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直器校正方法、装置、CT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27279发布日期:2019-05-22 02:36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准直器校正方法、装置、CT系统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医疗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装置、ct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临床上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成像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对x射线的衰减程度不同,而利用x射线照射人体获得x射线经人体各组织衰减后的图像,并利用图像作为疾病诊断的参照依据。

参见图1a,在ct成像过程中,为了减小散射线的干扰、减少患者的放射剂量、以及提高ct图像的成像质量,通常会在球管110和探测器阵列130之间设置准直器120,用以对球管所发射的x射线进行准直。其中,准直器120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用于通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沿同一参考轴的相对移动,确定所形成的准直缝的宽度,进而对球管110所发射的x射线进行准直。

然而,由于球管110、准直器120以及探测器阵列130安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机械误差,导致在使用ct系统进行扫描成像时,由于所设置的准直器120的位置以及第一叶片、第二叶片所形成的准直缝的宽度不准确,影响了ct图像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装置、ct系统及存储介质,以对ct系统的机械误差加以补偿,进而提高ct图像的成像质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应用于ct系统,所述ct系统包括球管、准直器和探测器阵列,其中,所述准直器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同一参考轴移动,所述准直器校正方法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所述目标闭合点为球管的焦点与所述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的连线与所述参考轴的交点;

分别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准直器校正装置,配置于ct系统,所述ct系统包括球管、准直器和探测器阵列,其中,所述准直器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同一参考轴移动,所述准直器校正装置包括:

当前码值获取模块,用于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所述目标闭合点为球管的焦点与所述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的连线与所述参考轴的交点;

校正值确定模块,用于分别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ct系统,包括球管、准直器和探测器,还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分别获取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是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目标闭合点为球管的焦点与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的连线与参考轴的交点;并分别根据准直器中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校正值对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球管、准直器以及探测器阵列安装过程带来的机械误差,导致准直缝位置以及准直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形成的准直缝宽度不准确,进而影响了ct图像的成像质量的技术问题,使得在使用ct系统时对上述机械误差加以补偿,进而提高ct图像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a为ct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一种准直缝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一种ct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适用于对图1a所示的ct系统中的机械误差进行补偿的情况。该方法由准直器校正装置来执行,该装置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配置于ct系统中。其中,参见图1a,ct系统包括球管110、准直器120和探测器阵列130,其中,所述准直器120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同一参考轴移动。

如图1b所示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包括:

s110、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

参见图1a,其中,所述目标闭合点o为球管110的焦点s与所述探测器阵列130的目标点d的连线与所述参考轴的交点。

示例性地,目标点d可以是探测器阵列的中心点;相应的,目标闭合点o为球管110的焦点s与探测器阵列130的目标点d的连线与参考轴的交点。

示例性地,可以直接获取第一叶片移动到目标闭合点时,控制第一叶片的驱动电机的第一当前码值,以及第二叶片移动到目标闭合点时,控制第二叶片的驱动电机的第二当前码值;还可以分别控制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移动到目标闭合点,然后再获取第一叶片的驱动电机的第一当前码值,以及第二叶片的驱动电机的第二当前码值。

s120、分别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其中,预设码值为计算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安装于理论安装位置时,第一叶片的驱动电机对应的第一理论码值,以及第二叶片的驱动电机对应的第二理论码值。

具体的,根据第一叶片对应的第一当前码值与第一理论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第一校正码值,以根据第一校正码值对准直器的第一叶片的设置位置进行校正;根据第二叶片对应的第二当前码值与第二理论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第二校正码值,以根据第二校正码值对准直器的第二叶片的设置位置进行校正。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校正码值和第二校正码值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确定的校正值的精确度,还可以针对同一ct系统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重复确定多次校正值;根据第一叶片对应的各校正值的平均值,确定第一叶片的最终校正值,以及根据第二叶片对应的各校正值的平均值,确定第二叶片的最终校正值。

