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2873发布日期:2019-05-03 19:32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肢体气囊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越来越重视,对于危险因素较多的患者,推荐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其中,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D,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的治疗为机械预防的一种,其工作原理为在进行间歇式气动压迫的过程中,充气压力带充气时通过压迫肢体而增强静脉血液的流动,从而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

现有常用的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多采用无纺布粘性材质绷带制作成腿套,腿套内装有气囊,气囊与外设的充气装置连接,腿套的两侧设置有粘性魔术面。使用时,将腿套包裹于患者下肢适当位置处,利用粘性魔术面相互粘贴固定,将充气装置连接于腿套内的气囊进行充气,气囊产生膨胀,以此使用腿套对患者下肢产生压力。然而,此种制作的腿套绷带有以下缺点:无纺布材质无法清洗,且大约使用20次后绷带的粘性下降会自动崩开,经常更换腿套的成本较高;此外,现有绷带的长度固定,无法缩小、拉长,腿套的适用范围受限。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肢体气囊固定装置,可以清洗以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可调节长度以适用不同的腿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肢体气囊固定装置,包括:

本体,由中央区及位于该中央区两侧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组成,该中央区的内表面设有第一结合部,该第一区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部,该第二区的端部设有与该第一固定部相配合的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区及/或该第二区还设有可伸缩的折叠部;以及

套体,用于容置气囊体,该套体的第一面设有与该第一结合部相配合的第二结合部;

其中,于使用状态时,将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二结合部结合以固定该气囊体于该本体上,当该肢体的周径位于第一长度以内时,调节该折叠部为收缩状态,此时放置该肢体于该套体上,借由该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的配合使得该肢体气囊固定装置以该第一长度缠绕固定该肢体;当该肢体的周径大于该第一长度时,调节该折叠部为伸展状态,此时放置该肢体于该套体上,借由该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的配合使得该肢体气囊固定装置以第二长度缠绕固定该肢体,该第二长度大于该第一长度。

优选地,于非使用状态时,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二结合部解除结合以分离该套体及该本体,此时可对该本体进行清洁或替换。

优选地,该折叠部于该伸展状态时具有预设长度,该预设长度与该第一长度之和等于该第二长度。

优选地,该折叠部包括分别位于两端侧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于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连接时,该折叠部处于该收缩状态,于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解除连接时,该折叠部处于该伸展状态。

优选地,该第一连接部为魔术贴毛面及魔术贴勾面的其中之一,该第二连接部为魔术贴毛面及魔术贴勾面的其中之另一;及/或

该第一连接部为纽扣及布扣的其中之一,该第二连接部为纽扣及布扣的其中之另一。

优选地,该第一固定部为设于该第一区内表面端部的第一粘贴面,该第二固定部为设于该第二区外表面端部的第二粘贴面;或者该第一固定部为设于该第一区外表面端部的第一粘贴面,该第二固定部为设于该第二区内表面端部的第二粘贴面。

优选地,该第一粘贴面包括第一粘贴子面、第二粘贴子面及两者之间预留的第一间隙,该第二粘贴面包括第一粘贴母面、第二粘贴母面及两者之间预留的第二间隙。

优选地,该套体具有开口及封装部,该气囊体由该开口放入该套体,该封装部用于封闭该开口。

优选地,该中央区为网眼透气松紧带材质,该第一区及该第二区为棉布材质。

优选地,该第一结合部设置于该中央区的中间位置且该第一结合部的长度是该中央区的长度的至少一半以上,该第一固定部的长度是该第一区的长度的至少一半以上,该第二固定部的长度是该第二区的长度的至少一半以上,该折叠部的长度范围为4cm~7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包括本体及用于容置气囊体的套体,本体包括第一结合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折叠部,套体包括第二结合部,借由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及分离可实现气囊可拆卸地连接至本体,并且借由折叠部收缩状态和伸展状态的调节满足本体不同的长度需求。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现有绑带无法清洗或更换的问题,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腿围选择合适的长度,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并扩大了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本体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本体的外表面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套体的第一面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套体的第二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于折叠部为伸展状态时本体的外表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

