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支撑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0992发布日期:2019-08-16 21:5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腔支撑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口腔支撑钳。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口腔科绝大部分操作需在患者张开口腔的情况下进行。若患者长时间张开口腔,极易造成颌面部肌肉疲劳,导致张口度减小,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医生的操作增加难度,浪费操作时间,也增加操作失误及意外发生的几率。

现在的口腔支撑装置通常采用的是将内侧颊或上下腭相抵,从而保持口腔张开,但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对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舒适感,而且医生在进行口腔内操作的时候口腔支撑装置常常会阻碍医生的操纵,从而增长了医生的操作时间,进而使得病人忍受的痛苦的时间更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口腔支撑钳,可以方便病人张嘴,且病人保持张嘴时没有任何痛苦,医生操作方便,不阻碍医生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口腔支撑钳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支撑杆、齿座、第一控制杆、第二控制杆、第三控制杆、第四控制杆;

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一连接杆;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第二连接杆;

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的一端和第一连接杆的两端铰接,第三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杆的两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铰接;

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上均安装有齿座;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上的齿座相对应,所述第二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上的齿座相对应,

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第四调节杆上均设有凹槽孔;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上的凹槽孔可相对应,所述第二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上的凹槽孔可相对应;

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上相对应的凹槽孔相抵;

所述第一调节杆的自由端、第二调节杆的自由端、第三调节杆的自由端、第四调节杆的自由端上均铰接有卡接头;

所述第一控制杆的中部和第二控制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三控制杆的中部和第四控制杆的中部铰接;

所述第一控制杆和第二控制杆的同向的一端、第三控制杆和第四控制杆的同向的一端上均设有控制环;

所述第一控制杆和第二控制杆上的控制环与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上的卡接头卡接,所述第三控制杆和第四控制杆上的控制环与第二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上的卡接头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齿座包括齿板和齿垫;所述齿板的横截面为槽形;所述齿板的槽沿上设有向外折边;所述齿板的槽底安装齿垫。

进一步地,所述齿板上的折边为弧形;所述齿板的折边的末端与齿板外壁间的缝隙填充有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头包括底板、侧板、抵板、顶板、挡板、弹簧、钢珠;两块侧板、底板、两块抵板固接成开口盒状的容器;两块所述侧板的中部开设有缺口;两块挡板将两块侧板的缺口面密封;两块顶板将两块侧板、底板和挡板围成的开口密封;

两块所述挡板中部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直径小于钢珠直径,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一块底板固接,钢珠通过弹簧另一端与挡板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侧板、抵板、顶板、挡板之间的相互固接处均倒圆角。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通过采用齿座作为受力点,从而使得牙齿作为张嘴的受力部位,这样病人长时间张嘴也不会觉得难受,通过将支撑架与控制杆可分离式设计可以方便医生进行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口腔支撑钳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齿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卡接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撑架;11.第一调节杆;12.第二调节杆;13.第一连接杆;2.第二支撑架;21.第三调节杆;22.第四调节杆;23.第二连接杆;3.支撑杆;4.齿座;41. 齿板;411.折边;42.齿垫;43.硅胶;5.第一控制杆;6.第二控制杆;7.第三控制杆;8.第四控制杆;9.凹槽孔;10.卡接头;101.底板;102.侧板;103.抵板;104.顶板;105.挡板;1051.圆孔;106.弹簧;107.钢珠;12.控制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口腔支撑钳包括第一支撑架1、第二支撑架2、支撑杆3、齿座4、第一控制杆5、第二控制杆6、第三控制杆7、第四控制杆8;

第一支撑架1包括第一调节杆11、第二调节杆12、第一连接杆13;第二支撑架2包括第三调节杆21、第四调节杆22、第二连接杆23;

第一调节杆11和第二调节杆12的一端和第一连接杆13的两端铰接,第三调节杆21和第四调节杆22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杆23的两端铰接,第一连接杆13和第二连接杆23铰接;

