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生儿护理的婴儿暖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6125发布日期:2019-09-29 15:30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用于新生儿护理的婴儿暖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生儿护理的婴儿暖箱。



背景技术:

婴儿暖箱可用于新生儿护理,由于新生儿的抵抗力较低,新生儿在婴儿暖箱内可避免与外界接触,同时婴儿暖箱能够为新生儿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温湿度,保持其体温恒定,便于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观察和治疗,提高患儿、早产儿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新生儿护理的婴儿暖箱,可在不移动新生儿的情况下对新生儿的体重进行监测,能够减少医护人员护理工作量,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获知新生儿的体重变化情况,同时具有治疗黄疸患儿的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新生儿护理的婴儿暖箱,包括底座、支撑柱、控制台、暖箱箱体、吊瓶支架和蓝光灯,底座水平设置,底座的下表面均布有四个万向轮,支撑柱竖向固定连接在底座的上表面与控制台的下表面之间,暖箱箱体设置在控制台的上方,暖箱箱体包括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前侧板和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均竖向固定在控制台上,顶板的左右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左侧板和右侧板的顶部,前侧板的左右两侧边分别通过前销轴铰接在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部前侧,后侧板的左右两侧边分别通过后销轴铰接在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部后侧,前销轴和后销轴均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暖箱箱体的内部设置有睡床、称重传感器和秤体,睡床的下表面与称重传感器的上部连接,称重传感器的下部与秤体连接,秤体固定在控制台的上表面,暖箱箱体的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均开设有两个用于供医护人员手部伸进暖箱箱体内部的作业口,作业口处铰接有作业窗,左侧板上设置有静音换气扇和供仪器线路及吊瓶输液管穿过的线路孔,线路孔处螺接有旋塞;

控制台的前侧表面上设置有显示屏,称重传感器与显示屏通过信号线连接,吊瓶支架设置在控制台的左侧,吊瓶支架包括第一托架、第一固定杆和活动杆,第一托架沿左右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控制台的左侧表面的后部,第一固定杆竖向设置且第一固定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一托架的左端,第一固定杆的上部开设有与第一固定杆同轴向的内螺纹孔,活动杆呈T字型结构,活动杆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用于支撑吊瓶的挂钩,活动杆的下部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活动杆的下部螺纹连接在第一固定杆的内螺纹孔内,第一固定杆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药品托盘;

控制台的右侧沿左右水平方向固定连接有第二托架,第二托架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呈直角型结构且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位于暖箱箱体的上方,蓝光灯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杆的左端,蓝光灯的照射方向朝向睡床。

暖箱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均固定在右侧板上,氧气浓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分别通过信号线与显示屏连接。

控制台的内部设置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与静音换气扇和蓝光灯分别通过信号线连接,控制台的前侧表面上设置有与电控装置通过信号线连接的控制面板。

暖箱箱体的左侧板、右侧板、顶板、前侧板和后侧板均由有机玻璃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帮助新生儿眼部躲避光线的遮光眼罩。

控制台的左侧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手推扶手。

静音换气扇上设置有过滤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前侧板和后侧板均可向上抬起,进而打开暖箱箱体,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抬起前侧板或者后侧板,从而对新生儿进行医疗护理,同时,暖箱箱体的可打开性便于医护人员对暖箱内部和睡床进行清洗消毒。

设置在睡床下方的称重传感器可在不移动新生儿的情况下对新生儿的体重进行监测,不必将新生儿从暖箱箱体内移进移出,能够在减少医护人员护理工作量的情况下,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获知新生儿的体重变化情况,便于医护人员跟进新生儿的护理和发育情况。

蓝光灯可对黄疸患儿进行治疗。

静音换气扇可减少换气时产生的噪音,避免噪音过大吵醒新生儿,从而避免影响新生儿的休息和治疗。

吊瓶支架的顶端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对新生儿进行输液操作时,可将吊瓶悬挂在活动杆的挂钩上,由于活动杆的下部螺纹连接在第一固定杆的内螺纹孔内,转动活动杆即可调节吊瓶的悬挂高度,活动杆的下部外表面的外螺纹和第一固定杆的内螺纹孔的螺距均比较大,转动活动杆调整高度时会更加快捷,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活动杆与第一固定杆的连接更加可靠,不会轻易晃动,固定在第一固定杆上的药品托盘可用于临时放置护理所需的药品。

