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膜透析管用漂管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0711发布日期:2019-03-19 21:32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膜透析管用漂管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腹膜透析管用漂管矫正器。



背景技术: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的特性,通过将配制好的透析液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内,使其与患者体液进行物质交换,并定时更换腹腔内的透析液不断地更换,以达到清除患者体内代谢废物、毒性物质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

腹膜透析管的漂管现象为腹透软管在腹内段脱离正常位置,该现象是腹膜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往往会导致腹膜透析液在腹腔内的聚集,使患者水负荷增加、水肿加重、血压升高及心力衰竭发生,严重时甚至可以引起患者死亡。由于腹膜透析需在患者腹部皮下建立腹膜透析隧道,当发生漂管并发症时传统手法复位效果不佳,常需要手术矫正,不仅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进行开发和研制,但至今尚未有较理想的产品面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腹膜透析管用漂管矫正器,该矫正器能够达到无需手术即可使漂移的腹透管回复到腹腔内正常位置、避免手术风险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腹膜透析管用漂管矫正器,包括有用于插入腹透软管内的调节弯管,所述调节弯管由软质硅胶制成并且成空心结构设置,所述调节弯管相对两侧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供调节弯管弯曲用的缺口,所述缺口设置有多个,并且沿调节弯管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各个缺口均贯穿调节弯管的管壁厚度方向设置;

所述调节弯管的管壁厚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的长度方向与调节弯管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所述穿孔设置有两条,并且分别位于调节弯管的相对两侧,两条穿孔分别穿过两列缺口,所述穿孔内均穿插设置有用于收放缺口开口大小的调控绳;

所述调节弯管远离插入腹透软管内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操作调控绳的旋转件,所述旋转件转动连接于调节弯管的端部,所述调控绳一端与调节弯管插入腹透软管内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调控绳的另一端贯穿穿孔后与旋转件绕接;

其中一条调控绳经穿孔穿过调节弯管后顺时针缠绕于旋转件的外侧壁,并且其端部与旋转件固定连接;另一条调控绳经穿孔穿过调节弯管后逆时针缠绕于旋转件的外侧壁,并且其端部与旋转件固定连接;旋转件于转动过程中,一条调控绳逐渐缠绕到旋转件的外侧壁上,另一条调控绳逐渐从旋转件的外侧壁上放出,达到控制调节弯管的弯曲活动;

所述调节弯管用于插入腹透软管内的端部设置有磁性件,所述磁性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钛涂层,所述磁性件能够与磁力件磁性吸合,位于人体腹腔内的磁性件与位于人体外侧的磁力件吸合时能够令调节弯管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或是在移动磁力件的过程中能够调整调节弯管在腹腔内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旋转件与调节弯管密封且可转动连接,所述旋转件设置有能够与调节弯管导通的通孔;

所述调节弯管远离插入腹透软管内的一端向外翻折设置有用于扣接腹透软管的翻边,所述调节弯管的外侧壁至翻边的内侧壁之间留有供腹透软管插入的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尺寸与腹透软管的管壁厚度尺寸相适配,所述翻边的内侧壁和腹透软管的外侧壁设置有能够相互扣接的扣接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用于连接外接导管的接口端设置有同轴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端面位于外管内,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留有供外接导管插入的插接槽,所述外管的内侧壁和外接导管的外侧壁设置有能够相互扣接的扣接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弯管用于插入腹透软管内的端部一体设置有用于兜住磁性件的封底,所述磁性件被封底笼罩固定于调节弯管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磁性件设置为椭球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矫正作业时,先将调节弯管插入腹透软管内,然后通过转动旋转件实现调节调节弯管的弯曲方向以及弯曲程度,腹透软管在调节弯管的形变过程中回复到正常位置,为避免腹透软管在透析的过程中再次发生漂移,可通过磁力件将调节弯管端部的磁性件吸合固定住;并且由于调节弯管插入腹透软管内后腹透软管在腹腔内部的位置不可视,可通过将磁力件在患者腹部移动的过程中感觉到与磁性件吸合后(当磁力件与磁性件吸合后再移动磁力件会感觉有阻力),确定腹透软管是否回复到预设位置,若没有,可先将磁力件移开,再通过旋转件调节调节弯管和腹透软管的位置,之后再通过磁力件核查腹透软管是否回复到预设位置,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腹透软管回复到预设位置,完成矫正操作。因此上述矫正器能够达到无需手术即可使漂移的腹透管回复到腹腔内正常位置、避免手术风险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漂管矫正器的剖视图;

