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1486发布日期:2019-03-27 10:49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外科是一项较普遍的常规技术,临床应用广泛,可以有效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等疾病。它的目的在于将气体、液体、血液、脓液等病理成分自胸膜腔内排出,使胸膜腔的密闭性得到恢复,并重新建立胸膜腔的正常负压。采用合适的胸腔引流管引流方式,配合积极的胸腔引流管护理理念,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并缩短住院时间。目前在临床常规护理中,护士每天消毒引流管接口并更换引流瓶,十分耗时费力。

目前临床应用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多为水封式引流瓶,接口处通常采用螺纹管连接。在连接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将螺纹管挤压入胸壁端导管内,连接过程困难,且接口处分离时医务人员需要用力将螺纹管从胸壁端导管内拔出,拔管过程不便。当医务人员用力拔管时会牵拉患者的伤口,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该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连接简单,拔管方便,且拔管过程中不会牵拉患者伤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包括胸壁端导管以及能够与胸壁端导管相连接的引流瓶端导管,所述引流瓶端导管的外径小于胸壁端导管的内径,所述引流瓶端导管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胸壁端导管以及引流瓶端导管的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设置于引流瓶端导管外侧面上的球囊以及能够对球囊进行充气的充气球,所述球囊成环状结构设置且球囊的内侧面与引流瓶端导管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球进气孔上设置有便于气体进入充气球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充气球出气口与球囊之间设置有供气体通过的充气导管,所述充气导管上设置有用于阻挡球囊内的气体流回到充气球内的第二单向阀,所述充气球于按压状态下,球囊充气鼓起并与连接胸壁端导管的内侧面相抵接,所述充气导管上还设置有用于将球囊内的气体放出的气阀帽,所述气阀帽位于球囊与第二单向阀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胸壁端导管与引流瓶端导管连接处设置有能够与充气后的球囊相抵接的卡件,所述卡件成圆环形设置且卡件的内侧面设置为与充气后的球囊外侧面相适配的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瓶端导管包括有小径管段和大径管段,所述小径管段的外径小于大径管段的外径,所述小径管段与大径管段连接处形成能够与卡件相抵接的台阶面,所述球囊位于小径管段上,所述卡件与台阶面相抵接时,所述球囊于充气状态下能够与卡件的内侧面充分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气导管上还设置有用于阻挡球囊内的气体流回到充气球内的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位于气阀帽与充气球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瓶端导管上还滑移连接有用于保护球囊的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的滑移方向为引流瓶端导管的长度方向,所述保护套管于滑移状态下能够套设于球囊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瓶端导管的外侧壁上凸设有第一滑移块,所述第一滑移块背向引流瓶端导管一侧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成“V”形设置且卡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移块的滑移方向相垂直,所述保护套管的内侧面上凹设有供第一滑移块进行滑移的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的槽底上凹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二滑移槽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滑移槽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滑移槽内均设置有第二滑移块,所述第二滑移块与第二滑移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所述第二滑移块背向槽底一侧设置为与卡槽相适配的“V”形,所述连接弹簧松弛状态下,所述第二滑移块部分伸出于第二滑移槽的槽口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连接组件的设置,当医务人员需要连接引流瓶端导管与胸壁端导管时,先将引流瓶端导管插入到胸壁端导管内,再反复按压充气球,此时空气将通过第一单向阀进入到充气球内,并通过充气导管进入到球囊内,使得球囊鼓起至球囊与胸壁端导管相抵接,实现了引流瓶端导管与胸壁端导管之间的连接,连接过程简单方便,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当医务人员需要将引流瓶端导管与胸壁端导管相分离时,仅需打开气阀帽,空气在球囊的压力作用下将从球囊内通过气阀帽放出,使得球囊由鼓起状态恢复到干瘪状态,此时医务人员能够直接将引流瓶端导管从胸壁端导管内移出以实现引流瓶端导管与胸壁端导管之间的分离,该拔管过程简单方便,便于操作,且在流瓶端导管与胸壁端导管分离的过程中,不会拉扯胸壁端导管,避免了医务人员拔管时牵拉患者的伤口,导致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胸壁端导管;11、卡件;2、引流瓶端导管;21、小径管段;22、大径管段;23、台阶面;24、第一滑移块;241、卡槽;3、连接组件;31、球囊;32、充气球;321、第一单向阀;33、充气导管;331、气阀帽;332、第二单向阀;4、保护套管;41、第一滑移槽;42、第二滑移槽;43、第二滑移块;44、连接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接口,包括胸壁端导管1以及能够与胸壁端导管1相连接的引流瓶端导管2,引流瓶端导管2的外径小于胸壁端导管1的内径,引流瓶端导管2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胸壁端导管1以及引流瓶端导管2的连接组件3;引流瓶端导管2的外径小于胸壁端导管1的内径,便于将引流瓶端导管2插入到胸壁端导管1内,再通过连接组件3进行导管之间的连接。

