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使用的医用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4578发布日期:2019-02-22 20:3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方便使用的医用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针,尤其是一种方便使用的医用针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医用针采用分散状,使用时,医务人员每次取出使用后丢弃,使用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使用的医用针装置,其结构紧凑,提高医用针使用的便捷性与可靠性。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方便使用的医用针装置,包括针体盒以及置于所述针体盒内的医用针体,所述医用针体包括若干并排分布的医用针,位于针体盒内医用针的针头与针体盒头端的针体出口对应,在所述针体盒的头端设置用于将针体盒内医用针逐次从针体出口推出的纵向推动机构,在所述针体盒内的尾部设置与医用针体适配连接的横向推动机构,通过横向推动机构能将针体盒内的医用针体推向并贴紧纵向推动机构;

医用针体内邻近针体盒头端的医用针为待用针体,医用针体内紧邻所述待用针体的医用针为次待用针体;利用纵向推动机构将待用针体的针头从针体出口推出,纵向推动机构复位后,通过横向推动机构使得待用针体的尾部能保持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

利用纵向推动机构将次待用针体的针头从针体出口推出时,所述纵向推动机构能将上述待用针体逐渐从针体盒内推出,纵向推动机构复位且通过横向推动机构使得次待用针体的尾部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时,上述待用针体与针体盒以及纵向推动机构脱离。

所述医用针上设置针体台阶,针体盒内的医用针采用相同的排布,医用针的针体台阶邻近针体盒的头端;待用针体的尾部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时,次待用针体的针体台阶与所述待用针体的尾端接触。

所述横向推动机构包括在针体盒内处于压缩状态的横向推动弹性体,所述横向推动弹性体的一端与针体盒的尾端接触,横向推动弹性体的另一端与医用针体内邻近针体盒尾部的医用针接触。

所述纵向推动机构包括针体推杆、设置于针体推杆上部的推针块以及套设于针体推杆上的推杆弹性体;所述推针块凸出于针体推杆的侧部;所述推动定位部为设置于针体推杆下部的推杆下定位台阶,且推杆下定位台阶与推针块位于针体推杆的同一侧;在所述针体推杆的顶端设置推针手柄,所述推杆弹性体位于推针块与推针手柄之间;

针体推杆的推针块与医用针的尾部接触,通过针体推杆将医用针的针头从针体出口推出时,推杆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通过推杆弹性体使得针体推杆复位时,医用针的尾部与推杆下定位台阶接触配合,且针体推杆复位后,针体推杆通过推针块与次待用针体的尾部接触配合。

在所述针体盒的尾端设置盒体仓门,在所述针体盒上设置用于将盒体仓门锁定在针体盒上的仓门连接锁柱,在所述仓门连接锁柱上设置弹性锁片;

所述盒体仓门的一端与针体盒铰接,盒体仓门的另一端设置允许仓门连接锁柱以及弹性锁片通过的仓门锁定孔,仓门连接锁柱、弹性锁片从仓门锁定孔穿出后,利用弹性锁片与仓门锁定孔内的锁定台阶配合,能将盒体仓门与针体盒相互锁定。

在所述针体盒上还设置可开关的针体出口封门,通过针体出口封门能打开或封闭针体盒的针体出口。

所述针体出口封门的一端与针体盒的头端封板铰接,针体出口封门的另一端与针体盒的侧面采用可分离连接;在所述针体出口封门内设置允许医用针的针头嵌置的针头保护槽。

在所述针体盒的侧面设置侧面连接槽,在所述针体盒的头端封板上设置头端封板连接槽;在针体出口封门上设置与侧面连接槽适配的侧面连接柱以及与头端封板连接槽适配的头端封板连接柱;

侧面连接柱嵌置在侧面连接槽内时,针体出口封门能封闭针体出口,头端封板连接柱嵌置在头端封板连接槽内时,针体盒的针体出口处于敞开状态。

在所述针体盒上还设置推杆安装定位孔,针体推杆通过推杆安装定位孔安装于针体盒内,针体推杆的推针手柄位于针体盒外;