图2为调节弯管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调节弯管;11、缺口;12、穿孔;13、调控绳;14、旋转件;141、通孔;142、内管;143、外管;144、插接槽;15、磁性件;16、翻边;161、间隙; 17、扣接环;18、封底;2、腹透软管;3、外接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3所示,一种腹膜透析管用漂管矫正器,包括有用于插入腹透软管2 内的调节弯管1,调节弯管1由软质硅胶制成并且成空心结构设置,该结构的调节弯管1具有形变能力,在弯折过程中能够带动腹透软管2移动,从而能够实现漂管矫正复位;调节弯管1相对两侧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供调节弯管1弯曲用的缺口 11,缺口11设置有多个,并且沿调节弯管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各个缺口11均贯穿调节弯管1的管壁厚度方向设置;调节弯管1的管壁厚度方向的中部设置有穿孔 12,穿孔12的长度方向与调节弯管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穿孔12设置有两条,并且分别位于调节弯管1的相对两侧,两条穿孔12分别穿过两列缺口11,穿孔12 内均穿插设置有用于收放缺口11开口大小的调控绳13;调控绳13可以在穿孔12内滑移,将其中一条调控绳13从穿孔12内抽出的过程中该列的各个缺口11的开口宽度会逐渐减小,从而能够令调节弯管1向该侧弯曲,进而能够实现对腹透软管2的复位调节。

调节弯管1远离插入腹透软管2内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操作调控绳13的旋转件14,旋转件14转动连接于调节弯管1的端部,调控绳13一端与调节弯管1插入腹透软管2内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调控绳13的另一端贯穿穿孔12后与旋转件14绕接;其中一条调控绳13经穿孔12穿过调节弯管1后顺时针缠绕于旋转件14的外侧壁,并且其端部与旋转件14固定连接;另一条调控绳13经穿孔12穿过调节弯管1后逆时针缠绕于旋转件14的外侧壁,并且其端部与旋转件14固定连接;旋转件14于转动过程中,一条调控绳13逐渐缠绕到旋转件14的外侧壁上,另一条调控绳13逐渐从旋转件14的外侧壁上放出,达到控制调节弯管1的弯曲活动;调节弯管1的弯曲调控可由旋转件14实现操作,在转动旋转件14的过程中能够将一条调控绳13卷绕到旋转件14上,同时还能够令另一侧的一条调控绳13从旋转件14上释放出来,从而在调节弯管1一列的缺口11闭拢时另一列的缺口11能够随之张开,因此该方案能够实现对调节弯管1的弯曲调节,并且通过对调控绳13的收放量调控,还能够对调节弯管1的弯曲度做微量调节,有利于提高其适用范围,以及使用灵活程度。

调节弯管1用于插入腹透软管2内的端部设置有磁性件15,磁性件1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钛涂层,该钛涂层使得磁性件15能够在保证自身磁性不消失的情况下,还能够不在腹腔内产生反应,增加了腹膜透析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磁性件15能够与磁力件磁性吸合,位于人体腹腔内的磁性件15与位于人体外侧的磁力件吸合时能够令调节弯管1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或是在移动磁力件的过程中能够调整调节弯管1在腹腔内的位置。将调节弯管1插入腹透软管2内后,调节弯管1前端设置的磁性件15由于质量原因,能够保持调节弯管1在腹膜透析液中相对的一定的吃水深度,使得调节弯管1在腹膜透析液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且磁性件15位于调节弯管1的端部,使得调节弯管1的重心处于管道最下端,同时能够保持一定的质量,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调节弯管1在腹腔中的漂移。此外,还能够通过体外的磁力件从而能够调整调节弯管1在腹腔中的相对位置,使得调节弯管1 在发生移位后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对调节弯管1进行位置上的调整,从而保持调节弯管1的有效位置,并且在必要条件下,能够通过体外的磁力件固定调节弯管1 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方便对调节弯管1的安置位置进行调整。

