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灸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5559发布日期:2019-04-20 03:14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艾灸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艾灸鞋。



背景技术:

艾灸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柱、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通常用在手臂、前胸、后背等位置,以躺或仰的姿势进行。但是足部作为“精气之根”,在采用艾灸疗法时却多有不便,不容易充分地进行艾灸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能够方便地进行艾灸的艾灸鞋。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提供一种艾灸鞋,包括鞋底和与所述鞋底连接的鞋帮,所述鞋底包括大底、内底和面底;

所述大底为面向地面的发泡成型体,其面向内底的一面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放置有石墨烯发热组件,所述石墨烯发热组件至少包括有石墨烯层和为所述石墨烯层提供电力使其发热的电源;

所述内底为在所述大底和鞋帮之间通过注塑发泡而与二者成型为一体的结构,所述内底在所述第一腔体的正上方为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且所述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上方为第二腔体,以放置艾灸材料;所述内底的上表面还设有凹槽;

所述面底为与所述凹槽形状相匹配的片层,其扣合在所述凹槽上,且所述面底整体或者对应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局部为第二网格状透气结构。

优选地,所述面底为与所述内底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片层,且厚度大于0.5cm。

优选地,所述第二网格状透气结构的网孔为正方形网孔或者圆形网孔,所述正方形网孔的边长或者圆形网孔的直径小于0.3cm,且相邻两网孔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cm。

优选地,所述石墨烯层包括多片,分别位于所述大底的多个部位。

优选地,所述石墨烯层分布在正对着足底的位置,位于所述鞋底的中轴线上,所述石墨烯发热组件的除石墨烯层以外的部件位于所述鞋底的边缘四周处。

优选地,所述大底的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通孔,且所述电源即位于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位置,使得可通过所述通孔对可充电式所述电源充电,后者从所述通孔中将一次性的所述电源取出以进行更换。

优选地,所述通孔上装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具有用于防进水的硅胶外缘。

优选地,所述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的厚度小于0.5cm,网孔为正方形或者圆形,且所述正方形网孔的边长或者圆形网孔的直径大于0.5cm,相邻两网孔之间的距离小于1.2cm。

优选地,所述石墨烯层有多片,分别对应于足底的多个部位,所述内底在对应于各个石墨烯层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和第二腔体,所述艾灸材料为艾灸条或者为片状艾灸层。

优选地,所述内底的侧面一周设有多个透气孔,均连通至第二腔体,且所述透气孔为外小内大的锥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艾灸鞋,一方面通过采用石墨烯自发热为艾灸材料提供热源来烘熏艾灸材料,相对于点燃艾灸材料的方式更安全可靠且能耗小;另一方面通过大底、内底、面底的三层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到各层之间的材料和元件放置,节省空间,而不影响舒适度;而采用本艾灸鞋,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艾灸,而鞋本身仍然是一个普通的运动鞋或单鞋,而非专用的保健鞋样式,不影响日常的穿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艾灸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艾灸鞋的半剖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1、鞋底;2、鞋帮;11、大底;12、内底;13、面底;110、保护盖;112、第一腔体;122、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123、艾灸材料;130、第二网格状透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一种艾灸鞋,如图1、图2所示,包括鞋底1和与鞋底1连接的鞋帮2,鞋底自外向里依次是大底11、内底12和面底13。

其中,大底11为面向地面的发泡成型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防滑性和支撑强度,采用现有的鞋底发泡材料通过注塑成型机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大底11的上表面也即面向内底12的一面设有第一腔体112,第一腔体112内放置有石墨烯发热组件,用来向脚底发出热量,并使得上层的艾灸材料被烘热而产生艾灸效果。石墨烯发热组件至少包括有石墨烯层和为石墨烯层提供电力使其发热的电源。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材料,能够很容易地成膜并导电,现有技术能够充分实现。本发明利用石墨烯的通电发热特性来作为艾灸材料的热源,从而诱发艾灸材料被加热从而产生艾灸效用。

