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101发布日期:2019-04-20 03:04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跟骨骨折高度进行牵拉复位的装置,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其中关节内骨折约占的75%,跟骨骨折多由坠落、跌伤或交通事故引起,所有的关节内骨折都由轴向应力所致,轴向应力导致跟骨宽度增加、高度下降(Bohler’s角变小),若处理不当可导致足部功能恢复较差。目前,针对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案主要分为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两种,无论采取何种技术方案,都必须要恢复跟骨宽度及高度(恢复正常Bohler’s角)、纠正跟骨的内翻对线、重建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解剖形态。

目前无论是闭合复位还是切开复位,在恢复跟骨骨折高度和跟骨内翻时,一般是应用克氏针撬拨、Schanz钉撬拨或手法复位。但是以上几种方法复位时不宜把持,且单纯以手部力量复位,复位力较小,并且复位后不能有效临时固定,术者往往都要借助徒手维持复位,但常因力量不够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因此,开发出针对恢复跟骨骨折高度的复位器械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这种高度牵拉复位器可以通过牵拉作用恢复跟骨高度和跟骨内翻力线,并可临时固定,有利于微创克氏针固定和切开钢板固定。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它包括跖骨固定钢针、舟骨固定钢针、跟骨固定钢针、上部固定连接杆、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跖骨固定钢针、舟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水平平行放置,跖骨固定钢针、舟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的针体轴向与足部的前后方向垂直,跖骨固定钢针、舟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分别在水平方向穿过跖骨、舟骨和骰骨、跟骨,钢针的两端分别位于骨骼两侧的外部,两根上部固定连接杆的前端分别在跖骨的两侧与跖骨固定钢针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上部固定连接杆的后端分别在舟骨和骰骨的两侧与舟骨固定钢针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的前端分别在舟骨和骰骨的两侧与舟骨固定钢针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的后端分别在跟骨的两侧与跟骨固定钢针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的前端分别在跖骨的两侧与跖骨固定钢针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的后端分别在跟骨的两侧与跟骨固定钢针的两端相连接。

上述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所述上部固定连接杆由上套环、连接杆、锁定螺钉组成,两个上套环分别焊接连接在连接杆的两端,两个上套环的轴线平行,两个上套环的轴线与连接杆的轴线垂直,两个上套环的内孔直径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和舟骨固定钢针的外径相匹配,两个上套环的内孔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和舟骨固定钢针的外壁为滑动配合,两个上套环的管壁上分别有垂直于上套环轴线的锁定螺孔,锁定螺钉穿过锁定螺孔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和舟骨固定钢针顶紧连接。

上述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所述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包括上压环、上拉杆、上压紧螺母和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两个上压环分别焊接连接在上拉杆的两端,两个上压环的轴线平行,两个上压环的轴线与上拉杆的轴线垂直,两个上压环的内孔直径分别与舟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的外径相匹配,两个上压环的内孔分别套在舟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上,舟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的两端分别有螺纹,上压紧螺母分别套在舟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上与钢针螺纹配合连接,上压紧螺母的内侧与上压环的外侧表面相对压紧,上拉杆的中间有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

上述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所述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包括下套环、下拉杆、锁定螺钉和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两个下套环分别焊接连接在下拉杆的两端,两个下套环的轴线平行,两个下套环的轴线与下拉杆的轴线垂直,两个下套环的内孔直径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的外径相匹配,两个下套环的内孔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的外壁为滑动配合,两个下套环的管壁上分别有垂直于下套环轴线的锁定螺孔,锁定螺钉穿过锁定螺孔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和跟骨固定钢针顶紧连接,下拉杆的中间有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

上述跟骨骨折高度牵拉复位器,所述上拉杆和下拉杆中间的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分别由两个螺杆和拉紧套筒组成,上拉杆和下拉杆分别为两体结构,拉杆两体的相对端面上分别有沿着拉杆长度方向的螺孔,两个相对螺孔的螺纹旋向相反,两个螺杆的螺纹旋向相反,两个螺杆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相对螺孔匹配连接,拉紧套筒的内孔两端分别有旋向相反的螺纹,两个螺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拉紧套筒的两端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侧对称组合式结构,将三根钢针分别穿过跖骨、舟骨和骰骨、跟骨,在它们之间采用连接杆和拉杆连接,通过在跖骨、舟骨和跟骨之间的加压和拉紧获得跟骨理想长度和恢复跟骨内翻力线,并带动跟骨旋转,从而恢复跟骨高度。

本实用新型是跟骨骨折复位器械的首创,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复位可靠、复位效果良好、创伤小的优点,可以同时恢复跟骨高度和跟骨内翻力线,部分手法复位困难的跟骨骨折,通过本复位器可以获得闭合复位,从而避免切开复位,为开展微创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跖骨固定钢针1、舟骨固定钢针2、跟骨固定钢针3、上部固定连接杆4、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上套环7、连接杆8、锁定螺钉9、上压环10、上拉杆11、上压紧螺母12、下套环13、下拉杆14、螺杆15、拉紧套筒16、跖骨17、舟骨18、骰骨19、跟骨2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跖骨固定钢针1、舟骨固定钢针2、跟骨固定钢针3、上部固定连接杆4、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组成。

图1、2显示,跖骨固定钢针1、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水平平行放置,跖骨固定钢针1、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的针体轴向与足部的前后方向垂直,跖骨固定钢针1、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分别在水平方向穿过跖骨17、舟骨18和骰骨19、跟骨20,钢针的两端分别位于骨骼两侧的外部,用于连接上部固定连接杆4、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和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