在所述推杆安装定位孔内设置与针体推杆配合的推杆定位环,推针块位于推杆定位环与针体出口之间,推杆弹性体位于推杆定位环与推针手柄之间。

在所述针体推杆上设置与推杆定位环适配的推杆定位台阶,所述推杆定位台阶与推针块分别位于针体推杆相应的侧面,且推杆定位台阶的上表面与推针块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本发明的优点:在针体盒内设置医用针体,医用针体包括若干并排的医用针,通过横向推动机构能推动医用针能始终紧贴纵向推动机构,通过纵向推动机构能将医用针的针头从针体出口推出,继而能将使用后的医用针从针体盒内推出,实现针体盒内医用针的逐个使用后的推出,提高医用针使用的便捷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将待用针体从针体出口推出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纵向推动机构推动待用针体后复位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利用纵向推动机构推动次待用针体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待用针体与针体盒脱离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针体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医用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针体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针体盒、2-盒体仓门、3-横向推动弹性体连接板、4-仓门连接锁柱、5-弹性锁片、6-仓门锁定孔、7-横向推动弹性体、8-医用针、9-针头、10-针体出口封门、11-针头保护槽、12-头端封板连接柱、13-封门连接体、14-头端封板、15-头端封板连接槽、16-针体推杆、17-推杆弹性体、18-推针手柄、19-侧面连接柱、20-侧面连接槽、21-针头放置区、22-连接体安装槽、23-连接板放置定位槽、24-针体出口、25-推杆安装定位孔、26-推杆定位环、27-医用针体放置腔、28-针体台阶、29-弹性体套置部、30-推针块、31-推杆定位台阶、32-推杆下定位台阶、33-推杆下部体以及34-锁定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为了提高医用针8使用的便捷性与可靠性,本发明包括针体盒1以及置于所述针体盒1内的医用针体,所述医用针体包括若干并排分布的医用针8,位于针体盒1内医用针8的针头9与针体盒1头端的针体出口24对应,在所述针体盒1的头端设置用于将针体盒1内医用针8逐次从针体出口24推出的纵向推动机构,在所述针体盒1内的尾部设置与医用针体适配连接的横向推动机构,通过横向推动机构能将针体盒1内的医用针体推向并贴紧纵向推动机构;

医用针体内邻近针体盒1头端的医用针8为待用针体,医用针体内紧邻所述待用针体的医用针8为次待用针体;利用纵向推动机构将待用针体的针头9从针体出口24推出,纵向推动机构复位后,通过横向推动机构使得待用针体的尾部能保持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

利用纵向推动机构将次待用针体的针头9从针体出口24推出时,所述纵向推动机构能将上述待用针体逐渐从针体盒1内推出,纵向推动机构复位且通过横向推动机构使得次待用针体的尾部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时,上述待用针体与针体盒1以及纵向推动机构脱离。

具体地,针体盒1、医用针体、横向推动机构以及纵向推动机构均需要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针体盒1呈矩形状,在针体盒1内具有医用针体放置腔27,医用针体置于针体盒1的医用针体放置腔27内。针体出口24位于针体盒1头端的一侧,针体出口24与医用针体放置腔27相连通。医用针体内包括若干医用针8,医用针8之间采用相同的排布形式,医用针8的长度小于医用针体放置腔27的高度,医用针体的长度方向与针体盒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医用针8的长度方向与针体盒1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具体实施时,医用针体内的医用针8之间相互连接,医用针8之间可以采用粘结或采用磁性等连接形式,即使得医用针8之间呈相互紧靠的紧密连接,医用针8之间的连接情况可以参考现有订书钉的情况。

医用针体内的医用针8呈单排形式,医用针8在针体盒1内,医用针8的尾部位于针体盒1内的针体导向槽内,医用针8的头端呈悬空状态,即在针体盒1内具有针头放置区21,当推动医用针8时,医用针8的针头9能从针体出口24穿出,医用针8的针头9穿出后,能利用医用针8的针头9进行取血等操作。针头9的长度一般为1mm~5mm。

