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扩散吸收芯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1726发布日期:2019-06-13 15:4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扩散吸收芯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吸收制品领域,特别设置一种高扩散吸收芯体。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婴儿吸收制品包括婴儿纸尿裤、纸尿片、脱拉库等,均有多层材料构成,包括内表面材料、吸收材料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婴儿纸尿裤具有携带方便,干净卫生的优点,因此,婴幼儿纸尿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婴儿吸收制品越来越讲究舒适与实用,婴儿吸收制品的应用方便了人们抚育婴儿。

由于采用传统的工艺导致了纸尿裤比较厚重,给婴幼儿活动带来不方便,而长时间的使用容易起坨、断层,因此容易挤压到婴幼儿的裆部,给婴幼儿活动带来不便,同时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危害,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婴儿穿着更舒适,出现由笨重的吸收材料向超薄吸收材料过度的情况。但是由于超薄产品具有更轻更薄、更舒适的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目前市场上的超薄产品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但由于超薄吸收芯体本身的特性,因此,具有很多缺陷。如,采用常规的工艺导致了超薄产品容易侧漏,同时纵向扩散差,影响了该吸收芯体的实际使用性能,并且容易导致婴儿红疹等。

为了改善超薄吸收芯体存在的缺陷,国内一次性卫生用品技术领域的研究技术人员对超薄吸收芯体的扩散、导流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如:

公告号为CN203244508U、CN103300975B的专利分别提供了一种梳状多层吸收芯体,包括超薄多层吸收芯体和芯体内部的梳齿状结构,每一层吸收体层由若干纵向布置结合在纤维结构层上的吸收体条组成,吸收体条之间相距有间隔,此间隔在吸收芯体上形成纵向的梳状结构,其可实现纸尿裤变得更加轻薄,同时纸尿裤吸收液体之后形成U形立体结构,贴身效果更好,并阻止尿液向两侧横向扩散,更好地疏导尿液,使得尿液往纵向方向行走并被吸收,减少侧漏的可能性,防止尿液从腿部两侧渗出。

公告号为CN206822784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痕线结构的吸收芯体及由其制备的纸尿裤,并具体公开了具有痕线结构的吸收芯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设表层无纺布、导流层、由里层无纺布包裹的吸收区以及底膜;所述吸收区设有多处痕线结构,所述痕线为压痕、切痕或切割,所述痕线包括直线、弧线、弯折线中的至少一种。并且具体公开了由上述吸收芯体构成的一种纸尿裤,本实用新型的吸收芯体大大提高局部吸收率、加快吸收速度、防止芯体结块变形,应用于纸尿裤中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表面干爽性,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使用环境。

公告号为CN105919733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具备高效导流性与透气性的吸收芯体,包括表层、底层以及吸收层,吸收层包括与表层下表面贴合的无纺布层,无纺布层内均匀撒播有高吸水性树脂;表层与无纺布层贴合形成复合层,复合层上设有导流沟槽,导流沟槽将芯体划分成多块吸收区域;复合层与底层上表面连接;无纺布层下表面与底层上表面之间均匀撒播有高吸水性树脂。同时还提供一种加工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无纺布塑化程度,增加柔软舒适度,改善触感。该吸收芯体层与层之间搭配不同性能的SAP,芯体在吸液后呈现出明显的凸起,具有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吸液扩散快、与皮肤接触面积小的优点。

