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及穴位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5552发布日期:2019-04-20 03:14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及穴位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及穴位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穴位是指人体经络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刺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区治疗疾病。其中,针刺技术是一种有创技术,针刺入时有疼痛感,且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而艾灸疗法在使用时存在操作不方便、烟雾挥发对环境产生污染和量效关系难以把控等缺点。单纯针刺或艾灸技术对某些穴位存在禁忌,而对某些穴位进行单纯的针刺或者艾灸不能达到最佳的刺激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及穴位刺激装置,以满足针刺和艾灸的穴位刺激功能。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包括:圆盘1、若干个近红外发光元件2、控温元件3和针状电极4;若干个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和所述控温元件3均设置在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上;

若干个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串联连接,该串联连接电路的首端和尾端分别连接至外部主机控制端;

所述控温元件3通过连接线连接至所述主机控制端;

所述针状电极4为螺杆式结构,与所述圆盘1通过相互配合的螺纹实现固定,所述针状电极4包括紧固端和尖刺端,所述紧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外侧面,所述尖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所述紧固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以调整所述尖刺端在所述圆盘1内侧面凸出的长度;所述尖刺端表面光滑,且所述紧固端通过连接线连接至所述主机控制端。

优选地,

所述针状电极4位于所述圆盘1内侧面的中心位置;

若干个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在所述针状电极4的内侧面均匀设置。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覆盖层和/或隔离层;

所述覆盖层位于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上,用于将所述圆盘1内侧面上设置的除所述针状电极4之外的器件覆盖;

所述隔离层位于所述圆盘1的外侧面上,用于将所述圆盘1外侧面覆盖,以实现电隔离。

优选地,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的个数为2~6个。

优选地,所述针状电极4为金属圆柱形,所述针状电极4的直径为0.1~0.3cm;和/或,所述针状电极4的长度为0.7~1.5cm。

优选地,所述圆盘1的面积为不大于0.5cm2;和/或,所述圆盘1的厚度为不大于0.3cm。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装置,包括:偶数个如上述任一所述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和连接偶数个所述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主机控制端。

优选地,所述主机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温度在38~42℃。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偶数个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和/或,至少一个近红外穴位刺激电极;

所述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包括:所述圆盘1和所述针状电极4;所述针状电极4为螺杆式结构,与所述圆盘1通过相互配合的螺纹实现固定,所述针状电极4包括紧固端和尖刺端,所述紧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外侧面,所述尖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所述紧固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以调整所述尖刺端在所述圆盘1内侧面凸出的长度;所述尖刺端表面光滑,且所述紧固端通过连接线连接至所述主机控制端;

所述近红外穴位刺激电极由所述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将所述针状电极4紧固端与所述主机控制端的连接断开形成。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在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包括的圆盘上设置若干个近红外发光元件、控温元件和针状电极,若干个近红外发光元件通过串联连接,并连接至主机控制端,可在主机控制端的控制下发射近红外光,近红外光具有穿透作用,且会发热,从而可以对穴位实现近红外光刺激,以达到艾灸治疗的效果,针状电极的一端为尖刺端,可以对穴位实现经皮电刺激,起到针刺治疗效果,从而可以同时满足针刺和艾灸的穴位刺激功能。

2、由于针状电极的紧固端和尖刺端分别位于圆盘的外侧面和内侧面,紧固端可在外力作用下旋转,来调整尖刺端在圆盘内侧面凸出的长度,在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固定在小动物穴位上时,可以通过旋转紧固端来加强尖刺端对穴位的压力,以提高经皮电穴位刺激效果。

3、针状电极的尖刺端表面光滑,可以防止在穴位刺激过程中,对小动物皮肤造成的刺伤。

4、控温元件通过连接主机控制端,可在主机控制端的控制下监控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温度,将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温度控制在一定条件下,防止温度过低导致的穴位刺激效果不佳的问题,以及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的烫伤皮肤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机控制端的经皮电穴位刺激控制单元对应的输出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红外穴位刺激控制单元与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上设置的近红外发光元件和控温元件的连接关系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控制单元的控制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控制单元的控制电路图的等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请参见图1,其中,图1的左侧为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俯视图,图1的右侧为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侧视图,该穴位刺激电极包括:圆盘1、若干个近红外发光元件2、控温元件3和针状电极4;若干个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和所述控温元件3均设置在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上;

若干个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串联连接,该串联连接电路的首端和尾端分别连接至外部主机控制端;

