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模拟定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2055发布日期:2019-05-21 21:2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放射性模拟定位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射性模拟定位机。



背景技术:

在放射性诊断治疗过程中,病患在进入到放射性诊断机(比如CT诊断机或核磁共振诊断机)之前,都需要在放射性模拟定位机上进行辐射的位置、尺寸等参数的确定以及摆位体架(对病患进行身体姿态的固定,以便后续在放射性诊断机上诊断时病患体位保持不变),这样可为后续诊断过程中放射性诊断机对患者的肿瘤定位提供依据。

然而,常规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虽可对病患的体位通过摆位体架进行定位,但还是无法准确模拟病患在放射性诊断机中进行诊断时的其身体在放射性诊断机内的扫描架孔中的实际摆放情况,这往往会导致病患在放射性诊断机上进行下一步的放射性诊断时,摆位体架或病患的身体在进入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时有可能存在有困难,或当摆位床降至最低时,标于摆位体架或病患身体上的定位线仍旧无法到位,或在升起摆位床至定位线之前,患者的鼻额部已于扫描孔径环的上边缘相接触,导致放射性诊断无法进行,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则不得不对病患重新摆体位,导致医生和病患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降低了诊断过程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射性模拟定位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难以准确模拟病患在进入放射性诊断机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放射性模拟定位机,包括主机架、射线发生装置、摆位床和线性模组,所述射线发生装置设于所述主机架一侧的上端,所述线性模组固定安装于所述主机架的另一侧,所述摆位床固定安装于所述线性模组的驱动端上,所述主机架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内环径与外界的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的孔径相一致的摆位导正环件,所述摆位导正环件的上边缘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射线发生装置的下边缘的水平位置,所述摆位导正环件的内孔孔径尺寸大于所述摆位床的宽度方向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摆位导正环件的内孔顶部的孔壁上设有顶部红外发射装置,所述摆位导正环件的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上均设有侧部红外发射装置,所述顶部红外发射装置的红光光线发射方向和两所述侧部红外发射装置的红光光线发射方向均与所述摆位床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红外发射装置包括第一发射器和两第二发射器,所述第一发射器设于所述摆位导正环件的内孔顶部的孔壁,两所述第二发射器均设于所述摆位导正环件的内孔顶部的孔壁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发射器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摆位导正环件开设有贯通于其内孔顶部的孔壁相对两侧边缘的第一安装通槽和两第二安装通槽,两所述第二安装通槽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槽的两侧,所述第一发射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通槽中,两所述第二发射器分别设于两所述第二安装通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红外发射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和两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第一调位螺栓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通槽内,所述第一发射器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上,两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通过两第二调位螺栓可拆卸地安装于两所述第二安装通槽内。

进一步地,两所述侧部红外发射装置均包括若干侧部红外发射器,两所述侧部红外发射装置的各所述侧部红外发射器分别设于所述摆位导正环件的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上,且位于同一侧的各所述侧部红外发射器自上而下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摆位导正环件还开设有贯通于其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的相对两侧边缘的若干第三安装通槽和若干第四安装通槽,各所述第三安装通槽和各所述第四安装通槽分别开设于所述摆位导正环件内孔的左右两侧孔壁上,各所述第三安装通槽和各所述第四安装通槽内均设有所述侧部红外发射器。

进一步地,两所述侧部红外发射装置还均包括有若干第一安装件和若干第二安装件,各所述第一安装件分别通过第一锁紧螺栓可拆卸地安装于各所述第三安装通槽内,各所述第二安装件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螺栓可拆卸地安装于各所述第四安装通槽内,各所述第一安装件和各所述第二安装件上均固定安装有所述侧部红外发射器。

