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3351发布日期:2019-05-11 00:4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四肢骨折是平时和战时的常见伤残原因。据统计,四肢损伤占所有战伤的77%,而其中32%伴随着骨折。由于高能弹片造成的骨折多为开放式骨折,伤口往往严重污染,并大都伴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损伤,若处理不当,可导致再损伤及感染,增加致残的风险。目前应用于野战一线和灾害发生时救灾应急条件下的四肢骨折外固定架的设计和技术与平时用的差异不大,如外军应用的主要有法国的Fessa、克罗地亚的CMC、美国的Synthes、Hoffman-II型等,国内应用的主要有解放军304医院研制的新型套筒式外固定器、解放军174医院研制的一种用于骨折治疗的快速外固定系统等。这些装置的固定骨钉仍需要借助电钻或者手摇钻协助旋入骨质,但是电钻和手钻体积较大,重量也比较大,不利于携带,不适于战场环境。

而且现有的固定骨钉,为了保证骨钉顺利地钻入骨头,大多采用高硬度、高强度的一体式骨钉,这就导致骨钉重量一般较重,不利于战时运输。

同时,现代战争中,地雷或临时爆炸装置的广泛使用,导致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四肢骨折发生率日益增加。为了在紧急救治阶段快速固定稳定骨折,同时牵引软组织防止痉挛,最大限度地保留软组织,需要设计一种适用于普通卫生员,操作方便的、远端有软组织牵引装置的、易携带的四肢骨折外固定装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用来解决现有牵引装置结构缺陷导致的携带不便,远端牵引软组织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包括前端固定环和远端固定环,所述前端固定环中段开设有第一弧形槽孔,所述前端固定环于第一弧形槽孔边缘设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前端固定环外侧于第一弧形槽孔上部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前端固定环左右两端下部设有第三弧形槽孔,所述前端固定环前端面左右两端下部于第三弧形槽孔边缘设有第三弧形凹槽,所述前端固定环外侧于第三弧形槽孔上部设有第三缺口,所述前端固定环于第一弧形槽孔两侧均开设有第五弧形槽孔,所述前端固定环前端面于第五弧形槽孔边缘设有第五弧形凹槽,所述远端固定环后端面上部设有第二弧形槽孔,所述远端固定环后端面于第二弧形槽孔边缘设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远端固定环外侧于第二弧形槽孔上部设有第二缺口,所述远端固定环后端面左右两端下部设有第四弧形槽孔,所述远端固定环后端面左右两端下部于第四弧形槽孔边缘设有第四弧形凹槽,所述远端固定环外侧于第四弧形槽孔上部设有第四缺口,所述远端固定环前端面左右两侧设有弧形凸条,所述弧形凸条侧壁径向均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一弧形槽孔和第三弧形槽孔内各设有一根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后端穿设在远端固定环上,所述第一螺纹杆于前端固定环和远端固定环的前后端面均连接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五弧形槽孔内穿设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栓头,所述第一螺栓头的纵截面呈倒T形,所述第二螺栓于前端固定环前后端面均连接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一螺栓头上端面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内设有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杆于第一螺栓头上下端面各套设有一个第三螺母,所述第三螺纹杆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栓头,所述第三螺纹杆下端可拆卸连接有第四螺纹杆,所述第四螺纹杆下端面设有第一圆锥部,所述第一圆锥部下端面设有第五螺纹杆,所述第五螺纹杆下端面设有第二圆锥部,所述第四螺纹杆、第一圆锥部、第五螺纹杆和第二圆锥部一体成型,所述第四螺纹杆的直径尺寸大于第五螺纹杆的直径尺寸,所述第二圆锥部下端面设有轴向缺口,所述轴向缺口贯穿第二圆锥部、第五螺纹杆和第一圆锥部直至第四螺纹杆下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第四螺纹杆和第五螺纹杆的阶梯状设计,加上轴向缺口设计,在使用时,先通过小直径的第五螺纹杆攻入长骨后,继续旋转螺纹杆,使第四螺纹杆攻入长骨,由于在第四螺纹杆攻入时,长骨已经被小直径的第五螺纹杆攻出一个孔,使得第四螺纹杆在攻入时更加省力,可在不借助电钻或者手摇钻协助旋入骨质的情况下,直接把第四螺纹杆旋入长骨,不再需要携带电钻或者手摇钻,携带更加方便;同时,通过第三螺纹杆和第四螺纹杆共同组成固定骨钉,其中为保证顺利钻入长骨,第四螺纹杆和第五螺纹杆仍采用原有的高硬度、高强度的一体式骨钉,而后端的第三螺纹杆只是作为一个固定作用,不需要那么高的硬度和强度,所以可把第三螺纹杆采用硬度和强度不那么高的轻质量的材料制成,用以减轻运输压力;在使用时,通过第四螺纹杆钻入伤员长骨后,先拧紧第三螺纹杆上的第三螺母,使第三螺纹杆与第二螺栓的位置相对固定,再通过拧紧第二螺栓上的第二螺母,把第二螺栓固定在前端固定环上,然后通过第一螺纹杆连接远端固定环,并通过第一螺母拧紧,完成前端固定环与远端固定环之间的位置固定,固定完成后,使用手术针把手术线穿刺在需要牵引的伤员软组织上,然后把手术针穿设在通孔内,并把手术线打结,使被牵引的软组织与远端固定环固定,最大限度地保留软组织,同时牵引软组织防止挛缩,使用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前端固定环和远端固定环之间还安装有一个前端固定环。这样的结构设计,针对长骨末端完全炸毁,同时长骨中段断裂,且伴随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过两个前端固定环对断裂的长骨进行固定,远端固定环对被完全炸毁的长骨末端的软组织进行牵引,同时,长骨中段断裂部位的软组织,由手术线固定之后,交叉缠绕在第三螺纹杆上端,完成对软组织的牵引。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第三弧形凹槽、第四弧形凹槽和第五弧形凹槽上均均匀设有多个盲孔,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第三弧形凹槽、第四弧形凹槽和第五弧形凹槽内均设有垫圈,所述垫圈套设在对应的螺纹杆上,所述垫圈内侧面设有与盲孔相匹配的凸台。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垫圈上凸台与盲孔之间的配合,实现各个螺纹杆与前端固定环和远端固定环之间的定位,防止螺纹杆在各个弧形凹槽内发生滑动,实用性更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三螺纹杆下端面设有六角凸台,所述第四螺纹杆上端面设有与六角凸台相匹配的六角盲孔,所述六角凸台前端面设有螺纹孔,所述第四螺纹杆上部于螺纹孔对应位置设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内设有固定螺栓。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六角凸台与固定螺栓把第三螺纹杆和第四螺纹杆固定连接在一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螺栓头为内六角螺栓头。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使用内六角扳手操作第三螺纹杆,能更好的确认第五螺纹杆的攻入角度,实用性更强。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均为同一型号的螺母。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一个装置上使用相同型号的零件,增强零件之间的互换性,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实施例中前端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实施例中远端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实施例中部分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实施例中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前端固定环1、第一弧形槽孔11、第一弧形凹槽12、第一缺口13、第三弧形槽孔14、第三弧形凹槽15、第三缺口16、第五弧形槽孔17、第五弧形凹槽18、