矫正作业时,先将调节弯管1插入腹透软管2内,然后通过转动旋转件14实现调节调节弯管1的弯曲方向以及弯曲程度,腹透软管2在调节弯管1的形变过程中回复到正常位置,为避免腹透软管2在透析的过程中再次发生漂移,可通过磁力件将调节弯管1端部的磁性件15吸合固定住;并且由于调节弯管1插入腹透软管2内后腹透软管2在腹腔内部的位置不可视,可通过将磁力件在患者腹部外侧移动的过程中感觉到与磁性件15吸合后(当磁力件与磁性件15吸合后再移动磁力件会感觉有阻力),确定腹透软管2是否回复到预设位置,若没有,可先将磁力件移开,再通过旋转件14调节调节弯管1和腹透软管2的位置,之后再通过磁力件核查腹透软管 2是否回复到预设位置,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腹透软管2回复到预设位置,完成矫正操作。此处需说明的有,插入腹透软管2内的调节弯管1长度应与腹透软管2的长度保持一致,从而便于通过上述方式确定腹透软管2端部的位置。

因此上述矫正器能够达到无需手术即可使漂移的腹透软管2回复到腹腔内正常位置、避免手术风险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旋转件14与调节弯管1密封且可转动连接,旋转件14设置有能够与调节弯管1 导通的通孔141;调节弯管1与腹透软管2连接后还可连接用于输送透析液的外接导管3,在调节弯管1还在腹透软管2内时也可以进行透析治疗,外接导管3将透析液经通孔141后输入调节弯管1内,通过调节弯管1上的缺口11再经腹透软管2输入患者腹内,因此该漂管矫正器能够在腹透软管2完成矫正后直接进行透析治疗,配合磁性件15与磁力件的吸合能够有效避免腹透软管2再次出现漂管,从而有利于提高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调节弯管1远离插入腹透软管2内的一端向外翻折设置有用于扣接腹透软管2 的翻边16,翻边16可与调节弯管1一体注塑成型,有利于提高其连接密封程度,而调节弯管1的外侧壁至翻边16的内侧壁之间留有供腹透软管2插入的间隙161,间隙161的宽度尺寸与腹透软管2的管壁厚度尺寸相适配,该间隙161内可嵌设有用于提高密封程度的密封圈,翻边16的内侧壁和腹透软管2的外侧壁设置有能够相互扣接的扣接环17。在调节弯管1插入腹透软管2内后,腹透软管2的端口插入间隙 161内,通过扣接环17实现两者的扣接,腹透软管2被夹持密封于翻边16与调节弯管1之间,并且通过密封圈提高密封效果。该结构即能够有效避免透析液泄漏,同时还可握持着翻边16对调节弯管1进行转动,令调节弯管1能够在腹透软管2内转动,便于调节腹透软管2的弯曲方向。而该调节过程中还能够有效避免碰触到腹透软管2的端部,避免细菌在换液过程进入患者的腹腔,进而容易因感染而导致腹膜炎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通孔141用于连接外接导管3的接口端设置有同轴的内管142和外管143,内管 142的端面位于外管143内,内管142与外管143之间留有供外接导管3插入的插接槽144,该插接槽144内可嵌设有用于提高密封程度的密封圈,外管143的内侧壁和外接导管3的外侧壁设置有能够相互扣接的扣接环17。

外管143能够将内管142完全包裹住,在连接外接导管3时,能够通过直接接触外管143来控制旋转件14与外接导管3之间的连接,不仅方便了连接操作,也有效避免了因误触内管142的接口从而引起病毒或者异物进入调节弯管1内从而引起的腹腔内感染或者是腹膜炎,能够使得调节弯管1的使用安全性能能够大大地增强。并且调节弯管1用于与外接导管3连接的接口处通过设置有多层结构,从而使接口处的结构强度高,不易产生弯折,有利于透析液的顺畅流通。

调节弯管1用于插入腹透软管2内的端部一体设置有用于兜住磁性件15的封底 18,磁性件15被封底18笼罩固定于调节弯管1内。封底18与调节弯管1一体注塑成型,并且具有一定弹性,被磁性件15撑开后能够将其包拢住,从而能够将磁性件15有效的固定在调节弯管1的端部,避免磁性件15脱落。

磁性件15设置为椭球形,使得磁性件15的两极能够完全区分开来,对于磁力件引导磁性件15活动时,能够通过引力来对磁性件15进行有效引导,并且椭球形的磁性件15能够减少对于腹部肌肉的伤害,在滑移过程中能够通过椭球的摇摆从而使得磁性件15向两侧方向卸力,从而能够避免冲击力直接对腹部肌肉造成伤害,从而避免腹膜穿孔12。并且使得在调节弯管1进入腹腔内部时,椭球形的磁性件15能够在调节弯管1的端部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得调节弯管1进入腹腔内更加简单,也能够避免调节弯管1的端部划伤腹膜。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