进一步地,所述主机架背离所述摆位床的一侧沿Z轴方向固定安装有Z轴线性模组,所述射线发生装置安装于所述Z轴线性模组的驱动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射线发生装置包括横向支撑臂和射线发射器,所述横向支撑臂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Z轴线性模组的驱动端上,所述射线发射器固定安装于所述横向支撑臂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工作时,固定安装于主机架一侧的线性模组动作,进而可驱动安装于其上的摆位床向摆位导正环件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患者的CT机通过性测试。由于摆位导正环件的内径尺寸与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的孔径尺寸相一致,这样摆位导正件便能够模拟病患在通过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时的实际情况。进而摆位导正环件的存在便能够保证患者以正确的摆位在模拟机上完成肿瘤CT扫描定位的前期相关工作,保证在与CT定位工作对接时不出现摆位体架因为偏中心而卡于CT扫描机的入口。具体是:在患者通过摆位导正环件的过程中,当摆位床降至最低,标于摆位体架或病患身体上的定位线仍旧无法到位时,或此时即可调整摆位床上的真空泡沫垫或通过其他方式降低患者的体位高度,来保证标于摆位体架或病患身体上的定位线在患者进入摆位导正环件时到位。当摆位床尚未升至摆位导正环件上的定位线之前,患者的鼻部或额头接触到摆位导正环件内孔顶部时,即可判定患者在摆位床上的摆位过高。当其肩部或摆位体架接触到摆位导正环件内孔左侧或右侧的孔壁时,即可判断患者在摆位床上的摆位偏离了摆位床的中心轴线,需要患者摆正。同时也可事先预判到一些身材宽大肥厚的患者是否适合CT定位等。如此,摆位导正环件的存在能够保证患者以正确的摆位在放射性模拟定位机上进行辐射的位置、尺寸等参数确定等相关工作,节省了医生和病患的时间和精力,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主机架 11—摆位导正环件 12—顶部红外发射装置

