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1116发布日期:2019-04-05 20:04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假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假牙结构,特别是一种具有内冠及外冠的假牙结构。



背景技术:

牙医师针对缺牙的状况常采用牙桥式假牙修复。所谓的牙桥即是指利用三颗或三颗以上相连的假牙的左右两端分别套在健康的牙齿上,作为两端固定的支撑点,就像一座桥的重量分散在左右两边的桥墩。然而,利用牙桥的方式补牙必须先修磨左右两端健康的牙齿以供相连的假牙套设,且当牙齿咀嚼或咬合受力时,相连的假牙左右两端需分担缺牙之处原本需承受的力。举例来说,若三颗并排牙齿中间的一颗为缺牙时,左右二颗牙齿需分担三颗牙齿所受到的咬合力,长期会造成左右二颗牙齿及牙槽骨损坏。如此一来,牙桥式假牙的设置易造成原本健康的二颗牙齿牺牲。

为了避免牺牲健康牙齿的问题,目前另一种替代作法是植牙式假牙。植牙式假牙是在缺牙处将植体植入牙槽骨内,再将上部支台齿锁固于植体上,接着将牙冠包覆支台齿部而形成完整的假牙。植牙式假牙在咬合时所产生的外力会通过植体传递到植体外的牙槽骨,是造成牙槽骨损坏的原因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假牙结构,用于解决先前技术中与植牙式假牙连接的牙槽骨容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假牙结构,适用于一载体,包含一内冠件、一外冠件及一牙冠件。内冠件用来固定于载体,内冠件包含相连的一内冠体部及一内冠柱部,内冠柱部具有一凹槽。外冠件包含相连的一外冠体部及一凸柱部,外冠体部可分离的套设内冠体部,且凸柱部插设内冠柱部的凹槽,以令外冠件与内冠件结合。牙冠件包覆外冠件的外冠体部。

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假牙结构,适用于一载体,包含:一内冠件,固定于所述载体,所述内冠件包含相连的一内冠体部及一内冠柱部,所述内冠柱部具有一凹槽;一外冠件,包含相连的一外冠体部及一凸柱部,所述外冠体部可分离的套设所述内冠体部,且所述凸柱部插设所述内冠柱部的所述凹槽,以令所述外冠件与所述内冠件结合;以及一牙冠件,包覆所述外冠件的所述外冠体部。

所述内冠件的所述内冠柱部与所述内冠体部为一体成形,所述外冠件的所述凸柱部与所述外冠体部为一体成形。

所述内冠件的所述内冠柱部组装于所述内冠体部,所述外冠件的所述凸柱部组装于所述外冠体部。

所述内冠体部具有相连的一顶板及一环形侧板,所述顶板具有一穿槽,所述顶板与所述内冠柱部连接,且所述穿槽连通所述凹槽,所述外冠体部具有相连的一盖板及一环形遮板,所述盖板与所述环形遮板共同形成一罩覆空间,以容纳所述内冠体部,所述凸柱部连接于所述盖板,且所述凸柱部位于所述罩覆空间,所述环形遮板可脱离地抵靠所述环形侧板,所述凸柱部穿过所述穿槽而位于所述凹槽。

所述内冠柱部具有一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沿所述内冠柱部的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内冠柱部,且所述环形凸缘位于所述内冠柱部邻近所述内冠体部的一端,所述环形凸缘组装于所述顶板。

所述凸柱部具有一环形凸板,所述环形凸板自所述凸柱部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凸柱部,且所述环形凸板位于所述凸柱部邻近所述外冠体部的一端,所述环形凸板组装于所述盖板。

所述顶板具有多个释放开口,多个所述释放开口与所述穿槽连接,所述内冠柱部具有多个卡固凸耳,多个所述卡固凸耳沿所述内冠柱部的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内冠柱部,所述内冠柱部可旋转地位于所述穿槽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当所述内冠柱部于所述释放状态,多个所述卡固凸耳位于多个所述释放开口,当所述内冠柱部于所述卡固状态,多个所述卡固凸耳与多个所述释放开口相错位,以令所述内冠柱部可分离地组装所述内冠体部。

所述盖板具有相连的一结合槽及多个拆卸开口,所述凸柱部具有多个夹固凸缘,多个所述夹固凸缘沿所述凸柱部的径向方向凸出所述凸柱部,所述凸柱部可旋转地位于所述结合槽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当所述凸柱部于所述释放状态,多个所述夹固凸缘位于多个所述拆卸开口,当所述凸柱部于所述卡固状态,多个所述夹固凸缘与多个所述拆卸开口相错位,以令所述凸柱部可分离地组装所述外冠体部。

