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5623发布日期:2019-05-07 21:34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鼻内窥镜是临床上常用的医疗诊疗设备,是一种微创诊疗检查的贵重光学设备,拥有良好的照明。通过鼻内窥镜,可以清晰的看到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的构造,能够对鼻腔和咽腔甚至鼻窦进行检查。具有治疗精确、微创、快捷、安全的优点,是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理想方法,一次简单的手术即可解决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多个问题。

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4.3条、《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第三十条的规定,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的诊疗器械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粘膜的诊疗器械必须消毒。检查用鼻内窥镜接触呼吸道完整的鼻腔粘膜,故设定为高水平消毒级别。

但鼻内窥镜是一种贵重光学器械,不能采用高压灭菌法。低温气体灭菌法是鼻内窥镜消毒最为理想的方法,但只适用于择期手术前较长时间的灭菌,而不适用于门诊一天内多次反复使用。如用酒精长时间浸泡,会使鼻内窥镜的衔接部分发生褪化,缩短其使用寿命。为此,门诊常采用流水进行冲洗后,用戊二醛、酒精、洗必泰等各种消毒剂局部浸泡的方式进行消毒。由于没有专用的鼻内窥镜浸泡消毒容器,只能用方盘、镊子缸等容器浸泡,故存在不方便取用、不能保证浸泡消毒时间、不能有效区分前后消毒内镜的先后顺序、损伤镜子等诸多问题及安全隐患。

中国专利CN 203677575 U公开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将鼻内窥镜单向从进入口放入消毒槽中进行消毒浸泡,使用时将鼻内窥镜从取出口取出,可有效区分鼻内窥镜消毒的先后顺序,保证浸泡消毒时间,确保器械的消毒质量;但是鼻内窥镜浸泡消毒时间没办法精准确定,且使用后的鼻内窥镜镜头上沾染的杂质组织也容易沾染到其余镜头上,且更换消毒液时也存在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将鼻内窥镜插入鼻内窥镜消毒管并放置于消毒容器进行消毒,能精确把握消毒时间,同时鼻内窥镜消毒管的渗透过滤孔能防止杂质扩散,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包括消毒容器、分离盖板、支撑底座和鼻内窥镜消毒管,所述消毒容器为中空立方体容器,底部为支撑底座,消毒容器内壁上端3-5cm位置设有限位支撑台用于放置分离盖板,所述分离盖板上设置多个通孔用于放置鼻内窥镜消毒管,通孔下端设置对应的计时器并设置计时按钮和清零按钮,分离盖板两侧设置有提拉环,所述鼻内窥镜消毒管内中空圆管,下侧管壁设有渗透过滤孔,上端设置有握持端及鼻内窥镜后端的限位卡台。

优选的,所述消毒容器底部为支撑底座,底部有排液管从底座穿出,排液管末端设置有排液开关。

优选的,所述消毒容器一侧设有透明的观察窗口,观察窗口设有容积刻度线。

优选的,所述鼻内窥镜消毒管从分离盖板上的通孔插入,到达消毒容器底部,握持端位于分离盖板上端。

优选的,所述鼻内窥镜消毒管下侧管壁设有渗透过滤孔,孔径为0.5-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鼻内窥镜消毒装置,将鼻内窥镜插入鼻内窥镜消毒管并放置于消毒容器进行消毒,鼻内窥镜后端到达限位卡台能实现稳定放置;同时,鼻内窥镜消毒时间能通过计时器精确把握,确保消毒质量;鼻内窥镜消毒管的渗透过滤孔能防止镜头端和镜身检测后沾染的杂质等组织扩散沾染在消毒容器,避免造成沾染其余镜头等问题;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适合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鼻内窥镜消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消毒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离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鼻内窥镜消毒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消毒容器,101-观察窗口,102-限位支撑台,103-排液管,104-排液开关,2-分离盖板,201-通孔,202-计时器,203-计时按钮,204-清零按钮,205-提拉环,3-支撑底座,4-鼻内窥镜消毒管,401-渗透过滤孔,402-握持端,403-限位卡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包括消毒容器1、分离盖板2、支撑底座3和鼻内窥镜消毒管4,所述消毒容器1为中空立方体容器,底部为支撑底座2,消毒容器1内壁上端3-5cm位置设有限位支撑台102用于放置分离盖板2,所述分离盖板2上设置多个通孔201用于放置鼻内窥镜消毒管4,通孔201下端设置对应的计时器202并设置计时按钮203和清零按钮204,分离盖板2两侧设置有提拉环205,所述鼻内窥镜消毒管4内中空圆管,下侧管壁设有渗透过滤孔401,上端设置有握持端402及鼻内窥镜后端的限位卡台403。

其中,消毒容器1底部为支撑底座3,底部有排液管103从底座穿出,排液管103末端设置有排液开关104。

其中,消毒容器1一侧设有透明的观察窗口101,观察窗口101设有容积刻度线。

其中,鼻内窥镜消毒管4从分离盖板2上的通孔201插入,到达消毒容器1底部,握持端402位于分离盖板2上端。

其中,鼻内窥镜消毒管4下侧管壁设有渗透过滤孔401,孔径为0.5-1mm。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鼻内窥镜消毒装置,包括消毒容器1、分离盖板2、支撑底座3和鼻内窥镜消毒管4;

消毒容器1为中空立方体容器,底部为支撑底座2,底部有排液管103从底座穿出,排液管103末端设置有排液开关104,消毒容器1一侧设有透明的观察窗口101,观察窗口101设有容积刻度线,可以通过观察区域观察消毒容器1内消毒液的清洁情况,亦方便排放使用过的消毒液及对消毒容器1进行清洗,并且可打开开关,将消毒容器1作为清洗槽使用进行对鼻内窥镜进行冲洗清洁;

消毒容器1内壁上端3-5cm位置设有限位支撑台102用于放置分离盖板2,分离盖板2上设置多个通孔201用于放置鼻内窥镜消毒管4,通孔201下端设置对应的计时器202并设置计时按钮203和清零按钮204,分离盖板2两侧设置有提拉环205,鼻内窥镜消毒管4内中空圆管,下侧管壁设有渗透过滤孔401,孔径为0.5-1mm,上端设置有握持端402及鼻内窥镜后端的限位卡台403;鼻内窥镜消毒管4从分离盖板2上的通孔201插入,到达消毒容器1底部,握持端402位于分离盖板2上端;

使用时,将消毒液放置在消毒容器1内,(注意排液管103末端设置有排液开关104应关闭),通过带有容积刻度线的透明的观察窗口101观察消毒容器1内消毒液的量;将分离盖板2放置在消毒容器的限位支撑台102上稳定安装,持住鼻内窥镜消毒管4的握持端402将其从分离盖板2上的通孔201插入,到达消毒容器1底部;使用时,将使用后需要消毒的鼻内窥镜镜头端从鼻内窥镜消毒管4限位卡台403插入,当鼻内窥镜后端达到限位卡台403时,其能稳定固定,通过计时器202(采用市面上一般的计时器即可实现),即插入鼻内窥镜时按下对应计时器202的计时按钮203,拔出鼻内窥镜使用时按下计时器202的清零按钮204,这样能准确的把握好消毒的时间,消毒更加完全;鼻内窥镜消毒管4下侧管壁设有孔径为0.5-1mm的渗透过滤孔401,渗透过滤孔401能防止镜头端和镜身检测后沾染的杂质等组织扩散沾染在消毒容器1,避免造成沾染其余镜头等问题;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适合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