为了更好地为足底进行艾灸,优选石墨烯层有多片,分别位于大底的多个部位。相应地,大底11的上表面的第一腔体112也有多个,例如图2中有两个,分别对应于足底的两个穴位,两片石墨烯层分别放置在两个第一腔体112内,位于鞋底1的中轴线上,石墨烯发热组件的除石墨烯层以外的部件例如电源位于鞋底的边缘四周处,避免对脚底产生膈应的感觉。优选地,在大底11的外侧面向鞋里侧开设有与第一腔体112连通的通孔,电源即位于与通孔相对应的位置,使得可通过通孔对可充电式电源充电,后者从通孔中将一次性的电源取出以进行更换。在通孔上装有保护盖110,用来盖住通孔,防止灰尘和水进入通孔。优选把通孔放置在脚后跟的位置上,由于电源和通孔放置在这个位置,基本上不会对足底产生任何不舒适的感觉。而此处的保护盖110还可以单独设计成一个特别的样式,从外观上形成装饰性,例如外表面设计成风火轮状,或者火焰状,整体上与鞋底浑然一体。另外,由于通孔位于大底11的下方,为了保护内部的电源,在保护盖110的位于大底11外表面的位置具有用于防进水的硅胶外缘。

内底12为在大底11和鞋帮2之间通过注塑发泡而与二者成型为一体的结构,具体地,就是大底11和布料或者皮料的鞋帮2都分别做好了以后,采用机械固定好后再二者之间通过注塑成型机注塑发泡材料而成型成一体。

内底12在第一腔体112的正上方为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122,且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122上方为第二腔体,以放置艾灸材料123。艾灸材料123可以是艾灸条或者为艾叶绒做成的片状艾灸层,只要能够放置到第二腔体中即可。

为了让石墨烯层的放热能够充分地传递到内底12的艾灸材料123上,优选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122的厚度小于0.5cm,网孔为正方形或者圆形,且正方形网孔的边长或者圆形网孔的直径大于0.5cm,相邻两网孔之间的距离小于1.2cm。优选各个网孔之间紧密排布,例如网孔的孔径尽量为0.7cm,相邻两个网孔之间的距离为1cm。最主要的是,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122的厚度要尽量薄,例如为0.3cm,以便于石墨烯的热量能尽量多地传递到艾灸材料。

为了让艾灸材料123能够得到充分地加热和熏燃,在内底12的侧面一周设有多个透气孔,各个透气孔自第二腔体穿过大底11至鞋底的外表面。但是由于如果通气孔太大,会导致外部灰尘或者雨水进入到鞋里,反而对艾灸材料123不利,因此优选透气孔为外小内大的锥形结构,通气孔延伸至鞋外表面的孔径小于1mm。这样既保证了通气充分而能保护艾灸材料实现防尘防潮。

在内底12的上表面上设有凹槽,用来放置面底13。面底13是直接与足底接触的面层,因此其与大底11的材质不同,要求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优选和内底12的材料一致,从而能够使足底有一致的脚感。并且,为了很好地对足底形成依托,面底13的上表面具有与足底随形的曲面,例如在足弓处会鼓起一些,从而与足底表面完全贴合。所以,面底13的边缘轮廓与凹槽的轮廓形状相同,但不是一个等厚的片层。

面底13扣合在凹槽上,其是单独注塑成型的片层。面底13整体或者对应于第二腔体的局部为第二网格状透气结构130。由于面向第二腔体的位置容易下凹而塌陷,同时又由于其材料不能太硬以免影响脚的舒适度,所以要求面底13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优选厚度大于0.5cm。

第二网格状透气结构130的网孔为正方形网孔或者圆形网孔,而由于面底13直接面向脚底,网孔太大会直接导致脚底不舒服,因此与第一网格状透气结构130的网孔尺寸越大越好不同,第二网格状透气结构130的正方形网孔的边长或者圆形网孔的直径应越小越好,优选小于0.3cm而大于0.1cm,但是为了充分达到艾灸的效果,网孔的密度不能太小,优选相邻两网孔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cm,可以采用密排的形式。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艾灸鞋,一方面通过采用石墨烯自发热为艾灸材料提供热源来烘熏艾灸材料,相对于点燃艾灸材料的方式更安全可靠且能耗小;另一方面通过大底、内底、面底的三层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到各层之间的材料和元件放置,节省空间,而不影响舒适度;而采用本艾灸鞋,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艾灸,而鞋本身仍然是一个普通的运动鞋或单鞋,而非专用的保健鞋样式,不影响日常的穿搭。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