所述顶板具有多个卡固凸耳,多个所述卡固凸耳位于所述穿槽,所述内冠柱部具有多个释放开口及一环形凹槽,多个所述释放开口与所述环形凹槽沿所述内冠柱部的径向方向凹陷,多个所述释放开口连通所述环形凹槽,多个所述卡固凸耳可旋转地位于所述环形凹槽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当所述内冠柱部于所述释放状态,多个所述卡固凸耳位于多个所述释放开口,当所述内冠柱部于所述卡固状态,多个所述卡固凸耳与多个所述释放开口相错位,以令所述内冠柱部可分离地组装所述内冠体部。

所述盖板具有多个夹固凸缘及一结合槽,多个所述夹固凸缘位于所述结合槽,所述凸柱部具有多个拆卸开口及一环形轨槽,多个所述拆卸开口与所述环形轨槽沿所述凸柱部的径向方向凹陷,多个所述拆卸开口连通所述环形轨槽,多个所述夹固凸缘可旋转地位于所述环形轨槽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当所述凸柱部于所述释放状态,多个所述夹固凸缘位于多个所述拆卸开口,当所述凸柱部于所述卡固状态,多个所述夹固凸缘与多个所述拆卸开口相错位,以令所述凸柱部可分离地组装所述外冠体部。

所述凸柱部具有一外侧壁及多个缓冲凹槽,多个所述缓冲凹槽自所述外侧壁凹陷,而将所述凸柱部区隔成多个缓冲柱。

假牙结构更包含一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凹槽,且所述凸柱部抵靠所述缓冲件。

所述内冠柱部的所述凹槽具有一环形内侧壁及至少一第一定位件,所述至少一第一定位件设置于所述环形内侧壁,所述外冠件的所述凸柱部具有一外侧壁及至少一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设置于所述外侧壁,当所述凸柱部插入所述凹槽,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匹配,用来定位所述外冠件与所述内冠件之间的结合。

所述第二定位件为环形凸肋,所述第二定位件自所述凸柱部的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凸柱部,所述第一定位件为环形槽,所述第一定位件自所述环形内侧壁凹陷。

所述第二定位件为可拆装的扣环,所述第二定位件扣合于所述凸柱部,且所述第二定位件凸出于所述凸柱部,所述第一定位件为环形槽,所述第一定位件自所述环形内侧壁凹陷。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假牙结构,因内冠件的内冠柱部具有一凹槽的设置,且外冠件的凸柱部插设凹槽,使得内、外冠的受力点朝凹槽底部的方向内移。如此一来,当牙冠件咬合而受力时,咬合力对牙槽骨的影响会因为受力点内移而减少,进而降低假牙结构破坏牙槽骨的风险。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假牙结构搭配载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离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外冠件与内冠件的分解图;

图4为图1的外冠件与内冠件结合的剖视图;

图5为图3的内冠柱部于释放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内冠柱部于卡固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

图12为图11的外冠件与内冠件结合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a 假牙结构

11a 载体

12a 牙槽骨

100a、100e、100f 内冠件

110a、110b、110c、110d、110e内 冠体部

111a、111b、111d 顶板

1112a、1112b 穿槽

1111a 释放开口

1111b 卡固凸耳

112a 环形侧板

120a、120b、120c、120d、120e、120f 内冠柱部

121a 卡固凸耳

121b 释放开口

121d 环形凸缘

122a、122f 凹槽

122b 环形凹槽

1221a、1221f 环形内侧壁

1222a、1222f 第一定位件

200a、200e、200f 外冠件

210a、210b、210c、210d、210e 外冠体部

211a、211b、211d 盖板

2111a 拆卸开口

2111b 夹固凸缘

2112a、2112b 结合槽

212a 环形遮板

213a 罩覆空间

220a、220b、220c、220d、220e、220f 凸柱部

221a 夹固凸缘

221b 拆卸开口

221d 环形凸板

222a、222f 外侧壁

222b 环形轨槽

223a 缓冲凹槽

224a 缓冲柱

2241a、2241f 第二定位件

300a 牙冠件

400a 缓冲件

P 受力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假牙结构搭配载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离示意图。图3为图1的外冠件与内冠件的分解图。图4为图1的外冠件与内冠件结合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假牙结构10a,适用于一载体11a,载体11a埋设于牙槽骨12a。载体11a例如为植牙用的植体,或是抽过神经的天然牙齿所形成的牙体。假牙结构10a包含一内冠件100a、一外冠件200a及一牙冠件300a。内冠件100a例如可通过螺纹锁固于载体11a。