第一调节杆11、第二调节杆12、第三调节杆21、第四调节杆22上均安装有齿座4;第一调节杆11和第三调节杆21上的齿座4相对应,第二调节杆12和第四调节杆22上的齿座4相对应,

第一调节杆11、第二调节杆12、第三调节杆21、第四调节杆22上均设有凹槽孔9;第一调节杆11和第三调节杆21上的凹槽孔9可相对应,第二调节杆12和第四调节杆22上的凹槽孔9可相对应;

支撑杆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调节杆11和第三调节杆21上相对应的凹槽孔9相抵;

第一调节杆11的自由端、第二调节杆12的自由端、第三调节杆21的自由端、第四调节杆22的自由端上均铰接有卡接头10;

第一控制杆5的中部和第二控制杆6的中部铰接;第三控制杆7的中部和第四控制杆8的中部铰接;

第一控制杆5和第二控制杆6的同向的一端、第三控制杆7和第四控制杆的同向的一端上均设有控制环12;

第一控制杆5和第二控制杆6上的控制环12与第一调节杆11和第二调节杆12 上的卡接头10卡接,第三控制杆7和第四控制杆8上的控制环12与第二调节杆12 和第三调节杆21上的卡接头10卡接。

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实现与上牙和下牙对应,通过齿座4实现牙齿与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接触,通过支撑杆3将口腔撑开,从而使得患者在进行张嘴后可以通过牙齿的咬力保持口腔的状态,避免了患者在张嘴时,面部肌肉的用力,从而可以保证患者在长久张开口腔也不会觉得非常难受。

医生在将患者口腔撑开后,可以通过卡接头10和卡接环将第一支撑架1、第二支撑架2与控制杆分离,从而使得医生在操作时不会受到器械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齿座4包括齿板41和齿垫42;齿板41的横截面为槽形;齿板 41的槽沿上设有向外折边411;齿板41的槽底安装齿垫42。

设置齿垫42,可以使得牙齿咬合的时候更为舒适,而且不会对牙齿造成损伤,设置折边411使得将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放入和取出的时候尽可能的不会划伤口腔内壁。

本实施例中,齿板41上的折边411为弧形;齿板41的折边411的末端与齿板 41外壁间的缝隙填充有硅胶43。

进一步的减少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放入和取出的时候划伤口腔内壁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卡接头10包括底板、侧板102、抵板103、顶板104、挡板 105、弹簧106、钢珠107;两块侧板102、底板101、两块抵板103固接成开口盒状的容器;两块侧板102的中部开设有缺口;两块挡板105将两块侧板102的缺口面密封;两块顶板104将两块侧板102、底板101和挡板105围成的开口密封;

两块挡板105中部设有圆孔1051,圆孔1051直径小于钢珠107直径,弹簧 106的一端与一块底板101固接,钢珠107通过弹簧106另一端与挡板105相抵。

通过钢珠107和弹簧106的作用使得卡接环可以与卡接头10有效的连接和分离,方便医生操作。

本实施例中,底板101、侧板102、抵板103、顶板104、挡板105之间的相互固接处均倒圆角。可以有效的防止卡接头10损伤口腔。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医生将第一控制杆5上的卡接环与第一调节杆11上的卡接头10卡接上,其余的控制杆按照同样的操作卡接好。

医生将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重合在一起后,再将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收缩,最后将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伸入患者口腔中。医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杆5和第二控制杆6之间的张开角度使得第一调节杆11和第二调剂杆上的齿座4与患者的牙齿对应,同理医生将第三调节杆21和第四调剂杆上的齿座4与患者的牙齿对应。

医生将第一控制杆5、第二控制杆6与第三控制杆7、第四控制杆8通过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上的连接杆进行张开,从而实现将患者口腔撑开的目的,当患者口腔撑开到合适的大小后,使用支撑杆3固定。

当支撑杆3固定完成后,将第一控制杆5与第一调节杆11通过卡接头10和卡接环分离,同理将其余的控制杆也分离,分离完成后医生开始进行口腔内的操纵。

当医生操作完成后,将上述的过程逆向操作,最后将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从患者口腔中取出。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