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2465发布日期:2019-03-15 23:57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轮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日常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轮椅。



背景技术:

电动轮椅是在传统手动轮椅的基础上,叠加高性能动力驱动装置、智能操纵装置、电池等部件,改造升级而成的。

具备人工操纵智能控制器,就能驱动轮椅完成前进、后退、转向、站立、平躺、等多种功能的新一代智能化轮椅,是现代精密机械、智能数控、工程力学等领域相结合的高新科技产品。

中国专利cn104825285b公开的一种电动轮椅,包括行走底座和座椅,所述行走底座包括前轮支架、后轮支架、驱动轮装置和蓄电池,驱动轮装置包括控制器、驱动电机和驱动轮,所述前轮支架包括支撑管、连接柱以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第一前轮安装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前轮安装板,连接柱穿过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安装孔、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安装孔并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前轮安装板、第二前轮安装板上,采用连接柱实现了第一前轮安装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前轮安装板之间的固定连接,不仅简化了产品的结构、降低了工艺制造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保证前轮支架强度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重量;轮椅爬坡一直是轮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中经常会有台阶,上述发明中的轮椅并不能完成爬坡作业,轮椅无法上台阶,在未设置轮椅通道的地方轮椅不便上坡,且在上公交时,轮椅使用者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上车,使用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爬坡,提升爬坡稳定性的电动轮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轮椅,包括座椅和设于所述座椅下方的驱动装置,所述座椅侧壁上设有靠背,所述座椅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上设有控制盘,所述座椅另一侧侧壁上还设有可调节角度的脚踏,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履带、设于所述第一履带内侧的第二履带及设于所述第一履带一端的第三履带,所述第二履带和所述第三履带可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履带、所述第二履带及所述第三履带上分别设有多个凸块;控制盘用以操控轮椅上的电动组件,使用者通过对控制盘的操作,可方便的对轮椅进行控制,方便使用者的使用;通过凸块便于轮椅在爬梯时与台阶相互配合,使履带卡在台阶上,使轮椅在履带的作用下天平稳的往上运动;当需要驱动轮椅上台阶时,第三履带倾斜设置,驱动轮椅运动到台阶处,在第三履带的作用下使第一履带与台阶相接触,使第一履带一部分与台阶相配合,通过控制盘控制第三履带进行翻转,使第三履带转动到与第一履带呈水平位置处,增加第一履带的长度,在第一履带和第三履带的共同作用下,带动轮椅往上运动,完成轮椅的爬梯作业;当驱动轮椅上公交时,通过控制盘驱动第二履带转动,使第二履带往下翻转与地面相接触,在第二履带的作用下使轮椅产生切斜角度,使第三履带与地面相接触,在第三履带与第二履带的共同作用下带动轮椅往前运动,使第一履带与车体台阶相接触,驱动第三履带转动,使轮椅在第三履带的支撑和第一履带的转动下完成上公交的动作,无需他人帮助即可完成上公交动作,增加轮椅的使用方便性,使轮椅使用多种路况。

所述座椅下方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连接辊、第二连接辊及第三连接辊,所述第一连接辊、所述第二连接辊及所述第三连接辊通过一第一连接杆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辊、所述第二连接辊及所述第三连接辊呈三角形结构;安装架为座椅提供支撑效果,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增加轮椅的载重能力,提升轮椅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安装架将座椅和驱动装置结合在一起,使轮椅在控制盘的控制下自动运动,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增加轮椅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连接辊上设有第一调节齿轮,所述座椅底部设有安装箱,所述安装箱内设有调节电机,所述调节电机输出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调节齿轮相配合的第二调节齿轮,所述第二调节齿轮上设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通过一连接板连于所述第一连接辊上;当轮椅做爬梯或上公交运动时,可通过控制盘驱动调节电机,使第一调节齿轮和第二调节齿轮相互配合,在第一调节齿轮和第二调节齿轮的作用下,使座椅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在轮椅发生倾斜时,使座椅仍然处于水平状态,增加轮椅的平稳性,防止出现轮椅翻到现象,同时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提升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所述第一连接辊一侧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连接辊一侧设有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传动配合的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二连接辊和所述第三连接辊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及所述第三传动轮通过一第一传动带相连,所述第一履带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和所述第三传动轮上;第一驱动电机为第一履带提供动力,使第一履带能够正常的进行转动,在第一传动带的作用下,将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使第一履带的两端速度一致,便于第一履带稳定的转动,避免轮椅因速度不一发生侧翻事件,提升轮椅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第一连接辊另一侧设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连接辊另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传动配合的第四传动轮,所述第二连接辊和所述第三连接辊的另一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五传动轮和第六传动轮,所述第四传动轮、所述第五传动轮及所述第六传动轮通过一第二传动带相连,所述第二履带套设于所述第五传动轮和所述第六传动轮上;第二驱动电机为第二履带提供动力,使第二履带正常转动,当第二履带翻转到与地面相接触时,第二驱动电机才能工作,使第二履带配合第三履带完成轮椅的上公交动作,使轮椅在无需外人帮助下也可完成上公交动作,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