但是,前述公开文献无论采用吸收芯体的纵向侧边设置有梳状结构,还是在吸收芯体上设置切槽或切痕,虽然前述技术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尿液的纵向扩散,但由于构成吸收体条的高吸水性树脂颗粒具有比表面积大、吸收速度快的特点,因此,一旦尿液流触高吸水性树脂颗粒表面,即被高吸水性树脂颗粒收纳,同时,高吸水性树脂颗粒吸收尿液后就会膨胀,膨胀后的高吸水树脂胶体就会挤进、迁移至纤维结构层的梳齿状结构或切槽或切痕内,且胶体表面发粘的现象,容易出现胶体阻塞现象,导致后续的尿液很难再扩散开来。为了改进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特殊吸收芯体来克服此类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吸收芯体中扩散、导流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扩散吸收芯体,不但可解决吸收芯体因吸液膨胀后产生的压力导致吸收芯体的吸收能力下降的问题,而且可促进液体纵向扩散,有效解决现有吸收芯体的吸收及扩散能力低,有效避免因液体吸收或扩散不良导致产生的侧后漏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扩散吸收芯体,包括吸收芯体,所述吸收芯体由纤维网络结构层以及结合在所述纤维网络结构层内纤维网格之间的高吸水树脂组成,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还包括至少一条的液体扩散导流体,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沿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长度方向设于相邻所述吸收芯体之间,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包括热熔性纤维网,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紧挨所述吸收芯体处,所述热熔性纤维网的纤维与所述纤维网络结构层的纤维相互穿插、植入并经热熔粘结形成纵向侧边连接或周向连接,使得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与所述吸收芯体连为一体;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上设置有沿热熔性纤维网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压槽,所述导流压槽包括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表层上的表层导流压槽,或/和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底层上的底层导流压槽,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沿所述热熔性纤维网的厚度方向分别从表层、底层向内压缩、凹陷。

优选地,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上同时设置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为正对排列,或错位排列。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由上覆盖层、下覆盖层,以及位于所述上覆盖层、下覆盖层之间的所述吸收芯体、液体扩散导流体由上至下复合而成;所述导流压槽包括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表层上的表层导流压槽,或/和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底层上的底层导流压槽,在上覆盖层与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表层导流压槽,或/和在下覆盖层与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底层导流压槽,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分别从所述上覆盖层、下覆盖层的表层开始,分别将所述上覆盖层以及连接于所述上覆盖层之下的热熔性纤维网、下覆盖层以及连接于所述上覆盖层之上的所述热熔性纤维网沿高扩散吸收芯体厚度方向向内压缩、凹陷。

优选地,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均为通过热压成型,使得所述热熔性纤维网内的热熔性短纤维沿热熔性纤维网厚度方向向内凹陷而形成线性连续压槽,所述线性连续压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倒梯形。

优选地,每条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均由复数条的线性点状压槽组成,每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由间隔且线性轨迹分布的点状压槽组成,所述点状压槽的形状包括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星形、菱形、倒锥形。

优选地,所述导流压槽由三条的线性点状压槽组成,相邻两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的间距为2-10mm;所述点状压槽的形状为长度0.5-5mm、宽度0.5-4mm的长方形压槽,所述长方形压槽的深度为热熔性纤维网厚度的20%-80%,相邻两个所述长方形压槽之间的间距为1-10mm。

优选地,对于每条线性点状压槽,位于所述热熔性纤维网表层上的线性点状压槽与位于所述热熔性纤维网底层上的线性点状压槽是呈现一一对应的正对排列,位于所述正对排列的线性点状压槽上的点状压槽的排列方式为正对排列,或错位排列。

优选地,在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侧位置,分别设置一条沿高扩散吸收芯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液体扩散导流体而分别形成左液体扩散导流体、右液体扩散导流体,在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右液体扩散导流体上分别设置一条所述导流压槽,两条所述导流压槽在液体扩散导流体长度方向上形成对称的分布轨迹,所述对称的分布轨迹包括竖直平行分布轨迹、弧形曲线分布轨迹、弧形折线分布轨迹、“X”型分布轨迹、波浪线分布轨迹。

优选地,在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条沿高扩散吸收芯体纵向长度方向延伸的液体扩散导流体,在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上设置一条导流压槽,所述导流压槽沿液体扩散导流体纵向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右液体扩散导流体沿高扩散吸收芯体纵向长度方向进行竖直延伸,直至其纵向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吸收芯体的纵向两端面平齐,并分别通过纵向侧边连接与所述吸收芯体连为一体;所述导流压槽分别沿着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右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纵向方向竖直延伸至两端,形成两条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的所述导流压槽。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技术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线性连续压槽或线性点状压槽均为向高扩散吸收芯体厚度方向凹陷而形成内部可置物的凹槽,因此,前述的线性连续压槽或线性点状压槽均具有暂时储存液体的功能,提高对液体的吸收能力和扩散能力。