图1、2显示,两根上部固定连接杆4的前端分别在跖骨17的两侧与跖骨固定钢针1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上部固定连接杆4的后端分别在舟骨18和骰骨19的两侧与舟骨固定钢针2的两端相连接。

图1、2显示,上部固定连接杆4由上套环7、连接杆8、锁定螺钉9组成。两个上套环7分别焊接连接在连接8杆的两端,两个上套环7的轴线平行,两个上套环7的轴线与连接杆8的轴线垂直,两个上套环7的内孔直径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1和舟骨固定钢针2的外径相匹配,两个上套环7分别套在跖骨固定钢针1和舟骨固定钢针2上,可以滑动。两个上套环7的管壁上分别有垂直于上套环轴线的锁定螺孔,锁定螺钉9穿过锁定螺孔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1和舟骨固定钢针2顶紧连接。顶紧后,上部固定连接杆4的两端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1和舟骨固定钢针2固定连接,使跖骨17和舟骨18、骰骨19的位置固定。

图1、2显示,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的前端分别在舟骨18和骰骨19的两侧与舟骨固定钢针2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的后端分别在跟骨20的两侧与跟骨固定钢针3的两端相连接。

图1、2显示,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包括上压环10、上拉杆11、上压紧螺母12和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两个上压环10分别焊接连接在上拉杆11的两端,两个上压环10的轴线平行,两个上压环10分别与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相对,套在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上,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的两端分别有螺纹,上压紧螺母12分别套在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上与钢针螺纹配合连接,上压紧螺母12的内侧与上压环10的外侧表面相对压紧,上拉杆11的中间有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

使用时,通过上压紧螺母12将上压环10向中间压紧,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可以调整两侧上拉杆11的长度,通过延长或加压舟骨18和跟骨20之间的拉杆11获得跟骨20理想长度,不对称加压或延长两侧的拉杆11可以获得跟骨内翻力线,达到跟骨20内翻。

图1、2显示,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的前端分别在跖骨17的两侧与跖骨固定钢针1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的后端分别在跟骨20的两侧与跟骨固定钢针3的两端相连接。

图1、2显示,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包括下套环13、下拉杆14、锁定螺钉和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两个下套环13分别焊接连接在下拉杆14的两端,两个下套环13的轴线平行,两个下套环13的轴线与下拉杆14的轴线垂直,两个下套环13分别套在跖骨固定钢针1和跟骨固定钢针3的两端,下套环13与跖骨固定钢针1和跟骨固定钢针3的外壁为滑动配合,两个下套环13的管壁上分别有垂直于下套环轴线的锁定螺孔,锁定螺钉穿过锁定螺孔分别与跖骨固定钢针1和跟骨固定钢针3顶紧连接,下拉杆14的中间有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

使用时,通过拉紧跖骨与跟骨之间的下拉杆14的中间的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使舟骨和跟骨之间的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以穿过舟骨18的舟骨固定钢针2旋转,带动跟骨20向下旋转,从而恢复跟骨20高度。

图3显示,上拉杆11和下拉杆14中间的调节长度的螺杆结构分别由两个螺杆15和拉紧套筒16组成。上拉杆11和下拉杆14分别为两体结构,拉杆两体的相对端面上分别有沿着拉杆长度方向的螺孔,两个相对螺孔的螺纹旋向相反,两个螺杆15的螺纹旋向相反,两个螺杆15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相对螺孔匹配连接,拉紧套筒16的内孔两端分别有旋向相反的螺纹,两个螺杆15的另一端分别与拉紧套筒16的两端螺纹连接。使用时,转动拉紧套筒16,拉紧套筒16两端连接的螺杆15同时旋出或旋入,延长或拉紧套筒16,使得上拉杆11或下拉杆14的长度加长或缩短,起到调节上拉杆11和下拉杆14长度的效果,进而达到恢复跟骨高度和跟骨内翻力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下:

跖骨固定钢针1为直径2.5mm钢针,舟骨固定钢针2为直径2.5mm钢针,跟骨固定钢针3为直径3.0mm钢针;上部固定连接杆、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4和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分别为直径4.0mm金属杆。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a.分别将跖骨固定钢针1、舟骨固定钢针2和跟骨固定钢针3在水平方向穿过跖骨17、舟骨18和骰骨19、跟骨20,钢针的两端分别位于骨骼两侧的外部。

b.将两根上部固定连接杆4的前端分别在跖骨17的两侧与跖骨固定钢针1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上部固定连接杆4的后端分别在舟骨18和骰骨19的两侧与舟骨固定钢针2的两端相连接,拧紧锁紧螺钉9。

c.将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的前端分别在舟骨18和骰骨19的两侧与舟骨固定钢针2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的后端分别在跟骨20的两侧与跟骨固定钢针3的两端相连接,拧紧上压紧螺母12。

d.转动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的上拉杆11中间的拉紧套筒16,延长两根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的长度,恢复跟骨20的正常长度。当存在跟骨20外翻时,可以对两侧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采用不同的延长长度使跟骨20外翻得到矫正。

e.将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的前端分别在跖骨17的两侧与跖骨固定钢针1的两端相连接,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的后端分别在跟骨20的两侧与跟骨固定钢针3的两端相连接,拧紧锁定螺钉。

f.转动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的下拉杆14中间的拉紧套筒16,缩短两根下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6的长度,使舟骨18和跟骨20之间的上部固定连接可调节拉杆5以穿过舟骨18的舟骨固定钢针2旋转,带动跟骨20向下旋转,从而恢复跟骨20高度,达到复位。

g.跟骨20复位完成后,采用微创克氏针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