内冠件100a包含相连的一内冠体部110a及一内冠柱部120a。内冠体部110a具有相连的一顶板111a及一环形侧板112a。顶板111a具有一穿槽1112a与二释放开口1111a。二释放开口1111a与穿槽1112a连接,且二释放开口1111a位于穿槽1112a的相对二侧。内冠柱部120a具有相对的二卡固凸耳121a及一凹槽122a,二卡固凸耳121a沿内冠柱部120a的径向方向凸出于内冠柱部120a。内冠柱部120a可旋转地位于穿槽1112a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请一并参阅图3、图5及图6,图5为图3的内冠柱部于释放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图3的内冠柱部于卡固状态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内冠柱部120a于释放状态时,二卡固凸耳121a位于二释放开口1111a,使得内冠柱部120a与内冠体部110a可相对分离。内冠柱部120a组装于内冠体部110a时,内冠柱部120a须先位于释放状态,接着旋转内冠柱部120a而令内冠柱部120a改变成卡固状态,即如图6所示的二卡固凸耳121a与二释放开口1111a相错位的状态。当内冠柱部120a于卡固状态时,二卡固凸耳121a分别卡固于内冠体部110a的顶板111a。本实施例通过二卡固凸耳121a与二释放开口1111a的搭配,以令内冠柱部120a可分离地组装于内冠体部110a。当内冠柱部120a组装于内冠体部110a时,顶板111a的穿槽1112a连通内冠柱部120a的凹槽122a,以令内冠柱部120a的凹槽122a经穿槽1112a曝露于外。

此外,内冠柱部120a的凹槽122a具有一环形内侧壁1221a及一第一定位件1222a。环形内侧壁1221a为斜面的设置,而使凹槽122a形成为锥形筒状。第一定位件1222a例如为环形槽,且第一定位件1222a设置于环形内侧壁1221a。

外冠件200a包含相连的一外冠体部210a及一凸柱部220a。外冠体部210a具有相连的一盖板211a及一环形遮板212a。盖板211a与环形遮板212a共同形成一罩覆空间213a,罩覆空间213a用来罩覆内冠体部110a。盖板211a具有一结合槽2112a及二拆卸开口2111a。结合槽2112a与二拆卸开口2111a连接,且二拆卸开口2111a位于结合槽2112a的相对两侧。凸柱部220a具有一外侧壁222a、二夹固凸缘221a及三缓冲凹槽223a。二夹固凸缘221a沿凸柱部220a的径向方向凸出于外侧壁222a。凸柱部220a可旋转地位于结合槽2112a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凸柱部220a与外冠体部210a组装的释放状态与卡固状态如同内冠柱部120a与内冠体部110a组装的释放状态与卡固状态(如图5与图6所示)。当凸柱部220a于释放状态,二夹固凸缘221a位于二拆卸开口2111a,凸柱部220a与外冠体部210a可相对分离。当凸柱部220a于卡固状态,二夹固凸缘221a与二拆卸开口2111a相错位,二夹固凸缘221a夹持外冠体部210a的盖板211a,而令凸柱部220a组装于外冠体部210a。如此,二夹固凸缘221a与二拆卸开口2111a的搭配,使凸柱部220a可分离地组装外冠体部210a。

三缓冲凹槽223a自外侧壁222a凹陷,而将凸柱部220a区隔成三缓冲柱224a。三缓冲柱224a远离外冠体部210a的一端分别具有一第二定位件2241a,第二定位件2241a例如为凸缘,且第二定位件2241a设置于外侧壁222a。三缓冲柱224a的功能容后说明。

前述内冠体部110a与内冠柱部120a是通过相对的二释放开口1111a与相对的二卡固凸耳121a的搭配来结合,即二组释放开口1111a与卡固凸耳121a的搭配,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释放开口与卡固凸耳的搭配组数可为二组以上。此外,本实施例的二释放开口1111a与二卡固凸耳121a也可为非相对的设置,二释放开口1111a与二卡固凸耳121a的设置位置只要互相对应即可。外冠件200a的拆卸开口2111a与夹固凸缘221a的数量及设置位置也可如同前述的释放开口1111a与卡固凸耳121a,故不再赘述。

前述三缓冲凹槽223a将凸柱部220a区隔成三缓冲柱224a的设置,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凹槽的设量可改为大于或小于三个,且缓冲柱的数量也会依缓冲凹槽的数量而变动。