请参考图1~图4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本体的内表面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本体的外表面的示意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套体的第一面的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套体的第二面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于折叠部为伸展状态时本体的外表面的示意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包括本体10及套体20,本体10由中央区11及位于中央区11两侧的第一区12和第二区13组成,中央区11的内表面设有第一结合部110,第一区12的端部设有第一固定部120,第二区13的端部设有与第一固定部120相配合的第二固定部130,第一区12及/或第二区13还设有可伸缩的折叠部140,套体20用于容置气囊体(图未示),套体20的第一面200设有与第一结合部110相配合的第二结合部210。其中,于使用状态时,将第一结合部110与第二结合部210结合以固定气囊体于本体10上,当肢体(如双下肢)的周径位于第一长度以内时,调节折叠部140为收缩状态,此时放置肢体于套体20上,借由第一固定部120与第二固定部130的配合使得肢体气囊固定装置以第一长度缠绕固定肢体;当肢体的周径大于第一长度时,调节折叠部140为伸展状态,此时放置肢体于套体20上,借由第一固定部120与第二固定部130的配合使得肢体气囊固定装置以第二长度缠绕固定肢体,第二长度大于第一长度。

进一步地,于非使用状态时,第一结合部110与第二结合部210解除结合以分离套体20及本体10,此时可对本体10进行清洁或替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囊体借由套体20可拆卸地连接至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本体10上,并且本体10上设有折叠部140,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绑带不可调节且气囊体固设于绑带中的设计,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现有绑带无法清洗或更换的问题,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腿围选择合适的长度,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扩大了适用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具有相对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其中内表面是指肢体气囊固定装置中放置肢体的表面,亦即内表面为本体10贴合接触肢体的表面,相应地,外表面即为缠绕肢体后本体10外露的表面,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度是指肢体气囊固定装置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距离(绑带具有长度及宽度,默认长度大于宽度),具体地,缠绕肢体时长度方向应该是与肢体近似垂直的,结合图1及图2所示,图1为内表面的正视图,图2为外表面的正视图,肢体气囊固定装置呈长方形,长度方向指的是边长较长的那个边的延伸方向。此外,第一固定部120和第二固定部130设置于本体10的相对的两个端部以用于在缠绕肢体时彼此连接来固定肢体。另外,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图示中将中央区11左侧的区域作为第一区12,右侧的区域作为第二区13,进而第一固定部120位于本体10的左端部,第二固定部130位于本体10的右端部,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部140作较详细的说明。如前所述,折叠部140具有收缩状态和伸展状态,于该伸展状态时折叠部140具有预设长度,预设长度与第一长度之和等于第二长度,也就是说,通过折叠部140由收缩状态变为伸展状态,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长度由第一长度扩展到第二长度。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叠部140设置在第二区13,位于中央区11和第二固定部130之间,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在第一区12,或者同时设置在第一区12和第二区13。折叠部140包括分别位于两端侧的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于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连接时,折叠部140处于收缩状态,于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解除连接时,折叠部140处于伸展状态。如图4所示,本实施中,第一连接部141包括魔术贴毛面1411及纽扣1412,其中魔术贴毛面1411呈长条状,纽扣1412的数量为6个且均匀设置在魔术贴毛面1411的端部,相应地,第二连接部142包括魔术贴勾面1421及布扣1422,其中魔术贴勾面1421呈长条状并与魔术贴毛面1411对应,布扣1422的数量为6个且均匀设置在魔术贴勾面1421的端部以与布扣1422相对应。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141为魔术贴勾面和布扣,第二连接部142为魔术贴毛面和纽扣,也可以仅选取魔术贴毛面和魔术贴勾面的连接方式或者布扣和纽扣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的具体连接形式、形式的多样性及设置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只需满足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可对应结合或分离即可。

此外,如图4所示,魔术贴毛面1411和魔术贴勾面1421之间还预留有一间隙,于解除两者连接时更便于分离。较佳地,魔术贴毛面1411和魔术贴勾面1421长度均为2cm,间隙的长度为1cm。再者,本实施例将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设于本体10的外表面,即于收缩状态时,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连接后是突出于本体10的内表面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设于本体10的内表面,如此,在收缩状态时,第一连接部141及第二连接部142连接后即突出于本体10的外表面。