其次,本实用新型使得液体不但可以沿着导流压槽向两端快速纵向扩散,同时也使得液体沿着导流压槽的侧边快速横向扩散,进而渗进与其相邻的吸收芯体内并被吸收芯体所吸收。而采用线性点状压槽进一步提高了凹槽的容积,使得暂时储存更大量的液体,同时,也使得液体可沿着点状压槽的周向侧壁向外渗透,进一步提高液体的扩散、导流速率。

再次,线性连续压槽或线性点状压槽增加高扩散吸收芯体的芯体强度以及尺寸稳定性,也避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外漏。

最后,本实用新型还在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热熔性纤维网内纤维网格之间设置呈星星点状分布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从而将液体扩散导流体分隔为含有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收区,以及位于吸收区之间的微导流区,并在微导流区内热压点状压槽,克服了线状连续压槽只有在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热熔性纤维网内不含高吸水性树脂才能热压成型的技术问题,因此,由于线性点状压槽具有较高扩散、导流速率,因此在液体扩散导流体施加高吸水性树脂不会降低高扩散吸收芯体对液体的扩散导流性能,相反,提高了高扩散吸收芯体对液体的吸收及扩散速度,有效降低现有技术中吸收层因胶体堵塞而导致渗透、侧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高扩散吸收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对图1沿A-A剖视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另一种高扩散吸收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对图3沿B-B剖视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高扩散吸收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的对图5沿C-C剖视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的高扩散吸收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3的对图7沿D-D剖视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4的高扩散吸收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对图9沿E-E剖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正对排列”:指表层导流压槽位于底层导流压槽的正上方并沿同一方向延伸,且表层导流压槽与底层导流压槽在垂直方向上的正投影重合。

术语“错位排列”:指表层导流压槽位于底层导流压槽的正上方并沿同一方向延伸,且表层导流压槽与底层导流压槽在垂直方向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合或完全不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扩散吸收芯体,包括吸收芯体,所述吸收芯体由纤维网络结构层以及结合在所述纤维网络结构层内纤维网格之间的高吸水树脂组成。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纤维网络结构层采用热熔性短纤维经过定量、铺网、梳理,使得热熔性短纤维相互穿插、缠绕、抱合并经热定型构建而成的蓬松非织造布,该蓬松非织造布可现有技术来实现,或通过市售商品获得。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在于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还包括至少一条的液体扩散导流体,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沿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长度方向设于相邻的所述吸收芯体之间,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紧挨所述吸收芯体的纤维与所述纤维网络结构层纤维相互穿插、植入并经热熔粘结形成纵向侧边连接或周向连接,使得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与所述吸收芯体连为一体。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纵向长度小于吸收芯体的长度,但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纵向长度等于吸收芯体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包括热熔性纤维网,该热熔性纤维网同样采用热熔性短纤维经过定量、铺网、梳理,使得热熔性短纤维相互穿插、缠绕、抱合并经热定型构建而成的蓬松非织造布。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热熔性纤维网与纤维网络结构层通过一体成型制备而成,使得热熔性纤维网与纤维网络结构层以纵向侧边连接或周向连接连为一体。然后,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上设置有沿热熔性纤维网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压槽,所述导流压槽包括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表层上的表层导流压槽,或/和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底层上的底层导流压槽,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沿所述热熔性纤维网的厚度方向分别从表层、底层向内压缩、凹陷。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由上覆盖层、下覆盖层,以及位于所述上覆盖层、下覆盖层之间的所述吸收芯体、液体扩散导流体由上至下复合而成,所述导流压槽包括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表层上的表层导流压槽,或/和设置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底层上的底层导流压槽。

在上覆盖层与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表层导流压槽,或/和在下覆盖层与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底层导流压槽,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分别从所述上覆盖层、下覆盖层的表层开始,分别将所述上覆盖层以及连接于所述上覆盖层之下的热熔性纤维网、下覆盖层以及连接于所述上覆盖层之上的所述热熔性纤维网沿高扩散吸收芯体厚度方向向内压缩、凹陷。所述上覆盖层、下覆盖层均可选择膨化纸、无尘纸或无纺布,无纺布优选纺粘无纺布或热风无纺布。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热熔性纤维网上设置所述表层导流压槽,或同时设置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为正对排列,或错位排列。

