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眠仪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14718发布日期:2019-03-27 11:11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速眠仪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睡眠诱导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速眠仪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伴随人们的压力也逐渐增多,良好的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大众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由此人们对睡眠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速眠仪作为一种针对帮助人体睡眠的理疗仪器,它可以运用电磁刺激、仿生物波等技术来帮助人们睡眠。常见的速眠仪是在固定形状的表面下,设置天线阵列发出电磁信号,进而构成能效区域。当用户头部处于能效区域时,可以接收电磁信号。

然而,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头部偏离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则会导致速眠仪的能量分散、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速眠仪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速眠仪,包括:主体、能量转换器和控制器;所述能量转换器和所述控制器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所述主体和所述能量转换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用户处于清醒状态时,控制所述主体呈现限位结构,并在监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控制所述主体呈现非限位结构;

其中,所述限位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的头部处于所述能量转换器对应的能效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速眠仪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数据采集装置;所述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并将所述生理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生理数据监测所述用户的生理状态;所述生理状态包括所述清醒状态和所述睡眠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用于接收监测设备发送的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头部睡姿数据,并将所述头部睡姿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头部睡姿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并根据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调整所述限位结构的形状。

上述实施例中的速眠仪包括:主体、能量转换器和控制器;所述能量转换器和所述控制器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所述主体和所述能量转换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由于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速眠仪呈现不同结构状态,在用户处于清醒状态时,控制主体呈现限位结构,确保用户头部处于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内;并在监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控制主体呈现非限位结构,确保用户睡眠过程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速眠仪的整体睡眠诱导效果。

一种速眠仪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所述生理状态包括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

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清醒状态,则控制速眠仪呈现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的头部处于所述速眠仪对应的能效区域;

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睡眠状态,则控制所述速眠仪呈现非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包括:获取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根据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生理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包括:通过所述速眠仪自身的传感器,采集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包括:接收监测设备发送的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用户的头部睡姿数据;根据所述头部睡姿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根据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调整所述限位结构的形状。

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速眠仪的控制方法,通过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所述生理状态包括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清醒状态,则控制速眠仪呈现限位结构,确保用户头部处于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内;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睡眠状态,则控制所述速眠仪呈现非限位结构,确保用户睡眠过程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速眠仪的整体睡眠诱导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速眠仪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速眠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速眠仪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速眠仪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s401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速眠仪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

2:能量装换器;

3:控制器;

4:数据采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图1提供了一种速眠仪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该速眠仪包括:主体1、能量转换器2和控制器3;所述能量转换器2和所述控制器3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1内部,所述主体1和所述能量转换器2分别与所述控制器3连接;所述控制器3用于在用户处于清醒状态时,控制所述主体1呈现限位结构,并在监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控制所述主体1呈现非限位结构;其中,所述限位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的头部处于所述能量转换器2对应的能效区域。

其中,速眠仪主体1的材料可以是贴合人体皮肤的橡胶,也可以是乳胶材料,本实施不做具体限定,主体1的表面大小可以设置成常用枕头的表面大小。能量转换器2用于输出电磁信号,可以是阵列天线、红外热源、声音源等。控制器3可以用于对速眠仪内部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并控制速眠仪的其它的部件的协调工作,例如,可以用于控制速眠仪的模式切换、控制速眠仪能量的分布、也可以用于接收反射功率等。

具体地,如图2所示,限位结构可以用于调整速眠仪周围限位设计的高度,速眠仪的初始状态可以是限位结构,当用户每次使用时,速眠仪保持或调整为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可以为u型,也可以为凹槽等其它能够起到限位作用的结构。