横向推动机构位于针体盒1内的尾部,通过横向推动机构能推动医用针8沿针体盒1的长度方向运动,即通过横向推动机构能使得医用针8具有向针体盒1头端运动的趋势,从而能使得医用针体能贴紧纵向推动机构,以便纵向推动机构能将针体盒1内的医用针8逐个从针体出口24推出。纵向推动机构推动医用针8的运动方向与针体盒1的长度方向垂直,即纵向推动机构8推动医用针8的运动方向与横向推动机构推动医用针8的运动方向垂直。

为便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针体盒1内靠近所述针体盒1头端的医用针8为待用针体,紧邻所述待用针体的医用针8为次待用针体,即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纵向推动机构先将待用针体从针体出口24推出并使用,当待用针体使用后,需要将待用针体从针体盒1内推出,并将次待用针体从针体出口24推出后便于使用,即在待用针体使用后,次待用针体会变成待用针体,后续对应紧邻的医用针8变成次待用针体。在通过纵向推动机构推动后,针体盒1内的医用针8重复上述待用针体、次待用针体的过程,直至针体盒1内的医用针8全部使用,在针体盒1内的医用针8全部使用后,将整个针体盒1丢弃至相应的位置不再使用。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横向推动机构作用下,待用针体紧贴纵向推动机构,以便纵向推动机构推动待用针体。纵向推动机构推动待用针体后进行复位操作,以便进行对次待用针体的推动。待用针体的尾部保持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时,能确保待用针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具体实施时,通过纵向推动机构对待用针体推动后,在横向推动机构作用下,待用针体能保持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且能使得次待用针体紧贴纵向推动机构。而通过纵向推动机构推动次待用针体并使得次待用针体与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时,能使得待用针体从针体盒1内脱离,即完成待用针体使用后的分离,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的次待用针体变为待用针体,紧邻的医用针8则成为次待用针体。重复上述过程,能实现将医用针8的逐个使用与分离,从而提高医用针8使用的便捷性与可靠性。

如图7所示,所述医用针8上设置针体台阶28,针体盒1内的医用针8采用相同的排布,医用针8的针体台阶28邻近针体盒1的头端;待用针体的尾部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时,次待用针体的针体台阶28与所述待用针体的尾端接触。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体台阶28位于医用针8的中部,所有医用针8的针头9均与针体出口24对应,以便医用针8的针头能从针体出口24推出。当待用针体的尾部与纵向推动机构的推动定位部接触配合时,且待用针体的尾部还与次待用针体的针体台阶28接触,待用针体的尾部与推动定位部、次待用针体的针体台阶28同时接触后,能确保待用针体的针头9进行穿刺等操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推动机构包括在针体盒1内处于压缩状态的横向推动弹性体7,所述横向推动弹性体7的一端与针体盒1的尾端接触,横向推动弹性体7的另一端与医用针体内邻近针体盒1尾部的医用针8接触。

本发明实施例中,横向推动弹性体7可以采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制成,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横向推动弹性体7的长度方向与医用针体内医用针8的排布方向相一致,即通过横向推动弹性体7能使得医用针体能始终紧贴靠近纵向推动机构,从而能便于纵向推动机构推动待用针体或次待用针体。

如图8所示,所述纵向推动机构包括针体推杆16、设置于针体推杆16上部的推针块30以及套设于针体推杆16上的推杆弹性体17;所述推针块30凸出于针体推杆16的侧部;所述推动定位部32为设置于针体推杆16下部的推杆下定位台阶32,且推杆下定位台阶32与推针块30位于针体推杆16的同一侧;在所述针体推杆16的顶端设置推针手柄18,所述推杆弹性体17位于推针块30与推针手柄18之间;