本实用新型的导流压槽通过辊轮经热压工艺加工而成,该热压工艺包括超声波热压、红外热压或采用高温辊轮热压,优选超声波热压工艺。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了解,现结合附图对其作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高扩散吸收芯体,包括吸收芯体2a、2b和一条的液体扩散导流体3,该液体扩散导流体3设置在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1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并沿高扩散吸收芯体1纵向长度方向延伸,该液体扩散导流体3的纵向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吸收芯体2a、2b的纵向两端面平齐,从而将液体扩散导流体3沿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长度方向处于两相邻的所述吸收芯体2a、2b之间。

本实施例所述的吸收芯体2a、2b均由蓬松非织造布21以及结合在所述蓬松非织造布21内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组成。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3包括蓬松非织造布31,该蓬松非织造布31与蓬松非织造布21经过一体成型制备而成,但在蓬松非织造布31的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不含有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

本实施例通过超声波热压成型方式,使得蓬松非织造布31内热熔性短纤维沿蓬松非织造布31厚度方向形成一条向内凹陷的线性连续压槽32,线性连续压槽32沿蓬松非织造布31(液体扩散导流体)纵向长度方向延伸。该线性连续压槽3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倒梯形,本实施例优选矩形。

此外,作为另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如附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在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1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侧位置,分别设置一条沿高扩散吸收芯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液体扩散导流体,从而分别形成左液体扩散导流体3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3b,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3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3b的纵向两端面分别与吸收芯体的纵向两端面平齐。

左液体扩散导流体3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3b均包括蓬松非织造布31,然后,分别在蓬松非织造布31上设置有沿蓬松非织造布31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压槽,所述导流压槽包括设置在蓬松非织造布31表层上的表层导流压槽,或/和设置在蓬松非织造布31底层上的底层导流压槽,所述表层导流压槽、底层导流压槽沿所述热熔性纤维网的厚度方向分别从表层、底层向内压缩、凹陷。如附图4所示,在左液体扩散导流体3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3b的表层上分别设置线性连续压槽32a、32b(表层导流压槽),同时,在左液体扩散导流体3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3b的底层上分别设置线性连续压槽33a、33b(底层导流压槽)。其中,线性连续压槽32a位于线性连续压槽33a的正上方位置,同理线性连续压槽32b位于线性连续压槽33b的正上方位置,二者为正对排列,但也可以采用错位排列。线性连续压槽32a与33a、线性连续压槽32b与33b分别沿着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3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3b的纵向方向延伸至两端,线性连续压槽32a、32b(表层导流压槽),线性连续压槽33a、33b(底层导流压槽)分别对称分布且沿两端延伸不交叉,包括分布轨迹为直线且对称分布的两条线性连续压槽,或形成分布轨迹为弧线曲线、折线曲线或波浪线且对称分布的两条线性连续压槽。

本实施例优选线性连续压槽32a、33a,线性连续压槽32b、33b分别沿着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3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3b的纵向方向竖直延伸至两端,形成两条分布轨迹为直线,且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的所述线性连续压槽32a、32b,以及所述线性连续压槽33a、33b。

本实施例实现的有益技术效果为:线性连续压槽为向高扩散吸收芯体厚度方向凹陷形成内部可置物的凹槽,因此,该线性连续压槽具有暂时储存液体的功能,提高对液体的吸收能力和扩散能力,使得液体不但可以沿着线性连续压槽向两端快速纵向扩散,同时也使得液体沿着线性连续压槽的侧边快速横向扩散,进而渗进与其相邻的吸收芯体内并被吸收芯体所吸收。同时,线性连续压槽增加高扩散吸收芯体的芯体强度与尺寸稳定性,也避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外漏。

实施例2

如附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高扩散吸收芯体1,包括吸收芯体2a、2b、2c和液体扩散导流体4a、4b,该吸收芯体2a、2b、2c和液体扩散导流体4a、4b的结构及材料与实施例1相同。

