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092发布日期:2019-04-20 03:0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股骨、胫骨等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由于受骨折处肌肉的牵拉影响,会造成患肢短缩、成角、旋转等畸形。四肢骨折治疗的基础是复位,在复位的基础上选择石膏固定或手术内植入物固定。复位、恢复并维持其长度较为困难,牵引是复位骨折、恢复四肢长度的重要手段,是四肢骨折闭合复位最常用的复位方法。

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快速复位器,用于对股骨等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实施牵拉复位。该复位器的复位支架由四条支腿和方型框架组成,方型框架的后横杆的螺孔中旋有牵引螺杆,牵引螺杆的前端与牵引弓的上端相连接,牵引弓的下端与克氏针连接,克氏针与被牵引端相;连接方型框架的前横杆与固定杆的后端连接,固定杆的前端与固定针连接,固定针与骨盆髂骨或股骨远端相连接,旋转牵引螺杆牵拉被牵引的长管状骨,使缩短的骨折复位,并有效地维持和控制其长度。该现有技术可以产生巨大的复位力量,解决了长管状骨骨折术中复位困难的问题。

但是,该现有技术提供的装置不能改变牵引力的方向,不能解决骨折端旋转、内外翻的问题;牵引远端为半活动结构,随着复位的进行,牵引装置容易压迫肢体;复位支架稳定性低,高度调整不便;髂嵴处固定装置需切开固定,对人体有一定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以解决牵引力方向无法调节、复位支架不稳定、装置压迫肢体、固定处损伤,以及无法解决的旋转式骨折、内外翻式骨折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包括复位支架、牵引横杆、锁紧片、可调节螺杆、螺杆收紧器、支撑杆、牵引机构、固定机构和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其中:

所述复位支架由第一方形框架和第二方形框架组成,两组方形框架分别由下横杆、左右侧杆和共同使用的上横杆组成,所述上横杆为转轴,两组方形框架活动连接所述转轴;所述第一方形框架的两侧杆上分别对应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孔,所述牵引横杆穿过一组所述定位孔固定在复位支架上;所述锁紧片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锁紧卡槽,另一端设有锁紧片固定孔,在所述转轴两端的两组侧杆的相对内侧分别设有锁紧扣,通过锁紧扣,两组所述锁紧片分别连接在两组方形框架上,以固定所述复位支架;通过连接所述锁紧片上不同的锁紧卡槽,改变所述复位支架的高度;所述转轴中部设有螺孔,所述支撑杆的一端旋进所述转轴的螺孔中,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用来连接骨折近端;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牵引弓和第一克氏针,用来连接骨折远端;所述螺杆收紧器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和螺杆连接件,两根螺杆的一端分别旋进所述螺杆连接件,所述螺杆连接件上有把手,通过把手旋转所述螺杆连接件,调节两根螺杆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螺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牵引横杆,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牵引弓的顶部,所述第一牵引弓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克氏针;

所述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包括长杆和短杆,两根所述长杆的上端活动连接在所述短杆上;两根所述长杆下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克氏针;所述短杆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杆上。

可选地,所述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还包括侧支撑杆,其中:

两根所述侧支撑杆分别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方形框架的下横杆的两端上,另一端连接固定机构,与所述支撑杆构成三角轴支架;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用3/4半环弓杆和第二克氏针,所述固定用3/4半环弓杆的所在面垂直于牵引力线的方向,所述固定用3/4半环弓杆连接在所述三角轴支架远离所述复位支架的一端上,所述固定用3/4半环弓杆开口侧连接所述第二克氏针。

可选地,所述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和顶杆,其中:

所述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活动连接在所述三角轴支架的中部,所述顶杆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弓式固定装置和第二克氏针,其中:

所述弓式固定装置包括第二牵引弓和连接套筒;

远离所述复位支架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牵引弓的顶端,所述第二牵引弓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二克氏针。

可选地,所述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所述固定机构为点状固定装置,其中:

所述点状固定装置包括点状复位钳、套管和连接杆;

所述套管活动套设于所述点状复位钳,所述连接杆一端旋进所述套管的螺旋孔中,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复位支架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还包括辅助用3/4半环弓杆和顶杆,其中:

所述辅助用3/4半环弓杆活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杆的中部,所述顶杆活动连接在所述辅助用3/4半环弓杆上。

可选地,所述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所述定位孔为轴丝定位孔,其中:

所述第一方形框架的两侧杆的中部分别设有空心槽,所述空心槽的两侧分别对应设有均匀分布的螺丝孔,螺丝穿过一组相对应的螺丝孔后由螺母拧紧,牵引横杆两端通过上下四组螺丝固定在复位支架上。

可选地,所述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还包括牵拉式电子测力计,其中:

所述牵拉式电子测力计安装在所述螺杆收紧器与所述牵引机构的连接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装置,包括复位支架、牵引横杆、螺杆收紧器、支撑杆、牵引机构、固定机构和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牵引前,通过复位支架、牵引横杆和螺杆收紧器,可调节牵引力线的方向;牵引后,经手动调整,可利用可调节三角支架再次改变牵引力的方向,解决骨折端旋转、内外翻的问题;复位支架为三角可折叠结构,便于携带,使用时迅速展开,稳固性强;通过锁紧片,可灵活调节复位支架高度;通过三角轴支架,牵引力为中心牵引,有利于骨折处复位;通过牵拉式电子测力计,实时监测牵引力的状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固定机构均为非活动性结构,不存在牵引装置压迫肢体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治疗四肢骨折的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骨牵引复位固定装置的外固定装置。

图1至图4中:10‐复位支架,11‐第一方形框架,12‐第二方形框架,13‐定位孔,20‐牵引横杆,30‐锁紧片,40‐螺杆收紧器,41‐第一螺杆,42‐第二螺杆,43‐螺杆连接件,50‐支撑杆,51‐侧支撑杆,55‐三角轴支架,60‐牵引机构,61‐第一牵引弓,62‐第一克氏针,70‐固定机构,71‐固定用3/4半环弓杆,72‐第二克氏针,73‐第二牵引弓,74‐连接套筒,80‐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81‐长杆,82‐短杆,90‐转轴,100‐第二可调节支架,110‐顶杆,120‐点状固定装置,121‐点状复位钳,122‐套管,123‐连接杆,130‐辅助用3/4半环弓杆,140‐牵拉式电子测力计、150‐外固定装置,151‐外固定螺钉,152‐横杆针夹,153‐支柱,154‐横杆。

其中:图1中,X轴与Z轴所成平面为水平面;图3的定位孔13、螺杆收紧器40为图2相应部件的剖面图;图3中的锁紧片30为图2相应位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装置,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复位支架10、牵引横杆20、锁紧片30、可调节螺杆30、螺杆收紧器40、支撑杆50、侧支撑杆51、牵引机构60、固定机构70和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80。

复位支架10是由第一方形框架11和第二方形框架12构成的可折叠支架,两组方形框架共用转轴90;第一方形框架11的两侧杆上分别对应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孔13,牵引横杆20穿过一组定位孔固定在复位支架10上;锁紧片30一端设有均匀分布的锁紧卡槽,另一端设有锁紧片固定孔,在转轴90两端的两组侧杆的相对内侧分别设有锁紧扣,通过锁紧扣,两组锁紧片30分别连接在两组方形框架上,以固定复位支架10;通过连接锁紧片30上不同的锁紧卡槽,改变复位支架10的高度;使用不同位置的定位孔13,可改变牵引横杆20的水平高度,两者都可以改变牵引力线沿Y轴方向与X轴、Z轴所在面的夹角角度。

支撑杆10的一端旋进转轴90的螺孔中,两根侧支撑杆51分别固定安装在第二方形框架12的下横杆的两端上,三根支撑杆构成三角轴支架55,固定机构70连接在三角轴支架55远离复位支架10的一端上,通过三角轴支架55的三轴构型,使牵引力为中心牵引。

螺杆收紧器40包括第一螺杆41、第二螺杆42和螺杆连接件43,螺杆连接件43上有把手,两根螺杆的一端分别旋进螺杆连接件43中,通过把手旋转螺杆连接件43可使两杆产生轴向运动,调节两根螺杆之间的距离,改变牵引力的大小;第一螺杆41的另一端通过U型连接件和链环活动连接在牵引横杆20上,链环套设于牵引横杆20,两侧用螺母固定链环的位置,第二螺杆42的另一端连接牵引机构60。通过调节链环位置,可改变牵引力线沿Z轴方向与X轴、Y轴所在面的夹角角度。