13—侧部红外发射装置 14—Z轴线性模组 15—红外靶标装置

20—射线发生装置 21—横向支撑臂 22—射线发射器

30—摆位床 31—线性模组 32—台架

121—第一发射器 122—第二发射器 123—第一安装通槽

124—第二安装通槽 125—第一固定件 126—第二固定件

127—第一调位螺栓 128—第二调位螺栓 131—侧部红外发射器

132—第三安装通槽 133—第四安装通槽 134—第一安装件

135—第二安装件 136—第一锁紧螺栓 137—第二锁紧螺栓

151—靶板 152—立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包括主机架10、射线发生装置20、摆位床30和线性模组31,射线发生装置20设于主机架10一侧的上端,线性模组31固定安装于主机架10的另一侧,摆位床30固定安装于线性模组31的驱动端上,主机架10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内环径与外界的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的孔径相一致的摆位导正环件11,摆位导正环件11的上边缘的水平位置低于射线发生装置20的下边缘的水平位置,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径尺寸大于摆位床30的宽度方向尺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工作时,固定安装于主机架10一侧的线性模组31动作,进而可驱动安装于其上的摆位床30向摆位导正环件11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患者的CT机通过性测试。由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径尺寸与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的孔径尺寸相一致,这样摆位导正环件11便能够模拟病患在通过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时的实际情况。进而摆位导正环件11的存在便能够保证患者以正确的摆位在模拟机上完成肿瘤CT扫描定位的前期相关工作,保证在与CT定位工作对接时不出现摆位体架因为偏中心而卡于CT扫描机的入口。具体是:在患者通过摆位导正环件11的过程中,当摆位床30降至最低,标于摆位体架或病患身体上的定位线仍旧无法到位时,或此时即可调整摆位床30上的真空泡沫垫或通过其他方式来降低患者的体位高度,以保证标于摆位体架或病患身体上的定位线在患者进入摆位导正环件11时到位。当摆位床30尚未升至摆位导正环件11上的定位线之前,患者的鼻部或额头接触到摆位导正环件11内孔顶部时,即可判定患者在摆位床30上的摆位过高,需要将患者摆体姿态调低。当其肩部接触到摆位导正环件11内孔左侧或右侧的孔壁时,即可判断患者在摆位床30上的摆位偏离了摆位床30的中心轴线,需要患者摆正。同时也可事先预判到一些身材宽大肥厚的患者是否适合CT定位或适合何种方式定位等。如此,摆位导正环件11的存在能够保证患者以正确的摆位在放射性模拟定位机上进行辐射的位置、尺寸等参数的确定等相关工作,这样当患者被转移至放射性诊断机上时,由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环径与外界的放射性诊断机的扫描架孔的孔径相一致,节省了医生和病患的时间和精力,显著提升了诊断过程的效率。实际上,传统的模拟机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需求,而针对定位的CT模拟机仅作为定位用则太浪费资源且其价格昂贵,闲置率高。把模拟定位机与诊断CT联结起来同样可以实现CT模拟机的功能且简便易行且成本较低。但把模拟定位机与诊断CT联结使用时会出现如上所述的衔接不到位的问题,因此给医生和患者带来困扰。摆位导正环件的实用新型即旨在解决两种医疗器械间的配合衔接问题,并因此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节省了医生和病患的时间和精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顶部的孔壁上设有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上均设有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的红光光线发射方向和两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的红光光线发射方向均与摆位床30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具体地,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顶部的孔壁上的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和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上的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启动并均朝向摆位床30的长度方向发射出红光光线。这样三组红光光线即可示意出摆位导正环件11内孔的顶部边缘和其左右两侧边缘,那么当病患并随摆位床30的移动而通过设于主机架10中的摆位导正环件11时,三组红光光线即可示出病患在摆位床30上的摆位是否正确,即为如三组红光光线均未受到阻挡,即表示患者在摆位床30上的摆位正确,可在模拟定位机上进行下一步的肿瘤定位等工作。当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受到患者躯体阻挡时,即可判定为患者在摆位床30上的摆位姿态过高。当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受到患者躯体的阻挡时,即可判定患者在摆位床30上的摆位姿态偏左或偏右,需要进行调整。如此实现了方便且高效地对患者的摆位姿态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红光光线是指由红光二极管所发射出的对人体无害的激光指示光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射性模拟定位机还包括有红外靶标装置15,红外靶标装置15包括靶板151和立架152,立架152固定安装于摆位床30背离摆位导正环件11的一侧,靶板151固定安装于立架152上,且靶板151正对于摆位导正环件11设置,靶板151的长宽尺寸均大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外环径尺寸,靶板151的板面与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和两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的方向保持垂直。如此,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和两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在未受到患者躯体阻挡的情况下即可落于靶板151上,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对红光光线是否受到患者躯体阻挡进行快速判断,从而显著提高了患者摆位修正工作的效率。更进一步地,线性模组31固定安装于台架32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包括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第一发射器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顶部的孔壁,两第二发射器122均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顶部的孔壁并分别位于第一发射器的两侧。具体地,通过使得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包括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并将第一发射器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顶部的孔壁,那么两第二发射器122在位置关系上即处于第一发射器121的下方。这样第一发射器121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即可对应于患者的躯体在摆位导正环件11的最高点(比如患者的鼻梁)。而两第二发射器122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即可对应于患者的躯体在摆位导正环件11的次高点(比如患者面部的两侧面颊),而操作人员即可通过判断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所发射出的三束红光光线受到患者躯体阻挡的情况来更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摆位姿态是否异常。从而进一步地确保了对患者的摆位姿态判断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两第二发射器122对称分布在第一发射器121的两侧,且两第二发射器122相对于第一发射器121的直线距离均为5~10cm。优选地,两第二发射器122相对于第一发射器121的直线距离均可为5cm、5.5cm、6.0cm、6.5cm、7.0cm、7.5cm、8.0cm、8.5cm、9.0cm、9.5cm或10.0cm。如此,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则可更能够拟合患者鼻梁的最高点相对于两面颊的最高点的相对于位置关系,从而使得对患者的摆位姿态判断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摆位导正环件11开设有贯通于其内孔顶部的孔壁相对两侧边缘的第一安装通槽123和两第二安装通槽124,两第二安装通槽124位于第一安装通槽123的两侧,第一发射器121设于第一安装通槽123中,两第二发射器122分别设于两第二安装通槽124中。具体地,通过在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上开设第一安装通槽123和两第二安装通槽124,并使得第一发射器121设于第一安装通槽123中,两第二发射器122分别设于两第二安装通槽124中。这样便实现了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相对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的隐藏式安装。这样就避免了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直接凸出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安装而导致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所形成的测量范围实际上小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径的现象发生。

