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6162发布日期:2019-08-03 16:46阅读:103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及大面积深层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彻底去除软组织腔隙或创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的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工农业生产加速发展及交通工具速度极大提高,导致目前急症高能量损伤患者比例大幅度提高,患者全身多发创伤,多脏器创伤,尤其骨科患者骨折往往合并重度软组织创伤,骨折及软组织术后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软组织挫伤、缺损,骨外露、感染等等给医生的治疗带来严重挑战,处理起来很困难。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成功应用,解决了缺损、感染等创口难以愈合的难题。1992年,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首先开始应用负压闭式引流(VSD)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逐渐获得认可和普及,进行逐步推广应用。重症创伤造成开放性骨折、皮肤软组织损伤或损毁,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差,时间长,换药操作繁琐,感染发生率高,软组织感染后,术后内固定物取出几率大,同时早期植皮成活率低。目前经过多年应用实践,负压闭式持续冲洗引流术,治疗急、慢性创面感染及骨折术后感染已取得很好效果,并逐渐被应用和推广。尤其对于基层医院对于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及缺损、感染患者的早期治疗起到积极作用。负压作用下局部创面组织液被吸引出体外,促进组织的肿胀消退。负压吸引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加,创面肉芽组织增生,血管数量增加,同时负压吸引方法可以清除伤口的细菌,对污染或者感染的慢性创面细菌清除有益于对局部肉芽组织形成,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负压吸引所具有的机械牵张力是刺激肉芽组织形成的必要条件。现有临床常用的VSD为平面负压引流,对于大面积的皮肤缺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缺点是对于深层、肌间隙、腔隙感染以及大面积挫伤造成的深层肌肉坏死造成的组织液化很难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并且无注射药物的管道,不能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构思新颖、操作便捷、可对深层、肌间隙、腔隙感染、深层肌肉坏死进行深度引流并且引流彻底,通过药物注射管道进行药物注射,达到更好更快治疗效果的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盒7,负压引流盒7与硅胶引流管5连接设置,硅胶引流管5的另一端与聚酯辅料层1连接,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内设置有药物注射管4,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内设置有用于定型的钢丝2。

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的形状可设置为T型或J型或L或丁字形或长方形其中一种。

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的数量为1-6条。

所述的钢丝2数量为1-6条。

所述的负压引流盒7上设置有挂带6。

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8。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的有益效果:

1)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盒7,负压引流盒7与硅胶引流管5连接设置,硅胶引流管5的另一端与聚酯辅料层1连接,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内设置有药物注射管4,在使用中可将聚酯辅料层1根据患者伤口的形状进行适宜的剪裁后,放置于患者伤口处,通过胶粘剂层3将聚酯辅料层1在外表面固定于正常皮肤表面,开启负压引流盒7,制成并保持高负压封闭引流,即可将创面组织的渗出液通过聚酯辅料层1表面的微孔引流到硅胶引流管5内,排除体外,达到清洁伤口创面的目的,同时在引流的过程中可通过药物注射管4 向患者伤口处进行注药,以帮助患者伤口更好更快地愈合,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痛苦;

2)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内设置有用于定型的钢丝2,可对聚酯辅料层1进行定型,有效防止聚酯辅料层1脱出,更能够精确对准患者伤口、植入伤口进行引流清理,引流更彻底;

3)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的形状可设置为T型或J型或L或丁字形或长方形其中一种,对于深层、肌间隙、腔隙感染以及大面积挫伤造成的深层肌肉坏死组织液化物的引流,可根据伤口及窦道大小裁剪,进行填塞,使聚酯辅料层1 充分充满伤口,贴胶粘剂层3覆盖后引流,引流更彻底,达到更好更快治疗效果;

4)所述的负压引流盒7上设置有挂带6,可随时放置于患者病床上或者手术室或者治疗室使用,适用范围广泛;

