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4228发布日期:2019-04-09 22:18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胃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胃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胃管使用时需由鼻孔插入,并经由咽部和食管而到达胃部,其目的是用来抽胃液,也可以用来往胃里注入液体以便提供给患者必须的食物和营养。留置胃管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胃管固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胃管留置的时间和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传统胃管固定的方法多采用特制的医用胶带呈“工”形或“Y”形固定于患者的鼻翼及同侧面颊上,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包括:对于皮肤易出汗或油性肤质病人而言,上述医用胶带极易脱落而致胃管脱出,而对于昏迷躁动的患者,也常因固定不当而造成胃管的意外滑脱状况。一旦胃管意外脱落,就需重新置管,这不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能给病人造成粘膜损伤等不良并发症,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剧病人的经济负担。此外的,由于胃管的重量支撑在鼻腔,如果压迫时间过长,也会对患者鼻孔周围的皮肤造成伤害,这些都给病人及医护人员带来极大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胃管固定装置,其操作方便,能够实现对胃管的牢靠固定,并有效避免避免胃管移位和脱落状况,胃管的使用安全性可得到显著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胃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装置包括布置于病人鼻部的护板,护板以固定带而固定于病人头部;护板上贯穿开设有供胃管通行以便穿入病人鼻孔的穿孔,穿孔处同轴的向病人鼻孔内延伸有外套管;外套管的孔腔内同轴设置有外壁呈锥台状的内套管,内套管可沿外套管孔腔而作轴向往复动作,且所述内套管被与内套管轴线重合的剖面剖切而形成两组彼此面对称的半圆板;外套管的孔腔为与内套管锥状外壁同坡度和同方向布置的锥孔状,且外套管的锥孔状孔腔的锥顶处孔径小于内套管锥状外壁的锥底处外径而大于内套管锥状外壁的锥顶处外径;本装置还包括弹性回复力方向与胃管相对鼻孔插入方向彼此反向的弹簧部,弹簧部与半圆板一一对应布置;所述内套管存在收拢及打开两种位置状态:当内套管处于收拢状态时,两组半圆板彼此呈哈夫节状对合,此时内套管管径等于或小于胃管外径;当内套管处于打开状态时,内套管克服弹簧部的弹性回复力而沿外套管管腔的锥面滑行,此时两组半圆板因胃管外壁的挤压而作径向的相离动作,直至两组半圆板的内弧面所围合形成的孔的孔径大于胃管外径。

优选的,所述弹簧部为压缩弹簧;以外套管的与护板结合处为固定端而相对的另一端为外套管的悬置端,所述外套管的孔腔为阶梯孔且小孔径段位于悬置端处,外套管的大孔径段为由外套管的固定端向小口径段处孔径逐渐增大的锥孔状结构;弹簧部的一端固定于外套管孔腔的孔肩,而弹簧部的另一端沿外套管轴向延伸并固定于相应半圆板的板端处;外套管的小孔径段孔径大于胃管外径。

优选的,所述内套管的锥顶面处设置有外翻边,所述外翻边的外环面直径大于外套管孔腔的锥顶处孔径。

优选的,所述外套管为一组并布置于病人的一侧鼻孔处,护板上相对病人的另一侧鼻孔而贯穿开设有呼吸孔。

优选的,所述固定带为两根且分别穿设固定于位于护板两端部处的固定孔上;以两根固定带的固定于固定孔的一端为固定带的系着端,而固定端的相对的另一端为延伸端,两根固定带的延伸端以魔术贴粘接彼此。

优选的,所述护板外形呈长方板状,护板的各角端处布置圆倒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抛弃了传统的粘胶固定胃管的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独特的带有固定带的护板结构,并依靠外套管相对病人鼻孔的定位功能,进而实现胃管固定位置恒定的目的。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外套管内布置可沿其轴向动作的内套管,并利用内套管的对合性和可径向分离性,再依靠弹簧部的弹性回复力,进而实现内套管的收拢及打开操作。当内套管处于收拢状态时,在弹簧部的抵压力以及外套管的锥状孔腔的双向作用下,内套管可始终维持收拢及夹持胃管的状态。而当需要取出胃管或需要胃管继续伸入病人胃部时,向下施压内套管而使得内套管下行,进而使得内套管在下压力以及胃管管壁作用力下被分为逐渐外扩的两瓣的半圆板,此时胃管即可轻松拔出或继续伸入胃部。

综上,一旦病人佩戴本装置后,即使病人处于侧躺或任意体位,护板也会因外套管及固定带的作用而不会移位,以避免胃管产生移位及脱落状况。同时,由于采用了内外套管及哈夫节式内套管的结构,不仅方便病人进行呼吸时,避免胃管被鼻孔呼气时退出,同时内套管的管腔结构可以避免胃管压扁,同时也能够增大胃管与内套管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避免胃管自行退出,胃管的使用安全性可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胃管插拔操作也极为便捷。