所述控温元件3通过连接线连接至所述主机控制端;

所述针状电极4为螺杆式结构,与所述圆盘1通过相互配合的螺纹实现固定,所述针状电极4包括紧固端和尖刺端,所述紧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外侧面,所述尖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所述紧固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以调整所述尖刺端在所述圆盘1内侧面凸出的长度;所述尖刺端表面光滑,且所述紧固端通过连接线连接至所述主机控制端。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包括的圆盘上设置若干个近红外发光元件、控温元件和针状电极,若干个近红外发光元件通过串联连接,并连接至主机控制端,可在主机控制端的控制下发射近红外光,近红外光具有穿透作用,且会发热,从而可以对穴位实现近红外光刺激,以达到艾灸治疗的效果,针状电极的一端为尖刺端,可以对穴位实现经皮电穴位刺激,起到针刺治疗效果,从而可以同时满足针刺和艾灸的穴位刺激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对目标穴位实现针刺和艾灸的刺激,所述针状电极4位于所述圆盘1内侧面的中心位置;若干个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在所述针状电极4的外侧面均匀设置。在使用时,针状电极的尖刺端对准目标穴位,近红外发光元件均匀设置在周围,实现对穴位的经皮电穴位刺激和近红外光穴位刺激。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对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上器件实现防护,该穴位刺激电极可以进一步包括覆盖层,其中,所述覆盖层位于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上,用于将所述圆盘1内侧面上设置的除所述针状电极4之外的器件覆盖,从而提高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使用寿命。

由于针状电极优选地设置在圆盘的中心位置,而覆盖层不能将针状电极覆盖住,否则无法实现针状电极的尖刺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因此,覆盖层可以为圆环状。

其中,覆盖层可以采用不导电的硅胶材料制成。

由于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多个元件均连接到主机控制端,且需要通电控制实现穴位刺激,为了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该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可以进一步包括: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位于所述圆盘1的外侧面上,用于将所述圆盘1外侧面覆盖,以实现电隔离。

其中,隔离层可以采用不导电的硅胶材料制成。

为实现对穴位的艾灸效果的刺激,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近红外发光元件2的个数为2~6个。优选地,近红外发光元件的个数为4个,请参考图1。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状电极4为金属圆柱形,所述针状电极4的直径为0.1~0.3cm。优选地,针状电极的直径为0.2c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针状电极4的长度为0.7~1.5cm。优选地,针状电极的长度为1c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盘1的面积为不大于0.5cm2;和/或,所述圆盘1的厚度为不大于0.3cm。

其中,近红外发光元件可以采用功率为0.06W的近红外发射器来实现近红外光的发射,近红外光的波长可以为940nm。控温元件可以采用热敏电阻来实现温度的感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近红外发光元件、控温元件、针状电极的连接线可以分别连接到主机控制端上,也可以将近红外发光元件、控温元件、针状电极的连接线的接入端通过一个转换插头实现一体化,将一体化的连接线转化插头与主机控制端连接。

其中,连接线可以采用直径Ф≦0.5mm的屏蔽线。

实施例2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小动物穴位刺激装置,该穴位刺激装置可以包括:偶数个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和连接偶数个所述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主机控制端。

其中,主机控制端可以由市电(220V、50Hz)经电流转换为9V直流电或直接采用9V直流电池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的控制,主机控制端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屏、调节按钮、经皮电穴位刺激控制单元、近红外穴位刺激控制单元和温度控制单元。

液晶显示屏可以置于主机控制端的外壳上,用于显示经皮电穴位刺激输出电流和刺激时间、近红外发光元件的辐照温度和电压。

调节按钮可以位于主机控制端的外壳上,用于调节经皮电穴位刺激输出电流和刺激时间、近红外发光元件的辐照温度和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经皮电穴位刺激控制单元可以实现对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上针状电极进行如下参数的控制:输出电流范围为0~50mA,全程49个阶梯,阶梯增量1mA;时间调节范围为20~80min,全程6个阶梯,阶梯增量10min。

主机控制端的电流输出方式为脉冲模式,正负对称双向矩形脉冲波,确保直流成分为零。疏密波,刺激频率2/100Hz。脉冲宽度随频率自动变化,达到不同频率下的自动协调;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需要成对使用,一对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上针状电极的刺激量完全相同,彻底消除刺激强度不对称及电极极化的发生。