本实施例所述的吸收芯体2a、2b、2c均由蓬松非织造布21以及结合在所述蓬松非织造布21内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组成。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4a、4b均包括蓬松非织造布41,该蓬松非织造布41与蓬松非织造布21经过一体成型制备而成,但在蓬松非织造布41的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不含有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

如附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1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侧位置,分别设置一条沿高扩散吸收芯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液体扩散导流体,从而分别形成左液体扩散导流体4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4b,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4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4b的纵向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吸收芯体2a、2b、2c的纵向两端面平齐。

但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每条导流压槽由三条的线性点状压槽组成,如附图5、图6所示,在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4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4b上分别设置由三条线性点状压槽42a、42b、42c组成的导流压槽(表层导流压槽),每三条线性点状压槽42a、42b、42c分别沿着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4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4b的纵向方向延伸至两端,对称分布且沿两端延伸不交叉,形成分布轨迹为直线且对称分布的线性点状压槽,此外,也可以形成分布轨迹为弧线曲线、折线曲线或波浪线且对称分布的线性点状压槽。此外,也可以在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4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4b上分别设置由两条或四条线性点状压槽组成的导流压槽。

本实施例优选每三条线性点状压槽42a、42b、42c(表层导流压槽)分别沿着所述左液体扩散导流体4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4b的纵向方向竖直延伸至两端,在左液体扩散导流体4a、右液体扩散导流体4b分别形成由三条线性点状压槽42a、42b、42c组成、分布轨迹为直线,且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的导流压槽,在每一导流压槽中相邻两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的间距为2-10mm。

每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42a、42b或42c,均由间隔但呈现线性轨迹分布的点状压槽组成。本实施例选择点状压槽的形状为长度0.5-5mm、宽度0.5-4mm的长方形压槽,所述长方形压槽的深度为热熔性纤维网厚度的20%-80%,优选30%-45%,相邻两个所述长方形压槽之间的间距为1-10mm,在每一导流压槽中相邻两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的长方形压槽优选错位分布,如线性点状压槽42a与线性点状压槽42b的长方形压槽错位分布,线性点状压槽42b与线性点状压槽42c的长方形压槽错位分布,但也可以采用平行并列分布。除长方形压槽外,所述点状压槽的形状还可以选择其他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星形、菱形或倒锥形。

本实施例实现的有益技术效果为:线性点状压槽为向高扩散吸收芯体厚度方向凹陷形成内部可置物的凹槽,因此,线性点状压槽均具有暂时储存液体的功能。本实施例采用线性点状压槽提高了凹槽的容积,使得暂时储存更大量的液体,同时,也使得液体可沿着点状压槽的周向侧壁向外渗透,使得液体不但可以沿着线性点状压槽向两端快速纵向扩散,同时也使得液体沿着线性连续压槽或线性点状压槽的两侧边快速横向扩散,进而渗进与其相邻的吸收芯体内并内吸收芯体所吸收,提高液体的扩散、导流速率,提高了高扩散吸收芯体对液体的吸收及扩散速度,有效降低现有技术中吸收层因胶体堵塞而导致渗透、侧漏的问题。同时,线性点状压槽增加高扩散吸收芯体的芯体强度以及尺寸稳定性,也避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外漏。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相同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高扩散吸收芯体包括吸收芯体和液体扩散导流体,但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如附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液体扩散导流体4设置在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1横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并沿高扩散吸收芯体1纵向长度方向延伸,其纵向两端面分别与所述吸收芯体2a、2b的纵向两端面平齐,从而将液体扩散导流体4沿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长度方向处于两相邻的所述吸收芯体2a、2b之间。

其次,本实施例所述的吸收芯体2a、2b同样由蓬松非织造布21以及结合在所述蓬松非织造布21内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组成,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4包括所述热熔性纤维网,该所述热熔性纤维网选择蓬松非织造布41,该蓬松非织造布41与蓬松非织造布21同样是经过一体成型制备而成,且在蓬松非织造布41的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均匀分布有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并与吸收芯体2a、2b内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在线同时施加。