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辊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块和与所述第三连接辊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安装块内设有第二旋转电机,所述第二安装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旋转电机传动配合的第七传动轮,所述第三连接辊上设有与所述第七传动轮相配合的第八传动轮,所述第八传动轮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上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一第四连接辊相连,所述第三履带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辊和所述第四连接辊上;通过第七传动轮和第八传动轮的相互配合,实现第三履带的转动,使第三履带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动,对第三履带的斜率进行控制,以适应不同斜度的楼梯,使轮椅能够在第一履带和第三履带的配合下实现上多种不同斜率楼梯的功能,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

所述第一安装块内设有第一旋转电机,所述第一安装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相配合的第九传动轮,所述第二连接辊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九传动轮传动配合的第十传动轮,所述第十传动轮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二连接套上设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与一第五连接辊相连,所述第二履带套设于所述第五连接辊上;在第九传动轮与第十传动轮的相互配合下,实现第二履带的翻转,使第二履带在第一旋转电机的作用下翻转一定角度,便于使轮椅前端抬起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使第一履带与公交车台阶相接触,完成轮椅的上公交动作,使轮椅在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是上公交,大大提升了轮椅使用的方便性。

所述第一连接套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三连接辊上,所述第二连接套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辊上;通过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可转动连接,便于驱动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的转动,使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在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的作用下进行翻转,从而完成轮椅的上台阶和上公交动作,增加轮椅的功能性,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

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有第一罩壳和第二罩壳,所述第一罩壳设于所述第二转辊上方,所述第二罩壳设于所述第三转辊上方;第一罩壳和第二罩壳对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翻转的极限角度进行限定,避免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翻转过大距离与安装块相接触,避免履带对安装块内的旋转电机造成影响,提升轮椅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座椅侧壁上设有第四连接杆,所述脚踏通过一第五连接杆活动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杆上,所述第四连接杆上设有第六连接杆,所述第六连接杆上设有限位杆,所述第五连接杆上活动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杆相配合的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限位杆相配合的限位槽;通过限位板与限位杆的相互配合,对第四连接杆起固定作用,使第四连接杆固定在相应的角度上,便于对使用者的腿部起支撑作用;通过活动槽与多个限位槽的相互配合,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脚踏的角度进行调整,提升使用者使用的舒适度,提升轮椅的用户体验。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第一履带、第二履带及第三履带的相互配合下,使轮椅在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轮椅的爬梯作业和上公交作业,提升轮椅使用的便捷性,增加轮椅使用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电动轮椅,包括座椅1和设于所述座椅1下方的驱动装置,所述座椅1侧壁上设有靠背19,靠背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调整,靠背的调整方法与现有技术中轮椅靠背的调整方法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座椅1两侧分别设有扶手11,所述扶手11上设有控制盘12,所述座椅1另一侧侧壁上还设有可调节角度的脚踏14,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履带26、设于所述第一履带26内侧的第二履带220及设于所述第一履带26一端的第三履带28,所述第二履带220和所述第三履带28可进行翻转;所述第一履带26、所述第二履带220及所述第三履带28上分别设有多个凸块。

控制盘用以操控轮椅上的电动组件,使用者通过对控制盘的操作,可方便的对轮椅进行控制,方便使用者的使用;通过凸块便于轮椅在爬梯时与台阶相互配合,使履带卡在台阶上,使轮椅在履带的作用下天平稳的往上运动;当需要驱动轮椅上台阶时,第三履带倾斜设置,驱动轮椅运动到台阶处,在第三履带的作用下使第一履带与台阶相接触,使第一履带一部分与台阶相配合,通过控制盘控制第三履带进行翻转,使第三履带转动到与第一履带呈水平位置处,增加第一履带的长度,在第一履带和第三履带的共同作用下,带动轮椅往上运动,完成轮椅的爬梯作业;当驱动轮椅上公交时,通过控制盘驱动第二履带转动,使第二履带往下翻转与地面相接触,在第二履带的作用下使轮椅产生切斜角度,使第三履带与地面相接触,在第三履带与第二履带的共同作用下带动轮椅往前运动,使第一履带与车体台阶相接触,驱动第三履带转动,使轮椅在第三履带的支撑和第一履带的转动下完成上公交的动作,无需他人帮助即可完成上公交动作,增加轮椅的使用方便性,使轮椅使用多种路况。