针体推杆16的推针块30与医用针8的尾部接触,通过针体推杆16将医用针8的针头9从针体出口24推出时,推杆弹性体17处于压缩状态,通过推杆弹性体17使得针体推杆16复位时,医用针8的尾部与推杆下定位台阶32接触配合,且针体推杆16复位后,针体推杆16通过推针块30与次待用针体的尾部接触配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体推杆16的长度方向与针体盒1的长度方向垂直,针体推杆16在针体盒1内能沿所述针体推杆16的长度方向运动,即针体推杆16在针体盒1内的运动方向与医用针8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推针手柄18与推针块30之间的针体推杆16形成弹性体套置部29,推杆弹性体17套在弹性体套置部上,推杆弹性体17可以采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制成,当针体推杆16将医用针8从针体出口24推出时,推杆弹性体17处于压缩状态,而在撤去加载针体推杆16上的作用力后,在推杆弹性体17的作用下,针体推杆16能实现复位。

初始状态下,针体推杆16的推针块30能与待用针体的尾部接触,通过针体推杆16将待用针体的针头9从针体出口24推出,在推动待用针体过程中,能使得推杆弹性体9处于压缩状态。通过推杆弹性体17使得针体推杆16复位时,即针体推杆16向远离针体出口24的方向运动,在横向推动弹性体7的作用下,能使得针体推杆16下部的推杆下定位台阶32与待用针体的尾部接触;同时,复位后的针体推杆16的推针块30能与次待用针体的尾部接触,为后续通过针体推杆16实现对次待用针体的推动做准备。

如图6所示,在所述针体盒1上还设置推杆安装定位孔25,针体推杆16通过推杆安装定位孔25安装于针体盒1内,针体推杆16的推针手柄18位于针体盒1外;

在所述推杆安装定位孔25内设置与针体推杆16配合的推杆定位环26,推针块30位于推杆定位环26与针体出口24之间,推杆弹性体17位于推杆定位环26与推针手柄18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推杆安装定位孔25贯通针体盒1,推杆安装定位孔25与针体出口24分别位于针体盒1的两侧,推杆安装定位孔25与针体出口24呈同轴分布,从而针体推杆16通过推杆安装定位孔25与针体盒1适配连接后,针体推杆16的底端能从针体出口24穿出。针体推杆16的长度大于针体盒1的宽度,即大于推杆安装定位孔25与针体出口24之间的距离。推针手柄18位于针体盒1外。

在推杆安装定位孔25内设置推杆定位环26,针体推杆16能穿过推杆定位环26,针体推杆16上的推杆弹性体17被限定在推针手柄18与推杆定位环26之间。而当针体推杆16在推杆弹性体17作用下复位时,针体推杆16上的推针块30与推杆定位环26接触,在针体推杆16运动过程中,推针块30始终位于推杆定位环26与针体出口24之间;即利用推杆定位环26能对推针块30的位置进行限位,使得针体推杆16复位时,推针块30恰与相应医用针8的尾部邻接,从而为后续对医用针8的推动提供方便。

进一步地,在所述针体推杆16上设置与推杆定位环26适配的推杆定位台阶31,所述推杆定位台阶31与推针块30分别位于针体推杆16相应的侧面,且推杆定位台阶31的上表面与推针块30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本发明实施例中,针体推杆16的横截面呈矩形,推杆定位台阶31与推针块30分别位于针体推杆16的两个对应的侧面上,当推针块30与推杆定位环26邻接或接触时,推杆定位台阶31也能与推杆定位环26邻接或接触。针体推杆16中,推杆定位台阶31与针体推杆16的底端之间的部分形成推杆下部体33,推杆下定位台阶32设置于所述推杆下部体33上。此外,医用针8的横截面也呈矩形。

进一步地,在所述针体盒1的尾端设置盒体仓门2,在所述针体盒1上设置用于将盒体仓门2锁定在针体盒1上的仓门连接锁柱4,在所述仓门连接锁柱4上设置弹性锁片5;