远端固定环2、第二弧形槽孔21、第二缺口23、第四弧形槽孔24、第四缺口26、弧形凸条27、通孔28、

第一螺纹杆3、第一螺母31、

第二螺栓41、第一螺栓头42、第二螺母43、

第三螺纹杆5、第三螺母51、第二螺栓头52、第四螺纹杆6、第一圆锥部61、第五螺纹杆62、第二圆锥部63、轴向缺口64、

垫圈7、凸台7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包括前端固定环1和远端固定环2,前端固定环1中段开设有第一弧形槽孔11,前端固定环1于第一弧形槽孔11边缘设有第一弧形凹槽12,前端固定环1外侧于第一弧形槽孔11上部设有第一缺口13,前端固定环1左右两端下部设有第三弧形槽孔14,前端固定环1前端面左右两端下部于第三弧形槽孔14边缘设有第三弧形凹槽15,前端固定环1外侧于第三弧形槽孔14上部设有第三缺口16,前端固定环1于第一弧形槽孔11两侧均开设有第五弧形槽孔17,前端固定环1前端面于第五弧形槽孔17边缘设有第五弧形凹槽18,远端固定环2后端面上部设有第二弧形槽孔21,远端固定环2后端面于第二弧形槽孔21边缘设有第二弧形凹槽,远端固定环2外侧于第二弧形槽孔上部设有第二缺口23,远端固定环2后端面左右两端下部设有第四弧形槽孔24,远端固定环2后端面左右两端下部于第四弧形槽孔24边缘设有第四弧形凹槽,远端固定环2外侧于第四弧形槽孔24上部设有第四缺口26,远端固定环2前端面左右两侧设有弧形凸条27,弧形凸条27侧壁径向均匀设有多个通孔28,第一弧形槽孔11和第三弧形槽孔14内各设有一根第一螺纹杆3,第一螺纹杆3后端穿设在远端固定环2上,第一螺纹杆3于前端固定环1和远端固定环2的前后端面均连接有第一螺母31,第五弧形槽孔17内穿设有第二螺栓41,第二螺栓41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栓头42,第一螺栓头42的纵截面呈倒T形,第二螺栓41于前端固定环1前后端面均连接有第二螺母43,第一螺栓头42上端面设有过孔,过孔内设有第三螺纹杆5,第三螺纹杆5于第一螺栓头42上下端面各套设有一个第三螺母51,第三螺纹杆5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栓头52,第三螺纹杆5下端可拆卸连接有第四螺纹杆6,第四螺纹杆6下端面设有第一圆锥部61,第一圆锥部61下端面设有第五螺纹杆62,第五螺纹杆62下端面设有第二圆锥部63,第四螺纹杆6、第一圆锥部61、第五螺纹杆62和第二圆锥部63一体成型,第四螺纹杆6的直径尺寸大于第五螺纹杆62的直径尺寸,第二圆锥部63下端面设有轴向缺口64,轴向缺口64贯穿第二圆锥部63、第五螺纹杆62和第一圆锥部61直至第四螺纹杆6下部。

