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伤员复温救治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5955发布日期:2019-08-21 00:10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寒区伤员复温救治担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寒区伤员复温救治担架。



背景技术:

担架是必备的医疗抢救工具之一,目前,急诊室所使用的护理担架主要由担架杆和帆布构成,其结构比较简单,能够满足基本的救治需求。

然而,在某些应用背景下,现有的担架则无法满足相应的救治需求。例如,在人体体温因多种意外事件而降低的情况下,如长时间暴露于高寒地区的冷空气中、坠入海洋、江河、湖泊以及严重创伤等,当人体深度体温低于35℃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开始失效,体温难以维持,并随外界环境温度的降低而持续下降,最终导致伤员死亡,尤其是在环境恶劣、气候特殊的高原地区环境中,寒区野战条件下的伤员以及因遭受特大暴雪灾害而受伤的人员,会因失血、疼痛、机体较弱等而导致体温快速降低,对此类低体温伤员的救治措施主要是复温。复温包括被动复温和主动复温,被动复温需要采取保暖措施,依靠伤员自己的体温进行复温,此法仅适用于轻症伤员,然而对于重症低体温伤员而言,上述被动复温措施效果甚微,需要采取主动复温的方式帮助患者复温,目前常见的主动复温的方式有热水浴、电热毯、辐射热、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在上述极端状况下的救治工作,复温以及将低体温人员快速送至治疗地点成为救治工作的重点。但是,现有的担架仅具备方便医护人员运送患者的需求,无法满足运送过程中的复温要求。

专利CN203506998U公开了一种急诊科用护理担架车,其包括担架、帆布、蓄电池和电热毯,所述帆布的上部铺设电热毯,蓄电池设置在担架的一侧中部,蓄电池与电热毯电连接。使用时,患者躺在担架的电热毯上,开启电热毯可为需要保温的患者进行保温。这种类型的带有电热毯的担架,仅能满足运送过程中对普通人群的取暖或保暖的需求,其实现的是恒温控制,然而对于严寒环境下,尤其是体温过低的人员来讲,利用上述带有电热毯的担架无法实现在运送患者的过程中对低体温人员在短时间内进行复温。

而且,复温的过程不同于现有的利用诸如电热毯、温敷毯、电热褥等发热器具对人员进行取暖或保温的过程,复温的过程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因为不同的复温速率会对人体的脏器、血管、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若升温速度和温度控制的不准确,将会对被救治的人员或物资产生反效果。

专利CN201286791Y公开了一种野战用全身快速复温装置,其包括内、外层及作为内、外层之间夹层的加热保温层,内、外层和加热保温层制作成整体为睡袋的形状,加热保温层里的加热元件为片状的复合纤维电热布,各加热元件之间通过金属纺织电极并联在一起,各加热元件的外接电源为36V,在输电线路上设置有温控开关和时间控制开关,可根据时间对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进行控制。所述野战用全身快速复温装置虽然名为复温,但实则与现有的电热毯的功能无异,其仍然无法实现根据不同人员的不同起始温度进行温度和升温速度的调控。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寒区伤员复温救治担架,以实现在运送寒区伤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复温。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寒区伤员复温救治担架,包括担架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担架本体上的复温装置。

所述复温装置与担架本体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复温装置包括复温单元,所述复温单元包括自内而外依次叠放的接触层、发热层和保温层,所述接触层与被复温物体接触,所述发热层包括发热丝,所述发热丝均匀排布在接触层与保温层之间,发热丝外接电源,所述发热丝为碳纤维电热丝。

所述复温装置还包括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和检测单元;所述电源单元为所述复温、控制及检测单元供电;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被复温物体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单元传输来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电源单元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检测部件,所述第一检测部件用于检测被复温物体的实时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所述第二检测部件设置在所述发热层内,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用于检测发热层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智能数显温控表,所述智能数显温控表用于显示被复温物体的实时温度和复温单元发热层的实时温度。

所述复温单元还包括外饰层,所述保温层位于发热层和外饰层之间。

所述接触层与发热层之间、发热层与保温层之间、以及保温层与外饰层之间均为可拆卸式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的担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普通担架而言,其具备复温功能,尤其适用于寒区伤员的救治工作,能够在运送伤员的过程中同时对其进行复温,避免了低体温给伤员带来的伤害。此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

2、本实用新型中复温单元的碳纤维电热丝相对于现有的复合纤维电热布而言,其发热快,节电效果好,柔软耐折,防水耐辐射,且不会氧化,持久耐用,安全可靠,可以满足恶劣环境下的防水防腐蚀需求。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检测部件实时采集被复温物体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根据被复温对象的起始温度控制电源单元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以实现对复温速率的控制。当被复温对象恢复至所需的正常温度时,第二检测部件检测发热层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实时传输至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控制发热层的温度,以满足被复温物体的取暖或保温需求。

4、本实用新型中的复温单元能够耐高温,且其抗燃性、抗腐蚀性以及抗拉、抗张强度等机械性能较高,提高了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复温单元的各层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不仅拆洗方便,而且各层或各部件发生损坏后容易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复温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复温装置的控制原理图。

附图标记,

1、担架本体 2、复温单元 21、接触层 22、发热层 23、保温层 24、外饰层 25、被复温物体 3、电源单元 4、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寒区伤员复温救治担架,包括担架本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担架本体1上的复温装置。

所述复温装置与担架本体1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将下述外饰层24的两侧分别套置在担架本体1上,当需要将所述复温装置从担架本体1上拆卸下来时,只需将下述外饰层24从担架本体1上抽出即可;又比如,可以在担架本体1上套置帆布层,将下述外饰层24铺设在帆布层上,外饰层24与帆布层之间可采用诸如粘贴扣等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