可选的,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包括:获取所需的准直缝宽度,并根据所需的准直缝宽度确定所述第一叶片对应的第一初始码值以及所述第二叶片对应的第二初始码值;获取第一叶片对应的校正值,结合所述第一初始码值,得到第一目标码值,以及获取第二叶片对应的校正值,结合所述第二初始码值,得到第二目标码值;控制所述第一叶片移动至所述第一目标码值,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第二目标码值。

具体的,在使用ct系统进行扫描前,根据所需的准直缝宽度,确定对应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理论设置位置所对应的第一初始码值和第二初始码值;获取第一叶片的第一校正码值,并计算第一校正码值与第一初始码值的和值得到第一目标码值;获取第二叶片的第二校正码值,并计算第二校正码值与第二初始码值的和值得到第二目标码值;控制第一叶片的驱动电机驱动第一叶片至第一目标码值对应的位置,以及控制第二叶片的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叶片至第二目标码值对应的位置。

示例性地,还可以在确定校正值后,将各叶片的校正值与相应的第一叶片或第二叶片对应存储,也即将第一校正码值与第一叶片对应存储,将第二校正码值与第二叶片对应存储,使得在每次进行准直器调整时,能够直接获取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对应的校正值。

具体的,校正码值可以存储在ct系统本地,或者与ct系统相关联的其他存储设备或云端。其中,进行准直器调整可以是每次使用ct系统进行扫描时调整准直器至所需的准直缝宽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ct系统中各硬件的损耗、或者由于ct系统中球管、准直器以及探测器阵列维修或更换时,导致ct系统自身的机械误差发生改变,因此上述情况均需要进行校正值的重新确定,或者更进一步的更新存储,以使校正值与当前的ct系统相匹配。

当然,为了减少ct系统调整准直缝宽度时的运算量,还可以在确定校正值之后,直接采用各叶片的校正值分别更新ct系统中预先存储的准直缝宽度表,以供读取。其中,准直缝宽度表中预先存储了各准直缝宽度对应的第一叶片的理论码值以及第二叶片的理论码值。具体的,可以根据第一叶片的校正值与第一叶片的各理论码值的和值,更新各准直缝宽度对应的第一叶片的理论码值;根据第二叶片的校正值与第二叶片的各理论码值的和值,更新各准直缝宽度对应的第二叶片的理论码值。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分别获取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是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目标闭合点为球管的焦点与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的连线与参考轴的交点;并分别根据准直器中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校正值对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球管、准直器以及探测器阵列安装过程带来的机械误差,导致准直缝位置以及准直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形成的准直缝宽度不准确,进而影响了ct图像的成像质量的技术问题,使得在使用ct系统时对上述机械误差加以补偿,进而提高ct图像的成像质量。

实施例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追加优化。

进一步地,在操作“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之前,追加“获取扫描数据并根据所述扫描数据确定可接收射线的目标探测器阵列;根据所述球管、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以及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之间的位置关系,分别确定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二距离;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目标闭合点”,以确定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向目标闭合点之间所需移动的距离,并根据确定的距离控制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移动。

如图2所示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包括:

s210、获取扫描数据并根据所述扫描数据确定可接收射线的目标探测器阵列。

具体的,获取准直器在当前位置时的扫描数据,并根据扫描数据确定各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当射线强度小于设定阈值时,表明对应的探测器被遮挡;当射线强度不小于设定阈值时,表明对应的探测器未被遮挡;确定未被遮挡的各探测器为目标探测器阵列。其中,设定阈值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经验值设定,或者,还可以在球管不发射射线时获取对应的扫描数据,并确定扫描数据的参考射线强度,并将参考射线强度作为设定阈值。示例性地,扫描数据可以是扫描空气介质或针模时,所产生的扫描数据。

s220、根据所述球管、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以及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之间的位置关系,分别确定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二距离。