新生儿缺氧或供氧过量都不利于新生儿的发育,同时,新生儿的良好发育也离不开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氧气浓度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可分别监测暖箱箱体内部环境的氧浓度和温湿度情况,并通过显示屏显示,供医护人员查看和掌握新生儿的发育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以图1的左侧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向,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新生儿护理的婴儿暖箱包括底座1、支撑柱2、控制台3、暖箱箱体、吊瓶支架和蓝光灯4,底座1水平设置,底座1的下表面均布有四个万向轮5,支撑柱2竖向固定连接在底座1的上表面与控制台3的下表面之间,暖箱箱体设置在控制台3的上方,暖箱箱体包括左侧板6、右侧板7、顶板8、前侧板9和后侧板,左侧板6和右侧板7均竖向固定在控制台3上,顶板8的左右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左侧板6和右侧板7的顶部,前侧板9的左右两侧边分别通过前销轴铰接在左侧板6和右侧板7的上部前侧,后侧板的左右两侧边分别通过后销轴铰接在左侧板6和右侧板7的上部后侧,前销轴和后销轴均沿左右水平方向设置,暖箱箱体的内部设置有睡床10、称重传感器11和秤体12,睡床10的下表面与称重传感器11的上部连接,称重传感器11的下部与秤体12连接,秤体12固定在控制台3的上表面,暖箱箱体的前侧板9和后侧板上均开设有两个用于供医护人员手部伸进暖箱箱体内部的作业口,作业口处铰接有作业窗13,左侧板6上设置有静音换气扇14和供仪器线路以及吊瓶输液管穿过的线路孔,线路孔处螺接有旋塞28;

控制台3的前侧表面上设置有显示屏15,称重传感器11与显示屏15通过信号线连接,吊瓶支架设置在控制台3的左侧,吊瓶支架包括第一托架16、第一固定杆17和活动杆18,第一托架16沿左右水平方向固定连接在控制台3的左侧表面的后部,第一固定杆17竖向设置且第一固定杆17的下端固定在第一托架16的左端,第一固定杆17的上部开设有与第一固定杆17同轴向的内螺纹孔,活动杆18呈T字型结构,活动杆18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用于支撑吊瓶的挂钩19,活动杆18的下部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活动杆18的下部螺纹连接在第一固定杆17的内螺纹孔内,活动杆18的下部外表面的外螺纹和第一固定杆17的内螺纹孔的螺距较大,转动活动杆18调整高度时会更加快捷,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活动杆18与第一固定杆17的连接更加可靠,不会轻易晃动,第一固定杆17的中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药品托盘20;

控制台3的右侧沿左右水平方向固定连接有第二托架21,第二托架2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22,第二固定杆22呈直角型结构且第二固定杆22的左端位于暖箱箱体的上方,蓝光灯4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杆22的左端,蓝光灯4的照射方向朝向睡床10。

暖箱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23和温湿度传感器24,氧气浓度传感器23和温湿度传感器24均固定在右侧板7上,氧气浓度传感器23和温湿度传感器24分别通过信号线与显示屏15连接。

控制台3的内部设置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与静音换气扇14和蓝光灯4分别通过信号线连接,控制台3的前侧表面上设置有与电控装置通过信号线连接的控制面板25。电控装置指PLC、单片机或集成电路,为现有技术,图中并未示出。

暖箱箱体的左侧板6、右侧板7、顶板8、前侧板9和后侧板均由有机玻璃制成。便于医护人员护理和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帮助新生儿眼部躲避光线的遮光眼罩。遮光眼罩为现有技术,图中并未示出,在白天光照较强或打开蓝光灯4对黄疸患儿进行治疗时,给新生儿戴上遮光眼罩,可避免刺眼,利于新生儿入睡和休息。

控制台3的左侧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手推扶手26。医护人员可通过推动手推扶手26移动婴儿暖箱。

静音换气扇14上设置有过滤网27。过滤网27使进入暖箱内的空气更洁净。

使用过程:向上抬起前侧板9或者后侧板,将新生儿放入到暖箱箱体内部的睡床10上,设置在睡床10下方的称重传感器11可在不移动新生儿的情况下对新生儿的体重进行监测,测得的体重数值在显示屏15上显示,方便医护人员查看,不必将新生儿从暖箱箱体内移进移出,能够在减少医护人员护理工作量的情况下,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获知新生儿的体重变化情况,便于医护人员跟进新生儿的护理和发育情况;如果新生儿是黄疸患儿,则打开蓝光灯4对患儿进行蓝光治疗,需要对患儿进行注射作业时,医护人员可先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转动活动杆18调整吊瓶支架的顶端高度,医护人员给新生儿护理或治疗所需的用品可临时放置在固定在第一固定杆17上的药品托盘20上,将吊瓶悬挂在吊瓶支架中活动杆18的挂钩19上。

所述蓝光灯4、称重传感器11、秤体12、静音换气扇14、显示屏15、氧气浓度传感器23、温湿度传感器24、遮光眼罩和过滤网27均为现有常规装置,具体结构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