牵引机构60包括第一牵引弓61和第一克氏针62,第一牵引弓的顶部通过拉环式连接件连接第二螺杆42,底部连接第一克氏针62,第一克氏针穿过骨折远端。

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80包括长杆81和短杆82,两根长杆81的上端活动连接在短杆82上,下端活动连接第一克氏针62,短杆82活动连接在支撑杆50上。通过调整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80,可改变牵引力线在Y轴、Z轴所在面上与X轴的夹角角度,在确定需维持的方向后,将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80固定在三角轴支架55上,维持此方向的牵引力。

固定机构70包括固定用3/4半环弓杆71和第二克氏针72,固定用3/4半环弓杆71连接在三角轴支架55上,且固定用3/4半环弓杆71的所在面垂直于牵引力线的方向,固定用3/4半环弓杆71开口侧连接第二克氏针72,第二克氏针72连接骨折近端。

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100和顶杆110,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100活动连接在三角轴支架55的中部,顶杆110活动连接在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100上,通过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可使顶杆固定。根据骨折所在位置,通过顶杆110可施加推力、拉力或者顶力,辅助并维持复位。当然,也可使用图2所示的辅助用3/4半环弓杆130代替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100。

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还包括牵拉式电子测力计140,牵拉式电子测力计140安装在第二螺杆42与第一牵引弓61的连接处,精确控制牵引力,防止过度牵引,实时监测牵引力。

图1‐图3中所示的定位孔13为轴丝定位孔,轴丝定位孔提供的固定方式为四面固定,提升牵引横杆20固定时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牵引横杆20在复位支架10上滑脱;当然,定位孔13也可以为阶梯型缺口,也可以是圆形缺口。

如图1所示的螺杆连接件43为连接套筒连接件,也可以是图2或图3中所示的方体连接件。

第一实施例为一种环形三轴牵引复位固定装置,该装置为三轴对抗牵引,患肢在三轴中心,使牵引力线为中心牵引,有利于骨折复位;固定机构固定在三角轴支架上,不会随着牵引的进行而进行移位,从而不存在牵引装置压迫肢体情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如图4所示的外固定装置150,外固定装置150包括外固定螺钉151和万向型外固定支架;万向型外固定支架包括横杆针夹152、支柱153和横杆154。横杆针夹设有螺孔和夹紧滑道;两个支柱153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横杆154的两端上,另一端分别旋进两个横杆针夹152的螺孔中,四个螺钉分别夹在所述横杆针夹152的夹紧滑道中。在牵引复位的基础上,外固定装置可迅速固定骨折处,便于患者的搬动和护理;对于间隙大的骨折,可实现骨折处的精准复位;牵引结束后,可作为最终固定方式;且外固定装置质量轻,占用空间小,优于石膏等固定方式。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由于实施例2为实施例1的简单构型,因此实施例2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实施例1中的说明即可。

第二实施例中,包括复位支架10、牵引横杆20、锁紧片30、螺杆收紧器40、支撑杆50、牵引机构60、固定机构70和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80,支撑杆50一端旋进转轴90的螺孔中,另一端连接固定机构70。

固定机构70包括弓式固定装置和第二克氏针72,弓式固定装置包括第二牵引弓73和连接套筒74;远离复位支架10的支撑杆50的一端与连接套筒74相连接,连接套筒74固定连接第二牵引弓73的顶端,第二牵引弓73的末端连接第二克氏针72,第二克氏针连接骨折近端。

如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还包括辅助用3/4半环弓杆130和顶杆110,辅助用3/4半环弓杆130活动连接在支撑杆50的中部,顶杆110活动连接在辅助用3/4半环弓杆130上,通过辅助用3/4半环弓杆可使顶杆固定。同第一实施例,辅助用3/4半环弓杆和顶杆也是用来辅助并维持骨折复位的。

当然,第二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牵拉式电子测力计140、辅助用3/4半环弓杆130、顶杆110和外固定装置150等部件,作用同第一实施例。其中,第二实施例中未叙述部位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同部位。

第二实施例为一种单边偏心牵引机构,第二牵引弓73通过连接套筒连接在支撑杆50上,在装置固定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为非移动结构,牵引过程中不会对肢体产生压迫。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由于实施例3为实施例1的简单构型,因此实施例3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实施例1中的说明即可。

第三实施例中,包括复位支架10、牵引横杆20、锁紧片30、螺杆收紧器40、支撑杆50、牵引机构60、固定机构70和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80,支撑杆50一端旋进转轴90的螺孔中,另一端连接固定机构70。