进一步地,第一发射器121的发射端和两第二发射器122的发射端分别与第一安装通槽123的槽边沿和两第二安装通槽124的槽边沿保持齐平。这样,第一发射器121的发射端和两第二发射器122的发射端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便实现了贴合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射出,这样就能够使得第一发射器121的发射端和两第二发射器122的发射端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对孔壁位置的模拟更为准确和真实。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顶部红外发射装置12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25和两第二固定件126,第一固定件125通过第一调位螺栓127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安装通槽123内,第一发射器固定安装于第一固定件125上,两第二固定件126分别通过两第二调位螺栓128可拆卸地安装于两第二安装通槽124内。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固定件125和两第二固定件126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安装通槽123和两第二安装通槽124内,并使得第一发射器121安装于第一固定件125上,两第二发射器122分别固定安装于两第二固定件126上,这样便实现了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分别相对于第一安装通槽123和两第二安装通槽124的可拆卸安装。进而有效实现了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的快拆快装,显著提升了第一发射器121和两第二发射器122进行拆换维修和保养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两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均包括若干侧部红外发射器131,两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的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分别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上,且位于同一侧的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使得两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均包括若干侧部红外发射器131,并将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上,那么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即可对应于患者躯体两肩部或腿部的相应位置。而操作人员即可通过判断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所发射出的各束红光光线受到患者躯体阻挡的情况来更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摆位姿态宽度方向是否异常。并通过观察具体哪一条红光光线受到阻挡而快速并精确的判断出患者躯体肩部或腿部的具体挡光位置,从而可针对该处位置对患者摆位姿态进行微调,避免了对患者摆位姿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样便减小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位于同一侧的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cm~3cm。具体地,位于同一侧的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为2cm、2.1cm、2.2cm、2.3cm、2.4cm、2.5cm、2.6cm、2.7cm、2.8cm、2.9cm或3.0cm。而通过将位于同一侧的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cm~3cm,这样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之间的间隔距离即可显著小于人体(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幼儿)躺平时肩部或腿部的高度,这样便使得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能够全面覆盖人体肩部或腿部可能伸出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径范围之外的区域。优选地,摆位床30左右两侧的位于最上部的两侧部红外发射器131之间的距离等于摆位床30的相对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摆位床30左右两侧的最下部的两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的位置对应于摆位床30下降位最低时其相对两侧边缘所对应摆位导正环件11两侧壁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摆位导正环件11还开设有贯通于其内孔左右两侧的孔壁的相对两侧边缘的若干第三安装通槽132和若干第四安装通槽133,各第三安装通槽132和各第四安装通槽133分别间隔开设于摆位导正环件11内孔的左右两侧孔壁上,各第三安装通槽132和各第四安装通槽133内均设有侧部红外发射器131。具体地,通过在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上开设若干第三安装通槽132和若干第四安装通槽133,并使得各第三安装通槽132和各第四安装通槽133内均设有侧部红外发射器131,这样便实现了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相对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的隐藏式安装。这样就避免了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直接凸出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安装而导致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所形成的测量范围实际上小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径的现象发生。

进一步地,各第三安装通槽132的槽边沿和各第四安装通槽133的槽边与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的发射端保持齐平。这样,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的发射端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便实现了贴合于摆位导正环件11的内孔孔壁射出,这样就能够使得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的发射端所发射出的红光光线对孔壁位置的模拟更为准确和真实。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两侧部红外发射装置13还均包括有若干第一安装件134和若干第二安装件135,各第一安装件134分别通过第一锁紧螺栓136可拆卸地安装于各第三安装通槽132内,各第二安装件135分别通过第二锁紧螺栓137可拆卸地安装于各第四安装通槽133内,各第一安装件134和各第二安装件135上均固定安装有侧部红外发射器131。具体地,通过使得各第一安装件134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各第三安装通槽132内,并使得各第二安装件135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各第四安装通槽133内,这样安装于各第一安装件134和各第二安装件135上的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便实现了相对于各第三安装通槽132和各第四安装通槽133的可拆卸安装。进而有效实现了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的快拆快装,显著提升了各侧部红外发射器131进行拆换维修和保养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机架10背离摆位床30的一侧沿Z轴方向固定安装有Z轴线性模组14,射线发生装置20安装于Z轴线性模组14的驱动端上。具体地,通过在主机架10上设置Z轴线性模组14,那么Z轴线性模组14即可驱动射线发生装置20相对于主机架10上下移动,这样便实现了射线发生装置20的高度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射线发生装置20包括横向支撑臂21和射线发射器22,横向支撑臂21的一端固定安装于Z轴线性模组14的驱动端上,射线发射器22固定安装于横向支撑臂21的另一端。具体地,通过在Z轴线性模组14和射线发射器22之间设置横向支撑臂21,这样用于发射X射线的射线发射器22便相对于Z轴线性模组14和主机架10而拥有了冗余空间,从而避免了射线发射器22距离主机架10过近而导致其调节不便和影响其发射和接收X射线过程的精确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