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1260发布日期:2019-05-03 19:21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脑穿刺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可以使用神经内镜操作。在对大脑实施手术时,在颅骨上开一个孔,形成穿刺通道后,利用穿刺器穿刺脑组织的病灶。

现有的穿刺器多包括穿刺针管和穿刺套管,穿刺套管上还设有锁止结构等,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操作不便,不但延长手术时间,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穿刺时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盲穿,穿刺的深度以及是否准确地穿刺到病灶都无法被实时地、准确地观察到,容易对脑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脑穿刺器,以避免盲穿对脑组织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

本方案中的脑穿刺器,包括穿刺管,穿刺管的一端开口,穿刺管的另一端为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封闭端,所述封闭端的壁厚均匀且封闭端上设有利于穿刺的倒角。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神经内镜通常呈细长的杆状,将穿刺管直接从开口端套在神经内镜的镜头端上,神经内镜可透过透明的封闭端进行观测。在进行穿刺时,将神经内镜和穿刺管一起穿刺脑组织,倒角的设置更利于穿刺,穿刺的过程中,封闭端均匀的壁厚避免神经内镜内成像变形,以实时地准确地观察穿刺深度和是否准确地穿刺到病灶处,避免进行盲穿,避免对脑组织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

本方案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套在神经内镜上即可结合着神经内镜一起使用,操作简单,节省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进一步,还包括同轴地安装在所述穿刺管开口端上的弹性环,弹性环的内径小于穿刺管的内径。由于弹性环的内径小于穿刺管的内径,穿刺管套在神经内镜上后,弹性环即可箍在神经内镜上,保持穿刺管与神经内镜相对固定。

进一步,所述穿刺管呈等径的直管,且壁厚不超过1mm。以尽量减小穿刺时的产生的创口。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外套在所述穿刺管上的套管,套管一端开口,套管另一端封闭,套管与穿刺管之间保持滑动密封,套管上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开有通孔。在穿刺病灶时,将套管套在穿刺管上,套管的封闭端与穿刺管的封闭端位于同一端。在穿刺病灶时,如需要吸出病灶处的积液,则保持套管静止,然后拉动穿刺管回退,在套管封闭端与穿刺管封闭端之间形成负压,然后将组织液通过通孔吸入到套管内,即可吸除积液。通孔设置在侧壁上可避免通孔阻挡神经内镜的视线。

进一步,所述套管的封闭端的壁厚均匀。避免神经内镜成像变形。

进一步,所述套管为两端开口的直管,套管一端的内壁上开有环形槽,环形槽与套管同轴,环形槽内嵌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的固定环,固定环内壁上固定有透明的弹性膜,弹性膜将固定环封闭。固定环设置在套管的端部内后,可利用弹性膜将套管的一端封闭。套管套在穿刺管上后,穿刺管可顶出弹性膜,弹性膜拉伸变形并紧紧地贴合在穿刺管的封闭端上,避免影响穿刺管的穿刺。穿刺完成后,在需要将套管留置在病灶部位时,退出穿刺管,然后使用镊子夹住弹性膜的中部从套管的另一端拉拽固定环,固定环受拉变形后即可从环形槽中脱出,取出固定环后即可让套管两端的开口都保持打开,即可利用套管作为操作通道。

进一步,所述通孔上覆盖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阻挡膜,阻挡膜上设有闭合的弹性缝。在套管内形成负压后,脑组织内的积液可自动冲开弹性缝进入到套管内,套管内外的压力平衡后弹性缝保持闭合,避免积液再从套管内泄出,保证积液留置在套管内。

进一步,所述套管的开口端的外壁上设有固定翼。便于医生手持固定翼保持套管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穿刺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脑穿刺器封闭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穿刺管1、套管2、神经内镜3、弹性环4、通孔5、阻挡膜6、固定环7、弹性膜8、固定翼9、弹性缝10。

脑穿刺器的实施例基本如附图3所示:包括等径的直管状的穿刺管1,穿刺管1如附图1所示,穿刺管1的壁厚为0.8mm,穿刺管1的一端开口,穿刺管1的另一端为由透明玻璃制成的封闭端,封闭端的壁厚均匀且封闭端上设有利于穿刺的倒角,穿刺管1的开口端同轴地安装有由乳胶制成的弹性环4,弹性环4的内径小于穿刺管1的内径;穿刺管1的外壁上套有套管2,如附图2所示,套管2与穿刺管1之间保持滑动密封,套管2上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开有通孔5,通孔5上覆盖有由乳胶制成的阻挡膜6,阻挡膜6上设有闭合的弹性缝10,套管2为两端开口的直管,套管2一端的内壁上开有环形槽,环形槽与套管2同轴,环形槽内嵌有由橡胶制成的、环形的固定环7,固定环7内壁上固定有透明的弹性膜8,弹性膜8将固定环7封闭,套管2的开口端的外壁上设有固定翼9。

神经内镜3通常呈细长的杆状,将穿刺管1直接从开口端套在神经内镜3的镜头端上,神经内镜3可透过透明的封闭端进行观测,由于弹性环4的内径小于穿刺管1的内径,穿刺管1套在神经内镜3上后,弹性环4即可箍在神经内镜3上,保持穿刺管1与神经内镜3相对固定。。在进行穿刺时,将神经内镜3和穿刺管1一起穿刺脑组织,倒角的设置更利于穿刺,穿刺的过程中,封闭端均匀的壁厚避免神经内镜3内成像变形,以实时地准确地观察穿刺深度和是否准确地穿刺到病灶处,避免进行盲穿,避免对脑组织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

在穿刺病灶时,如需要吸出病灶处的积液,则保持套管2静止,然后拉动穿刺管1回退,在套管2封闭端与穿刺管1封闭端之间形成负压,然后将组织液通过通孔5吸入到套管2内,即可吸除积液。在套管2内形成负压后,脑组织内的积液可自动冲开弹性缝10进入到套管2内,套管2内外的压力平衡后弹性缝10保持闭合,避免积液再从套管2内泄出,保证积液留置在套管2内。通孔5设置在侧壁上可避免通孔5阻挡神经内镜3的视线。

套管2套在穿刺管1上后,穿刺管1可顶出弹性膜8,弹性膜8拉伸变形并紧紧地贴合在穿刺管1的封闭端上,避免影响穿刺管1的穿刺。穿刺完成后,在需要将套管2留置在病灶部位时,退出穿刺管1,然后使用镊子夹住弹性膜8的中部从套管2的另一端拉拽固定环7,固定环7受拉变形后即可从环形槽中脱出,取出固定环7后即可让套管2两端的开口都保持打开,即可利用套管2作为操作通道。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