所述盒体仓门2的一端与针体盒1铰接,盒体仓门2的另一端设置允许仓门连接锁柱4以及弹性锁片5通过的仓门锁定孔6,仓门连接锁柱4、弹性锁片5从仓门锁定孔6穿出后,利用弹性锁片5与仓门锁定孔6内的锁定台阶34配合,能将盒体仓门2与针体盒1相互锁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盒体仓门2能使得针体盒1的尾端具有开口,通过针体盒1尾端的开口能方便将医用针体置于针体盒1内;而在将医用针体置于针体盒1内后,需用利用盒体仓门2将针体盒1的尾端封闭。为了实现对针体盒1尾端的封闭,在针体盒1上设置仓门连接锁柱4,仓门连接锁柱4的长度方向与针体盒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仓门连接锁柱4的一端与针体盒1连接,仓门连接锁柱4的另一端设置弹性锁片5,所述弹性锁片5可以在仓门连接锁柱4的端部呈对称分布。

盒体仓门2的一端与针体盒1铰接,盒体仓门2的另一端设置仓门锁定孔6,仓门锁定孔6贯通盒体仓门2,在仓门锁定孔6内设置锁定台阶34。在将盒体仓门2与针体盒1锁定时,利用弹性锁片5的弹性将弹性锁片5紧贴在仓门连接锁柱4的端部,以便将仓门连接锁柱4以及弹性锁片5穿过仓门锁定孔6,在穿过仓门锁定孔6后,弹性锁片5处于张开状态,且利用弹性锁片5与锁定台阶34配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盒体仓门2被非正常打开,即盒体仓门2将针体盒1的尾端封闭后,能确保医用针体在针体盒1内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此外,在盒体仓门2内还设置连接板放置定位槽23,在连接板放置定位槽23内放置横向推动弹性体连接板3,横向推动弹性体7可以通过横向推动弹性体连接板3与盒体仓门2连接,横向推动弹性体连接板3与横向推动弹性体7的端部可以采用固定连接,能方便实现将横向推动弹性体7安装于针体盒1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针体盒1上还设置可开关的针体出口封门10,通过针体出口封门10能打开或封闭针体盒1的针体出口24。

具体地,所述针体出口封门10的一端与针体盒1的头端封板14铰接,针体出口封门10的另一端与针体盒1的侧面采用可分离连接;在所述针体出口封门10内设置允许医用针8的针头9嵌置的针头保护槽11。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头端封板14能封闭针体盒1的头端,头端封板14与针体盒1之间可以采用一体式连接或其他的固定形式。针体出口封门10与头端封板14铰接,针体出口封门10与针体盒1的侧面采用可分离连接,针体出口封门10与针体盒1连接的侧面即为设置针体出口24的侧面。当针体出口封门10与针体盒1的侧面连接后,能实现对针体出口24的封闭;当针体出口封门10与针体盒1的侧面分离后,能使得针体出口24处于打开状态。在针体出口封门10内设置针头保护槽11,当通过纵向推动机构推动待用针体、次待用针体后,待用针体、次待用针体的针头均能嵌置在针头保护槽11内,从而在非使用状态下,实现对待用针体、次待用针体的保护。

进一步地,在所述针体盒1的侧面设置侧面连接槽20,在所述针体盒1的头端封板14上设置头端封板连接槽15;在针体出口封门10上设置与侧面连接槽20适配的侧面连接柱19以及与头端封板连接槽15适配的头端封板连接柱12;

侧面连接柱19嵌置在侧面连接槽20内时,针体出口封门10能封闭针体出口24,头端封板连接柱12嵌置在头端封板连接槽15内时,针体盒1的针体出口24处于敞开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头端封板14上设置连接体安装槽22,封门连接体13通过连接体安装槽22安装于头端封板14上,针体出口封门10与封门连接体13连接后,能实现针体出口封门10与头端封板14的铰接。封门连接体13可以采用常用的铰链等形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侧面连接槽20与针体出口24位于针体盒1的同一侧,侧面连接柱19嵌置在侧面连接槽20时,能实现针体出口封门10与针体盒1侧面的连接,如图1所示。当头端封板连接柱12嵌置在头端封板连接槽15时,在打开针体出口24的同时,能实现将针体出口封门10与头端封板14的连接,即针体出口封门10不会影响到针体出口24的正常使用,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当然,当需要利用针体出口封门10再次对针体出口24封闭时,只需要将头端封板连接柱12与头端封板连接槽15分离,且侧面连接柱19与侧面连接槽20连接配合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