本实施例的假牙结构10a更包含一缓冲件400a,缓冲件400a的材质例如为铁氟龙,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件400a的材质也可为橡胶。缓冲件400a设置于凹槽122a的底部。当外冠件200a与内冠件100a组装时,外冠体部210a套设内冠体部110a而令内冠体部110a被罩覆于罩覆空间213a,且外冠体部210a的环形遮板212a抵靠内冠体部110a的环形侧板112a,凸柱部220a的三缓冲柱224a穿过内冠体部110a的穿槽1112a而插设于内冠柱部120a的凹槽122a,三缓冲柱224a分别抵靠缓冲件400a,且三缓冲柱224a的第二定位件2241a分别抵靠于凹槽122a内的第一定位件1222a,以令外冠件200a与内冠件100a结合具有定位的效果。牙冠件300a包覆外冠件200a的外冠体部210a,而形成与健康牙齿外观相同的假牙。

第一定位件1222a为环形槽,且第二定位件2241a为凸缘的设置,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可相反设置,即第一定位件为凸缘,第二定位件为凹槽的设置。

本实施例第一定位件1222a凹陷于环形内侧壁1221a的尺寸大于与第二定位件2241a凸出于外侧壁222a的尺寸,即第一定位件1222a仍留有空间,以令三缓冲柱224a沿内冠柱部120a的轴线方向仍可移动。也就是说,当假牙结构10a受到来自内冠柱部120a轴线方向的咬合力时,三缓冲柱224a抵压缓冲件400a而沿内冠柱部120a的轴线且朝远离内冠体部110a方向移动。移动的三缓冲柱224a可使缓冲件400a吸收来自内冠柱部120a轴向方向的咬合力。此外,三缓冲柱224a在移动的过程中,三缓冲柱224a受到凹槽122a的环形内侧壁1221a斜面的抵靠,使三缓冲柱224a分别朝向缓冲凹槽223a压缩,以令三缓冲柱224a也有吸收咬合力的功能。反之,假牙结构10a受力消失后,缓冲件400a回弹且压缩的三缓冲柱224a被释放,而令三缓冲柱224a沿内冠柱部120a的轴向方向退回到抵压缓冲件400a的程度较轻的状态。

另外,当假牙结构10a受到内冠柱部120a径向方向的咬合力时,缓冲凹槽223a可令缓冲柱224a具有形变的空间,以吸收内冠柱部120a径向方向的咬合力。如此一来,假牙结构10a对于来自内冠柱部120a轴向与径向方向的力皆有缓冲的效果,降低假牙结构10a损坏牙槽骨12a的风险。

本实施例缓冲件400a的设置,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无缓冲件的设置,即凸柱部直接抵靠内冠柱部的凹槽底部。

本实施例的假牙结构10a,因内冠柱部120a具有凹槽122a的设置,以及外冠件200a具有凸柱部220a的设置,使得凸柱部220a插入内冠柱部120a的凹槽122a时,内冠件100a与外冠件200a的受力点P(如图4所示)朝凹槽122a底部的方向内移。即假牙结构10a咬合受力时,咬合力传达至载体11a深入于牙槽骨12a的一端的距离缩短,也就是力臂减少,而令载体11a深入于牙槽骨12a的一端的扭矩变小,降低假牙结构10a破坏牙槽骨12a的风险。

前述实施例的内冠件100a是通过内冠体部110a的释放开口1111a与内冠柱部120a的卡固凸耳121a结合,而外冠件200a是通过外冠体部210a的拆卸开口2111a与凸柱部220a的夹固凸缘221a结合的设置,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

本实施例将前述实施例的卡固凸耳与释放开口的设置位置对调,以及夹固凸缘与拆卸开口的设置位置对调。即本实施例的内冠体部110b的顶板111b具有相对的二卡固凸耳1111b,二卡固凸耳1111b位于穿槽1112b。内冠柱部120b具有相对的二释放开口121b及一环形凹槽122b,二释放开口121b与环形凹槽122b沿内冠柱部120b的径向方向凹陷,二释放开口121b连通环形凹槽122b。二卡固凸耳1111b可旋转地位于环形凹槽122b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本实施例内冠柱部120b的释放状态与卡固状态类似前述实施例内冠柱部120a的释放状态与卡固状态,即当内冠柱部120b于释放状态,二卡固凸耳1111b位于二释放开口121b,当内冠柱部120b于卡固状态,二卡固凸耳1111b与二释放开口121b相错位,以令内冠柱部120b可分离地组装内冠体部110b。

