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脑手术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5663发布日期:2019-05-11 00:59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颅脑手术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颅脑手术护理床。



背景技术:

在颅脑手术后护理中,为了使患者可持续排出颅内积液或血肿,从而有效地改善因脑瘤、脑水肿、颅脑外伤、脑内出血引发的CSF循环障碍、脑压上升、脑室静脉延伸等神经外科症状,有助于脑脊液循环,阻止脑压上升,需要使用引流管,而引流管穿刺在侧脑室时,当患者在床上翻动容易出现堵塞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引流管的流速受引流袋的高度影响,引流袋高度过高会导致引流液逆流,高度过低侧无法引流,脑室引流管开口要求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厘米,以维持正常颅内压,目前的引流袋一般为依靠经验挂置大概的高度,无法精确的流速。在后颅窝手术后,伤口的位置特殊,患者仰卧在床上会压迫到伤口,导致伤口愈合不全。颅脑手术后的患者颅内压较高,需要以头高足低的体位休息,以降低颅内压,而目前的病床采用在患者背部塞入枕头的方式来实现,这样会使患者感到背部不舒适。颅脑手术后的患者会表现烦躁,容易发生坠床的情况。综上所述,目前的病床无法为脑颅手术后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颅脑手术护理床,能够为颅脑手术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防止引流管堵塞,维持患者的颅内压在正常范围,而且能够避免颅脑手术后的患者坠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颅脑手术护理床,包括床板及床腿,所述床板的四角与所述床腿固定连接,所述床板设有一靠背板,所述靠背板一端与所述床板铰接,另一端通过升降调节装置调节倾斜度,还包括引流袋固定装置及枕头,所述引流袋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及调节件,所述固定杆位于床头并与所述床板固定连接,所述调节件套接在所述固定杆上并与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所述调节件设有挂钩及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有螺钉,所述调节件通过所述螺钉固定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枕头包括枕体本体及拆卸件,所述枕体的中间设有防压槽,所述拆卸件与所述防压槽相互契合,所述枕体设有引流管槽,所述引流管槽位于防压槽的两侧,所述引流管槽内设有防压框,所述枕体的底部设有滑动条,所述滑动条设有卡齿,所述靠背板设有与滑动条契合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与所述卡齿啮合的齿纹。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调节装置包括螺纹杆、支撑杆及升降调节件,所述螺纹杆一端与所述靠背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嵌入所述支撑杆,所述升降调节件位于所述螺纹杆与所述支撑杆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调节件包括壳体、蜗轮及蜗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螺纹杆与所述支撑杆连接处并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蜗轮及所述蜗杆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构成蜗杆传动,所述螺纹杆穿插于所述蜗轮内并与所述蜗轮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槽内设有防压框。

进一步地,还包括床栏,所述床栏位于所述床板的两侧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床腿滑动连接,所述连接件设有贯通的滑动槽,所述床栏两侧分别设有抵接件,所述抵接件穿出所述滑动槽并与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所述抵接件穿出所述滑动槽的一端设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与所述抵接件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内设有一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抵接件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靠背板通过升降调节装置调节倾斜度,能够使患者的背部抬起,减少患者的颅内压;引流袋固定装置能够调节引流袋的高度,而且引流袋固定装置的固定杆设有刻度带,实现精确地调节引流流速;枕头具有的拆卸结构,能够适用于后颅窝手术的患者,避免后颅窝手术的患者的伤口被压迫;枕头上的引流管槽能够避免引流管被弯曲堵塞;床栏具有弹力结构,能够避免患者因烦躁而坠床,同时又方便对患者的护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颅脑手术护理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颅脑手术护理床的靠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颅脑手术护理床的调节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颅脑手术护理床的引流袋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颅脑手术护理床的枕头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颅脑手术护理床的床栏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板,11-靠背板,111-卡槽,112-齿纹,2-床腿,3-引流袋固定装置,31-固定杆,311-刻度条,32-调节件,321-挂钩,322-螺纹孔,323-螺钉,4-枕头,41-拆卸件, 42-防压槽,43-引流管槽,431-防压框,44-滑动条,441-卡齿,45-枕体,5-升降调节装置, 51-螺纹杆,52-支撑杆,53-升降调节件,531-壳体,532-蜗轮532,533-蜗杆,54-圆形把手,6-床栏,61-连接件,611-滑动槽,62-抵接件,621-固定螺母,6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6,一种颅脑手术护理床包括床板1、床腿2、引流袋固定装置3、枕头4及床栏6。

