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创家用针灸器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92708发布日期:2019-04-03 04:05阅读:8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创家用针灸器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创家用针灸器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婴幼儿疾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治疗腹泻,主要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抗生素治疗等等,抗生素的使用容易破坏患儿肠道内的有益共生菌群,破坏其免疫能力,对非细菌性的腹泻主要以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效果欠佳。中医采用针刺腹部的天枢穴、止泻穴、水道穴来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费用低廉、避免使用抗生素等优点,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认为腹泻的病位主要位于大肠,而与脾、胃、肺、肝、肾等关系密切。作为与腹泻关系最密切的大肠来说,其募穴——天枢穴是治疗腹泻的最主要的穴位。天枢穴归属足阳明胃经,被认为是气机运行之枢机,故针刺天枢穴能使脾胃气机运行,调整肠腑之气,腹泻得以治疗;止泻穴为经验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对腹泻有显著疗效;水道穴善治各种水肿病,有通便利水的功效,与天枢配伍,加强其治疗效果。

但在我国,幼儿监护人对针刺治疗接受度较低,主要因为以下原因:一是针刺天枢、止泻穴等均需要刺入腹部,幼儿监护人普遍担心可能会伤及腹部脏器;二是在针刺过程中幼儿不配合,哭闹挣扎,干扰治疗实施;三是对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欠了解。

有文献报道,在治疗小儿腹泻中采用钝针进行治疗,即将针灸针针尖磨钝备用,取天枢穴等穴,力度由轻至重,缓慢下压至针灸针弯曲,无需刺破皮肤,十余秒后患儿穴位周围皮肤逐渐发红,将针缓慢抬起,治疗腹泻疗效肯定。

在采用钝针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利用钝针对穴位施加精确的压力,且在对穴位施加压力时,需要保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目前采用钝针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是医生手持钝针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这种操作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钝针对穴位施加的压力难以精确控制;并且在操作过程中,钝针对穴位的压力需要保持一段时间,在这过程中医生需要手持钝针对穴位持续施压,对医生的体力消耗较大,操作起来比较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治疗小儿腹泻中采用钝针进行治疗时,钝针对穴位施加的压力难以精确控制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无创家用针灸器及使用方法,能够精确控制钝针对穴位施加的压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无创家用针灸器,包括针筒架,所述针筒架两侧分别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的端部可拆卸连接有粘贴于患者皮肤上的胶板,所述针筒架上设置有针筒孔,所述针筒孔内设置有可沿针筒孔轴向移动的针筒,所述针筒内可拆卸连接有针芯,所述针芯的下端延伸至针筒外,所述针芯的上端与针筒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针筒内还设置有处理模块,所述针筒外设置有压力显示器,所述压力显示器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处理模块电连接。

本发明在进行治疗时,针芯不刺入皮肤,只是在穴位表面皮肤施加压力,治疗后不留下创口,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也更加安全,对孩子进行治疗时,孩子能够更加配合。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将胶板粘贴到患者的皮肤上,从而使针筒通过针筒架和托板固定在患者皮肤上,这样医生无需全程手持针筒,减少了医生的体力消耗,使得医生能够轻松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同时也使整个过程中针芯对穴位施加的压力保持恒定。本发明在使用时,针芯对患者穴位施加的压力数值通过压力显示器显示出来,这样,对患者穴位施加的压力便可以精确控制,提高了治疗效果。所述针芯与针筒之间可拆卸连接,在对上一位患者治疗过后,针芯可进行更换并对下一位患者进行治疗使用,这样便避免了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所述胶板与托板之间可拆卸连接,使得胶板在用过后可进行更换,使用起来更加卫生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压力显示器设置有用于显示压力数值的显示屏。

作为优选,所述胶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设置铺设有水凝胶层,所述底板与托板之间通过卡扣方式相连。所述水凝胶无毒,对患者皮肤刺激小,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所述底板与托板之间通过卡扣方式相连,便于胶板的拆卸。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两端设置有卡孔,所述托板的端部设置有与卡孔相连的卡钩。

作为优选,所述针筒孔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针筒的外环面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针筒与针筒孔之间螺纹配合。所述针筒与针筒孔之间通过螺纹配合,只需转动针筒,便能实现针筒的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针筒内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方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下方设置有用于连接针芯的套筒,所述套筒内部设置有第一磁块;所述针芯上端设置有第二磁块,所述第一磁块与第二磁块之间磁性相连。所述针芯通过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之间的磁力实现与套筒的连接。在更换针芯时,只需将原来的针芯从针筒中拔出,将新的针芯上端插入套筒内,针芯能够在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相互吸引下固定到套筒中,更换过程简单方便,避免了不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作为优选,所述针芯的下端设置有球形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可转动连接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钢珠。由于钢珠可转动连接在凹槽内,针筒在转动时,钢珠与患者皮肤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避免了对皮肤的擦伤。