请继续参照图1、图2及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120为设于第一区12内表面端部的第一粘贴面,第二固定部130为设于第二区13外表面端部的第二粘贴面,其中,第一粘贴面包括第一粘贴子面1201、第二粘贴子面1202及两者之间预留的第一间隙1203,第二粘贴面包括第一粘贴母面1301、第二粘贴母面1302及两者之间预留的第二间隙1303,于第一固定部120与第二固定部130配合固定时,各粘贴子面与各粘贴母面的结合可根据患者腿围的长度或者松紧需求可作相应调节,举例而言,当患者腿围最大时,仅将第一粘贴子面1201与第一粘贴母面1301对应粘贴即可;当患者腿围缩小时,将第一粘贴子面1201与第二粘贴母面1302对应粘贴,同时将第二粘贴子面1202与第一粘贴母面1301对应粘贴;当患者腿围进一步缩小时,仅需将第二粘贴子面1202与第二粘贴母面1302对应粘贴即可。此外,第一间隙1203及第二间隙1303为各粘贴子面与各粘贴母面的结合时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粘贴冗余范围,另一方面也更便于分离彼此粘贴的各粘贴子面与各粘贴母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粘贴子面与粘贴母面采用魔术贴毛面及魔术贴勾面的设计,但不以此为限。较佳地,各粘贴子面与各粘贴母面的长度为2cm,各间隙的长度为1cm。

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20也可为设于第一区12外表面端部的第一粘贴面,相应地,第二固定部130为设于第二区13内表面端部的第二粘贴面,也就是说,第一粘贴面和第二粘贴面是设在本体10不同表面的不同端部即可。

如图3A及图3B所示,套体20具有相对的第一面200和第二面(图未示),第一面200设有第二结合部210,为加强固定效果,将第一面200整面均为第二结合部210。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210为魔术贴毛面,相应地,第一结合部110为魔术贴勾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套体20包括开口21及封装部22,气囊体可由开口21放入套体20,再封装部22封闭开口21。于本实施例中,封装部22为双向拉链,但不以此为限。需要说明的是,套体20还具有通孔,气囊体连接有导管接头,导管穿过该通孔连接导管接头,通过导管与外部的间歇充气装置连接以向气囊充气,由于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对本实用新型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制作过程作示意说明。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无纺布粘性材质制作绑带,本实用新型实施中的中央区11为网眼透气松紧带材质,第一区12及第二区13为棉布材质,网眼透气松紧带具有弹性,能与肢体紧密贴合,同时将气囊体分离后棉布及松紧带的材质可以方便清洗。

其中,第一结合部110设置于中央区11的中间位置且第一结合部110的长度是中央区11的长度的至少一半以上,以使得当套体20固定至本体10后,套体20内的气囊体能更好地对准下肢腓肠肌。第一固定部120的长度是第一区12的长度的至少一半以上,第二固定部130的长度是第二区13的长度的至少一半以上,且折叠部的长度范围(即前述的预设长度)为4cm~7cm,较佳为5cm。

于一实施例的实际制作过程,先选用市面上超宽网眼透气松紧带结合气囊体的长度进行裁剪,剪下网眼透气松紧带长度为30cm、宽度为25cm,两边缝制长度30cm、宽10cm的棉质布料,于棉质布料外侧缝制两条长30cm、宽2cm的粘性布条,两布条间隔1cm,此时绑带(即肢体气囊固定装置)的尺寸为长度为45cm、宽度为30cm,并在绑带内中央部缝制长30cm,宽14cm的魔术贴毛面。接下来,绑带外部右边设计可拉升的折叠部分(在棉质部分3cm处棉布上下缝制六枚纽扣,纽扣间隔5cm,纽扣右侧缝制长30cm、宽2cm的魔术贴勾面,间隔1cm处缝制长30cm、宽2cm的魔术贴毛面,魔术贴毛面右侧棉布上缝制六个布扣,即完成折叠度的制作。最后选取一个长30cm、宽14cm的棉布口袋,袋子的开口处安装双向拉链一根,背面缝制长30cm、宽14cm的魔术贴勾面,此即为用于装设气囊体的套体。

于实际使用时,先将气囊装入口袋中,双向拉链拉到气囊的导管处,再将口袋背面的魔术贴勾面与绑带的魔术贴毛面相贴合,以固定气囊在绑带中的位置。将绑带外部将纽扣与拉扣中间的魔术贴毛面与勾面相贴,纽扣钮在拉扣上,这适合小腿围在45cm以内的,而当小腿围大于45cm以上时,打开纽扣,将魔术贴毛面与勾面相分离,即将绷带整体的长度延长了5cm。在使用时将气囊放置在患者双下肢腓肠肌处,将绑带两边的魔术贴相贴合,以绑住小腿,松紧度以一指为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肢体气囊固定装置包括本体及用于容置气囊体的套体,本体包括第一结合部、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折叠部,套体包括第二结合部,借由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的结合及分离可实现气囊可拆卸地连接至本体,并且借由折叠部收缩状态和伸展状态的调节满足本体不同的长度需求。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现有绑带无法清洗或更换的问题,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腿围选择合适的长度,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并扩大了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