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膝关节矫形手术中的胫骨近端截骨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1180发布日期:2019-05-03 19:20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膝关节矫形手术中的胫骨近端截骨导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手术用的截骨导向装置,具体为一种膝关节矫形手术中的胫骨近端截骨导板。



背景技术:

胫骨近端截骨术是膝关节矫形的常用手术方式,简单有效,尤其对于胫骨侧关节外畸形的病人,可有效地矫正下肢尤其是膝关节部位的畸形,改善下肢力线,调整膝关节负重位置,缓解因下肢力线不良造成的膝关节退变。膝关节内翻畸形手术中,胫骨近端截骨分为外侧闭合截骨及内侧撑开截骨。

内侧撑开截骨手术中常用的截骨方法为双平面截骨。首先由设计截骨水平向外侧腓骨小头方向打入克氏针,确认角度位置满意后同水平相邻再入一枚克氏针,使两针在正位透视影像中重合。紧贴导针下缘,以导针为引导做水平面横向由内向外的截骨。截骨线不能超过胫骨截骨线水平前后径的2/3,于其前端斜向前上做第二平面冠状面截骨,两平面夹角约110°,至胫骨结节近侧位置。

双平面截骨手术操作复杂程度不算太高,但真实操作中存在些许问题。首先第一枚导针确定后打入第二枚导针时很难达到两针在正位透视像完全重合,且位置合适;其次,截骨使用摆锯在操作中很难使其严格沿两枚导针下缘前行,经常出现偏移,截骨线下移,角度变化等情况;第三,第一截骨平面的范围一般限制在前后径的中前1/3的位置,而在术中,由于胫骨前后径与摆锯宽度相差不是很大,致使截骨操作中很易对前侧1/3骨质造成误伤,严重者可能发生骨折;第四,截骨两平面的夹角大约为110°较为理想,而这一角度大多由术者肉眼完成测量,准确性有限。

目前台湾有公司设计定制版胫骨近端截骨导板,可以做到精准截骨操作,错误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定制接骨板造价较高,很难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近胫骨近端内侧皮质解剖形态的截骨导板,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水平面横向的截骨操作,有效控制截骨范围,准确进行110°第二截骨面的截骨操作,能够克服原本单纯克氏针使用及导向作用操作困难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膝关节矫形手术中的胫骨近端截骨导板,包括导板,在所述导板厚度方向的中心面内设置上下通透且两头封闭的截骨刀槽,所述截骨刀槽前段由前向后沿其两侧分别设置上下贯通的对称的二号针孔、分别设置上下贯通的对称的一号针孔,所述二号针孔和一号针孔均平行于截骨刀槽中心面倾斜设置且相互平行;所述一号针孔及二号针孔两侧相对应位置上,分别垂直设置上下贯通的对称的五号针孔,所述截骨刀槽末段槽内沿所述截骨刀槽中心面依次均布设置多个上下通透的平行于一号针孔倾斜方向的三号针孔,所述三号针孔与所述截骨刀槽两侧内壁对称相交相通,末段的所述截骨刀槽两侧对称设置上下通透的平行于一号针孔的四号针孔,每排所述四号针孔与三号针孔的数目相同,在相同排序位置上的所述三号针孔与四号针孔两孔连线长度n均相等;

每个三号针孔与对应的四号针孔连线长度n与相邻两个二号针孔间距m相等。

在相同排序位置上的所述三号针孔和四号针孔两孔连线与所述截骨刀槽长度方向的夹角θ为105°~115°。

所述夹角θ优选为110°。

所述导板为前、后端面向前端倾斜的平行四边形板块,所述导板的前后倾斜面平行于一号针孔倾斜方向,所述截骨刀槽两头槽面平行于导板倾斜面。

所述一号针孔和二号针孔与所述截骨刀槽相切。

所述一号针孔和二号针孔与截骨刀槽相交形成豁口,所述一号针孔和二号针孔的圆心在截骨刀槽外侧。

所述一号针孔至少为镜像对称的一对,所述二号针孔至少为镜像对称的两对,所述五号针孔至少为镜像对称的两对且对应所述一号针孔及相邻的二号针孔两侧分布,所述三号针孔至少为四个且等间隔分布,所述四号针孔至少为镜像对称的四对且等间隔分布。

所述一号针孔为一对,所述二号针孔为两对,所述五号针孔为两对且对应所述一号针孔及相邻的二号针孔两侧分布,所述三号针孔为四个,所述四号针孔为四对。

所述一号针孔、二号针孔、三号针孔、四号针孔和五号针孔的孔径相同。

各个所述三号针孔相交相通或相切,各个所述四号针孔相交相通或相切。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1)通过一件简单的截骨导向工具即可完成双平面相对精确的胫骨近侧撑开截骨手术;

2)操作简单,截骨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不同体型患者,且左右侧均可使过同一件工具,将使手术时间有效缩短,提高截骨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导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板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位置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位置剖视图;

图5为锯刀配合截骨导板使用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第一截骨面操作示意图;

图7为第二截骨面操作示意图。

附图编号:1-一号针孔,2-二号针孔,3-三号针孔,4-四号针孔,5-五号针孔,6-导板,7-截骨刀槽,8-锯刀,9-胫骨,A~E:第一至第五枚克氏针,α:第一截骨面,β:第二截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一种膝关节矫形手术中的胫骨近端截骨导板,包括导板6,在所述导板6厚度方向的中心面内设置上下通透且两头封闭的截骨刀槽7,所述截骨刀槽7前段由前向后沿其两侧分别设置上下贯通的对称的二号针孔2、分别设置上下贯通的对称的一号针孔1,所述二号针孔2和一号针孔1均平行于截骨刀槽中心面倾斜设置且相互平行;所述一号针孔1及二号针孔2两侧相对应位置上,分别垂直设置上下贯通的对称的五号针孔5,所述截骨刀槽7末段槽内沿所述截骨刀槽7 中心面依次均布设置多个上下通透的平行于一号针孔1倾斜方向的三号针孔3,所述三号针孔3与所述截骨刀槽7两侧内壁对称相交相通,末段的所述截骨刀槽7两侧对称设置上下通透的平行于一号针孔1的四号针孔4,每排所述四号针孔4与三号针孔3的数目相同,在相同排序位置上的所述三号针孔3与四号针孔4两孔连线长度n均相等;