一种无创家用针灸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1)将托板两端的胶板粘贴于患者的皮肤上,同时使针芯的下端对准穴位表面皮肤;

2)转动针筒使针芯下端接触穴位表面皮肤,直至压力显示器上显示的压力数值达到所需的施加压力后停止转动,并保持一段时间;

3)与步骤2)中相反的方向转动针筒,使针筒下端脱离穴位表面皮肤;

4)将胶板与患者皮肤脱离。

作为优选,步骤2)中,保持的时间为15~20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对患者穴位施加精确的压力,有效提升了治疗效果。本发明在进行治疗时,针芯不刺入皮肤,只是在穴位表面皮肤施加压力,治疗后不留下创口,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也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放大图。

图5为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胶板与与托板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中:1、针筒架,2、托板,3、胶板,4、针筒,5、压力显示器,6、处理模块,7、电池,8、固定板,9、压力传感器,10、套筒,11、针芯,12、第一磁块,13、第二磁块,14、钢珠,15、底板,16、水凝胶层,17、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无创家用针灸器,包括针筒架1。所述针筒架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针筒架1底部两侧设置有分别设置有托板2。所述托板2为弧形板状结构。每个托板2的端部均设置有可拆卸的胶板3。所述胶板3包括底板15。所述底板15为矩形板状结构。所述底板15一侧铺设有水凝胶层16。所述底板15的两端设置有卡孔。所述托板2上对应设置有与卡孔相连的卡钩17。

所述针筒架1中间设置有针筒孔。所述针筒孔中连接有可沿针筒孔轴向移动的针筒4。所述针筒孔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针筒外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针筒4螺纹连接在针筒孔中。所述针筒4为圆筒结构。所述针筒4内部设置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下端连接有压力传感器9。所述压力传感器9的下端连接有套筒10。所述套筒10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套筒10上端封闭,下端开口。所述套筒10内设置有第一磁块12。所述固定板8的上方设置有电池7和处理模块6。所述针筒4的外部设置有压力显示器5。所述压力显示器5设置在针筒4外部的上端。所述压力传感器9、压力显示器5和电池7分别与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压力显示器5设置有显示屏和显示灯。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压力数值的大小。所述显示灯共设置有三个,分别为绿色显示灯、黄色显示灯和红色显示灯。所述绿色显示灯亮时代表压力低,黄色显示灯亮代表压力中等,红色显示灯亮时代表压力高。所述针筒4的下端设置有柱孔。所述柱孔沿着针筒4的轴向设置。

所述针筒4中连接有可拆卸的针芯11。所述针芯11为圆形杆状结构。所述针芯11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磁块13。所述针芯11的上端与套筒10相连。通过第一磁块12和第二磁块13的相互吸引使得针芯11的上端固定在套筒10内。所述针芯11的下端通过柱孔延伸至针筒4外。所述针芯11的下端设置有球形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嵌接有钢珠14。所述钢珠14可转动连接在凹槽内。所述钢珠14与凹槽相匹配。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1)将托板2两端的胶板3粘贴于患者的皮肤上,同时使针芯11的下端对准穴位表面皮肤;2)转动针筒使针芯(11)下端接触穴位表面皮肤,直至压力显示器5上显示的压力数值达到所需的施加压力后停止转动,并保持一段时间;保持的时间为15~20秒;3)与步骤2)中相反的方向转动针筒4,使针筒4下端脱离穴位表面皮肤;4)将胶板3与患者皮肤脱离。

本发明在进行治疗时,针芯不刺入皮肤,只是在穴位表面皮肤施加压力,治疗后不留下创口,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也更加安全,对孩子进行治疗时,孩子能够更加配合。本发明在使用时,针芯对患者穴位施加的压力数值通过压力显示器显示出来,这样,对患者穴位施加的压力便可以精确控制,提高了治疗效果。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针筒通过针筒架和托板固定在患者皮肤上,这样医生无需全程手持针筒,减少了医生的体力消耗,使得医生能够轻松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本发明中,针芯与针筒之间采用磁性连接,在更换时,只需将原来的针芯从针筒中拔出,将新的针芯上端插入套筒内,针芯能够在第一磁块和第二磁块相互吸引下固定到套筒中,更换过程简单方便,避免了不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所述胶板与托板之间可拆卸连接,使得胶板在用过后可进行更换,使用起来更加卫生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