外冠体部210b的盖板211b具有相对的二夹固凸缘2111b及一结合槽2112b,二夹固凸缘2111b位于结合槽2112b,凸柱部220b具有相对的二拆卸开口221b及一环形轨槽222b。二拆卸开口221b与环形轨槽222b自凸柱部220b的径向方向凹陷,二拆卸开口221b连通环形轨槽222b,二夹固凸缘2111b可旋转地位于环形轨槽222b而具有一释放状态与一卡固状态。凸柱部220b的释放状态与卡固状态类似本实施例内冠柱部120b的释放状态与卡固状态,即当凸柱部220b于释放状态,二夹固凸缘2111b位于二拆卸开口221b,当凸柱部220b于卡固状态,二夹固凸缘2111b与二拆卸开口221b相错位,以令凸柱部220b可分离地组装外冠体部210b。

前述实施例皆是利用卡固凸耳与释放开口的搭配组装内冠体部与内冠柱部,以及利用夹固凸缘与拆卸开口的搭配组装外冠体部与凸柱部,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8与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内冠柱部120c与内冠体部110c分别无卡固凸耳与释放开口的设置,且凸柱部220c与外冠体部210c也无夹固凸缘与拆卸开口的设置。即本实施例的内冠柱部120c是直接组装于内冠体部110c,而凸柱部220c也是直接组装于外冠体部210c,组装的方式例如但不限于通过焊接或是黏固的方式。

如图9所示,相较于图8实施例的内冠柱部120c,本实施例的内冠柱部120d更具有一环形凸缘121d。环形凸缘121d自内冠柱部120d径向方向凸出于内冠柱部120d,且环形凸缘121d位于内冠柱部120d邻近内冠体部110d的一端,环形凸缘121d可通过焊接或是黏固的方式组装于内冠体部110d的顶板111d,以结合内冠柱部120d与内冠体部110d。凸柱部220d更具有一环形凸板221d,环形凸板221d自凸柱部220d径向方向凸出于凸柱部220d,环形凸板221d位于凸柱部220d邻近外冠体部210d的一端,环形凸板221d可通过焊接或是黏固的方式组装于盖板211d,以结合凸柱部220d与外冠体部210d。

本实施例通过环形凸缘121d的设置,而增加内冠柱部120d与内冠体部110d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强了内冠柱部120d与内冠体部110d之间的结合强度。同理,环形凸板221d的设置也加强了凸柱部220d与外冠体部210d之间的结合强度。

前述实施例的内冠件是经由外冠体部与外冠柱部组装而形成,外冠件是经由外冠体部与凸柱部组装而形成,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0至图1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假牙结构的外冠件与内冠件分解图。图12为图11的外冠件与内冠件结合剖视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内冠件100e的内冠柱部120e与内冠体部110e为一体成形,外冠件200e的凸柱部220e与外冠体部210e为一体成形。

如图11与图12所示,相较于图10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内冠柱部120f的凹槽122f更具有一环形内侧壁1221f及一第一定位件1222f,第一定位件1222f例如为环形槽,第一定位件1222f自环形内侧壁1221f凹陷而设置于环形内侧壁1221f。凸柱部220f更具有一外侧壁222f及一第二定位件2241f,第二定位件2241f例如为扣环。第二定位件2241f是通过套设的方式设置于凸柱部220f的外侧壁222f,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于凸柱部的外侧壁设置凹槽以供第二定位件套设,或是将扣环改设置为环形凸肋,环形凸肋与凸柱部为一体成形。当外冠件200f与内冠件100f结合时,外冠件200f的凸柱部220f插入内冠柱部120f的凹槽122f,第一定位件1222f与第二定位件2241f匹配,而定位外冠件200f与内冠件100f之间的结合。

本实施例第一定位件1222f与第二定位件2241f为扣环与环形槽的搭配,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可为非环状的组件与结构,即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可分别为凸块与凹槽的搭配,且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的凹凸可相反配置,且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的数量可为一个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假牙结构,因内冠件的内冠柱部具有一凹槽的设置,且外冠件的凸柱部插设凹槽,当假牙结构咬合受力时,咬合力传达至载体深入于牙槽骨的一端的距离缩短,也就是力臂减少,而令载体深入于牙槽骨的一端的扭矩变小,降低假牙结构破坏牙槽骨的风险。

此外,部分实施例因第一定位件留有空间,以及凹槽的环形内侧壁为斜面的设置,令缓冲柱于轴线方向上可移动地抵压缓冲件,以及缓冲柱受到内侧壁的挤压而朝向缓冲凹槽压缩,使假牙结构可吸收来自内冠柱部轴线方向的力。另外,因三缓冲柱之间具有缓冲凹槽的设置,当假牙结构受到内冠柱部径向方向的咬合力时,缓冲凹槽可令缓冲柱具有形变的空间。如此一来,假牙结构对于来自内冠柱部轴向与径向方向的力皆有缓冲的效果,降低了假牙结构损坏牙槽骨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