2)、具体使用时,弹簧部可使用压缩弹簧而布置在半圆板的端部,也可使用拉伸弹簧而布置在半圆板的另一端,只需能实现半圆板作轴向动作时,一旦卸除外力,即能产生弹性回复力将半圆板复位即可。甚至在实际操作时,还可将弹簧部的锚固点布置于半圆板的外壁处,同样可实现其轴向弹性回复能力。本实用新型采用压缩弹簧,并布置阶梯孔从而利用其孔肩作为止口而固定弹簧部的一端,一旦半圆板受压力,弹簧部受压缩可蓄力,以便于在半圆板外力卸除时能够迅速回复原位。

3)、外翻边的布置,可有效的定位内套管相对外套管的轴向行程,以避免内套管下沉过深。实际上,内套管之所以需要轴向动作,是为了利用外套管的锥状孔腔的逐渐外扩的形状而提供内套管作径向外扩动作的空间,因此,内套管实际上只需相对外套管行进一小段距离即可,无需动作过大。因此,利用外翻边相对护板的止口配合,有确保内套管的动作幅度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

4)、实际使用时,胃管只需沿病人的其中一处鼻孔插入即可,因此,另一处只需开设处呼吸孔以便病人呼吸即可。甚至可将护板尺寸缩小而仅覆盖病人的半个鼻部亦可,可视现场具体状况而定。两根固定带通过魔术贴而彼此粘接,从而将护板定位于患者鼻部。护板处注意布置圆倒角,以使得护板边角圆滑,从而提升其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3为内套管处于收拢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内套管处于打开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胃管

10-护板 11-外套管 12-呼吸孔 13-固定孔

20-固定带 30-内套管 31-半圆板 32-外翻边

40-弹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参照图1-4所示,其主要结构包括:固定带20、带有外套管11的护板10、两组半圆板31组成的内套管30以及弹簧部40。其中:

护板10的实际结构可设计为多种形状,只需满足盖覆于病人鼻孔处,并与外套管11配合而能相对病人鼻部产生定位功能即可。护板10上相对病人的两处鼻孔而相应布置呼吸孔12及穿孔,其中呼吸孔12为普通的贯穿孔从而起到鼻部呼吸作用,而穿孔则用于安置外套管11以使得胃管a可沿该孔穿入。在如图1-4所示结构中,护板10为长方板状且各边角均布置圆倒角。同时,在护板10的两板端处均设置固定孔13以供固定带20系着和固定,两根固定带20再沿病人头部延伸并最终在病人脑后汇合,再通过魔术贴式结构而彼此粘合。

对于内套管30与外套管11的配合构造,为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实际操作时,参照图2-4所示,外套管11外形呈圆柱筒状,且外套管11的孔腔为阶梯孔。相对外套管11的大孔径段的锥孔状设计,与该大孔径段配合的内套管的外壁呈相应的锥面状构造。在如图3-4所示结构中可看出,由于外套管11的锥孔状孔腔的锥顶处孔径小于内套管30锥状外壁的锥底处外径而大于内套管30锥状外壁的锥顶处外径,因此,当内套管30与外套管11彼此套接时,可通过内套管30的轴向动作,而使得内套管30可沿径向分开形成两瓣的半圆板31。为保证内套管30的可复位性,通过在内套管30的锥底面处固接压缩弹簧状的弹簧部40,从而使得一旦卸去外力,内套管30即可在弹簧部4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迅速回复至收拢状态。至此,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内套管30的收拢及打开两种状态,实现了夹紧胃管a以及放松胃管a两种操作效果。

为便于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此处对上述内套管30的收拢及打开两种状态作以下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处于闲置状态时,如图1及图3所示,此时内套管30在弹簧部40的弹性抵压力作用下而被紧紧抵在外套管11的孔腔内,而构成内套管30的两组半圆板31因上述弹性抵紧力彼此紧密合拢形成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的管径小于或等于胃管a外径,此时的内套管30处于收拢状态。当有胃管a时,上述管径可显然的固定胃管a而使之不易脱落。

在执行胃管a插入操作时,如图2及图4所示的,通过向内套管30的外翻边32作轴向施力,而使得内套管30整体沿外套管11孔腔的大孔径段行进。在内套管30行进过程中,内套管30外壁逐渐脱离外套管11孔腔,再逐渐产生活动间隙。之后,依靠手拨动内套管30或直接依靠胃管a外壁挤压内套管30管腔,使得构成内套管30的两组半圆板31受力而产生径向分离动作。由于两组半圆板31彼此径向作相离动作,也就使得原本孔径仅等于或小于胃管a外径的内套管30管径被扩充为大于胃管a外径,此时的内套管30也即处于打开状态,胃管a能很轻松的沿内套管30的扩充后的管腔而经由病人鼻孔插入病人胃部。当胃管a插入到位后,卸掉对内套管30的施力,内套管30在弹簧部4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迅速回弹至收拢状态从而夹紧胃管a,随之可持续确保本装置相对胃管a的夹紧及防松脱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