具体的,根据所述球管与所述参考轴之间的第一设计距离,以及所述球管与所述探测器阵列之间的第二设计距离,确定与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对应的准直缝距离;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探测器数量比,以及所述准直缝距离,确定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目标点远离所述第二叶片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目标点远离所述第一叶片的一侧。

参见图1a所示的ct系统的示意图,根据球管110与准直器120的参考轴之间的第一设计距离sbd,以及球管110与探测器阵列130之间的第二设计距离sdd,确定目标探测器阵列对应的准直缝距离l。具体的,根据目标探测器阵列中所包含的探测器排数以及每排探测器的宽度,确定目标探测器阵列的宽度l;根据第一设计距离sbd与第二设计距离sdd之间的比值,确定第一映射比,并根据第一映射比与目标探测器阵列的宽度l的乘积,确定准直缝距离l。

具体的,根据目标探测器阵列中分布在目标点d第一方向(对应图1a中的左侧)和第二方向(对应图1a中的右侧)的探测器的排数之间的比值,确定第二映射比,并根据第二映射比与准直缝距离l的乘积,确定第一叶片距离目标目标点d的第一距离l1,以及第二叶片距离目标点d的第二距离l2。

s230、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目标闭合点。

具体的,根据第一距离确定第一叶片的驱动电机的第一待调节码值,根据第二距离确定第二叶片的驱动电机的第二待调节码值。根据第一待调节码值控制第一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以及根据第二待调节码值控制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

需要说明的是,将各叶片移动到目标闭合点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移动次数,例如可以将第一叶片移动一次至目标闭合点,以及经第二叶片移动一次至目标闭合点。当然,为了提高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闭合位置与目标闭合点的切合度,进而提高确定的校正值的精确度,还可以分别多次移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示例性地,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目标闭合点,可以是:控制各叶片中的其中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获取第一当前扫描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当前扫描数据确定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中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以及,控制各叶片中的另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获取第二当前扫描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二当前扫描数据确定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中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继续控制各叶片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直至所述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中的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小于设定阈值,并且所述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中的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小于所述设定阈值;其中,所述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为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一方向的探测器;所述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为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二方向的探测器。

可选的,控制各叶片中的其中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以及控制各叶片中的另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可以是:获取第一预设调节步长,根据第一预设调节步长向目标闭合点移动第一叶片,以及获取第二预设调节步长,根据第二预设调节步长向目标闭合点移动第二叶片。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预设调节步长与第二预设调节步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或者可选的,在控制各叶片中的其中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以及控制各叶片中的另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对应的预设调节比,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分别确定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调节步长和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调节步长。相应的,控制各叶片中的其中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以及控制各叶片中的另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还可以是:控制所述第一叶片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所述第一调节步长,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叶片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所述第二调节步长。

可选的,在向目标闭合点移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时,可以单次移动第一叶片和/或单次移动第二叶片之后,重新进行扫描数据获取并根据扫描数据确定可接收射线的目标探测器阵列,直至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目标闭合点闭合。具体的,确定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目标闭合点闭合,可以是:确定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中各排探测器阵列对应的射线强度小于设定阈值,以及确定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中的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轻度小于设定阈值。其中,所述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为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一方向(对应图1a中的d点左侧)的探测器;所述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为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二方向(对应图1a中的d点右侧)的探测器。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第一叶片将第二方向的探测器遮挡,或者第二叶片将第一方向的探测器遮挡的情况,导致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实际闭合点与目标闭合点不匹配,优选是每次移动叶片均进行扫描数据的获取以及目标探测器阵列的确定,直至第一叶片遮挡且仅遮挡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以及第二叶片遮挡且仅遮挡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