每个三号针孔3与对应的四号针孔4连线长度n与相邻两个二号针孔间距m 相等。

在相同排序位置上的所述三号针孔3和四号针孔4两孔连线与所述截骨刀槽7长度方向的夹角θ为105°~115°。

所述夹角θ优选为110°。

所述导板6为前、后端面向前端倾斜的平行四边形板块,所述导板6的前后倾斜面平行于一号针孔1倾斜方向,所述截骨刀槽7两头槽面平行于导板6 倾斜面。

所述一号针孔1和二号针孔2与所述截骨刀槽7相切。

所述一号针孔1和二号针孔2与截骨刀槽7相交形成豁口,所述一号针孔1 和二号针孔2的圆心在截骨刀槽7外侧。

所述一号针孔1至少为镜像对称的一对,所述二号针孔2至少为镜像对称的两对,所述五号针孔5至少为镜像对称的两对且对应所述一号针孔1及相邻的二号针孔2两侧分布,所述三号针孔3至少为四个且等间隔分布,所述四号针孔4至少为镜像对称的四对且等间隔分布。

所述一号针孔1为一对,所述二号针孔2为两对,所述五号针孔5为两对且对应所述一号针孔1及相邻的二号针孔2两侧分布,所述三号针孔3为四个,所述四号针孔4为四对。

所述一号针孔1、二号针孔2、三号针孔3、四号针孔4和五号针孔5的孔径相同。

各个所述三号针孔3相交相通或相切,各个所述四号针孔4相交相通或相切。

实施例一

本装置配合多枚克氏针使用,可使手术操作更加简洁准确,并且截骨导向板可适应不同胫骨直径人群的手术。截骨导板6为平行四边形块,沿厚度方向设置两端封闭的截骨刀槽7及多处克氏针导向及固定孔。设置一号针孔1位于截骨刀槽7较中间位置的两侧,一号针孔1与导板6前、后端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二号针孔2两对,平行于一号针孔1,位于截骨刀槽7靠前端位置的两侧,一号针孔1、二号针孔2与截骨刀槽7密切相邻或相切、相交。截骨刀槽7末段紧密排列四个同样大小三号针孔3,在其两侧靠后位置紧密排列四号针孔4,四号针孔4的个数、间距、大小均与三号针孔3相同。另外在截骨刀槽7前段靠外的两侧,设置两对五号针孔5。各个克氏针孔以截骨刀槽7为中线呈镜面对称排列。其中相邻的两个二号针孔2间距m与对应的三号针孔3和四号针孔4间距n相等。

一号针孔1指向腓骨小头,沿此孔打入第一枚克氏针A以确定水平面截骨方向。调整截骨导板6位置,使截骨刀槽7与关节线平行且指向腓骨小头方向。在二号针孔2和五号针孔5各选其一,打入第二枚克氏针B和第三枚克氏针C 使截骨导板6方向固定,以确定第一截骨面α。依据胫骨前后径大小,选择三号针孔3中合适之一打入第四枚克氏针D,以其作为摆锯阻挡物,避免操作时误伤前侧骨质。选择所选三号针孔3对应的四号针孔4打入第五枚克氏针E作为第二截骨面标志。第一截骨面α截骨完成后取下截骨导板6,使原第四枚克氏针 D和第五枚克氏针E穿过相邻的二号针孔2。沿切骨槽完成第二截骨面β截骨操作。由于相邻的两个二号针孔2间距m与对应的三号针孔和四号针孔间距n相等,所以原第四枚克氏针D和第五枚克氏针E恰好可穿过同一排相邻的二号针孔2。

此实用新型设计仅应用于膝关节内翻病人须行胫骨近端内侧撑开截骨患者。临床实践中,首先明确诊断,确定手术方案为胫骨近端内侧撑开截骨。术前初步确定胫骨近端内侧皮质部位截骨线水平约为关节线下4cm。软组织显露完成后取此实用新型截骨导板6贴敷于胫骨近端内侧骨面。使截骨刀槽7初步与预定截骨线重合且截骨导板6前端稍超出胫骨后侧皮质。适当倾斜截骨导板6 使一号针孔1朝向腓骨小头尖端方向。沿一号针孔1打入克氏针A,透视确认冠状面克氏针指向准确。于二号针孔2其中之一打入第二枚克氏针B。为进一步稳定截骨导板6,可于任一五号针孔5打入第三枚克氏针C。为限制第一截骨平面长度,以胫骨前后径中前1/3(保留前侧皮质距离1.0-1.5cm)位置为标准,选择三号针孔3其中之一打入第四枚克氏针D。并于截骨线近侧四号针孔4中选择与三号针孔3位置对应的一个,打入第五枚克氏针E。保护胫骨后侧软组织下进行第一截骨平面截骨。保留第四枚克氏针D及第五枚克氏针E,取下其他克氏针,取下截骨导板6。斜向安置截骨导板6,使第四枚克氏针D和第五枚克氏针E穿入同一排相邻的两个第二克氏针孔2内。保护髌腱沿截骨刀槽7进行第二截骨面β截骨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