所述座椅1下方设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第一连接辊21、第二连接辊22及第三连接辊23,所述第一连接辊21、所述第二连接辊22及所述第三连接辊23通过一第一连接杆24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辊21、所述第二连接辊22及所述第三连接辊23呈三角形结构;安装架为座椅提供支撑效果,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增加轮椅的载重能力,提升轮椅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安装架将座椅和驱动装置结合在一起,使轮椅在控制盘的控制下自动运动,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增加轮椅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连接辊21上设有第一调节齿轮211,所述座椅1底部设有安装箱13,所述安装箱13内设有调节电机,所述调节电机输出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调节齿轮211相配合的第二调节齿轮15,所述第二调节齿轮15上设有第一连接轴151,所述第一连接轴151通过一连接板18连于所述第一连接辊217上;第一调节齿轮为两组,分别设于第一连接辊两侧,相对应的第二调节齿轮也为两组,分别设于安装箱两侧,第一连接辊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连接轴,连接板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轴上,在连接板与第二连接轴的可转动连接下,便于座椅在第一调节齿轮和第二调节齿轮的作用下转动;通过连接板与第二连接轴的相互连接,将座椅连接在第一连接辊上;当轮椅做爬梯或上公交运动时,可通过控制盘驱动调节电机,使第一调节齿轮和第二调节齿轮相互配合,在第一调节齿轮和第二调节齿轮的作用下,使座椅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在轮椅发生倾斜时,使座椅仍然处于水平状态,增加轮椅的平稳性,防止出现轮椅翻到现象,同时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提升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所述第一连接辊21一侧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连接辊21一侧设有设有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传动配合的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二连接辊22和所述第三连接辊23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及所述第三传动轮通过一第一传动带25相连,所述第一履带26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轮和所述第三传动轮上;第一驱动电机为第一履带提供动力,使第一履带能够正常的进行转动,在第一传动带的作用下,将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轮和第三传动轮,使第一履带的两端速度一致,便于第一履带稳定的转动,避免轮椅因速度不一发生侧翻事件,提升轮椅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第一连接辊21另一侧设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连接辊21另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传动配合的第四传动轮,所述第二连接辊22和所述第三连接辊23的另一侧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五传动轮和第六传动轮,所述第四传动轮、所述第五传动轮及所述第六传动轮通过一第二传动带29相连,所述第二履带220套设于所述第五传动轮和所述第六传动轮上;第二驱动电机为第二履带提供动力,使第二履带正常转动,当第二履带翻转到与地面相接触时,第二驱动电机才能工作,使第二履带配合第三履带完成轮椅的上公交动作,使轮椅在无需外人帮助下也可完成上公交动作,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将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分别用两个驱动电机进行驱动,使第一履带和第二履带分开独立进行工作,确保驱动电机对履带传动的稳定性,使轮椅的运动变的更为稳定。

所述第一连接杆24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辊22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块242和与所述第三连接辊23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块241,所述第二安装块241内设有第二旋转电机,所述第二安装块24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旋转电机传动配合的第七传动轮2411,所述第三连接辊23上设有与所述第七传动轮2411相配合的第八传动轮231,所述第八传动轮231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套232,所述第一连接套232上设有第二连接杆233,所述第二连接杆233与一第四连接辊27相连,所述第三履带28套设于所述第三连接辊23和所述第四连接辊27上;通过第七传动轮和第八传动轮的相互配合,实现第三履带的转动,使第三履带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动,对第三履带的斜率进行控制,以适应不同斜度的楼梯,使轮椅能够在第一履带和第三履带的配合下实现上多种不同斜率楼梯的功能,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第三履带在第三传动轮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使第三履带与第一履带同步转动,为第三履带提供动力,便于第三履带与第一履带协同配合,提升轮椅的爬梯效果。