当然,为了在第一叶片遮挡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或者第二叶片遮挡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时,能够及时补救,还可以将第一叶片向目标闭合点的第一方向(对应图1a中d点的左侧),或者将第二叶片向目标闭合点的第二方向(对应图1a中d点的右侧)移动,直至第一叶片遮挡且仅遮挡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以及第二叶片遮挡且仅遮挡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具体的移动步长可采用确定各叶片当前位置距离目标闭合点的距离确定待回调码值,并根据确定的待回调码值一次移动各叶片;或者根据待回调码值以及待回调步长,多次移动各叶片;或者根据预设回调比以及待回调码值,确定每次移动各叶片的待回调步长,并根据各次确定的待回调步长分别移动各叶片。

s240、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

s250、分别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分别获取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之前,追加第一叶片与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二叶片与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二距离的确定方案,并基于确定的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分别控制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完善了各叶片的移动方式,并通过单次移动或多次移动的方式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在目标闭合点位置闭合,进而为校正值的确定奠定基础。

实施例三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3a所示的一种准直器校正方法,包括:

s301、扫描空气介质得到当前扫描数据,并根据当前扫描数据确定各探测器的射线强度。

s302、确定射线强度不小于设定阈值的探测器为目标探测器阵列。

其中,设定阈值为球管不发出射线时,采集空气介质得到的扫描数据对应的射线强度。参见图3b所示的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图。其中,横坐标为探测器排数,纵坐标为射线强度,offset对应设定阈值。其中,目标探测器阵列为142~218排探测器所形成的探测器阵列。

s303、根据球管的焦点与准直器叶片的参考轴之间的距离,与球管的焦点与探测器阵列之间的距离的比值,确定第一映射比。

参见图1a,根据公式确定第一映射比α,其中sbd为球管的焦点与准直器叶片的参考轴之间的距离,sdd为球管的焦点与探测器阵列之间的距离。

s304、确定目标探测器阵列的宽度值与第一映射比的乘积,确定准直缝宽度。

参见图1a,根据公式l=α×l,确定准直缝宽度l,其中l为目标探测器阵列的宽度值。

s305、根据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确定目标探测器阵列中位于目标点左侧的探测器数量与目标点右侧的探测器数量的比值,为第二映射比。

具参见图1a,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为d点,探测器数量可以是探测器的数量或探测器排数。由于每排探测器的宽度相同,每排探测器的数量也相同,因此,可以通过第二映射比,表征位于目标点d左侧的目标探测器阵列的宽度l1与位于目标点d右侧的目标探测器阵列的宽度l2的比值。

s306、根据第二映射比以及准直缝宽度,确定左准直叶片与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右准直叶片与目标闭合点的第二距离。

具体的,根据公式确定第一距离l1以及第二距离l2。

s307、根据预设的第一调节比与第一距离确定第一调节步长,以及根据预设的第二调节比与第二距离确定第二调节步长。

具体的,根据公式确定第一调节步长δl1以及第二调节步长δl2。

s308、根据第一调节步长控制左准直叶片向目标闭合点移动相应码值,以及根据第二调节步长控制右准直叶片向目标闭合点移动相应码值。

s309、当有叶片移动后,判断左准直叶片和右准直叶片是否刚好在目标闭合点闭合;若是,则执行s310,若否,则返回执行s301。

具体的,在移动左准直叶片后,判断目标闭合点左侧的各探测器是否仅被左准直叶片遮挡;在移动右准直叶片后,判断目标闭合点右侧的各探测器是否仅被右准直叶片遮挡。其中,目标闭合点被探测器遮挡时,各被遮挡的探测器的射线强度小于设定阈值。

s310、分别获取左准直叶片和右准直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对应的当前码值。

s311、分别根据左、右准直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左、右准直叶片对应的校正值。

实施例四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一种准直缝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适用于对图1a所示的ct系统中的机械误差进行补偿的情况,该装置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并配置于ct系统中。其中,所述ct系统包括球管、准直器和探测器阵列,其中,所述准直器包括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沿同一参考轴移动。

如图4所示的一种准直器校正装置,包括:当前码值获取模块410以及校正值确定模块420。

其中,当前码值获取模块410,用于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所述目标闭合点为球管的焦点与所述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的连线与所述参考轴的交点;