其中,固定机构70为点状固定装置120,点状固定装置120包括点状复位钳121、套管122和连接杆123。连接杆123一端旋进套管122的螺旋孔中,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杆50远离所述复位支架10的一端,套管122活动套设于点状复位钳121的中部,点状复位钳121钳夹连接骨折近端。

当然,第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牵拉式电子测力计140、外固定装置150、辅助用3/4半环弓杆130和顶杆110等部件,相关部件作用可参考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中未叙述部位可参考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相同部位。

第三实施例为一种快速微创牵引复位装置,在施加牵引力时,套管122会沿复位钳中部滑动,使钳头自动加压,增加钳夹深度,在增强固定牢固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分散应力,对骨折部位实施足够牵引力。该实施例所示的装置,具有使用方便、微创、快速、牢固和巨大的复位力量等特点,适用于髂嵴、肩峰和锁骨远端固定等不宜对抗牵引的情况。

上述三组实施例中支撑杆或侧支撑杆可以是碳纤维支撑杆,支撑杆为套杆并有均匀分布有销孔,根据需要确定支撑杆的长度后,用销轴固定销孔;螺纹连接杆可通过上下螺母固定在支撑杆上;杆与杆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使用万向手拧式杆杆固定夹;牵引针与杆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使用万向手拧式针杆固定夹。

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以胫骨骨折、第一实施例为例说明):

骨折肢体放置在三角轴支架中,复位支架放置在长管状骨远端,骨折远端横行穿入第一克氏针,第一克氏针连接牵引弓,牵引弓连接牵拉式电子测力计,电子测力计连接螺杆收紧器,螺杆收紧器连接复位支架;根据患者身体特征及骨折情况,通过调整复位支架高度、牵引螺杆在定位孔中的位置,初步确定牵引力线;

骨折近端或相邻躯干骨横行穿入第二克氏针,第二克氏针连接3/4半环弓杆,3/4半环弓杆连接三角轴支架;

旋转螺杆收紧器牵拉被牵引的长管状骨,通过牵拉式电子测力计精准控制牵引力的大小,使缩短的骨折复位,3/4半环弓杆所在面垂直于牵引力线方向固定在三角轴支架上,维持复位后的骨折状态;

针对骨折端旋转、内外翻、水平及上下方向的移位,初步牵引固定后,将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固定在三角轴支架相应位置上,调整牵引力线及骨折旋转的方向,该过程可在x光透视下边调整边固定;如需要,通过第一可调节三角支架可多次改变牵引力方向,灵活调整骨折牵引力线。

对于移位骨块,根据骨块所在位置,在三角轴支架上安装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顶杆活动连接在第二可调节三角支架上,在x光透视下采用顶杆进行侧推、顶骨块等方式,使移位骨块复位,固定此时的顶杆,辅助维持复位。

对于长骨骨折间隙大、复位不良的问题,可使用外固定装置。在上述牵引复位的基础上,对于等待患肢消肿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局麻,在长骨骨折两端肌肉薄弱处,分别以外固定装置的横杆针夹孔为钻套,各打两处2.5mm克氏针针孔,无菌蝶形胶带牵拉封闭针孔后敷贴包扎,进行CT扫描。经计算机模拟复位建模后,3D打印机打印出复位后骨折模型。在模型上的四个针孔处分别拧进3mm外固定螺钉,两个横杆针夹分别夹紧骨折两端的外固定螺丝,再将支柱和横杆针夹连接固定,通过万向手拧式杆杆固定夹,使横杆与两个支柱连接固定,从而使万向型外固定支架的各部件位置确定。松开横杆针夹,取出万向型外固定支架及外固定螺钉,消毒待用。在手术治疗时,在骨折端两侧的针孔分别拧进外固定螺钉,在牵引复位基础上,采用牵伸、旋转、放松、牵引等不同方法,将外固定螺钉夹进术前预先固定的万向型外固定支架的横杆针夹,夹紧横杆针夹,外固定装置安装完毕,实现长骨骨折的精准复位。

对于胫腓骨及尺桡骨骨折,推荐使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对于股骨及肱骨骨折,推荐使用第三实施例。当然,在使用过程中,针对复杂的骨折,也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中给出的固定机构联合使用,如同时使用第二、第三实施例中的固定机构,方便骨折处的迅速复位。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