,取出操作简单、高效,特别适合于取出粘性大,且难以夹取的凝胶状痰栓,不会造成痰体的碎散和扩散,效果非常好。

具体结构包括:

柔性的内置管1,用于通过固定好的气管镜进管,所述内置管1的顶端可拆卸的设有圆形的头部2,用于方便进管,所述头部2通过螺纹配合与内置管1的前端连接。

所述内置管1自头部2向后依次的设有前调整件3、弹簧件4、安装座5、后调整件6;

所述后调整件6套接固定在内置管1的外壁上。

所述弹簧件4的前端固定在前调整件3上,所述弹簧件4的后端固定在安装座5上,所述安装座5固定在前置管的外壁上,形成环形凸台结构,为前调整件3提供向前的推动弹力。使前调整件3具有向头部2靠近的趋势。

所述前调整件3与后调整件6之间设有28道柔性丝7,所述柔性丝7环绕内置管1环形阵列。同时,所述柔性丝7的顶端固定在前调整件3上,所述柔性丝7的后端固定在后调整件6上,当所述前调整件3位于初始位置——即与头部2相邻的位置时,所述柔性丝7的延伸方向与内置管1相对应。如附图1-4所示。

当前调整件3随着牵引线的牵引,向后调整件6靠拢的时候,在螺纹配合的作用下,边靠拢边转动,从而使柔性丝7扭转并拱起为如附图5所示的螺旋结构。

所述内置管1的前部设置有外螺纹,位于安装座5和头部2之间的区域,所述前调整件3套接在内置管1上,所述前调整件3通过外螺纹与内置管1螺纹配合,实现沿着内置管1上下运行时候的转动,所述外螺纹的总螺数设置为0.75。

所述前调整件3上固定连接有牵引线。

所述内置管1在安装座5的下方设有两个穿线孔8,所述牵引线自穿线孔8内贯穿,从而从内置管1的外部穿入内置管1的内部,并经由内置管1的延伸方向,其外端贯穿内置管1的外端,用于医生的操作。

对于牵引线在外端的结构及操作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制。可以示例一种结构,如下:

所述内置管1的外端设有操作柄9,所述操作柄9为与内置管1相连通的管型件,所述操作柄9上转动连接有线轴10,所述牵引线的外端缠绕在线轴10上,所述线轴10沿操作柄9截面的径线贯穿操作柄9,其一端暴露在操作柄9的外部,并固定有旋钮11,所述旋钮11就用于操作,通过转动旋钮11,实现对牵引线的拉拽,进而使钱调整件靠近后调整件6。

下面结合具体操作,对上述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操作时,示例如下步骤:

1)将套有气管导管支气管镜经过鼻腔进入到气管内;

2)沿支气管镜将气管导管送入气管内;

3)在确认气管导管位置合适,保证对痰栓有较好的观察视野和充分的操作空间及距离;

4)固定气管导管;

5)进入本附件,使头部2在前,在初始位的状态下(即前调整件3在内置管1前端位置)经由气管导管送入导管前端,接近目标痰栓;

6)向目标痰栓的中央区域贯穿目标痰栓,位置是使后调整件6位于痰栓的后侧边缘外,也就是柔性丝7部位位于痰栓内;

7)拉拽牵引线,使牵引线沿着内置管1向后走,带动前调整件3旋转向后移动;

8)观察柔性丝7的扭转及拱起情况,尽量使拱起的边缘靠近痰栓的边缘,或稍穿出痰栓的边缘;

9)向后适当的取出内置管1,注意取出时观察痰栓与柔性丝7结合的情况,较佳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性取出整块痰栓。

使用上述方法取出痰栓,主要依靠柔性丝7在旋转拱起的过程中,插入痰栓体并与痰栓形成绞合,从而对痰栓具有非常好的结合固定效果。痰栓不用经过破碎,吸取,不对周围组织造成污染和扩散,后续的冲洗操作也大大简单,整个手术过程显著缩短,且操作难度也降低,效果很好。

实施例2:一种气管镜介入牵引附件

用于配合支气管镜的介入治疗技术中使用,辅助固定和牵引出痰栓、痰痂,取出操作简单、高效,对于凝结为痰痂的痰体,或松散的痰体效果都很好。

其具体结构在实施例1结构的基础上,其具体区别在于,

区别1)前调整件3与内置管1的连接方式,由螺纹配合改为直线滑动,具体为:

所述内置管1的侧壁上沿其延伸方向设置直线滑槽,所述直线滑槽设置在安装座5与头部2之间,所述前调整件3的内圈内壁上设有与直线滑槽配合的滑块,从而,前调整件3能够沿内置管1的长度方向在内置管1的前端前后滑动。也就是说,前调整件3在靠近后调整件6的行进过程中,二者的周向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

区别2)将实施例1中的柔性丝7,替换为柔性扁带12,具体为根据型号包括单层设置,或者,双层设置的柔性扁带12。以双层设置的柔性扁带12为例:

包括有内层扁带和外层扁带,所述内层扁带和外层扁带分别环绕内置管1环形阵列。

上述区别带来的效果在于,当前调整件3在牵引线的牵引下,靠近后调整件6的时候,本示例内置管1的柔性扁带12仅向两侧拱起,形成阻挡件,而不会发生扭转。

具体操作时,区别在于,需要将本内置管1的前部贯穿目标痰栓、痰痂,位置直到后调整件6位于痰栓的前侧(远离操作侧)的边缘外,也就是后调整件6完全从痰栓、痰痂贯穿出去。

这样,当柔性扁带12拱起后,在目标痰体的操作对侧端形成一个盘状挡件,向后牵引取出内置管1的时候,就能够将痰体带出,效果非常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