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速眠仪的工作原理为,在用户使用速眠仪的过程中,用户头部枕在速眠仪主体1的表面,速眠仪主体1呈现限位结构,确保用户头部处于能量装换器2的能效区域内,促进用户加快睡眠,当监测到用户睡着时,控制器3可以控制速眠仪主体1两端降低一定的高度,使速眠仪回复平整状态,即可以呈现非限位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的速眠仪包括:主体、能量转换器和控制器;所述能量转换器和所述控制器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所述主体和所述能量转换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由于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速眠仪呈现不同结构状态,在用户处于清醒状态时,控制主体呈现限位结构,确保用户头部处于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内;并在监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睡眠状态时,控制主体呈现非限位结构,确保用户睡眠过程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速眠仪的整体睡眠诱导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提供了另一种速眠仪平面结构示意图,所述速眠仪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3连接的数据采集装置4;所述数据采集装置4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并将所述生理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3;所述控制器3还用于根据所述生理数据监测所述用户的生理状态;所述生理状态包括所述清醒状态和所述睡眠状态。

其中,用户的生理数据可以是用户的心率、呼吸率、血氧、鼾声、体动、翻身等睡眠数据,进而可以根据用户的生理数据确定用户的生理状态。例如,对于呼吸平稳、鼾声较大的用户可以确定该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对于体动较多、翻身较多的用户,可以确定该用户处于清醒状态。具体地,可以通过睡眠仪本身获取用户生理数据,也可以通过与速眠仪连接的其他监测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速眠仪内部设置一些传感器,用来检测用户的生理数据,也可以是速眠仪接收其它设备发送的生理数据。

可选地,数据采集装置4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其中,第一传感器是能够将检测到的检测信息,按预设规则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数据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的检测装置。例如,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数据评判用户的翻身数据,压力传感器的类型可以是扩散硅、电容式、金属应变电式等,也可以是温度传感器,或者其他类型传感器等,满足可以采集用户的生理数据即可,本实施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用于接收监测设备发送的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其中,通信装置可以是有线通讯装置,也可以是无线通信装置。监测设备可以是手机、手环、床垫等,例如,手机与速眠仪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连接,手机通过监测用户的生理数据,并将用户的生理数据发送给数据采集装置的通信装置,通信装置接收手机发送的用户的生理数据,速眠仪的控制器根据用户的生理数据,确定用户的生理状态,进而用于控制速眠仪的不同结构状态。

具体地,用户在使用速眠仪过程中,数据采集装置4通过速眠仪自身或外部其他监测设备采集用户的生理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体动等,并将采集到的生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3,控制器3根据生理数据确定用户的生理状态,对于用户处于清醒状态,速眠仪呈现限位结构,确保用户头部处于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内,当监测到用户睡着时,速眠仪呈现非限位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速眠仪还包括与控制器连接的数据采集装置,由于可以通过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用户的生理数据,并将生理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进而控制器还根据所述生理数据监测所述用户的生理状态,所述生理状态包括所述清醒状态和所述睡眠状态,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生理状态控制速眠仪呈现限位或非限位结构,对于限位结构,可以确保用户头部处于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内;对于非限位结构,确保用户睡眠过程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速眠仪的整体睡眠诱导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头部睡姿数据,并将所述头部睡姿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头部睡姿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并根据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调整所述限位结构的形状。

其中,头部睡姿可以是左侧卧、右侧卧、平躺等,第二传感器用于监测用户头部作用于该传感器所产生的感应值。当速眠仪启动后,采集速眠仪的每个传感器监测到的感应值,感应值越大,代表距离人头部越近,感应值越小,代表距离人头部越远。具体地,可以采集并计算多个频点的发射功率,进而采集并计算相应频点的反射功率,根据发射和反射功率差值,确定用户的头部形状。

示例性地,对于头部睡姿为平躺的用户,可以确定用户头部形状的三维坐标图,进而对于距离速眠仪位置高度较大的位置,通过速眠仪的控制器控制速眠仪的限位结构进行调整,例如,可以控制头部区域下凹,以使其更加适应用户头部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二传感器采集所述用户的头部睡姿数据,并将所述头部睡姿数据传输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头部睡姿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并根据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调整所述限位结构的形状,使得对于不同的头部睡姿,都可以调整速眠仪的限位结构,进而速眠仪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控制,缩短入睡时间,提高助眠有效性和快速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速眠仪的控制方法流程图,包括一下步骤:

s401,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所述生理状态包括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