所述第一安装块242内设有第一旋转电机,所述第一安装块24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相配合的第九传动轮2421,所述第二连接辊22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九传动轮2421传动配合的第十传动轮221,所述第十传动轮221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套222,所述第二连接套222上设有第三连接杆223,所述第三连接杆223与一第五连接辊210相连,所述第二履带220套设于所述第五连接辊210上;在第九传动轮与第十传动轮的相互配合下,实现第二履带的翻转,使第二履带在第一旋转电机的作用下翻转一定角度,便于使轮椅前端抬起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使第一履带与公交车台阶相接触,完成轮椅的上公交动作,使轮椅在无需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上公交,大大提升了轮椅使用的方便性。

所述第一连接套232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三连接辊23上,所述第二连接套222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辊22上;第一连接套套设于第三连接辊上,第二连接套设于第二连接辊上,在传动轮的配合下,对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起固定作用;通过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的可转动连接,便于驱动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的转动,使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在第一旋转电机和第二旋转电机的作用下进行翻转,从而完成轮椅的上台阶和上公交动作,增加轮椅的功能性,提升轮椅使用的方便性。

所述第一连接杆24上设有第一罩壳243和第二罩壳244,所述第一罩壳243设于所述第二转辊22上方,所述第二罩壳244设于所述第三转辊23上方;第一罩壳和第二罩壳对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翻转的极限角度进行限定,避免第二履带和第三履带翻转过大距离与安装块相接触,避免履带对安装块内的旋转电机造成影响,提升轮椅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座椅1侧壁上设有第四连接杆16,所述脚踏14通过一第五连接杆17铰接于所述第四连接杆16上,所述第四连接杆16上设有第六连接杆110,所述第六连接杆110上设有限位杆1101,所述第五连接杆17上铰接有限位板120,所述限位板120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杆1101相配合的活动槽1201,所述活动槽1201内壁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限位杆1101相配合的限位槽1202;通过限位板与限位杆的相互配合,对第四连接杆起固定作用,使第四连接杆固定在相应的角度上,便于对使用者的腿部起支撑作用;通过活动槽与多个限位槽的相互配合,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脚踏的角度进行调整,提升使用者使用的舒适度,提升轮椅的用户体验;到需要对脚踏的位置进行调整时,绕着铰接点转动限位板,使限位杆从限位槽内脱出,绕着第四连接杆上的连接点转动第五连接杆,对脚踏位置进行调整,将脚踏位置调整后,转动限位板,使限位杆嵌入到最近的限位槽内,通过限位杆与限位槽的相互配合,对第五连接杆起固定作用,从而对脚踏起固定作用,便于使用者放置。

轮椅处于正常状态下时,第一履带作为主要动力履带,通过第一履带使轮椅的平地上移动,第二履带设于第一履带内侧,第二履带与第一履带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履带不与地面相接触;第三履带处于倾斜状态,第三履带的一端设于靠背下方,使第三履带不会单独的突出轮椅,避免第三履带在轮椅移动时与外界碰撞,提升轮椅运动的稳定性;当需要操作轮椅上楼梯时,在第一履带的作用下使轮椅运动到阶梯旁,调整第三履带的倾斜角度,使第三履带与台阶相接触,使第三履带上的凸块卡在台阶上,在第三履带的作用下带动轮椅发生倾斜,从而使第一履带运动至台阶上,使第一履带上的凸块卡在台阶上,通过调整电机调整座椅位置,使座椅转动到水平位置,确保轮椅受力均匀,调整第三履带,使第三履带往下转动至与第一履带处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三履带和第一履带的共同作用下,带动轮椅沿着阶梯往上运动,完成轮椅的上楼梯动作;

当需要操作轮椅上公交时,在第一履带的作用下使轮椅运动至公交车台阶前方,操作控制盘,使第一旋转电机转动,在第一旋转电机的作用下,驱动第二履带往下翻转一定角度,使轮椅前端升起,此时第三履带与地面相接触,轮椅处于倾斜状态;通过调整电机对座椅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座椅恢复到水平状态,保持轮椅的重心位置,避免轮椅倾倒;驱动第三履带和第二履带带动轮椅移动,使第一履带前端与公交车台阶相接触,使第一履带上的凸块卡在公交车台阶上,此时第二履带往上翻转,第三履带往下翻转,与第一履带相互配合,将轮椅推送上公交车,待轮椅前端上公交车后,在第一履带的作用下使轮椅进入到公交车内,第三履带在第二旋转电机的作用下往上翻转,使第三履带进行复位,便于轮椅在平地上的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