本实施例中,第四螺纹杆6和第五螺纹杆62的阶梯状设计,加上轴向缺口64设计,在使用时,先通过小直径的第五螺纹杆62攻入长骨后,继续旋转螺纹杆,使第四螺纹杆6攻入长骨,由于在第四螺纹杆6攻入时,长骨已经被小直径的第五螺纹杆62攻出一个孔,使得第四螺纹杆6在攻入时更加省力,可在不借助电钻或者手摇钻协助旋入骨质的情况下,直接把第四螺纹杆6旋入长骨,不再需要携带电钻或者手摇钻,携带更加方便;同时,通过第三螺纹杆5和第四螺纹杆6共同组成固定骨钉,其中为保证顺利钻入长骨,第四螺纹杆6和第五螺纹杆62仍采用原有的高硬度、高强度的一体式骨钉,而后端的第三螺纹杆5只是作为一个固定作用,不需要那么高的硬度和强度,所以可把第三螺纹杆5采用硬度和强度不那么高的轻质量的材料制成,用以减轻运输压力;在使用时,通过第四螺纹杆6钻入伤员长骨后,先拧紧第三螺纹杆5上的第三螺母51,使第三螺纹杆5与第二螺栓41的位置相对固定,再通过拧紧第二螺栓41上的第二螺母43,把第二螺栓41固定在前端固定环1上,完成长骨与前端端固定环1之间的固定;针对四肢末端完全炸毁的情况,然后通过第一螺纹杆3连接远端固定环2,并通过第一螺母31拧紧,完成前端固定环1与远端固定环2之间的位置固定,固定完成后,使用手术针把手术线穿刺在需要牵引的伤员软组织上,然后把手术针穿设在通孔28内,并把手术线打结,使被牵引的软组织与远端固定环2固定,最大限度地保留软组织,同时牵引软组织防止挛缩,使用方便。

实施例二:

如图2~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唯一不同的结构在于:前端固定环1和远端固定环2之间还安装有一个前端固定环1,除此以外,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这样的结构设计,针对长骨末端完全炸毁,同时长骨中段断裂,且伴随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过两个前端固定环1对断裂的长骨进行固定,远端固定环2对被完全炸毁的长骨末端的软组织进行牵引,同时,长骨中段断裂部位的软组织,由手术线固定之后,交叉缠绕在第三螺纹杆5上端,完成对软组织的牵引。

实施例三:

如图2~图5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唯一不同的结构在于: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由两个前端固定环1组成,且不包括远端固定环2。除此以外,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相同。

这样的结构设计,针对长骨中段断裂,且伴随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通过两个前端固定环1对断裂的长骨进行固定,长骨中段断裂部位的软组织,由手术线固定之后,交叉缠绕在第三螺纹杆5上端,完成对软组织的牵引。

优选,第一弧形凹槽12、第二弧形凹槽、第三弧形凹槽15、第四弧形凹槽和第五弧形凹槽18上均均匀设有多个盲孔,第一弧形凹槽12、第二弧形凹槽、第三弧形凹槽15、第四弧形凹槽和第五弧形凹槽18内均设有垫圈7,垫圈7套设在对应的螺纹杆上,垫圈7内侧面设有与盲孔相匹配的凸台71。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垫圈7上凸台与盲孔之间的配合,实现各个螺纹杆与前端固定环1和远端固定环2之间的定位,防止螺纹杆在各个弧形凹槽内发生滑动,实用性更强。

优选,第三螺纹杆5下端面设有六角凸台,第四螺纹杆6上端面设有与六角凸台相匹配的六角盲孔,六角凸台前端面设有螺纹孔,第四螺纹杆6上部于螺纹孔对应位置设有阶梯孔,阶梯孔内设有固定螺栓。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六角凸台与固定螺栓把第三螺纹杆5和第四螺纹杆6固定连接在一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优选,第二螺栓头52为内六角螺栓头。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使用内六角扳手操作第三螺纹杆5,能更好的确认第五螺纹杆62的攻入角度,实用性更强。

优选,第一螺母31和第二螺母43均为同一型号的螺母。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一个装置上使用相同型号的零件,增强零件之间的互换性,实用性更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战时四肢长骨骨折外固定及软组织牵引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