连接组件3包括有设置于引流瓶端导管2外侧面上的球囊31以及能够对球囊31进行充气的充气球32,球囊31成环状结构设置且球囊31的内侧面与引流瓶端导管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充气球32进气孔上设置有便于气体进入充气球32内的第一单向阀321,充气球32出气口与球囊31之间设置有供气体通过的充气导管33,充气导管33上设置有用于阻挡球囊31内的气体流回到充气球32内的第二单向阀332,充气球32于按压状态下,球囊31充气鼓起并与连接胸壁端导管1的内侧面相抵接,充气导管33上还设置有用于将球囊31内的气体放出的气阀帽331,气阀帽331位于球囊31与第二单向阀332之间;球囊31可采用橡胶制成,其密封性好,充气后不易破裂,引流瓶端导管2可采用硬质硅胶制成,其具有一定的硬度,便于插入到胸壁端导管1内,且其在充气后的球囊31的压力作用下不易变形,引流瓶端导管2插入到胸壁端导管1内后,医务人员按压充气球32时,气体将通过充气导管33压入到球囊31内,使得球囊31鼓起至球囊31与胸壁端导管1相抵接,此时引流瓶端导管2与胸壁端导管1相连接,第一单向阀321与第二单向阀332的设置使得气体只会先通过第一单向阀321进入到充气球32内,在通过第二单向阀332进入到球囊31内,而球囊31内的气体在第二单向阀332的阻挡作用下,不会倒流回充气球32内,提高了冲气球对球囊31进行充气时的效率,降低了医务人员对球囊31进行充气时的难度,通过打开气阀帽331,可将球囊31内的气体通过气阀帽331放出,再将引流瓶端导管2从胸壁端导管1内移出,实现引流瓶端导管2与胸壁端导管1之间的分离。

通过连接组件3的设置,当医务人员需要连接引流瓶端导管2与胸壁端导管1时,先将引流瓶端导管2插入到胸壁端导管1内,再反复按压充气球32,此时空气将通过第一单向阀321进入到充气球32内,并通过充气导管33进入到球囊31内,使得球囊31鼓起至球囊31与胸壁端导管1相抵接,实现了引流瓶端导管2与胸壁端导管1之间的连接,连接过程简单方便,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当医务人员需要将引流瓶端导管2与胸壁端导管1相分离时,仅需打开气阀帽331,空气在球囊31的压力作用下将从球囊31内通过气阀帽331放出,使得球囊31由鼓起状态恢复到干瘪状态,此时医务人员能够直接将引流瓶端导管2从胸壁端导管1内移出以实现引流瓶端导管2与胸壁端导管1之间的分离,该拔管过程简单方便,便于操作,且在流瓶端导管与胸壁端导管1分离的过程中,不会拉扯胸壁端导管1,避免了医务人员拔管时牵拉患者的伤口,导致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胸壁端导管1与引流瓶端导管2连接处设置有能够与充气后的球囊31相抵接的卡件11,卡件11成圆环形设置且卡件11的内侧面设置为与充气后的球囊31外侧面相适配的弧面。

通过卡件11以及狐面的设置,使得球囊31鼓起后能够与狐面相贴合,能够增大球囊31与卡件1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引流瓶端导管2与胸壁端导管1的连接稳固性以及密封性。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流瓶端导管2包括有小径管段21和大径管段22,小径管段21的外径小于大径管段22的外径,小径管段21与大径管段22连接处形成能够与卡件11相抵接的台阶面23,球囊31位于小径管段21上,卡件11与台阶面23相抵接时,球囊31于充气状态下能够与卡件11的内侧面充分贴合。

医务人们将引流瓶端导管2插入到胸壁端导管1内时,可直接插入至卡件11与台阶面23相抵接,此时球囊31位于与卡件11正对的位置,即球囊31鼓起后正好能够与卡件11的内侧面相抵接,通过台阶面23的设置,使得医务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插入长度,方便了医务人员的操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流瓶端导管2上还滑移连接有用于保护球囊31的保护套管4,保护套管4的滑移方向为引流瓶端导管2的长度方向,保护套管4于滑移状态下能够套设于球囊31外。

通过保护套管4的设置,当医务人员需要使用该引流瓶端导管2时,可通过滑动保护套管4使得球囊31从保护套管4内滑出,便于将球囊31伸入到胸壁端导管1内,当不使用该引流瓶端导管2时,可滑移保护套管4,使得球囊31隐藏在保护套管4内,避免球囊31裸露在外易受损坏。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流瓶端导管2的外侧壁上凸设有第一滑移块24,第一滑移块24背向引流瓶端导管2一侧设置有卡槽241,卡槽241成“V”形设置且卡槽24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滑移块24的滑移方向相垂直,套管的内侧面上凹设有供第一滑移块24进行滑移的第一滑移槽41,第一滑移槽41的槽底上凹设有第二滑移槽42,第二滑移槽4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滑移槽41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滑移槽42内均设置有第二滑移块43,第二滑移块43与第二滑移槽42的槽底之间设置有连接弹簧44,第二滑移块43背向槽底一侧设置为与卡槽241相适配的“V”形,连接弹簧44松弛状态下,第二滑移块43部分伸出于第二滑移槽42的槽口外。

当人们滑移保护套管4时,第一滑移块24沿引流瓶端导管2长度方向的两侧将对第二滑移块43进行挤压,由于第二滑移块43背向槽底一侧成“V”形设置,因此第二滑移块43将被挤压回第二滑移槽42内,至第二滑移块43与第一滑移块24上的卡槽241正对时,第二滑移块43在连接弹簧44的弹力作用下将卡入到卡槽241内,此时第二滑移块43将对保护套管4的滑移起到限位作用,当人们用力移动保护套管4时,由于第二滑移块43背向槽底一侧以及卡槽241均成“V”形设置,因此第二滑移块43将从卡槽241内移出以解除第二滑移块43对保护套管4的限位,由于第二滑移槽42位于第一滑移槽41长度方向的两端,因此保护套管4前后滑移到位时均能够相对引流瓶端导管2保持稳定,避免不使用该引流瓶端导管2时,保护套管4在重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自行滑移,导致球囊31从保护套管4内滑出而裸露在外,易受损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