床板1的四角与床腿2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床板1设有一靠背板11,靠背板11一端与床板1铰接,另一端通过升降调节装置5调节倾斜度。

升降调节装置5包括螺纹杆51、支撑杆52及升降调节件53,螺纹杆51一端与靠背板 11固定连接,另一端嵌入支撑杆52,升降调节件53位于螺纹杆51与支撑杆52连接处。

升降调节件53包括壳体531、蜗轮532及蜗杆533。壳体531位于螺纹杆51与支撑杆 52连接处并与支撑杆52固定连接,蜗轮532及蜗杆533位于壳体531内并与壳体531转动连接,蜗杆533与蜗轮532构成蜗杆传动,螺纹杆51穿插于蜗轮532内并与蜗轮532螺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蜗杆533上设有圆形把手,当需要对靠背板11进行调节时,拧动圆形把手54,蜗杆533驱动蜗轮532转动,从而使螺纹杆51上升或下降,实现了靠背板11的倾斜调节,减少患者的颅内压。

引流袋固定装置3包括固定杆31及调节件32。固定杆31位于床头并与床板1固定连接,调节件32套接在固定杆31上并固定杆31滑动连接,调节件32设有挂钩321及螺纹孔322,螺纹孔322内设有螺钉323,调节件32通过螺钉323固定在固定杆31上。引流袋挂设在挂钩321上,通过滑动调节件32在固定杆31的位置,调节引流袋的高度,从而调节引流管的引流速度。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杆31设有刻度条311,精确了引流袋的高度,通过刻度条311 准确地调节引流管的流速。调节完毕后,通过拧紧螺钉323,即可将调节件32固定在当前的位置。

枕头4包括枕体45及拆卸件41,枕体45的中间设有防压槽42,拆卸件41与防压槽42 相互契合,枕体45设有引流管槽43,引流管槽43位于防压槽42的两侧。当患者进行了后颅窝手术,可将拆卸件41从枕体45内拆除出来,避免后颅窝手术的患者的伤口被压迫。引流管穿刺在侧脑室时,可将引流管放置在引流管槽43内,避免因患者翻动导致引流管弯曲堵塞。在本实施例中,引流管槽43内设有防压框431,由于枕头4较软,防压框431能够避免引流管槽43被压扁,导致引流管堵塞。

枕体45的底部设有滑动条44,滑动条44设有卡齿441,靠背板11设有与滑动条44契合的卡槽111,卡槽111内设有与卡齿441啮合的齿纹112。由于每个患者的背部长度是不相同的,当靠背板11抬起时,枕头4的位置不合适,会导致患者的头部不能睡在枕头4上。在本实施例中的枕头4能够在靠背板11上滑动调节,在枕头4和患者头部的重力下,卡齿441 能够与齿纹112相互卡合,使得枕头不会随意滑动,在需要调整枕头4的位置时,将枕头4 抬起移动即可,方便快捷。

床栏6位于床板1的两侧并通过连接件61与床腿2滑动连接,连接件61设有贯通的滑动槽611,床栏6两侧分别设有抵接件62,抵接件62穿出滑动槽611并与滑动槽611滑动连接,抵接件62穿出滑动槽的一端52设有固定螺母621,固定螺母621与抵接件62螺纹连接。由于,颅脑手术后的患者往往比较烦躁,床栏6能够避免患者坠床。

连接件61内设有一弹簧63,弹簧63一端与抵接件62抵接,另一端与连接件61抵接。在弹簧63的作用下,床栏6向上抬起。当患者需要进行护理时,将床栏6压下即可,床栏6 不仅能够约束患者,而且方便护理工作。如果需要将床栏6固定,拧动固定螺母621,使床栏6锁定在当前位置。

使用时,根据患者的情况,是否需要拆卸件41,然后根据患者的背部的长度,调节枕头4的位置,如果引流管穿刺在的侧脑室,将引流管放置在引流管槽43内;将引流袋挂设在挂钩321上,通过固定杆31上的刻度条311,将调节件32调整到合适的高度;拧动圆形把手 54,将背部板11向上抬高15-30°,从而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