请参考图3,为主机控制端的经皮电穴位刺激控制单元对应的输出电路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使用小动物穴位刺激电极实现对穴位的近红外刺激,近红外刺激控制单元可以包括:放大器、比较器、驱动电路、继电器或固定开关、电池或稳压电源。其中,近红外穴位刺激控制单元与穴位刺激电极上设置的近红外发光元件和控温元件的连接关系请参考图4。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温度控制单元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电路图来实现,其中,图6是图5所示电路的惠斯登电桥等效图,其中,rab和Uab是从a、b两点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和等效电压,RL和UL是从a、b两点对外所带负载电阻和负载电压。根据戴维宁定理,可得如下公式(1)(2)。

其中,温度控制单元可以将穴位刺激电极的温度控制在38~42℃,阶梯增量为0.50℃,误差≦0.1℃。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小动物穴位刺激装置的多个功能性,该小动物穴位刺激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偶数个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和/或,至少一个近红外穴位刺激电极。

其中,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仅能够实现经皮穴位电刺激作用。因此,所述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可以只包括图1所示的圆盘1和所述针状电极4;其中,所述针状电极4为螺杆式结构,与所述圆盘1通过相互配合的螺纹实现固定,所述针状电极4包括紧固端和尖刺端,所述紧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外侧面,所述尖刺端位于所述圆盘1的内侧面,所述紧固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旋转,以调整所述尖刺端在所述圆盘1内侧面凸出的长度;所述尖刺端表面光滑,且所述紧固端通过连接线连接至所述主机控制端。

相应地,所述针状电极位于所述圆盘的中心位置。

相应地,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进一步可以包括采用不导电的硅胶材料制成的覆盖层,用于对圆盘上除针状电极以外的部位进行覆盖,起到防护作用,

相应地,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进一步可以包括采用不导电的硅胶材料制成的隔离层,隔离层位于圆盘的外侧面上,用于将圆盘外侧面覆盖,实现电隔离。

相应地,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上的针状电极4为金属圆柱形,所述针状电极4的直径为0.1~0.3cm。优选地,针状电极的直径为0.2cm。针状电极1的长度为0.7~1.5cm。优选地,针状电极的长度为1cm。

相应地,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上的圆盘的面积为不大于0.5cm2;和/或,圆盘的厚度为不大于0.3cm。

其中,近红外穴位刺激电极仅能够实现近红外光穴位刺激作用,因此,所述近红外穴位刺激电极可以由实施例1所述的穴位刺激电极将所述针状电极4紧固端与所述主机控制端的连接断开形成。近红外穴位刺激电极上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中穴位刺激电极的相同,只需除去穴位刺激电极上针状电极紧固端的连接线即可,或者,将紧固端的连接线不连接在主机控制端即可,本实施例不再具体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近红外穴位刺激电极,由于其仅能够实现近红外光穴位刺激作用,因此,覆盖层可以为圆环状,也可以为覆盖了针状电极的圆形状。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穴位刺激电极、经皮电穴位刺激电极需要成对使用,分别作用在左右对称的相同穴位,或者分别作用在同侧邻近的不同穴位,以保证两个针状电极之间形成电流回路。

下面以对小动物的穴位刺激为例,阐述穴位刺激装置的使用方法:

对小动物拟刺激的穴位采用脱毛剂脱毛,无水酒精脱脂,采用适当大小的圆形医用胶布中间打孔,针状电极穿过中央孔,胶布与圆盘粘合,下压医用胶布与受刺激穴位部皮肤粘合。开启主机控制端,设置刺激时间为30min,刺激强度根据小动物的耐受力进行调整,使用主机控制端上的调节按钮调整经皮电穴位刺激控制单元对针状电极实现的穴位刺激强度,使其在3~5mA范围内连续可调;使用调节按钮调整近红外穴位刺激控制单元对近红外发光元件的刺激辐照度,使其最佳辐照度在0.08~0.10W.cm-2范围内连续可调;使用调节按钮调整温度控制单元对温控元件的参数设置,使穴位刺激电极的温度在38~42℃范围内连续可调。参数调整完成后,实现对小动物的穴位刺激,并在使用过程中观察小动物的状态,根据状态可通过液晶显示屏和调节按钮实时调整参数,在穴位刺激30min完成后停止对小动物的穴位刺激。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电使用过程中,成对的电极不能接触上,否则会造成短路,导致穴位刺激装置的损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