5)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便捷、根据创伤造成的伤口不同,具备深层组织感染及坏死组织液化物起到彻底的引流,对软组织损伤,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聚酯辅料层1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聚酯辅料层1、钢丝2、胶粘剂层3、药物注射管4、硅胶引流管5、挂带6、负压引流盒7、流量调节器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由聚酯辅料层1、胶粘剂层3、药物注射管4、硅胶引流管5、负压引流盒7、流量调节器8组成,具体的结构为: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盒7,负压引流盒7与硅胶引流管5连接设置,硅胶引流管 5的另一端与聚酯辅料层1连接,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内设置有药物注射管4,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的数量为1条。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的结构为长方形结构,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8,可起到阀门的作用,同时调节药物的流量大小。

使用方法:在使用中可将聚酯辅料层1根据患者伤口的形状进行适宜的剪裁后,放置于患者伤口处,通过胶粘剂层3将聚酯辅料层1在外表面固定于正常皮肤表面,开启负压引流盒7,制成并保持高负压封闭引流,即可将创面组织的渗出液通过聚酯辅料层1表面的微孔引流到硅胶引流管5内,排除体外,达到清洁伤口创面的目的,同时在引流的过程中可通过药物注射管4向患者伤口处进行注药,以帮助患者伤口更好更快地愈合,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痛苦,通过流量调节器8调节药物的流量大小,同时可打开或者关闭流量调节器8,起到阀门的作用。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由聚酯辅料层1、胶粘剂层3、药物注射管4、硅胶引流管5、负压引流盒7、流量调节器8组成,具体的结构为: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盒7,负压引流盒7与硅胶引流管5连接设置,硅胶引流管 5的另一端与聚酯辅料层1连接,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内设置有药物注射管4,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的数量为2-6条,如附图2所示。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的结构为长方形结构,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8,可起到阀门的作用,同时调节药物的流量大小。

使用方法:在使用中可将聚酯辅料层1围绕药物注射管4进行裁剪,即分体式聚酯辅料层1的结构,主要针对伤口创面较小的情况使用,再根据患者的伤口形状进行裁剪后,放置于患者伤口处,通过胶粘剂层3将聚酯辅料层1在外表面固定于正常皮肤表面,开启负压引流盒7,制成并保持高负压封闭引流,即可将创面组织的渗出液通过聚酯辅料层1表面的微孔引流到硅胶引流管5内,排除体外,达到清洁伤口创面的目的,同时在引流的过程中可通过药物注射管4 向患者伤口处进行注药。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由聚酯辅料层1、钢丝2、胶粘剂层3、药物注射管4、硅胶引流管5、挂带6、负压引流盒7、流量调节器8组成,具体的结构为: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盒7,负压引流盒7与硅胶引流管5连接设置,硅胶引流管5的另一端与聚酯辅料层1连接,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内设置有药物注射管4,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内设置有用于定型的钢丝2。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的数量为1-6条。所述的钢丝2数量为1-6条。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 的结构为立方体结构。所述的负压引流盒7上设置有挂带6,所述的药物注射管 4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8,可起到阀门的作用,同时调节药物的流量大小。

使用方法:将聚酯辅料层1根据伤口不同进行裁剪后,放置于伤口处,进行引流,引流的过程中可通过药物注射管4向患者伤口处进行注药,药物注射管4内设置的钢丝2,可对聚酯辅料层1进行定型,有效防止聚酯辅料层1脱出,更能够精确对准患者伤口、植入伤口进行引流清理,引流更彻底。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由聚酯辅料层1、钢丝2、胶粘剂层3、药物注射管4、硅胶引流管5、挂带6、负压引流盒7、流量调节器8组成,具体的结构为:一种便携式VSD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盒7,负压引流盒7与硅胶引流管5连接设置,硅胶引流管5的另一端与聚酯辅料层1连接,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内设置有药物注射管4,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内设置有用于定型的钢丝2。所述的聚酯辅料层1的形状可设置为T型或J型或L或丁字形其中一种。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的数量为1-6条。所述的钢丝2数量为1-6条。所述的负压引流盒7上设置有挂带6。所述的药物注射管4上设置有流量调节器8,可起到阀门的作用,同时调节药物的流量大小。

使用方法:根据患者伤口及窦道形状不同,可选择使用T型、丁字型、L型、或J型的聚酯辅料层1进行填塞,使聚酯辅料层1充分充满伤口,贴胶粘剂层3 覆盖后引流,引流更彻底,达到更好更快治疗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