校正值确定模块420,用于分别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当前码值获取模块分别获取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是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目标闭合点为球管的焦点与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的连线与参考轴的交点;并通过校正值确定模块分别根据准直器中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校正值对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球管、准直器以及探测器阵列安装过程带来的机械误差,导致准直缝位置以及准直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形成的准直缝宽度不准确,进而影响了ct图像的成像质量的技术问题,使得在使用ct系统时对上述机械误差加以补偿,进而提高ct图像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

目标探测器阵列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之前,获取扫描数据并根据所述扫描数据确定可接收射线的目标探测器阵列;

距离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球管、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以及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之间的位置关系,分别确定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目标闭合点之间的第二距离;

叶片移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目标闭合点。

进一步地,所述距离确定模块,包括:

准直缝距离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球管与所述参考轴之间的第一设计距离,以及所述球管与所述探测器阵列之间的第二设计距离,确定与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对应的准直缝距离;

距离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探测器数量比,以及所述准直缝距离,确定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目标点远离所述第二叶片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目标点远离所述第一叶片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移动模块,包括:

射线强度确定单元,用于控制各叶片中的其中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获取第一当前扫描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当前扫描数据确定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中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以及,控制各叶片中的另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获取第二当前扫描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二当前扫描数据确定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中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

循环单元,用于继续控制各叶片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直至所述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中的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小于设定阈值,并且所述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中的各排探测器对应的射线强度小于所述设定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探测器阵列为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一方向的探测器;所述第二目标探测器阵列为所述目标探测器阵列分布在所述目标点第二方向的探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射线强度确定单元,在控制各叶片中的其中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以及控制各叶片中的另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之前时,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对应的预设调节比,以及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分别确定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调节步长和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调节步长;

相应的,所述射线强度确定单元,在控制各叶片中的其中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以及控制各叶片中的另一个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时,具体用于:

控制所述第一叶片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所述第一调节步长,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叶片向所述目标闭合点移动所述第二调节步长。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

校正模块,用于所述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进一步地,校正模块,包括:

初始码值确定单元,用于获取所需的准直缝宽度,并根据所需的准直缝宽度确定所述第一叶片对应的第一初始码值以及所述第二叶片对应的第二初始码值;

目标码值得到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叶片对应的校正值,结合所述第一初始码值,得到第一目标码值,以及获取第二叶片对应的校正值,结合所述第二初始码值,得到第二目标码值;

叶片移动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叶片移动至所述第一目标码值,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所述第二目标码值。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存储模块,用于:

在获取第一叶片对应的校正值以及获取第二叶片对应的校正值之前,将各叶片的校正值与相应的第一叶片或第二叶片对应存储。

上述准直器校正装置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准直器校正方法,具备执行准直器校正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实施例五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一种ct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ct系统包括球管510、准直器520、探测器阵列530,还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40;

存储装置550,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图5中以一个处理器540为例,该ct系统中的处理器540分别与球管510、准直器520以及探测器阵列530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处理器540和存储装置550也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5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在本实施例中,ct系统中的处理器540可以分别获取准直器520中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所述目标闭合点为球管510的焦点与探测器阵列530的目标点的连线与准直器520中的参考轴的交点;其中准直器中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沿参考轴相对移动;还可以分别根据准直器520中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存储装置550中存储的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对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该ct系统中的存储装置55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程序可以是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准直器校正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附图4所示的当前码值获取模块410以及校正值确定模块420。)。处理器54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装置550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ct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准直器校正方法。

存储装置55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数据等(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当前码值、预设码值以及校正值等)。此外,存储装置55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装置55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54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服务器。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准直器校正装置执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提供的准直器校正方法,该方法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移动至目标闭合点时所对应的当前码值;其中,所述目标闭合点为球管的焦点与所述探测器阵列的目标点的连线与所述参考轴的交点;分别根据所述第一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的当前码值以及相应的预设码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以根据所述校正值对所述准直器位置进行校正。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