其中,用户的生理状态用于表示用户的清醒程度,可以是根据速眠仪的本身获取的用户生理状态,也可以是根据外界其他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外界设备将用户的生理状态发送给速眠仪,进而速眠仪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

s402,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清醒状态,则控制速眠仪呈现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控制所述用户的头部处于所述速眠仪对应的能效区域。

具体地,限位结构可以用于调整速眠仪周围限位设计的高度,速眠仪的初始状态可以是限位结构,当用户每次使用时,速眠仪保持或调整为限位结构。示例性地,当用户生理状态为清醒状态时,可以根据用户的睡姿、入睡时间等,通过速眠仪的控制器控制速眠仪呈现限位结构,使得用户的头部处于速眠仪对应的能效区域,例如,用户平躺时,可以限位速眠仪用户的头部区域内的速眠仪区域降低,用户的头部区域外的速眠仪区域上升。

s403,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睡眠状态,则控制所述速眠仪呈现非限位结构。

示例性地,当用户生理状态为睡眠状态时,可以通过速眠仪的控制器降低速眠仪限位结构两端的高度,使速眠仪回复平整状态,即可以呈现非限位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所述生理状态包括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清醒状态,则控制速眠仪呈现限位结构,确保用户头部处于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内;若所述生理状态为所述睡眠状态,则控制所述速眠仪呈现非限位结构,确保用户睡眠过程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速眠仪的整体睡眠诱导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s401“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包括:

s501,获取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

其中,用户的生理数据可以是用户的心率、呼吸率、血氧、鼾声、体动、翻身等睡眠数据,可以通过速眠仪本身获取用户的生理数据,也可以根据其他监测设备获取用户的生理数据。

可选地,可以使通过所述速眠仪自身的传感器,采集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进而速眠仪获取用户的生理数据,也可以接收监测设备例如手机、手环、床垫等发送的用户的生理数据,进而速眠仪获取用户的生理数据。

示例性地,手机与速眠仪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连接,手机通过监测用户的生理数据,并将用户的生理数据发送给速眠仪。

s502,根据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生理状态。

示例性地,对于呼吸平稳、鼾声较大的用户可以确定该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对于体动较多、翻身较多的用户,可以确定该用户处于清醒状态。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根据所述用户的生理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生理状态,进而使得速眠仪可以根据生理状态控制速眠仪呈现限位或非限位结构,对于限位结构,可以确保用户头部处于速眠仪的能效区域内;对于非限位结构,确保用户睡眠过程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速眠仪的整体睡眠诱导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s601,获取所述用户的头部睡姿数据。

其中,头部睡姿可以是左侧卧、右侧卧、平躺等,可以根据速眠仪获取用户的头部睡姿数据。例如,可以监测用户头部作用于该速眠仪所产生的感应值。当速眠仪启动后,采集速眠仪监测到的感应值,感应值越大,代表距离人头部越近,感应值越小,代表距离人头部越远。

s602,根据所述头部睡姿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

具体地,可以采集并计算多个频点的发射功率,进而采集并计算相应频点的反射功率,根据发射和反射功率差值,确定用户的头部形状。

s603,根据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调整所述限位结构的形状。

示例性地,对于头部睡姿为平躺的用户,可以确定用户头部形状的三维坐标图,进而对于距离速眠仪位置高度较大的位置,通过速眠仪的控制器控制速眠仪的限位结构进行调整,例如,可以控制头部区域下凹,以使其更加适应用户头部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获取所述用户的头部睡姿数据;根据所述头部睡姿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根据所述用户的头部形状调整所述限位结构的形状,使得对于不同的头部睡姿,都可以调整速眠仪的限位结构,进而速眠仪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控制,缩短入睡时间,提高助眠有效性和快速性。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4-6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4-6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速眠仪的控制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7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