所述复温装置包括复温单元2,所述复温单元2包括自内而外依次叠放的接触层21、发热层22和保温层23。

所述接触层21与被复温物体25(如寒区伤员或急救物资)接触。也因为接触层21是与被复温物体25接触和紧密贴合的部分,因此要求其需具有良好的绝缘和耐高温的性能。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接触层21采用纳米保温棉加铝箔复合玻纤布制成,其耐温数值不高于350℃,具有不燃性,抗腐蚀性好,能耐强酸、强碱及各种有机溶剂的腐蚀。本实用新型中的接触层的厚度虽然仅为0.015mm,但是其抗拉强度高,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且其具备非粘着性,不易粘附任何物质,电绝缘性优良。本实用新型中的铝箔复合纳米保温棉布表面经过特殊防腐处理,水汽渗透性小,防水密封效果好,抗张强度好,贴面挺括,张面平整,不易受摩擦损伤。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接触层21不仅抗腐蚀、保温效果明显,而且其导热效果也很强,能保证所述复温单元在均匀发热的同时,热量被迅速传导到被复温物体上。

所述发热层22包括发热丝,所述发热丝均匀排布在接触层21与保温层23之间,发热丝外接电源。所述发热丝为碳纤维电热丝,其直径为2.0~5.0mm,相较于现有的复合纤维电热布而言,本实用新型中的碳纤维电热丝柔软耐折,防水耐辐射,不会氧化持久耐用。

为确保本实用新型中的复温单元加热均匀以及发热丝稳定不易移动,所述发热丝的固定方式从以往的高温胶带粘贴的方式转换为采用诸如缝纫机等缝制的方式缝合在发热层22上,这样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震动碰撞也不会影响发热丝的排布,从而保证了本实用新型中复温装置的发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保温层23是减少复温单元能量流失的重要部分,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保温层23采用玻璃纤维针刺毡制成,其具有无数细小气穴,且其纤维呈现不规则排布,是极佳的隔热保温材料。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热传导系数可达0.2~0.040kcal/mhr℃,导热系数低,有很好的保温耐热性能,耐温数值不大于700℃。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保温层本身不会燃烧,无变形,不脆化,防火性能好,化学稳定性高,抗震性好,耐化学腐蚀性佳,同时也是绝好的绝缘材料。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保温层23抗拉强度不小于1kg,抗拉强度高。

所述复温单元还包括外饰层24,所述保温层23位于发热层22和外饰层24之间。本实用新型中的外饰层24采用特氟龙耐高温布缝制而成,其表面光滑,外形美观,整洁度高,不粘着性好,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的复温装置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有油渍、污点或其他附着物时,可直接擦除。本实用新型中外饰层24的表机摩擦系数为0.05~0.1,表机摩擦系数小,绝缘性能佳。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饰层24的厚度为0.05~0.6mm,其耐温数值不大于320℃,此外,作为外饰其作用还体现在抗腐蚀性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外饰层24对于强酸、强碱、盐、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都有着很好的阻抗。

为方便拆卸和存放,所述接触层21与发热层22之间、发热层22与保温层23之间、以及保温层23与外饰层24之间均为可拆卸式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复温装置还包括电源单元3、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4。

所述电源单元3为所述复温、控制及检测单元供电。所述电源单元是方便携带的移动电源,如蓄电池、带太阳能板的移动电源等。

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被复温物体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单元传输来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电源单元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检测部件,优选的,所述第一检测部件为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被复温物体的实时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是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检测部件并不仅仅局限于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还可以采用其它的能够用于检测被复温物体的温度的结构部件。

因被复温物体的初始温度不同,复温速率对其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同,因此,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被复温物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被复温物体25的初始温度控制所述电源单元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以实现对复温速率的控制,使其在不对被复温物体25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复温。

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第二检测部件,优选的,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为温控探头,所述温控探头设置在所述发热层22内,所述温控探头用于检测发热层22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不同的温度需求,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温度探头,本实用新型中温控探头可以为热电阻或热电偶。优选的,所述热电阻为pt100热电阻,所述热电偶为K型热电偶。

当被复温物体恢复至所需温度时,所述温控探头实时探测发热层22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由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温控探头反馈的温度信号控制发热丝的通电时间,从而实现对发热层22的温度的智能控制,以满足被复温物体25的取暖或保温需求。

所述控制单元4包括智能数显温控表,智能数显温控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温控探头相连,所述智能数显温控表用于显示被复温物体的实时温度和复温单元发热层22的实时温度,从而能给操作者更为直观的温度显示。

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输出功率和不同的温控范围选择不同类型的控制单元。当输出功率不大,温控范围小时,可以选用简易温控器。当输出功率比较大,需要的温控范围比较广时,可以采用智能温控器来进行控温,以保证复温装置的正常稳定工作。

利用本实用新型救治伤员时,将伤员抬至担架上,伤员与接触层21相接触,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被复温物体25的实时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由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被复温物体的性质和初始温度控制所述电源单元的输出电压或输出电流,以实现对复温速率的控制。当被复温物体25恢复至所需温度时,本实用新型通过温控探头实时探测发热层22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实时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由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温控探头反馈的温度信号对发热层22的温度进行自动控制,以满足被复温物体25的取暖或保温的需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为便于运输并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所述担架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担架本体1安装在所述移动机构上,担架本体1与移动机构之间既可以采用固连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所述移动机构例如可以采用移动小车的结构形式,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带动所述担架本体移动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接触层21、发热层22、保温层23、外饰层24、被复温物体2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