最后,在液体扩散导流体4的表层和底层上分别设置表层导流压槽和底层导流压槽。

与实施例2一样,本实施例的表层导流压槽和底层导流压槽均由三条的线性点状压槽组成,如附图7、图8所示,在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4的表层上设置由三条线性点状压槽42a、42b、42c组成的表层导流压槽,同时,在底层同样设置由三条线性点状压槽组成的底层导流压槽(图7未示出),所有线性点状压槽均沿着液体扩散导流体4的纵向方向延伸至两端。此外,也可以在液体扩散导流体4上分别设置由两条或四条线性点状压槽组成的表层导流压槽和底层导流压槽。

本实施例位于蓬松非织造布41表层上的三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与位于蓬松非织造布41底层上的三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是呈现一一对应的正对排列,如附图8所示,线性点状压槽42a位于线性点状压槽43a的正上方位置,同理,线性点状压槽42c位于线性点状压槽43c的正上方位置,二者为正对排列。

与实施例2一样,本实施例的相邻两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的间距为2-10mm。每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由间隔但呈现线性轨迹分布的点状压槽组成,相邻两条所述线性点状压槽的长方形压槽优选错位分布,但也可以采用并列分布。位于所述正对排列的线性点状压槽上的点状压槽的排列方式正对排列,或错位排列。

本实施例选择点状压槽的形状为长度0.5-5mm、宽度0.5-4mm的长方形压槽,所述长方形压槽的深度为蓬松非织造布41厚度的20%-40%,相邻两个所述长方形压槽之间的间距为1-10mm。除长方形压槽外,所述点状压槽的形状还可以选择其他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星形、菱形或倒锥形。

本实施例实现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实施例在具有实施例2的技术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在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热熔性纤维网内纤维网格之间设置呈星星点状分布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从而将液体扩散导流体分隔为含有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收区,以及位于吸收区之间的微导流区,并在微导流区内热压点状压槽,由于线性点状压槽具有较高扩散、导流速率,因此,本实施例在液体扩散导流体施加高吸水性树脂不但不会降低高扩散吸收芯体对液体的扩散导流性能,相反,提高了高扩散吸收芯体对液体的吸收及扩散速度,有效降低现有技术中吸收层因胶体堵塞而导致渗透、侧漏的问题。本实施例还克服了线状连续压槽只有在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热熔性纤维网内不含高吸水性树脂才能热压成型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4

如附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扩散吸收芯体包括吸收芯体2a、2b、2c和两条液体扩散导流体5a、5b,其中,两条液体扩散导流体5a、5b分别设置在所述高扩散吸收芯体1横向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侧位置,两条液体扩散导流体5a、5b的纵向两端面分别与吸收芯体2a、2b、2c的纵向两端面平齐,并经一体成型形成侧边连接而连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中,吸收芯体2a、2b、2c均由蓬松非织造布21以及结合在所述蓬松非织造布21内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组成。所述液体扩散导流体5a、5b均包括由蓬松非织造布51组成的热熔性纤维网,该蓬松非织造布51与蓬松非织造布21经过一体成型制备而成,且在蓬松非织造布51的热熔性短纤维的网格之间同样均匀分布有与吸收芯体2a、2b、2c在线同时施加的颗粒状高吸水树脂22。

如附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扩散吸收芯体1由上覆盖层6a、下覆盖层6b,以及位于所述上覆盖层6a、下覆盖层6b之间的所述吸收芯体、两条液体扩散导流体由上至下复合而成。其中,本实施例的上覆盖层6a为热风无纺布、下覆盖层6b为膨化纸或无尘纸。

在上覆盖层6a与液体扩散导流体5a、5b分别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由三条的线性点状压槽51a、51b、51c组成的导流压槽(表层导流压槽),所述导流压槽从所述上覆盖层6a的表层开始,将所述上覆盖层6a以及连接于所述上覆盖层6a之下的蓬松非织造布51(热熔性纤维网)沿高扩散吸收芯体厚度方向向内压缩、凹陷。

每三条线性点状压槽51a、51b、51c(表层导流压槽)分别沿着位于左侧液体扩散导流体、右侧液体扩散导流体的纵向方向弧线延伸至两端,形成分布轨迹为弧形曲线且对称分布的线性点状压槽。其中,本实施例关于线性点状压槽的结构特点及其参数实施例2或实施例3相同。

虽然本实用新型描述了具体的实施案例,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型、变化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