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式供氧防咬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0245发布日期:2019-10-28 22:3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式供氧防咬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戴式供氧防咬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痛感,产妇会由于巨大的痛感而要紧牙齿,这样会容易对牙齿造成伤害,生产过程中腹部肌肉过度紧张,也会造成生产困难,痛楚加剧。

目前妇产科常使用普通的牙垫来进行预防,但那些普通牙垫只适合在情绪较为稳定的情况使用,而产妇往往由于生产的痛苦导致情绪波动大,并且常常伴随较大的动作幅度,如若只是普通的牙垫,则很有可能在产妇挣扎过程中脱落,或者出现将牙垫咬烂,吞食牙垫碎片等情况,并且固定困难,一般采用医用绷带缠绕于头部或者用手固定的方法,固定不牢,易脱落。

公开号为CN202654271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咬舌固定器,包括护牙套、套柄、头带;所述护牙套呈U形,护牙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具有沿护牙套延伸方向设置的凹槽,凹槽的两端设有槽口;护牙套设有连通护牙套外部和内部的透气孔;套柄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通孔,套柄的末端固定连接于护牙套的中部,所述通孔与护牙套的透气孔连通;套柄上设有头带孔,头带穿设于头带孔中。产妇在挣扎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度使劲而导致大脑缺氧,然而该装置在加固方便做了改进,但是透气性差,不利于产妇换气。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戴式供氧防咬助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头戴式供氧防咬助力装置,包括上牙套、下牙套、弹性连接片、第一附耳、第二附耳、第一弹性带、第二弹性带、咬塞,所述上牙套为开口向上的弧形槽,所述下牙套为开口向下的弧形槽,上牙套的凸面中心位置与所述弹性连接片内侧面上端固定连接,下牙套的凸面中心位置与所述弹性连接片内侧面下端固定连接,弹性连接片上设有通孔,且所述通孔位于上牙套与下牙套之间,所述第一附耳设置在弹性连接片的左侧,所述第二附耳设置在弹性连接片的右侧,所述第一弹性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附耳和第二附耳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二弹性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附耳和第二附耳的下端相连,所述咬塞贯穿所述通孔,咬塞内部设有主通气道及支通气道,所述主通气道通过导气管连接有供氧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咬塞为锥形且外表面设有螺旋带,锥形便于调整塞入口中咬塞的大小,适用度更高。螺旋带便于咬塞从所述通孔螺旋塞入,并且可以控制进给量。

进一步地,所述咬塞的外端面设有转环,通过旋转转环进而实现咬塞的螺旋进给,省时省力。

进一步地,所述导气管内设有单向通气阀,便于氧气单向通入,同时避免口中的浊气或者唾液逆流。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片为长方形,长方形更易贴合两侧脸颊,使整个装置更加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片上设有透气孔,便于产妇呼气。

进一步地,所述上牙套、下牙套、弹性连接片、第一附耳、第二附耳、咬塞的材质均为医用硅胶,医用硅胶安全无毒且弹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先将所述第一弹性带、第二弹性带同时从产妇的头顶套下,并调整第二弹性带位于产妇耳朵下方,第一弹性带位于耳朵上方,将所述弹性连接片对准产妇口部,并嘱咐产妇张口,将所述上牙套、下牙套分别卡接在上牙齿和下牙齿位置;然后将所述咬塞对准弹性连接片上的所述通孔,旋转所述转环调整咬塞的进给量,最后利用导气管连接咬塞和供氧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弹性连接片与两条弹性带的方式进行固定,其中,弹性连接片为长方形,长方形更易贴合两侧脸颊,使整个装置更加紧固,并且弹性连接片上设有透气孔,便于产妇呼气换气。两条弹性带分别位于产妇耳朵上下方,相较于单一的固定带,更加牢固不易脱落,并且具有应力分散的效果,舒适度高。本实用新型的咬塞为锥形且外表面设有螺旋带,锥形便于调整塞入口中咬塞的大小,适用度更高;螺旋带便于咬塞从所述通孔螺旋塞入,并且可以控制进给量。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咬塞外端通过导气管连接有供氧装置,可为产妇强制补充氧气,防止产妇因过度用力而导致大脑缺氧。其中,导气管的内部还设有单向通气阀,便于氧气单向通入,同时避免口中的浊气或者唾液逆流。总之,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固定效果好且舒适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咬塞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1-上牙套、2-下牙套、3-弹性连接片、4-第一附耳、5-第二附耳、6-第一弹性带、7-第二弹性带、8-咬塞、9-通孔、10-主通气道、11-支通气道、12-导气管、13-供氧装置、14-螺旋带、15-转环、16-通气阀、17-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1-3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头戴式供氧防咬助力装置,包括上牙套1、下牙套2、弹性连接片3、第一附耳4、第二附耳5、第一弹性带6、第二弹性带7、咬塞8,上牙套1为开口向上的弧形槽,下牙套2为开口向下的弧形槽,上牙套1的凸面中心位置与弹性连接片3内侧面上端固定连接,下牙套2的凸面中心位置与弹性连接片3内侧面下端固定连接,弹性连接片3为长方形,长方形更易贴合两侧脸颊,使整个装置更加紧固。弹性连接片3上设有通孔9,且通孔9位于上牙套1与下牙套2之间,其中,弹性连接片3上设有透气孔17,便于产妇呼气。第一附耳4设置在弹性连接片3的左侧,第二附耳5设置在弹性连接片3的右侧,第一弹性带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附耳4和第二附耳5的上端相连,第二弹性带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附耳4和第二附耳5的下端相连,咬塞8贯穿通孔9,如图2或3所示,咬塞8为锥形且外表面设有螺旋带14,锥形便于调整塞入口中咬塞8的大小,适用度更高。螺旋带14便于咬塞8从通孔9螺旋塞入,并且可以控制进给量。其中,咬塞8的外端面设有转环15,通过旋转转环15进而实现咬塞8的螺旋进给,省时省力。如图2所示,咬塞8内部设有主通气道10及支通气道11,主通气道10通过导气管12连接有供氧装置13。如图2所示,导气管12内设有单向通气阀16,便于氧气单向通入,同时避免口中的浊气或者唾液逆流。其中,上牙套1、下牙套2、弹性连接片3、第一附耳4、第二附耳5、咬塞8的材质均为医用硅胶,医用硅胶安全无毒且弹性好。

本实施例的工作方法为:医护人员先将第一弹性带6、第二弹性带7同时从产妇的头顶套下,并调整第二弹性带7位于产妇耳朵下方,第一弹性带6位于耳朵上方,将弹性连接片3对准产妇口部,并嘱咐产妇张口,将上牙套1、下牙套2分别卡接在上牙齿和下牙齿位置;然后将咬塞8对准弹性连接片3上的通孔9,旋转转环15调整咬塞8的进给量,最后利用导气管12连接咬塞8和供氧装置1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